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随堂测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随堂测试

资源简介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低1.0km的天气现象。图4为安徽省近十年年平均大雾日数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大雾一般多发的时间为( )
A.傍晚 B.深夜 C.中午 D.凌晨
2.图示平均大雾日数最多的区域多雾的原因主要是( )
A.距海近,水汽充足 B.地形崎岖,利于凝结
C.风力小,凝结核多 D.纬度较低,气温较高
下图为大气中的臭氧分布示意图,乙层中各种废气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臭氧对人类有害,而甲层中的臭氧则能够吸收绝大部分太阳紫外线,保护地表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甲层的臭氧层主要位于(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4.乙层有害臭氧所在大气层的主要特点是( )
A.大气的空间密度很小 B.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C.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D.纬度越低,厚度越大
5.由材料及图可得出( )
A.大气成分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B.平流层臭氧对人类健康有害
C.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臭氧 D.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平流层
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卫星入轨后,运行在高度为70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B.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7.下列对对流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流水平运动明显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比较稳定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在距地表约400千米的预定轨道与中国空间站成功对接。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中国空间站所在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载人飞船上升过程中,下列说法可信的是( )
A.太阳辐射不断增强 B.空气对流运动越来越旺盛
C.大气能见度越来越差 D.空气密度逐渐增大
9.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对中国空间站及其环境的影响有( )
A.空间站周围温度快速降低 B.空间站周围流星现象增加
C.影响空间站的太阳风减弱 D.扰乱卫星导航信号
辐射逆温经常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热量散失较快,因而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三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及逆温层顶高度示意。完成下面小题。
10.三个时段中,甲时段大气逆温层厚度最大的原因是( )
A.大气辐射强 B.地面温度低 C.地面辐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强
11.乙时段下部逆温层转为非逆温层的原因可能是( )
A.地面辐射消失 B.太阳辐射减弱 C.地面持续升温 D.大气辐射减弱
12.丙时段可能在( )
A.日出前后 B.上午 C.正午 D.夜间
探空气球(下图)可直接测量并实时传回30km高空的气象数据,假设在下列各地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是( )
A.海口(20°N) B.广州(23°N) C.上海(31°N) D.哈尔滨(45°N)
14.通常情况下,上升过程中测得气温的变化是( )
A.一直降低 B.一直上升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大气层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空气易产生对流,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下图示意某年夏季北极科考“雪龙”号考察船探空观测数据,包括北极太平洋扇区和白令海的大气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状况(阴影部分为标准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确定图中大气对流层顶高度的气温指标是( )
A.气温垂直变化由降低转为升高 B.气温垂直递减速率增大
C.气温垂直变化由升高转为降低 D.气温垂直递增速率减小
16.科考队员观测到60°N附近对流层高空有一个西风急流带,其形成原因可能是该地( )
A.摩擦力较其他纬度小 B.西部气压远高于东部
C.南北两侧的温差较大 D.下垫面海陆相间分布
17.与对流层相对湿度垂直变化速度关联最紧密的因素是( )
①大气逆温
②海拔高度
③高空急流
④气压高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氦-3是一种清洁的核燃料,是氢元素受到宇宙射线的辐射发生物理变化形成的。月球表面土壤含有数百万吨的氦-3元素,而地球不到1吨。据此回答下题。
18.地球氦-3储量远少于月球的主要原因是( )
A.地球距离太阳较近 B.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较少
C.地球的质量体积较大 D.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强
19.若在月球上大规模开采氦-3运回地球使用,可能会( )
A.缓解地球能源短缺 B.解决地球污染问题
C.造成月球生态恶化 D.影响月球氦-3形成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假如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顶,滑行的水平距离约为( )
A.18千米 B.33千米 C.44千米 D.54千米
21.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位于( )
A.对流层 B.电离层 C.平流层 D.高层大气
22.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与A、B层相比,C层需额外准备的是( )
A.雨衣 B.御寒服 C.氧气瓶 D.防辐射衣
2021年11月10日,一名28岁的法国男子站在父亲驾驶的热气球顶部,随着气球缓缓上升,最终上升到1016米,打破了自己曾经创造的该项目世界纪录。下图为该男子当时自拍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该名男子拍照时所在的大气层( )
A.臭氧含量较多 B.适合航空飞行 C.厚度大致均匀 D.天气复杂多变
24.大气中( )
A.氧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C.氮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D.各种固体杂质均不参与天气变化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023年8月7日,美国华盛顿地区出现雷暴天气,部分地区出现风速超过每小时12.7千米的强风,并下起比高尔夫球还大的冰雹,导致多地航班暂停起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关于低层大气中水汽说法正确的是( )
①裸地上空含量低于森林上空
②存在固、液、气三态的转化
③海洋上空含量低于陆地上空
④平原地区含量高于山地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6.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发生的大气层的厚度,下列各地中最大的是( )
A.上海 B.河南 C.广东 D.北京
27.飞机正常航行时所处的大气层( )
A.主要组成成分是氮气、氧气和水汽
B.存在对生物具有保护意义的臭氧层
C.存在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
D.大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顺利发射,飞船次日成功与中国空间站对接(空间站距地面约400Km)。图示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8.中国空间站所处的大气层( )
A.密度较小 B.气压较强 C.天气多变 D.有臭氧层
29.下列关于图中各层大气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①一平流运动显著 B.②一对流运动显著
C.③一温度急剧升高 D.④一高度电离状态
太阳在日出日落时并不是一个正圆,太阳在低垂时变得扁平,越低垂越扁平。扁平的太阳是太阳光线穿越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形成的(如图)。空气的折射率与密度成正相关,且光线穿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时,它会倾向于向更大的折射率的方向弯曲。完成下面小题。
30.出现下列状况时,日出日落看起来更扁平的是( )
A.天空出现彩虹 B.大气出现逆温 C.雨过天晴 D.天高云淡
31.与日出日落变得扁平的原理相似的地理现象是( )
A.海市蜃楼 B.朝霞晚霞 C.日食月食 D.黎明黄昏
32.下列地形区中最容易拍摄到明显扁平太阳的是( )
A.山东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华北平原
二、材料分析题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2年1月31日除夕,小李一家乘坐飞机从广州去北京,起飞时恰逢小雨,雨丝打窗,不久后,飞机上显示的飞行高度为15千米,小李发现机舱外面晴空万里,阳光普照,而机下乌云滚滚(下图)。
(1)指出飞机起飞时所处的大气层,并说明当时下雨的理由。
(2)简述15千米所在大气层有利于飞机飞行的条件。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时间2023年2月23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将中星26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
(1)指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自发射行至80km高空时,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情况。
(2)夜晚看到的流星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_(填序号及名称),描述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行至该处时周围大气的特征。
(3)大气与地表生物生存息息相关,例举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读材料可知,“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低1.0km的天气现象”。雾形成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汽、凝结核和降温。一般情况下,一天之中午后14时后气温不断下降,至凌晨气温最低,有利于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雾,D正确:傍晚、深夜、中午的气温更高,都不利于雾形成,排除ABC。故选D。
2.答案:B
解析:安徽省为内陆省份,A错误;由图中“长江”信息可推知,安徽省地势总体西南高、东北低,淮河以北地势平坦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雾日较少。长江以南为皖南山地,雾日较多。因此,地形、地势差异导致温差差异较大,利于凝结:且皖南山地临近长江,水汽较多,B正确:皖南山地人类活动较少,凝结核较少,C错误;气温较高不利于凝结,D错误。故选B。
3.答案:A
解析:图示甲层臭氧含量高,有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A正确;对流层处在大气层的最底层,臭氧含量较小,B错误;高层大气、电离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层大气高度大于50km,在80—500km处,有若干电离层,CD错误。故选A。
4.答案:D
解析:乙层有害臭氧分布于对流层,大气的空间密度大,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错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表现出上冷下热的特征,大气的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BC错误;对流层纬度越低,厚度越大,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为17—18km,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大气成分会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A正确,平流层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是人类健康的保护伞,B错误;25km以下的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氧气,C错误;大气污染主要发生在对流层,D错误。故选A。
6.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太阳同步轨道高度为705千米,应位于高层大气。“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先降低后升高,因此“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水平运动是平流层的特点,A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带电粒子轰击极地地区的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因此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B错误。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错误,D正确。故选D。
8.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载人飞船在不断上升过程中,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不断减弱,因此太阳辐射不断增强,A正确;空气在对流层对流作用较为显著,在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作用弱,B错误;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质量不断升高,因此大气能见度也越来越好,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海拔不断升高空气密度逐渐降低,D错误;故选择A。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爆发时会产生大量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卫星导航信号,D正确;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周围温度变化影响不大,A错误;流星现象并不是太阳活动引发的,B错误;太阳活动增强时,空间站周围太阳风并不会减弱,C错误;故选D。
10.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三个时段中,甲时段大气逆温层厚度最大,说明甲时段逆温最强烈,近地面气温最低,B正确;逆温时段往往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尤其是黎明前,此种情况下,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辐射弱,ACD错误。故选B。
11.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高层气温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叫做逆温。乙时段下部逆温层转为非逆温层的原因可能是底层大气的气温逐渐升高,应该是太阳辐射增强,使得地面辐射加强,地面持续升温导致的,AB错误,C正确;大气辐射减弱会加强逆温,D错误。故选C。
12.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丙时段逆温层较厚,但厚度不及甲厚度大,因此丙应为夜间地面降温的时间,但不是温度最低的时段,因此结合选项可知该时段应为夜间,甲对应的是日出前后,A错误,D正确;上午和下午地面温度较高,因此上午和下午不会出现丙所示的明显逆温,BC错误。故选D。
13.答案:D
解析: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以上,若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的地点应该是对流层厚度最小的地点。对流层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千米;对流层厚度规律大致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小。因此同时释放探空气球,并以同样的速度上升,纬度最高的城市对流层厚度小,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哈尔滨(45°N)纬度最高,最先测得平流层数据,D正确。ABC错误。故选择D。
14.答案:C
解析:平流层高度在12km~50km左右,到达30km高空,经过对流层和平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上升过程中测得气温的变化是先降后升。故选C。
15.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则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则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确定图中大气对流层顶高度的气温指标应该是气温垂直变化由降低转为升高,A正确,排除B、C、D。故选A。
16.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60°N附近对流层高空有一个西风急流带,是由于该纬度有极锋分布,高低纬度间温差大造成气压差大,C正确;高空不考虑摩擦力大小,A错误;对流层高空西部气压远高于东部,导致的风向应是北风,B错误;高空西风带与近地面海陆性质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17.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相对湿度垂直变化速度较快的海拔出现了逆温现象或高空急流,逆温和强风带阻碍了大气的垂直运动,使得水汽不易交换,相对湿度快速减小,①③正确;气压随海拔上升而减小,海拔和气压与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相关性,②④错误。故选B。
18.答案:D
解析:材料指出氦-3“是氢元素受到宇宙射线的辐射发生物理变化形成的”,据此可知,氦3的形成需要接受宇宙射线,而地球比月球大气密度大,大气对宇宙射线的削弱作用强,导致地球接收的宇宙射线比月球少,所以地球氦-3储量远少于月球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大气的削弱作用较强,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根据材料可知,氦-3的形成与距日距离、地球的质量体积没有直接关系,故AC错误。射向地球的宇宙射线并不少,而是大气削弱了到达地球的宇宙射线,故B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19.答案:A
解析:“氦-3是一种清洁的核燃料”,可知,氦-3可以提供大量的核能,所以开采氦-3可以缓解地球能源短缺,故A正确。开采氦-3运回地球使用,只是增加清洁能源的种类,并不代表不使用其他能源,不能解决地球污染问题,故B错误。开采氦-3运回地球使用,是否会造成月球生态恶化,根据已知材料无法进行判断,故C错误。氦-3“是氢元素受到宇宙射线的辐射发生物理变化形成的,开采情况不会影响月球氦-3的形成,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20.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2千米。根据材料“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可知,假如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需要下降的垂直距离约为18千米,所以滑行的水平距离约18×3=54千米,所以本题选D。
21.答案:C
解析: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位于平流层,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本题选C。
22.答案:D
解析:与A、B层相比,C层高度更高,大气更稀薄,太阳辐射更强烈,所以最需要准备防辐射衣,故D正确。A层中上部和B层气温均较低,氧气含量也较低,也需要御寒服和氧气瓶,故BC错误。降水属于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在C层,不需要准备雨衣,故A错误。所以本题选D。
23.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男子拍摄照片的高度为4016m,而对流层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所以男子拍照时所在的大气层为对流层,对流层天气现象最复杂,D正确;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C错误;臭氧层位于平流层,A错误;平流层适合航空飞行,B错误。故选D。
24.答案:B
解析:氧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A错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正确;氮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成分,C错误;大气中的杂质是降水形成中的凝结核,参与了天气变化,D错误。故选B。
25.答案:A
解析: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存在着固、液、气三态的转化;森林上空由于蒸腾较强,水汽的含量较陆地上空的高;海洋上空蒸发多,水汽较陆地上空含量高;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蒸腾较强,平原地区水汽含量不一定高于山地地区。①②正确,③④错。故选A。
26.答案:C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自然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层,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随着热量的减少,对流层的高度通常也随之降低。选项四地中,广东省纬度最低,地表热量多,对流旺盛,对流层厚度最大。故选C。
27.答案:B
解析:飞机正常航行时位于平流层,平流层内具有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使地球上的生命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对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B正确。平流层海拔高,大气稀薄,主要组成有氮气、氧气、臭氧等,水汽不是平流层的主要组成成分,A错。电离层主要位于高层大气,C错。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不断上升,D错。故选B。
2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飞船次日成功与中国空间站对接(空间站距地面约400Km),故中国空间站所处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密度较小,A正确;气压较弱,B错误:天气多变是对流层的特征,C错误:平流层有臭氧层,D错误:故选A。
29.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①为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A错误:②位于平流层,平流运动显著,B错误:③温度急剧下降,C错误:④层有电离层的存在,处于高度电离状态,D正确;故选D。
3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太阳在低垂时变得扁平,越低垂越扁平,扁平的太阳是太阳光线穿越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形成的,空气的折射率与密度成正相关,空气的密度越大,折射率越大,折射率越大,太阳看起来越扁平;当大气出现逆温时,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上升,近地面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运动,近地面大气的密度较大,折射率越大,看起来更扁平,B正确;天气晴朗时会出现彩虹,雨过天晴和天高云淡都表示是晴朗天气,相比大气出现逆温,大气的密度较小,折射率较小,看起来较圆,ACD错误。故选B。
31.答案:A
解析:海市蜃楼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扁平的太阳是太阳光线穿越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形成的,两者的原理相似,A正确;朝霞晚霞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B错误;日食和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C错误;黎明黄昏这两个时刻的出现是由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与空气的折射无关,D错误。故选A。
3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扁平的太阳是太阳光线穿越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形成的,华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太阳光线穿越大气层时发生折射受地形影响较小,更容易拍摄到明显的扁平太阳,D正确;山东丘陵、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受地形条件影响较大,相比平原地区,不容易拍摄到明显扁平的太阳,ABC错误。故选D。
33.答案:(1)起飞时所处大气层:对流层。理由: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容易成云致雨。
(2)15千米所在大气层为平流层;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不易形成对流,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该层无云雨现象,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解析:(1)由材料“小李一家乘坐飞机从广州去北京,起飞时恰逢小雨”可知,飞机从地面起飞,大气垂直分层的最下面一层是对流层。该层大气温度是随着高度升高而递减,上冷下热,大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近地面大气上升冷却,水汽易凝结;而且对流层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具备了成云致雨的条件,因此会出现下雨天气。
(2)由材料“小李一家乘坐飞机从广州去北京”可知,飞行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由于中纬度大气对流层顶的高度为10-12千米,而飞机飞行高度为15千米,因此飞机飞行于平流层,该层有利于飞行的主要原因是该层大气的气温、气流和天气状况三方面特征造成的。该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不易形成对流,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平流层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含量少,没有云雨等天气现象,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能见度好。
34.答案:(1)先不断降低,后不断升高,随后又不断降低。
(2)④高层大气。特征:大气密度较小;气压较小;大气的温度总体随高度增加逐渐升高等。
(3)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量;大量使用氯氟烃、甲烷等物质,臭氧含量降低,破坏臭氧层;工程建筑施工等活动,增加了大气中杂质含量;植树造林,减少大气中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空气中污染物减少等。
解析:(1)由图可见,在0至18千米左右,大气温度不断降低,之后温度不断升高,到50千米左右后,温度又开始降低,一直持续到80千米左右。故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自发射行至80km高空时,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先不断降低,后不断升高,随后又不断降低。
(2)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流星体的质量一般很小,进入地球后相对速度足够快,就足以与大气分子、原子碰撞、使得大气发生电离,在电离复合的过程发光,形成流星而为我们看到。流星一般发生在距地面高度为80~120千米的高空中。由图可见该层应为④层,属于高层大气。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气压很低,由图可见④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增加而逐渐升高。
(3)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种气体和一部分杂质会排向对流层大气中,例如汽车尾气排放,增加大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含量;大量使用氯氟烃、甲烷等物质,臭氧含量降低,破坏臭氧层;工程建筑施工等活动,增加了大气中杂质含量;另一方面,人类植树造林等行为,可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时植物还有净化空气,吸附颗粒物的作用,能减少空气污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