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地质灾害(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地质灾害(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资源简介

6.2地质灾害——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2024年1月22日,云南昭通市镇雄县发生某自然灾害。图为受灾现场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自然灾害( )
A.冬季发生频率高于夏季 B.与强降水天气无关
C.山区发生频率高于平原 D.不会造成经济损失
2.可有效减少该灾害发生的主要途径是( )
①拍摄卫星遥感影像
②建设加固陡坡等工程
③提高植被覆盖率
④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4.智利是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全世界平均每年记录的9000余次地震中,有21%发生在智利,主要原因是( )
A.地表崎岖,地势落差大
B.地表破碎,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
C.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D.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2020年第4号台风“黑格比”,8月4日夜间到5日上午影响上海,上海局部地区遭受超强降雨,积水最深达120厘米,部分交通受到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台风多发生在( )
A.春秋季节 B.夏秋季节 C.秋冬季节 D.冬春季节
6.台风( )
①是发源于洋面上的大气旋涡
②台风中心的风力可达12级
③常伴有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④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23年8月23日,四川省甘孜州海螺沟区普降暴雨,多处发生泥石流灾害。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诱发此次泥石流灾害的因素最可能是( )
A.人类活动 B.毁林开荒 C.暴雨洪涝 D.地质结构不稳定
8.发生泥石流时,正确的逃生方法是( )
A.沿山谷向高处跑 B.沿山谷向低处跑
C.向与河谷相垂直的山坡上跑 D.借助山谷中大树避险
9.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②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③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财产与安全
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某年7月中旬,三位旅行者驾车从独山子出发,翻越了四座终年积雪的冰达坂(维吾尔语,意为高耸入云的雪山)到达库车(下图)。公路沿线一些地方(如甲地)年均降水量达800mm,远高于独山子和库车。结束旅行时三人得知,独库公路北段因突发泥石流于前一天晚上临时关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甲地的年均降水量远高于独山子和库车,其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大西洋 B.北冰洋 C.太平洋 D.印度洋
11.此次泥石流突发由于( )
A.地震 B.暴雨 C.气温骤升 D.滥伐乱垦
12.冰达坂地区最适合在夏季进行保护性开发的旅游项目是( )
A.冰川观光 B.高山滑雪 C.雪地摩托 D.森林探险
南阳市防汛指挥部发布通知:2023年8月26日至27日我市有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请公众关注天气变化和预警信息,遇强降雨天气减少外出,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形成泥石流的条件有哪些( )
①山区地形陡峻
②强降雨天气
③滑动面的存在
④地表多固体碎屑物质
⑤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14.下面关于泥石流的预防措施,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防范意识 B.遭遇泥石流时,尽快爬上大树躲避
C.在多雨季节避开山谷地区 D.植树造林,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
北京时间2021年10月9日18时58分,澳大利亚东部瓦努阿图群岛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500千米。下图为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中的( )
A.H圈层底部 B.G圈层 C.F圈层上部 D.E圈层
16.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D表示的是莫霍界面 B.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H圈层
C.F圈层物质状态为固态 D.岩石圈的范围包括G圈层上部
17.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震波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传播速度发生的变化是( )
A.A波波速加快,B波波速下降 B.A波完全消失,B波波速突然下降
C.A波、B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B波完全消失,A波波速突然下降
四川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了龙门山构造带及安宁河断裂带,沿线多高山、断崖、陡坡、溶洞、深谷。雅西高速公路全长约240千米,其中特大桥23座,大桥168座,隧道25条,桥隧长度占全线总长的5%。下图是雅西高速公路汉源流沙河大桥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雅西高速公路桥隧密布的主要原因有( )
①多断崖、深谷
②多石灰岩溶洞
③多高山、陡坡
④多角峰、U型谷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9.大量桥隧对保障雅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意义主要有( )
A.减轻冰川的危害 B.减轻冻土的危害
C.减轻地震的危害 D.减轻暴雨、泥石流的危害
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图示意地震引发的灾害链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灾害链中①和②对应正确的是( )
A.洪涝风暴潮 B.风暴潮洪涝 C.滑坡洪涝 D.洪涝滑坡
21.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中,较为隐蔽且持续时间往往比较长久的是( )
A.房屋倒塌 B.灾区疫病蔓延 C.道路破坏 D.损害心理健康
22.龙溪河流域位于我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北部,龙溪河向南汇入岷江,属于岷江水系的一级支流。下图是不同年份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分级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题。
据图判断,该流域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概率最大的时间段是( )
A.2007年以前 B.2007—2010年 C.2010—2014年 D.2014年以后
23.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如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据图回答下列1-3题。
(1)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2)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3)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中下游的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上游流域植被破坏严重。鄱阳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该湖区也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下图示意鄱阳湖地理位置和利用RS与GIS地理信息技术监测的鄱阳湖区某次洪涝灾害水体变化状况。
(1)判断鄱阳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并说明植被破坏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3)与传统方式相比,指出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洪涝灾害信息方面具有的优势。
2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簇头沟(图1)位于汶川县绵虒镇,距离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镇32km。据调查,该沟在1930年到2008年间从未有泥石流灾害发生的记录,但在汶川地震后,于2013年7月10日、2019年8月20日、2020年8月17日爆发了三次泥石流灾害,破坏性较强。图2示意2013年7月10日泥石流爆发前后四日的累计降雨量。
(1)分析汶川地震后簇头沟易发泥石流的原因。
(2)描述2013年7月10日簇头沟泥石流的形成过程。
(3)说明2013年7月10日簇头沟泥石流破坏性较强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自然灾害是滑坡,夏季发生频率高于冬季,与强降水关系密切,易发生在坡度较陡的地区,山区发生频率高于平原区,会造成经济损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答案:B
解析:建设加固陡坡等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可有效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②③正确;拍摄卫星遥感影像可以监测滑坡区域的地面状况,但不能减少滑坡的发生,①错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可以预防滑坡,减少滑坡灾害的损失,不能有效减少滑坡灾害,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答案:C
解析:断裂带附近的城市易发生地震,制定建筑防震标准的目的是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烈度表示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破坏程度,因此烈度是制定建筑防震标准主要考虑的因素。
4.答案:C
解析:智利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地震多发。
5.答案:B
解析: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从时间看,台风多发于夏秋季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①②错误;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③④正确。D正确。故选D。
7.答案:C
解析:泥石流是在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大量冰雪融水或江河、水库溃决后的急速地表径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碎屑物质,并具有强大冲击力和破坏作用的特殊洪流。结合所学可知,暴雨洪涝、地势陡峭、山石松动和植被破坏都是泥石流发生的条件,但题干问的是诱发因素,根据材料“8月23日”,正值夏季多雨时节,所以此次泥石流灾害最可能的诱发因素是突发暴雨,C正确。人类活动、毁林开荒以及地质结构不稳定等均不是此次泥石流灾害可能性最大的诱发因素,排除ABD。故选C。
8.答案:C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泥石流一般沿着沟谷从高处往低处快速流动,应该尽快远离沟谷,朝着与沟谷垂直的方向逃往地势较高处,C正确;沿着山谷向上跑向高处是冲着泥石流方向去,不可取,A错误;泥石流流动速度快,顺沟谷下游方向快速跑到地势最低处不合适,B错误;泥石流破坏力强,原地不动,紧抱山谷附近的乔木树干不可取,D错误。故选C。
9.答案:B
解析: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爆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不能将泥石流说成是特大洪水,特大洪水是气象灾害,而泥石流是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害人类生命财产与安全。这两种自然灾害都分布广泛,危害巨大。
10.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甲地区位于伊犁谷地附近,伊犁谷地位于天山北坡,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水汽,经伊犁谷地谷口进入,受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多地形雨,降水较多,所以甲地的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故A正确。BCD错误。
11.答案:B
解析:A.从题干信息当中无法判断出该地区发生了地震,故A错误;B.由于在某年7月中旬三位旅行者驾车从独山子出发,因此可以判断出此次泥石流发生在七月份,七月份为该地区的夏季,该地区降水较多,所以此次泥石流突发是由于暴雨因素,故B正确;C.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水较多引起的气温骤升对泥石流突发的影响较小,故C错误;D.滥伐乱垦不是此次泥石流突发的直接原因,故D错误。
12.答案:A
解析:A.由于冰达坂终年积雪,在夏季依然有积雪覆盖,并且夏季气温较高,雪山上没有那么寒冷,适合进行冰川观光,故A正确;B.由于夏季气温较高,因此冰雪融化较多,所以不太适合发展高山滑雪,故B错误;C.由于夏季气温较高,因此冰雪融化较多,所以不太适合发展雪地摩托,故C错误;D.由于该地区海拔较高并且常年积雪,因此植被较为稀疏,不适合发展森林探险,故D错误。
13.答案:D
解析:形成泥石流的原因有: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有充足的固体碎屑物质;突然的大量来水,可以是强降雨天气(也可能是大量冰雪融水流出等);地形陡峻,坡面汇流速度快,泥石流流动速度快;因此①②④⑤正确,D符合题意;存在滑动面是发生滑坡的条件,③不符合题意,ABC错误。故选D。
14.答案:B
解析:关于泥石流的防范措施主要有: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防范意识;遭遇泥石流时,不能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山坡上躲避;在多雨季节避开山谷地区:植树造林,加大水土保持的力度,减少地面碎屑物质;因此ACD不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B
解析: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陆地地壳厚度平均39-41千米,震源深度500千米说明震源位置已经不在地壳部分,应在古登堡面之上的地幔部分G,B正确;H是地壳,F是外核,E是内核,此次地震的震源不在这些圈层,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D
解析:D表示的是古登堡面,A错误;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G圈层的软流层,B错误;F圈层是外核,物质状态为液态或熔融态,C错误;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上地幔底部属于G圈层上部,D正确。故选D。
17.答案:C
解析:地震波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无论是横波A还是纵波B传播速度都会突然减慢,出现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答案:B
解析:高速公路以快速直达为主要特征。雅安--西昌高速公路穿越地带多为高速、断崖、溶洞、深谷,为了保证高速公路高速、安全,沿线多采用桥隧方式,因此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B。
19.答案:D
解析:桥在山谷中穿行,隧道在山体内穿行可大大降低地形起伏、地质灾害对交通的影响,提高交通安全性。结合当地的实际,主要的地质灾害为滑坡、泥石流,而冰川、冻土少,D正确,AB错误;地震对桥隧的影响更大,C错误;故选D。
20.答案:C
解析:地震会导致崩塌、滑坡、海啸等次生灾害,其中崩塌、滑坡等可能会堵塞河道,引起堰塞湖,而堰塞湖内水位涨高引起溃坝可能产生洪涝灾害,所以①对应滑坡,②对应洪涝。故排除ABD,选C。
21.答案:D
解析:房屋倒塌、疫病蔓延、道路破坏并不隐蔽,ABC与题意不符;地震灾害会给受灾群众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损害心理健康是地震灾害长期影响之一,需要重视并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服务,D符合题意。故选D。
22.答案:B
解析:植被覆盖度越高,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概率越小。根据读图,该流域植被覆盖度0.6一0.7以上的比例在2007一2010年显著降低,可能受自然灾害或人类活动影响。所以该流域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概率最大的是2007一2010年。故选B。
23.答案:(1)A; (2)C; (3)D
解析:(1)根据国示可知,出现频次依次为长沙8,北京8-10,广州为6,贵阳小于4。 故选:A。
(2)根据区域地理知识可知,华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秋两季,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易发生洪涝。 故选:C。
(3)由题中材料可知,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并不能有效减轻洪涝灾害。 故选:D。
24.答案:(1)海陆间循环。①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下渗减少;②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③地表径流增大,洪涝灾害加剧;④蒸腾作用减弱;⑤降水减少。
(2)自然原因:①鄱阳湖流域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入湖河流水量大;②湖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易造成排冰不畅。
高人为原因:③湖泊上游流域植被遭到破坏,地表水下渗减少,入湖河流水量增大;④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降低了湖泊对地表径流的调蓄能力。
(3)①获取数据实时、准确;②数据统计全面:③费用低:④结果显示更直观。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鄱阳湖属于三类水循环类型中的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循环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植被破坏后: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增大,洪涝灾害加剧,同时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
第(2)题,其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对入湖径流的影响、地势对排水的影响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鄱阳湖地处我国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丰富,入湖河流水量大:且鄱阳湖地处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地势低平,易造成地表径流排水不畅,造成洪涝灾害。人为原因可从上游的植被破坏对下渗和地表径流的影响、湖区周围的围湖造田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可知,鄱阳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降低了湖泊对地表径流的调蓄能力,且上游流域植被遭到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地表水下渗减少,入湖河流流量增大,加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
第(3)题,与传统方式相比,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洪涝灾害信息方面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获取和分析灾情数据的速度、准确性、数据统计的全面性、结果显示的直观性等方面;且传统方式在分析洪涝灾害的信息时,需要进行大规模现场勘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相比之下,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费用更低。
25.答案:(1)簇头沟距离震中较近,强震产生大量的松散崩滑体堆积在山麓坡脚;同时还破坏了坡体的稳定性,后期会形成崩塌和滑坡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这些物源物质在短期内强降雨激发下,形成泥石流。
(2)泥石流发生前的降雨,浸润了流域内蓄存的松散物质,使当地再遇降水易产生地表径流;流域内地形陡峭,支沟众多;降雨强度突然增大时,短时间内形成了含有丰富松散物质的洪流。
(3)泥石流发生在夜间,不利于防灾避灾;泥石流迅猛,摧毁房屋、农田等;簇头沟近乎直角与岷江相交,泥石流堵江形成堰塞湖;泥石流冲断河沟口处都汶公路,阻断交通。
解析:(1)簇头沟距离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中映秀镇32km,距离很近,汶川地震时强震产生大量的松散崩滑体堆积在山麓坡脚,同时还破坏了坡体的稳定性,为后期的崩塌的滑坡埋下了隐患,后期容易形成崩塌和滑坡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物源。读下图可知,泥石流爆发当日累计降水量急剧增加,出现短时强降水,这些物源物质在短期内强降雨激发下,形成泥石流。
(2)读下图可知,泥石流发生前2日有一定量的降雨,虽然降水强度不大,但足够浸润流域内蓄存的松散物质,而泥石流爆发当日累计降水量急剧增加,出现短时强降水,强降水易产生地表径流;结合上图流域最高点和流域出口的海拔可知,流域内地形陡峭,水流速度快,图中显示簇头沟支沟众多,汇水面积大;降雨强度突然增大时,便会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含有丰富松散物质的洪流。
(3)泥石流爆发当日暴雨集中在夜间,因此泥石流发生在夜间,人们还处于熟睡中,不利于防灾避灾;泥石流是携带大量水沙的特殊洪流,十分迅猛,能够摧毁房屋、农田等;读图可知,簇头沟近乎直角与岷江相交,泥石流会堵塞荆江形成堰塞湖,为洪涝灾害埋下隐患;泥石流会冲断河沟口处的都汶公路,阻断交通,不利于灾后救援,减少损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