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感受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教学课时 课时 备课教师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理解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明确二氧化碳在物质制造养料中的作用。 详细认识参与呼吸活动的器官,包括鼻腔、口腔、气管、肺等,了解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掌握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的概念,认识人体呼吸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变化。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呼吸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的具体过程,以及呼吸过程中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参与呼吸的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机制。 (二)教学难点 设计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呼吸体验活动和模拟实验,让学生在活动和实验中深刻理解呼吸的本质和呼吸器官的工作原理。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原理,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不同作用。教学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呼吸体验活动,如憋气感受、吸气呼气感受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呼吸过程和身体变化。 (二)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和理解呼吸器官的工作原理和协同合作方式。 (三)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与呼吸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呼吸的过程、呼吸器官的功能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等。教 学 流 程 动态修改部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教师出一个关于呼吸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生命世界当个宝,一时一刻少不了。”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猜出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引出呼吸这个话题。 引出课题 教师:呼吸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我们的呼吸,探索呼吸的奥秘。(板书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科学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憋气感受与呼吸的重要性 (1)憋气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憋气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捏住鼻子,尽量不呼吸,感受憋气的感觉。 提问:同学们,在憋气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坚持多久不呼吸呢? 学生进行憋气体验,感受憋气带来的不适,如胸闷、头晕等。学生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憋气感受和坚持时间。 (2)讨论呼吸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呼吸的重要性,为什么我们不能长时间憋气?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长时间不呼吸会感到难受,甚至会危及生命,因为我们需要呼吸来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设计意图:通过憋气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呼吸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呼吸知识的学习兴趣。 探索二:认识参与呼吸的器官 (1)头脑风暴 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人体有哪些器官参与呼吸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头脑风暴,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鼻子、嘴巴、肺、气管等器官参与呼吸。 (2)资料分析 教师提供呼吸系统结构图和相关资料,让学生阅读资料,结合图片认识参与呼吸的器官,包括鼻腔、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呼吸系统结构图,说一说这些器官在呼吸过程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认真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鼻腔和口腔是空气进入身体的通道,它们可以过滤空气中的灰尘和杂质;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输送到肺部;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3)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参与呼吸的器官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提问:在呼吸过程中,这些器官是如何相互配合的呢?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负责记录小组的讨论结果。 (4)汇报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例如,一个小组的代表可能会说:“我们小组认为,在呼吸过程中,鼻腔和口腔首先将空气吸入体内,然后空气经过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进入血液,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整个过程中,这些器官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功能。”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参与呼吸的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全面认识参与呼吸的器官及其功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探索三:呼吸体验活动 (1)吸气体验 教师出示一张吸气时的图片,引导学生按照图片中的方式进行吸气体验。 提问:吸气时,你有什么感觉?把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吸气体验,感受吸气时身体的变化。学生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扩张。 (2)讲解吸气过程 教师结合学生的体验,讲解吸气的过程。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提问:为什么吸气时胸腔会扩张,腹部会收缩呢?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因为空气进入肺部,使肺部膨胀,从而导致胸腔扩张;腹部收缩是为了给肺部腾出空间。 (3)呼气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呼气体验,将手放在肋骨上,慢慢呼气,感受胸的变化。 提问:呼气时,你有什么感觉?胸又有什么变化? 学生进行呼气体验,感受呼气时身体的变化。学生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收缩。 (4)讲解呼气过程 教师结合学生的体验,讲解呼气的过程。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提问:为什么呼气时胸腔会收缩,腹部会放松呢?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因为肺部排出空气,使肺部收缩,从而导致胸腔收缩;腹部放松是因为胸腔收缩后压力减小。 (5)对比与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与自己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 提问:通过刚才的体验,你对吸气和呼气的过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跟大家一起说说吧。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学生可能会说原来认为吸气时肚子会变鼓,呼气时肚子会变瘪,现在发现吸气时肋骨向上,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肋骨向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设计意图:通过呼吸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呼吸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加深对吸气和呼气过程的理解,纠正学生的原有认知。 探索四:呼吸模拟实验 (1)实验装置介绍 教师介绍呼吸模拟实验的装置,包括一个去底的塑料瓶子、一个气球、一根吸管和两个小气球。将瓶底用气球套住代替身体的膈肌;取一根吸管将吸管一端做成人字型代替人体的气管;取两个气球与吸管人字形一端连接好代替人体的肺;将装置密封好,代替人体的胸腔。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这个实验装置中每个部分分别代表人体的哪些器官吗?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塑料瓶子代表胸腔,瓶底的气球代表膈肌,吸管代表气管,两个小气球代表肺。 (2)实验操作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呼吸模拟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瓶底气球(膈肌)的变化。当向气球里吹气时,瓶底的气球向下放松;当将气球里的气吸出时,瓶底的气球收缩。 提问:在实验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当向气球里吹气时,代表膈肌的气球向下放松,此时胸腔扩张,就像吸气时的状态;当将气球里的气吸出时,代表膈肌的气球收缩,此时胸腔收缩,就像呼气时的状态。这些现象说明呼吸过程中膈肌的运动与胸腔的变化密切相关。 (3)分析与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呼吸过程中呼吸器官的协同合作方式。 提问:通过这个模拟实验,你对呼吸过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呼吸器官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呢?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呼吸过程中,膈肌的运动带动胸腔的扩张和收缩,从而使肺进行吸气和呼气。鼻腔、口腔、气管等器官将空气输送到肺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呼吸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呼吸过程中呼吸器官的变化,深入理解呼吸器官的协同合作机制。 (三)研讨与总结 呼吸过程的总结 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呼吸的过程是怎样的?人体有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和体验,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呼吸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阶段。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人体的鼻腔、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了呼吸活动。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人体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它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为身体提供能量;二氧化碳是物质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它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 教师强调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的概念,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感受一次呼吸的过程。 提问:同学们,现在请大家一起做一次呼吸,感受一下一呼一吸的过程。你们知道为什么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吗? 学生进行呼吸操作,感受一次呼吸的过程。学生回答问题,可能会说一呼一吸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气体交换过程,所以算一次呼吸。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和总结,让学生对呼吸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以及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的概念有更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拓展延伸 呼吸系统的疾病与保护 教师介绍一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肺炎、哮喘等,让学生了解这些疾病的症状和危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呼吸系统疾病?这些疾病是怎么引起的?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呢?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可能是由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哮喘可能是由过敏等因素引起的。为了保护呼吸系统,我们应该注意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灰尘;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等。 科学技术与呼吸健康 教师介绍科学技术在研究呼吸系统疾病、改善呼吸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如呼吸机的发明、空气净化器的使用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呼吸健康呢?这些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呼吸机可以帮助呼吸困难的人进行呼吸,空气净化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疾病与保护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呼吸健康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科学素养。 (五)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的过程、参与呼吸的器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的概念等方面的知识。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了哪些关于呼吸的知识呢?请大家回顾一下。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方法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运用的科学探究方法,如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提问: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科学探究方法呢?这些方法对我们理解呼吸知识有什么帮助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认识到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与生命的关系,强调保护呼吸健康的重要性。 提问: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呼吸与生命的关系有什么新的认识吗?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保护我们的呼吸健康呢? 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对呼吸与生命关系的认识,如呼吸是生命的基本活动,我们应该珍惜呼吸健康,保护我们的呼吸系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关注环境与健康,为自己和他人的呼吸健康贡献力量。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健康意识。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呼吸的过程和参与呼吸的器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呼吸的本质和呼吸器官的协同合作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体验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和资料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创新和反思。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呼吸模拟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装置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发言不够积极,思维不够活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更多的互动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