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2.1 生物的基本单位
01 生物是什么
1、判断生物的依据:根据物体 将物体分为 和 。
2、生物包括: 和 。
3、生物的基本特征:
(1)能进行 (呼吸、需要营养、排泄废物);
(2)能生长和发育;
(3)具有 ;
(4)能繁殖后代;
(5)能 、变异、进化;
(6)能适应 和影响 ;
(7)都是有 构成的(除 以外)。
02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时间 人物 贡献 说明
1665年 ____ 用自制显微镜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观察到的是____
19世纪 30年代 布朗 发现植物细胞内有 。 /
19世纪 40年代 ____ 提出:植物、动物都是由 构成的, 并且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 细胞结构
20年后 ____ 进一步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 /
细胞学说 内容 ① ; ② ; ③ 。
意义 细胞学说的建立,从结构上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统一了起来。
03 科学观察
1、科学观察:人们运用 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搜集信息的活动,分为 观察和 观察、 观察和 观察。
2、观察记录的方法: 、 和 等方法。
04 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各部件名称>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2、显微镜主要结构的功能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安放:左手托 ,右手握 ,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 方;
(2)对光:转动 ,使 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 ,让较 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 (光线亮时用 ,光线暗时用 ),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 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 。
(4)调焦
①眼睛盯住 ,向 转动 ,使镜筒慢慢下降;
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 调节 ,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 ,使物像更加清晰;
(5)观察: 。
4、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1)调节视野明暗的是 或 ;调节视野清晰度的是 。
①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 ,镜筒 ,且变化明显;粗准焦螺旋 ,镜筒 ,且变化明显。
②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 ,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2)光线强弱问题:光线弱,选用 光圈, 面镜;光线强,选用 光圈, 面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 (放大的是细胞的 ,不是细胞面积或体积)
(4)目镜和物镜的区别
①目镜: 螺纹,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 ,视野越 ;
②物镜: 螺纹,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 ,视野越 。
(5)低倍镜与高倍镜观察视野的区别
低倍镜 高倍镜
①低倍镜下,观察范围 ,细胞数目 ,体积 ,视野 ,物镜离玻片标本 ;
②高倍镜下,观察范围 ,细胞数目 ,体积 ,视野 ,物镜离玻片标本 。
(6)分析视野中的污点
①污点可能存在的位置: 。
②判断方法:一般通过 和 观察污点是否移动,来判断污点所在的位置。
③具体方法:转动目镜,若污点 ,说明污点在 上;若不动,再移动 ,若污点 ,说明污点 上;若不动,说明污点在 上。
(7)显微镜成像
①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 ,这说明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 ;上下左右 。
②视野中的物象移动:如物像在视野 ,则向 移动玻片标本,物像移到 。(口诀: )
(8)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的操作方法 <将视野由A转换到B该怎样操作?>
①将玻片向 移动,使物像移至 ;
②转动 ,把 ;
③调节 和 ,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调节 ,直到 。
☆当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细胞数目 ,细胞体积 ,视野变 ,观察到的范围 。
(9)视野中流动物体的移动顺序
①细胞质流动方向是 ,则视野中也是 。
②细胞质流动方向是 ,则视野中也是 。
05 临时装片的制作
1、制作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 拭干净,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在中央滴1滴 。
(2)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内侧割出约0.5cm×0.5cm的正方形区域,用镊子 取一小块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用解剖针将它 平。
(3)用镊子夹起 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 在洋葱鳞片内表皮上, 。
注意:气泡的特点与判断方法
特点:呈 ,有较粗的黑边。
判断方法: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会变形或移动。
(4)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2滴 ,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水,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色的目的是 )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 1滴 。(滴生理盐水的目的是 )
(2)用清水漱净口腔,将消毒牙签粗的一端在自己口腔内侧壁上沿同一方向轻 几下,将有附着物的牙签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均匀 。
(3) 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一侧滴1滴 ,用 在另一侧吸水,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3、观察细胞时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现象 原因 对策
细胞严重重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结构不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黑色圆圈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6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类型 结构名称 结构 功能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膜 薄而透明的膜,位于细胞最外层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②保护细胞 ③控制物质 细胞
细胞质 半透明胶状物,内含多种结构 细胞进行 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 外有核膜包围,内含___________ 细胞生命活动的________
液泡 内有液体,叫做___________ 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
叶绿体 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_________ 植物进行 的场所
细胞壁 位于细胞膜外,主要由 组成 起 和 的作用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易错点】
①相同点:都有 。
②不同点:植物细胞有 ,动物细胞没有。
【注】A.病毒 细胞结构,但是一种生物;
B.显微镜不容易看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C.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 。
3、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 ;需用 观察(放大镜观察不到)。
4、细胞的形态:形态多样,细胞的 很多。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 ,形态 ,如 呈 或 ,是人体内 的细胞,含有丰富的 ;精子呈 ,比卵细胞小得多。
2.2 形形色色的植物
01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没有 、 、 的分化,多数藻类植物只能生活在水中,它们种类多样,形态各异。有简单的单细胞藻类,也有多细胞的大型藻类;有绿色的,也有褐色或紫红色的;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
衣藻 水绵
02 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真正的 ,只有柔软矮小的 和 ,不开花,也没有种子,用 进行繁殖。
孢子囊
03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它们没有 ,但有明显的 、 、 。到了夏天,蕨的叶子的 会长出许多 ,内有许多具有繁殖作用的 。
04 种子植物
1、像苹果、豌豆那样,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 。像红松那样,种子裸露的植物称为 。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 最多、 最广的类群。
3、种子的生命力
与孢子相比,种子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种子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从圆明园迹址挖掘来的100多年前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又重新开花了。
05 植物的种类
种类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繁殖方式 代表作物
______植物 √ √ √ √ √ √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植物 √ √ √ √ √ √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植物 √ √ √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植物 √ √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植物 无根、茎、叶 的分化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多姿多彩的动物
01 动物的分类
1、动物的分类依据:根据动物体内 ,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02 脊椎动物
1、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一条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的 ,这样的动物称为 。
类型 特点 代表动物
鱼类 (1)终身生活在水中; (2)体表被 ; (3)用 呼吸; (4)用 游泳; (5) 生, 受精; (6) 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易错动物:海马、鲨鱼、黄鳝
两栖类 (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 (2)幼体用 呼吸,成体用 兼用 呼吸; (3)幼体用尾游泳; (4) 裸露,有丰富的腺体; (5) 生, 受精; (6) 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 易错动物:娃娃鱼(大鲵)
爬行类 (1)体表有 ; (2)用 呼吸; (3)贴地爬行; (4) 生, 受精; (5) 温动物 代表动物:蛇、龟、变色龙、鳖、蜥蜴 易错动物:鳄鱼、甲鱼
鸟类 (1)身体呈 ; (2)体表被 ; (3)前肢特化成翼; (4)胸肌发达; (5)体温 ; (6) 生, 受精; (7)飞翔生活 代表动物:鹰、猫头鹰 易错动物:企鹅、鸵鸟、鸡、鸭
哺乳类 体表被毛; (2) ; (3)体温 代表动物:老虎、袋鼠 易错动物:白鳍豚、蝙蝠、鲸鱼、美人鱼
2、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 (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 (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2)胸肌 (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4)有气囊和肺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
(5)脑比较发达。
3、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 从水生到 ;从低等到 ;从简单到 ;从卵生到 ;从变温到 。
03 无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绝大部分的动物身体内没有 ,称为 。
类群 特征 代表动物
____ 动物 ①具有可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 ②外形呈 对称,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 ③身体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此进出。 水母、水螅、珊瑚虫
____ 动物 ①身体呈 对称,有背腹、左右之分 ②身体只有一个开口 涡虫、血吸虫
____ 动物 体形细长如线而得名,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蛔虫、蛲虫
____ 动物 身体细长,由许多环形的体节构成 蚯蚓、沙蚕、水蛭
____ 动物 身体非常柔软,外面大多有坚硬的壳加以保护 海洋中的各种贝、螺及乌贼、章鱼,淡水中的河蚌、田螺,陆地上的蜗牛、鲍鱼
____ 动物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蚊、蝇、蝶、蛾等各种昆虫,以及蟹、虾、蜘蛛、 蜈蚣等
____ 动物 体表长满__________ 海星、海胆、海参
2、昆虫属于 ,其身体可分为 三部分,有 ,一般有 ,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 。
2.4 生物的分类
01 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意义:为了更好地 与 它们。
(2)分类的方法:要先进行仔细地观察和研究 ,然后根据它们的 进行分类。
(3)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由于分类的 不同,分类结果也 。
02二歧分类检索表
目前,常用的是 。这种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根据另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
03 生物的分类等级
1、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 以及生物之间的 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
2、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
构成分类的7个等级,其基本单位是 。
3、两种生物的分类等级越 ,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 ;亲缘关系越 ,所包含的物种数目越 。
4、分类等级越 ,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 ,亲缘关系越 ,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最 。
5、同纲不同目的生物,比同科不同属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就越 。
2.5 生物多样性
01生态因素
(1)定义: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非生物因素: 。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同种生物间的 和不同种生物间的 ,包括 等。
02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 。
(2)食物网:某一区域中的各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网状结构,称为 。
0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有的表现在 上,有的表现在具有特殊的 。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 的整体,生物不仅能 ,也能 。
(3)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① 色:保护色是生物体通过与其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模式,从而使自己在生态环境中更加融入或者隐蔽的颜色模式。保护色使生物体在环境中更难以被探测到,从而能够避免掉落掠食者的注意。保护色通常使生物体与其生态环境相融合,使其更加难以被发现或识别。
② 色:警戒色是一种醒目的颜色模式,通常鲜艳而对比强烈,用于引起掠食者或其他生物体的警觉。警戒色的目的是让掠食者或其他生物体在接近时察觉到生物体的存在,并因为鲜艳的颜色而对其产生警觉或回避。警戒色在生态环境中通常用于警告潜在的威胁,如有毒动物或具有攻击性的生物体。
③ :拟态是生物体通过模仿环境中其他物体的颜色、形状或者纹理,从而使自己在生态环境中更难以被探测到或者更难以被识别。拟态有助于生物体在生态环境中躲避掠食者的注意,提高其生存率。拟态可以使生物体看起来像环境中的非生物物体,或者是其他生物体,从而让它们在环境中更加隐蔽。拟态的目的是通过伪装来减少生物体的暴露,使其更难以被发现。
04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生物学家将一定区域中的 及其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 。一个生态球、一个池塘、一片森林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 。
05 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1)生物圈的组成: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 及其生活环境中的 。
(2)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范围向上可达离地面约10km的高空,向下可达距离海平面11km左右的海底,或者距地面深达2~3km的岩石层。
06 生态系统的类型
(1)主要类型: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等。
(2)形成原因:地球上不同地区的 等的差异,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系统。
07 保护生物多样性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的多样性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保护生物生存的 和 ;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因为 而造成。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最有效措施是 。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 。
(2)日常措施:为了保护生物,保护环境,我们应当从 。
01 细胞及细胞各部位的功能
1.(24-25七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下列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多了液泡、细胞壁和细胞核
B.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
C.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D.遗传物质存在细胞膜中
2.(23-24七年级上·浙江·期中)细胞学说的提出,在结构上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统一起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C.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D.细胞不一定都来自于细胞
3.(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①为细胞壁,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B.植物体各部位细胞中一定都含有结构③
C.亲子鉴定所需的遗传物质主要取自结构④
D.糖拌西红柿渗出的汁液来自结构⑤
4.(2024·浙江金华·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视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了观察到更多的口腔上皮细胞,应选用高倍物镜
B.将①所在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①和②是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乙中细胞比甲中细胞少了液泡和叶绿体
5.(23-24七年级上·浙江·期中)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B.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和“凉拌黄瓜”盘里的汤汁主要来自细胞质
C.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D.用热水烫菠菜,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细胞壁被破坏
02 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
6.(2024·浙江嘉兴·一模)小科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甲、乙、丙三种视野,下列分析及操作错误的是( )
A.甲视野黑暗,可转动①、②和③来调试
B.乙是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C.丙物像不在正中央,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D.丙视野中物像不够清晰,可以转动⑤进行调节
7.(23-24七年级上·浙江·开学考试)小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视野中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想放大图乙细胞内的结构,可转动图甲中的②
B.若将玻片向上方移动,图乙中气泡也向上移出视野
C.图乙中小黑点是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
D.图乙中气泡是细胞在装片制作过程中形成的
8.(23-24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小新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为50倍
B.步骤1是通过更换物镜来实现
C.步骤3是通过调节反光镜使图像清晰
D.步骤5要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进行观察
9.(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象从图B转为图D所示的情况,其操作顺序为( )
①将玻片向右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②将玻片向左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①→⑤ D.②→③→⑤
10.(23-24九年级下·浙江杭州·开学考试)热爱生物学的小金制作并观察了蚕豆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如图是相关图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图一中①和⑤放大倍数的和
B.图二中③的张开、闭合受①保卫细胞的控制
C.图二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产生的原因是材料没有充分展开
D.图三中的①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11.(2024·浙江杭州·二模)如图甲为显微镜结构,乙为高倍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物像,丙为E(代表细胞)在操作显微镜前后的物像变化,丁为显微镜下某细菌的运动轨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 )
A.甲: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Q,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P
B.乙:装片内有气泡,原因是细胞没有涂抹均匀
C.丙: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
D.丁:细菌实际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12.(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显微镜是科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小赵学习完显微镜的结构后自制一台简易显微镜(图甲)观察洋葱表皮,请回答问题:
(1)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镜。
(2)如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3)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 。
13.(23-24七年级上·浙江·期末)小乐制作了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回答问题: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如图甲所示步骤中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 ;在给如图乙所示的临时装片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时,应将亚甲基蓝溶液 (选填字母)。
A.滴在a处,将装片左端略提起
B.滴在a处,吸水纸放置在b处
C.滴在a和b处,将装片左右晃动
(2)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因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较高,观察时最好将视野调暗些。在“对光”操作时可以 (写出1点)。
②若视野中的物像从图丙转为图丁所示,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按序填写字母)。
a.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b.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c.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d.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e.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f.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14.(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学习关于细胞的内容时,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的活动。活动包括观察细胞结构、制作细胞模型、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
[观察细胞结构]制作模型前,小明制作了洋葱鳞片表皮细胞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红墨水,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小明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2)图甲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有关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填选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3)小明按照正常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乙①-④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4)如图丙,观察时要使视野从清晰的A变为B,他接下来的操作是 ,并调节细准焦螺旋。如果观察到视野C,该采用下列何种对策 答: 。
A.在装片滴加红墨水 B.将物镜转换为低倍物镜
C.重新制作装片 D.调节细准焦螺旋到视野清晰
[制作细胞模型]小明利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出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丁所示。
[评价模型作品]
(5)评价指标有优秀、良好、待改进三个等级。根据如下评价标准,小明制作的模型的“结构完整性”这项指标应该被评为什么等级 并说明理由: 。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无缺失 结构不完整,有1-2处缺失 结构不完整,有3处以上缺失
材料与匹配 模型材料的选择能体现 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材料的选择能体现 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材料的选择未能体现 细胞结构的功能
美观与成本 材料环保,易得且成本低 材料环保,但成本高 材料不环保,成本高
03 植物的分类及依据
15.(2024·浙江·中考真题)近期,科研人员在浙江发现一新物种(如图)。它开黄色的小花,花药红褐色,果实6月成熟。据此判断,该物种属于(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6.(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是银杏树上结的“白果”,对白果是银杏种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成熟时果皮脱落 B.没有果皮包被
C.没有果皮和种皮包被 D.没有种皮包被
17.(23-24七年级上·浙江嘉兴·期中)图中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下列正确的是( )
A.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 B.F可表示都有根
C.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 D.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
18.(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蕨、葫芦藓、银杏、海带和油菜五种植物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填字母)。
(2)C与E相比,C的种子 (选填“有”或者“没有”)果皮包被。
(3)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有 (填字母)。
(4)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19.(23-24七年级上·浙江丽水·阶段练习)小张同学对植物很感兴趣,他搜查资料并自制了一张检索表,请根据该检索表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检索表可以判断上图中,图 是冷杉;
(2)从结构特征来看,图中的三种植物, (填字母)两种的亲缘关系更近;
(3)根据植物检索表可以得出上述植物都可用 繁殖后代。
04 动物的分类及依据
20.(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如图是三种动物特征的交叉示意图,交叉部分为共有特征,其中4表示( )
A.前肢演变为翼 B.用鳃呼吸 C.胎生哺乳 D.体温恒定
21.(23-24七年级上·浙江·阶段练习)如图是科学家在浙江余杭和德清两地的苕溪流域发现的全球新物种——苕溪鱲。下列特征不能作为判定苕溪鱲属于鱼类的证据的是( )
A.终生生活在水中 B.用鳃呼吸
C.靠鳍运动 D.体表有宝蓝色的金属光泽
22.(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2021年入侵中国12省的红火蚁(如图)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B.用体壁呼吸,属于环节动物
C.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属于脊椎动物
D.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23.针对表中四种哺乳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科 鼬科 熊科 熊科 熊科
属 鼬属 大熊猫属 熊属 熊属
种 雪貂 大熊猫 棕熊 北极熊
A.棕熊与大熊猫亲缘关系最近 B.棕熊与北极熊亲缘关系最近
C.棕熊与大熊猫共同特征最少 D.棕熊与雪貂共同特征最多
24.(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 800 多万年,被誉为活化石,而且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属于中国国宝。在分类学上, 大熊猫和黑熊同科不同属,大熊猫和黑猩猩同纲不同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分类单位中, 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纲
B.黑熊和黑猩猩一定不属于同一目
C.大熊猫和黑熊的共同特征比大熊猫和黑猩猩少
D.分类等级越低, 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
25.(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如图是镇海沿海滩涂上有一种有趣的生物——滩涂鱼。因其能在滩涂上跳跃,所以又叫“跳跳鱼”。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缺氧窒息而死, 而滩涂鱼却能较长时间在滩涂上生活, 滩涂鱼的下列特征不能支持其在滩涂上生活的是( )
A.胸鳍发达,能支撑起身体,帮助爬行和跳跃
B.鳃所在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储存水分和空气
C.皮肤极薄且布满血管,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D.滩涂鱼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是两栖类动物
26.(22-23七年级上·浙江·期中)仔细观察图中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A、B与图中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身体内部没有 。若根据体温是否恒定进行分类,图中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填字母)。
(2)C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 进行,幼体用 呼吸。
(3)F家兔的胚胎发育方式特点是 ,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05 二歧分类检索表
27.(22-23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如下图所示的浙江楠是分布在杭州的珍贵稀有物种。若P、Q、R、S这四株植物中有一株植物是浙江楠,则它是( )
A.P B.Q C.R D.S
28.(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鉴定出眼镜蛇应该属于下表中的哪一类( )
1a体外长有皮毛,胎生……………………………………………………………………哺乳类 1b体外没有皮毛,卵生………………………………………………………………………2 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P类 2b体外没有羽毛,体温不恒定………………………………………………………………3 3a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Q类 3b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4 4a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上陆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R类 4b幼体、成体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无四肢,用鳍划水……………………………S类
A.P B.Q C.R D.S
29.(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为宣传保护某水库的生物多样性,某兴趣小组制作了一些鱼类的物种信息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林奈的“双名命名制”,物种名由属名+种加词构成
B.图示鱼类中,鲢和鲤的亲缘关系最近
C.鲶形目包含的生物种类比黄颡鱼属少
D.可调查鱼类繁殖周期来制定保护方案
30.(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小强在科学社团发现了4种动物,并设计以下的二歧检索表来分辨这些动物.请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3a填皮肤干燥,在陆地上产卵
B.这四种动物生殖方式都为卵生
C.S属于鱼类
D.小明发现的其中一种动物为鳄鱼,鳄鱼是R
31.(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自然界中,蝴蝶种类繁多。如表为生活在某地区的几种蝴蝶的二歧分类检索表。
(1)属于“2”的蝶类数量 (填“多于”、“少于”或“等于”)属于“3”的蝶类。
(2)表中2b处应填的内容为 。
(3)根据特征进行判断,图乙中的蝴蝶可能是表中的 蝶。
32.(23-24七年级上·浙江衢州·期末)在第二章《观察生物》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有一项任务: 观察校园的植物并给它们挂上“身份证”。研究小组同学在校园里发现有些花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于是借助检索表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如图)。
(1)根据检索表可知樱花和梨花的共同特征是 ;
(2)查阅检索表可知图乙中 是桃花(填“A”或“B”或“C”)。
33.如图是茄,辣椒、牵牛花、高粱四种植物的分类地位。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
(2)四种植物中相同特征较多的两种植物是 。
(3)某同学认为在“种子植物门”以下的分类中不可能找到蕨的分类归属,他的理由是要通过 进行繁殖。
34.(23-24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陆游诗云“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丛桂一年秋”。柯桥区大香林是人们秋季赏桂的好去处,那里的桂花以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为主。
(1)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景区还有桂花糕可以品尝。关于桂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桂花树能开花,属于被子植物
B.桂花飘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桂花压入糕中能与糕融为一体是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2)同学们根据景区工作人员的介绍并查阅资料,对景区四种桂花的叶子特征进行了描述(如图甲),请你根据叶子特征,用二歧分类的方法制作检索表,完成图乙 。
06 生物多样性与食物链(网)
35.(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2023年10月30日,宁波邮局海关在对申报为“饼干”的3票入境邮件进行查验时,发现盒内饼干条之间藏着装有蚂蚁的塑料指形管共3117根。经实验室鉴定,这群蚂蚁均为外来物种——野蛮收获蚁,该外来物种进入国内,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是( )
A.国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B.野蛮收获蚁很快被淘汰
C.国内生物物种数快速增加 D.国内生态环境更加稳定
36.(23-24七年级下·浙江宁波·期中)下列描述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的蝗虫和它的若虫(幼虫)
B.一棵枯树及其上的苔藓、真菌、蚂蚁等
C.一所学校中的所有动物
D.一块农田里的藻类、水草、细菌、昆虫、青蛙等所有生物
37.(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达尔文曾有过下列描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捕食田鼠。根据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三叶草→土蜂 B.三叶草→牛
C.土蜂→田鼠→猫 D.土蜂→三叶草→牛
38.(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型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如形似树叶的叶 、带有毒毛色彩鲜艳的洋辣子、绿色的长蝎,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B.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C.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D.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39.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现象与所对应的影响因素,不匹配的是( )
选项 诗句 影响因素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温度
B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光照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水分
40.(22-23七年级下·浙江宁波·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
C.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D.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
41.(23-24七年级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的数量增加,试分析此时乙、丙、丁的数量变化正确的是( )
A.丙、丁的数量增加,乙的数量下降 B.乙、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乙、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乙、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岳阳市境内,面积有190 300公顷,是我国政府指定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和珍稀鸟类。
材料二: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有被子植物135科1 129种,裸子植物5科25种。通过多年的监测记录有鸟类338种,淡水鱼类117种,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
材料三: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正面临威胁,人为捕杀候鸟、过度捕捞鱼虾、大量挖沙等对自然保护区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材料一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 。
(2)材料二中所说的内容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 ;材料二中所说的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指的是 。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
(4)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2.1 生物的基本单位
01 生物是什么
1、判断生物的依据:根据物体是否有生命将物体分为生物和非生物。
2、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生物的基本特征:
(1)能进行新陈代谢(呼吸、需要营养、排泄废物);
(2)能生长和发育;
(3)具有应激性;
(4)能繁殖后代;
(5)能遗传、变异、进化;
(6)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7)都是有细胞构成的(除病毒以外)。
02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时间 人物 贡献 说明
1665年 胡克 用自制显微镜发现并命名了细胞 观察到的是细胞壁
19世纪 30年代 布朗 发现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 /
19世纪 40年代 施莱登 施旺 提出: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并且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0年后 魏尔肖 进一步提出:所有的细胞都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 /
细胞学说 内容 ①所有的 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新细胞是由原来的细胞分裂而来的。
意义 细胞学说的建立,从结构上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统一了起来。
03 科学观察
1、科学观察:人们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搜集信息的活动,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
2、观察记录的方法: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04 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的构造:
<显微镜各部件名称>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镜座;
(2)镜臂
(3)镜柱;
(4)载物台;
(5)压片夹;
(6)遮光器;
(7)反光镜;
(8)物镜转换器;
(9)粗准焦螺旋;
(10)细准焦螺旋;
(11)目镜和物镜;
2、显微镜主要结构的功能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安放: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镜筒在前,镜臂在后,放在偏左方;
(2)对光: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 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通过目镜观察,右眼同时睁开,调节 反光镜 (光线亮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3)放片: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载玻片上,两端用压片夹压住,要观察的物体要正对通光孔。
(4)调焦
①眼睛盯住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
②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右眼张开,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5)观察:左眼观察,右眼同时睁开。
4、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1)调节视野明暗的是反光镜或遮光器;调节视野清晰度的是细准焦螺旋。
①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逆时针(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粗准焦螺旋顺时针(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②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2)光线强弱问题:光线弱,选用大光圈,凹面镜;光线强,选用小光圈,平面镜。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放大的是细胞的长和宽,不是细胞面积或体积)
(4)目镜和物镜的区别
①目镜:无螺纹,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
②物镜:有螺纹,镜头长度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5)低倍镜与高倍镜观察视野的区别
低倍镜 高倍镜
①低倍镜下,观察范围大,细胞数目多,体积小,视野亮,物镜离玻片标本远;
②高倍镜下,观察范围小,细胞数目少,体积大,视野暗,物镜离玻片标本近。
(6)分析视野中的污点
①污点可能存在的位置:目镜、物镜、装片。
②判断方法:一般通过转动目镜和移动装片观察污点是否移动,来判断污点所在的位置。
③具体方法:转动目镜,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不动,再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标本上;若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7)显微镜成像
①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这说明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
②视野中的物象移动:如物像在视野右下方,则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口诀:在哪往哪移)
(8)低倍物镜换用高倍物镜的操作方法 <将视野由A转换到B该怎样操作?>
①将玻片向左上方移动,使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②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③调节遮光器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④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当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变大,视野变暗,观察到的范围变小。
(9)视野中流动物体的移动顺序
①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顺时针,则视野中也是顺时针。
②细胞质流动方向是逆时针,则视野中也是逆时针。
05 临时装片的制作
1、制作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在中央滴1滴清水。
(2)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内侧割出约0.5cm×0.5cm的正方形区域,用镊子撕取一小块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用解剖针将它展平。
(3)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盖在洋葱鳞片内表皮上,避免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注意:气泡的特点与判断方法
特点: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较粗的黑边。
判断方法:用镊子轻压盖玻片,会变形或移动。
(4)在盖玻片的一侧滴1~2滴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另一侧吸水,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染色的目的是便于观察细胞结构)
2、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1)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1滴生理盐水。(滴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2)用清水漱净口腔,将消毒牙签粗的一端在自己口腔内侧壁上沿同一方向轻刮几下,将有附着物的牙签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均匀涂抹。
(3)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一侧滴1滴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水,使碘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3、观察细胞时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现象 原因 对策
细胞严重重叠 洋葱鳞片内表皮撕得太厚 重新撕几次,挑选较薄的表皮
洋葱鳞片内表皮未在载玻片上展平,甚至折叠 重新制作装片时,用解剖针展平洋葱鳞片内表皮
细胞结构不清楚 未滴加碘液 滴加碘液
有黑色圆圈等 气泡太多 重新盖盖玻片或重新制作装片
视野中无光斑或视野太暗等 显微镜操作失误(如反光镜未对好,光过弱或无光,物镜未对准通光孔) 按正确方法操作显微镜
06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动植物细胞的结构
类型 结构名称 结构 功能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细胞膜 薄而透明的膜,位于细胞最外层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②保护细胞 ③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质 半透明胶状物,内含多种结构 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 外有核膜包围,内含遗传物质 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液泡 内有液体,叫做细胞液 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
叶绿体 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叶绿素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细胞壁 位于细胞膜外,主要由纤维素组成 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易错点】
①相同点:都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
②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
【注】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是一种生物;
B.显微镜不容易看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C.并不是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和液泡(表皮细胞和根细胞没有叶绿体)。
3、细胞的大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需用显微镜观察(放大镜观察不到)。
4、细胞的形态:形态多样,细胞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细胞,大小差别很大 ,形态各不相同 ,如卵细胞呈球形或椭球形,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精子呈蝌蚪状,比卵细胞小得多。
2.2 形形色色的植物
01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多数藻类植物只能生活在水中,它们种类多样,形态各异。有简单的单细胞藻类,也有多细胞的大型藻类;有绿色的,也有褐色或紫红色的;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
衣藻 水绵
02 苔藓植物
苔藓植物的结构比较简单,没有真正的根,只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也没有种子,用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囊
03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它们没有花、果实、种子 ,但有明显的根、茎、叶。到了夏天,蕨的叶子的 背面 会长出许多孢子囊,内有许多具有繁殖作用的孢子。
04 种子植物
1、像苹果、豌豆那样,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像红松那样,种子裸露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 种类 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3、种子的生命力
与孢子相比,种子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种子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从圆明园迹址挖掘来的100多年前的莲子,经过精心培育,又重新开花了。
05 植物的种类
种类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繁殖方式 代表作物
被子植物 √ √ √ √ √ √ 种子 郁金香、玉兰、油菜、桃 苹果树、水稻
裸子植物 √ √ √ √ √ √ 种子 松、杉、柏(除卷柏是蕨类)、银杏、苏铁
蕨类植物 √ √ √ 孢子 蕨、胎生狗脊、满江红、芒萁、卷柏
苔藓植物 √ √ 孢子 葫芦藓、地钱
藻类植物 无根、茎、叶 的分化 孢子 衣藻、小球藻、水绵、海带、紫菜、石花菜
2.3 多姿多彩的动物
01 动物的分类
1、动物的分类依据: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02 脊椎动物
1、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一条由许多块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样的动物称为脊椎动物。
类型 特点 代表动物
鱼类 (1)终身生活在水中; (2)体表被鳞片; (3)用 鳃 呼吸; (4)用 鳍 游泳; (5)卵生,体外受精; (6)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易错动物:海马、鲨鱼、黄鳝
两栖类 (1)幼体水生,成体陆生或水生; (2)幼体用 鳃 呼吸,成体用 肺 兼用 皮肤 呼吸; (3)幼体用尾游泳; (4)皮肤裸露,有丰富的腺体; (5)卵生,体外受精; (6)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青蛙、蟾蜍、蝾螈、大鲵 易错动物:娃娃鱼(大鲵)
爬行类 (1)体表有角质鳞片或甲; (2)用肺呼吸; (3)贴地爬行; (4)卵生,体内受精; (5)变温动物 代表动物:蛇、龟、变色龙、鳖、蜥蜴 易错动物:鳄鱼、甲鱼
鸟类 (1)身体呈 纺锤形 ; (2)体表被羽毛; (3)前肢特化成翼; (4)胸肌发达; (5)体温恒定 ; (6)卵生,体内受精; (7)飞翔生活 代表动物:鹰、猫头鹰 易错动物:企鹅、鸵鸟、鸡、鸭
哺乳类 体表被毛; (2)胎生哺乳,体内受精; (3)体温 恒定 代表动物:老虎、袋鼠 易错动物:白鳍豚、蝙蝠、鲸鱼、美人鱼
2、鸟类的哪些结构和飞翔相适应?
(1)全身被羽毛(飞翔和保温),前肢变成翼,身体呈纺锤形(可减小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2)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
(3)口内牙齿退化,长骨中空,既坚固又轻巧(减轻飞翔时的体重);
(4)有气囊和肺相通,能进行双重呼吸(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
(5)脑比较发达。
3、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 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卵生到胎生;从变温到恒温。
03 无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绝大部分的动物身体内没有脊椎骨,称为无脊椎动物。
类群 特征 代表动物
刺胞动物 ①具有可用于攻击和防卫的刺细胞 ②外形呈辐射对称,没有背腹和左右之分 ③身体结构简单,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此进出。 水母、水螅、珊瑚虫
扁形动物 ①身体呈两侧对称,有背腹、左右之分 ②身体只有一个开口 涡虫、血吸虫
线形动物 体形细长如线而得名,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蛔虫、蛲虫
环节动物 身体细长,由许多环形的体节构成 蚯蚓、沙蚕、水蛭
软体动物 身体非常柔软,外面大多有坚硬的壳加以保护 海洋中的各种贝、螺及乌贼、章鱼,淡水中的河蚌、田螺,陆地上的蜗牛、鲍鱼
节肢动物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蚊、蝇、蝶、蛾等各种昆虫,以及蟹、虾、蜘蛛、 蜈蚣等
棘皮动物 体表长满棘 海星、海胆、海参
2、昆虫属于节肢动物,其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体表长着一层保护身体的外骨骼。
2.4 生物的分类
01 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意义:为了更好地 研究 与 识别 它们。
(2)分类的方法:要先进行仔细地观察和研究 ,然后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3)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
02二歧分类检索表
目前,常用的是二歧分类检索表。这种检索表把同一类别的生物,根据一对或几对相对性状的区别,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接着,根据另对或几对相对性状,把上面的每个分支再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如此逐级排列下去,直到编制出包括全部生物类群的分类检索表。
03 生物的分类等级
1、科学的分类方法:是以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为依据进行分类;
2、根据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小,由大到小依次以: 界、门、纲、目、科、属、种构成分类的7个等级,其基本单位是种。
3、两种生物的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亲缘关系越近,所包含的物种数目越少。
4、分类等级越高,所包含的生物间的共同点越_少_,亲缘关系越远,所包含的物种数目最多。
5、同纲不同目的生物,比同科不同属的生物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2.5 生物多样性
01生态因素
(1)定义: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
(2)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同种生物间的种内关系和不同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包括互助互利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等。
02 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
(2)食物网:某一区域中的各条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构成的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
0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有的表现在外表形态或色泽上,有的表现在具有特殊的内部结构特点。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整体,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①保护色:保护色是生物体通过与其周围环境相似的颜色模式,从而使自己在生态环境中更加融入或者隐蔽的颜色模式。保护色使生物体在环境中更难以被探测到,从而能够避免掉落掠食者的注意。保护色通常使生物体与其生态环境相融合,使其更加难以被发现或识别。
②警戒色:警戒色是一种醒目的颜色模式,通常鲜艳而对比强烈,用于引起掠食者或其他生物体的警觉。警戒色的目的是让掠食者或其他生物体在接近时察觉到生物体的存在,并因为鲜艳的颜色而对其产生警觉或回避。警戒色在生态环境中通常用于警告潜在的威胁,如有毒动物或具有攻击性的生物体。
③拟态:拟态是生物体通过模仿环境中其他物体的颜色、形状或者纹理,从而使自己在生态环境中更难以被探测到或者更难以被识别。拟态有助于生物体在生态环境中躲避掠食者的注意,提高其生存率。拟态可以使生物体看起来像环境中的非生物物体,或者是其他生物体,从而让它们在环境中更加隐蔽。拟态的目的是通过伪装来减少生物体的暴露,使其更难以被发现。
04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生物学家将一定区域中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球、一个池塘、一片森林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05 生物圈
1、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1)生物圈的组成: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2)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的范围向上可达离地面约10km的高空,向下可达距离海平面11km左右的海底,或者距地面深达2~3km的岩石层。
06 生态系统的类型
(1)主要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2)形成原因: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的差异,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系统。
07 保护生物多样性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生物的多样性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保护生物生存的环境和种类;大多数生物的灭绝都是因为丧失栖息地而造成。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最有效措施是设立自然保护区。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自然保护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稀生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划出了一定的保护区域,这样的地区叫做自然保护区。
(2)日常措施:为了保护生物,保护环境,我们应当从自己做起,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做好垃圾分类,减少环境污染。
01 细胞及细胞各部位的功能
1.(24-25七年级上·浙江宁波·阶段练习)下列说法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多了液泡、细胞壁和细胞核
B.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
C.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D.遗传物质存在细胞膜中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液泡,绿色部位的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动物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和线粒体。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两者的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详解】A.人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都具有细胞核;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多了液泡、细胞壁,A错误。
B.并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体的绿色部位,根部细胞就没有叶绿体,B错误。
C.细胞壁在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具有保护和支持作用,C正确。
D.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2.(23-24七年级上·浙江·期中)细胞学说的提出,在结构上将纷繁复杂的生物世界统一起来。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C.细胞是由细胞分裂产生的 D.细胞不一定都来自于细胞
【答案】D
【分析】细胞学说的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生命起作用;③新细胞是由老细胞分裂产生的。
【详解】AB.细胞学说认为,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所以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AB正确。
CD.细胞通过细胞分裂不断产生新的细胞,细胞一定都来自于细胞,C正确,D错误。
故选D。
3.(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结构①为细胞壁,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B.植物体各部位细胞中一定都含有结构③
C.亲子鉴定所需的遗传物质主要取自结构④
D.糖拌西红柿渗出的汁液来自结构⑤
【答案】B
【分析】观图可知: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
【详解】A.①是细胞壁,对细胞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A正确。
B.植物体各部位细胞中不一定都含有③叶绿体,如根毛细胞内没有叶绿体,B错误。
C.④是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因此亲子鉴定所需的遗传物质主要取自结构④细胞核,C正确。
D.⑤液泡中含有细胞液,有各种味道的物质以及营养物质,如在作糖拌西红柿时,加入糖并搅拌,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盘中的汁液增多了,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的⑤液泡中,D正确。
故选B。
4.(2024·浙江金华·模拟预测)如图所示为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视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为了观察到更多的口腔上皮细胞,应选用高倍物镜
B.将①所在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①和②是细胞核,能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D.乙中细胞比甲中细胞少了液泡和叶绿体
【答案】B
【分析】(1)显微镜的调节:①调节倍数: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因此视野内的细胞数目由多到少,细胞体积由小到大,放大倍数越大,镜头透光直径越小,通过的光线就少,于是视野变暗。 ②调节中央: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像可移动到视野中央。
(2)题图甲乙中:①和②均是细胞核。
【详解】A.显微镜观察标本时,由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增大,因此视野内的细胞数目由多到少,故为了观察到更多的口腔上皮细胞,应选用低倍物镜,A错误。
B.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若将图甲中①(位于右上方)所在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B正确。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能控制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是细胞膜,C错误。
D.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只存在植物的绿色部分;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甲图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细胞内无叶绿体,乙图是动物细胞,所以乙中细胞比甲中细胞少了细胞壁和液泡,D错误。
故选B。
5.(23-24七年级上·浙江·期中)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高度统一,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
B.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和“凉拌黄瓜”盘里的汤汁主要来自细胞质
C.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生命活动
D.用热水烫菠菜,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细胞壁被破坏
【答案】C
【分析】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不同的结构功能不同。
【详解】A.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能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A错误。
B.液泡内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餐桌上的糖拌西红柿和凉拌黄瓜盘里的汤汁主要来自液泡,B错误。
C.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是遗传物质的控制中心,C正确。
D.细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质的进出,使有用的物质不能轻易地渗出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轻易地进入细胞;用热水烫菠菜,水变成绿色是因为细胞膜被破坏,D错误。
故选C。
02 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
6.(2024·浙江嘉兴·一模)小科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时,通过显微镜看到了甲、乙、丙三种视野,下列分析及操作错误的是( )
A.甲视野黑暗,可转动①、②和③来调试 B.乙是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C.丙物像不在正中央,需向左下方移动装片 D.丙视野中物像不够清晰,可以转动⑤进行调节
【答案】C
【分析】图中,①是转换器、②是遮光器、③是反光镜、④是粗准焦螺旋、⑤是细准焦螺旋。
【详解】A.甲视野黑暗,没有看到明亮的视野,可以转动①转换器查看物镜是否对照通光孔,可以转动②遮光器,查看光圈是否对准通光孔,可以转动③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因此,甲视野黑暗,可转动①、②和③来调试,A正确。
B.乙是长条形的细胞,符合植物细胞的特点,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B正确。
C.显微镜成的物像是倒像,因此像的移动方向与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哪一方,装片就应向哪一方移动,物象可移动到视野中央。丙物像在视野的右上方,需向右上方移动装片,才能将物像移到视野中央,C错误。
D.准焦螺旋用于升降镜筒,其中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范围较大;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因此,丙视野中物像不够清晰,可以转动⑤细准焦螺旋进行调节,D正确。
故选C。
7.(23-24七年级上·浙江·开学考试)小科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视野中的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想放大图乙细胞内的结构,可转动图甲中的②
B.若将玻片向上方移动,图乙中气泡也向上移出视野
C.图乙中小黑点是洋葱表皮细胞的细胞核
D.图乙中气泡是细胞在装片制作过程中形成的
【答案】B
【分析】图甲中,①是目镜、②是转换器、③是物镜、④是遮光器、⑤是反光镜、⑥是粗准焦螺旋、⑦是细准焦螺旋。
图乙为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图像。
【详解】A.②转换器用于更换不同倍数的物镜,以达到放大图像的目的;因此,若想放大图乙细胞内的结构,可转动图甲中的②,A正确。
B.显微镜成的像是倒像,向上移动玻片,视野中的图像应向下移动;因此,若将玻片向上方移动,图乙中气泡会移到视野下方,B错误。
C.小黑点是细胞核,是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洋葱表皮细胞的典型结构,C正确。
D.气泡通常是在装片制作过程中,由于盖盖玻片不规范而产生的。,D正确。
故选B。
8.(23-24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小新同学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显微镜最大放大倍数为50倍
B.步骤1是通过更换物镜来实现
C.步骤3是通过调节反光镜使图像清晰
D.步骤5要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进行观察
【答案】D
【分析】(1)准焦螺旋能够升降镜筒。
(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1对光、2调节粗准焦螺旋、3调节细准焦螺旋、4移动玻片标本、5转动转换器。
(4)图中A反光镜,B粗准焦螺旋,C细准焦螺旋。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最大为5×40=200倍,A错误。
B.步骤1视野由黑暗变明亮是对光,是通过更换遮光器或者调节反光镜来实现的,B错误。
C.步骤3是通过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C错误。
D.步骤5细胞放大倍数变大,要通过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进行观察,D正确。
故选D。
9.(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在显微镜下要把视野中的物象从图B转为图D所示的情况,其操作顺序为( )
①将玻片向右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②将玻片向左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③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④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⑤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⑥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①→⑤ D.②→③→⑤
【答案】D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和收镜。
【详解】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因为高倍镜的视野窄,虽然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离视野中央的话,换上高倍镜,物像可能就不在视野中了。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B图物像偏左,②向左侧移动标本,物像会向右侧移动到视野中央变成C图;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③用转换器换用高倍物镜后,视野由C图变为A图。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或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⑤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因此视野由A图变为D图了,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0.(23-24九年级下·浙江杭州·开学考试)热爱生物学的小金制作并观察了蚕豆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如图是相关图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图一中①和⑤放大倍数的和
B.图二中③的张开、闭合受①保卫细胞的控制
C.图二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产生的原因是材料没有充分展开
D.图三中的①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答案】B
【分析】1.图一中显微镜的结构有:①目镜、②粗准焦螺旋、③细准焦螺旋、④转换器、⑤物镜、⑥反光镜。
2.图二中①保卫细胞、②表皮细胞、③气孔。
3.图三中细胞结构有: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叶绿体、④细胞核、⑤液泡、⑥细胞质、⑦线粒体。
【详解】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故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图一中①和⑤放大倍数的积,A错误。
B.图二中③气孔的张开、闭合受①保卫细胞的控制,B正确。
C.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中间空白透亮、无结构、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往往有粗而黑的边缘。故图二中带黑边的圆圈是气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盖盖玻片的方式不正确,C错误。
D.图三中的①是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的功能,②细胞膜具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错误。
故选B。
11.(2024·浙江杭州·二模)如图:甲为显微镜结构,乙为高倍镜下口腔上皮细胞物像,丙为E(代表细胞)在操作显微镜前后的物像变化,丁为显微镜下某细菌的运动轨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 )
A.甲: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Q,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P
B.乙:装片内有气泡,原因是细胞没有涂抹均匀
C.丙: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
D.丁:细菌实际运动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答案】C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
【详解】A.使用时应先使镜筒上升,眼睛注视P目镜位置,再使镜筒下降,眼睛注视 Q物镜 位置,以免物镜压坏玻片标本,A错误。
B.乙装片内有气泡,是由于加盖盖玻片操作不规范引起的。正确的操作方法是: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B错误。
C.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丙相应操作,将装片向左下方移至视野中央、转动物镜转换器变为高倍镜、调节光圈、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C正确。
D.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若显微镜视野中观察到的箭头指向是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还是顺时针方向。视野中细菌的运动方向是逆时针,实际运动方向也为逆时针,D错误。
故选C。
12.(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显微镜是科学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小赵学习完显微镜的结构后自制一台简易显微镜(图甲)观察洋葱表皮,请回答问题:
(1)水滴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 镜。
(2)如图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A.②③④① B.④③②①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3)细胞内的细胞质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流动着,其方式多数呈环形流动;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 。
【答案】(1)物
(2)D
(3)顺时针
【分析】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
【详解】(1)水滴接近玻片,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结构中的物镜。
(2)“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因此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③滴、④撕、②展、①盖、染、吸,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显微镜成倒立的像,“倒立”不是相反,是旋转180度后得到的像即上下相反、左右相反。所以,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的细胞质沿顺时针方向流动,则实际的流动方向应为顺时针。
13.(23-24七年级上·浙江·期末)小乐制作了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回答问题:
(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如图甲所示步骤中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 ;在给如图乙所示的临时装片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时,应将亚甲基蓝溶液 (选填字母)。
A.滴在a处,将装片左端略提起
B.滴在a处,吸水纸放置在b处
C.滴在a和b处,将装片左右晃动
(2)用显微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因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较高,观察时最好将视野调暗些。在“对光”操作时可以 (写出1点)。
②若视野中的物像从图丙转为图丁所示,则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按序填写字母)。
a.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b.将玻片向左下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
c.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d.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换成低倍物镜
e.调节粗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f.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
【答案】 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 B 用反光镜的平面镜,转动遮光器让较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a、c、f
【分析】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详解】(1)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如图甲所示步骤中滴加生理盐水的目的是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在给如图乙所示的临时装片中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故选:B。
(2)①因口腔上皮细胞透明度较高,观察时最好将视野调暗些。在“对光”操作时可以用反光镜的平面镜、转动遮光器让较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②图丙的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图丁的物像位于视野正中央且物像变大。若视野中的物像从图丙转为图丁所示,a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使细胞移至视野中央;c转动转换器,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f调节细准焦螺旋至物像清晰。故正确的操作顺序为a、c、f。
14.(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学习关于细胞的内容时,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制作植物细胞模型的活动。活动包括观察细胞结构、制作细胞模型、评价模型作品三个环节。
[观察细胞结构]制作模型前,小明制作了洋葱鳞片表皮细胞装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1)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红墨水,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小明需要用到的试剂有 (填序号)。
(2)图甲是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有关实验步骤,正确的顺序是 (填选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3)小明按照正常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乙①-④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4)如图丙,观察时要使视野从清晰的A变为B,他接下来的操作是 ,并调节细准焦螺旋。如果观察到视野C,该采用下列何种对策 答: 。
A.在装片滴加红墨水 B.将物镜转换为低倍物镜
C.重新制作装片 D.调节细准焦螺旋到视野清晰
[制作细胞模型]小明利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出植物细胞模型,如图丁所示。
[评价模型作品]
(5)评价指标有优秀、良好、待改进三个等级。根据如下评价标准,小明制作的模型的“结构完整性”这项指标应该被评为什么等级 并说明理由: 。
评价指标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无缺失 结构不完整,有1-2处缺失 结构不完整,有3处以上缺失
材料与匹配 模型材料的选择能体现细胞中2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材料的选择能体现细胞中1个结构的功能 模型材料的选择未能体现细胞结构的功能
美观与成本 材料环保,易得且成本低 材料环保,但成本高 材料不环保,成本高
【答案】 ①③ C ④①③② 转动物镜转换器,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C 良好;少了细胞壁,多了叶绿体
【分析】(1)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滴、撕、展、盖、染、吸。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整理。
【详解】(1)实验桌上摆放有以下试剂:①清水,②生理盐水,③红墨水,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以保持细胞原来形态;滴加红墨水进行染色,是为了将细胞核染成深色,便于观察。因此,小明需要用到的试剂有①③。
(2)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要的概括为:擦、③滴、④撕、②展、①盖、染、吸。正确的顺序是 ③④②①。
故选C。
(3)小明按照正常的方法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后,接下来他想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如图乙①-④是使用显微镜的几个操作步骤,正确操作顺序是④对光;①放置标本,正对通光孔中央;③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下降过程要注视物镜,以免压破玻片;②调焦,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寻找物像。故正确顺序是④①③②。
(4)B的图像比A的图像细胞体积大,因此,观察时要使视野从清晰的A变为B,需要转动物镜转换器,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并调节细准焦螺旋。视野C中出现了气泡,可以将气泡移出视野外或者重新制作玻片标本。
故选C。
(5)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液泡、叶绿体(绿色部分)。小明制作的模型中,少了细胞壁,多了叶绿体,因此,评为良好。
03 植物的分类及依据
15.(2024·浙江·中考真题)近期,科研人员在浙江发现一新物种(如图)。它开黄色的小花,花药红褐色,果实6月成熟。据此判断,该物种属于(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答案】D
【分析】(1)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
(2)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并且体内开始有了输导组织。
(3)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四大器官。
(4)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主要特征是:胚珠外有子房壁包被,种子有果皮包被;受精过程不需要水,具有双受精现象;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物种开黄色的小花,花药红褐色,果实6月成熟,即新物种有花和果实,属于被子植物,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6.(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如图所示是银杏树上结的“白果”,对白果是银杏种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成熟时果皮脱落 B.没有果皮包被
C.没有果皮和种皮包被 D.没有种皮包被
【答案】B
【分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分类依据是种子外面有无果皮包被着。
【详解】银杏的“白果”实际是银杏的种子,它不是由受精卵和子房壁发育来的果实,因为它并没有真正的果皮包被。银杏的种子外层是种皮而不是果皮。所以答案是“没有果皮包被”。故B正确。
故选B。
17.(23-24七年级上·浙江嘉兴·期中)图中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下列正确的是( )
A.E可表示有茎、叶分化 B.F可表示都有根
C.P可表示分布在水中 D.Q可表示用孢子繁殖
【答案】D
【分析】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作为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在维持生物圈的繁荣和稳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常见的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称为孢子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
【详解】A.藻类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A错误。
B.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B错误。
C.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C错误。
D.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后代,称为孢子植物,D正确。
故选D。
18.(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蕨、葫芦藓、银杏、海带和油菜五种植物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产生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填字母)。
(2)C与E相比,C的种子 (选填“有”或者“没有”)果皮包被。
(3)有根茎叶分化的植物有 (填字母)。
(4)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答案】 ABD 没有 ACE D→B→A→C→E
【详解】(1)图中的A是蕨,属于蕨类植物;B是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D是海带,属于藻类植物;这三者都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C是银杏,属于裸子植物;E是油菜,属于被子植物,它们都用种子繁殖后代。
(2)C是银杏,属于裸子植物,没有果皮包被;E是油菜,属于被子植物,有果皮包被。
(3)A是蕨类植物,除了有茎叶分化,还出现了根;C是裸子植物,根茎叶发达;E是被子植物,根茎叶发达。
(4)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故图中的植物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是:D→B→A→C→E。
19.(23-24七年级上·浙江丽水·阶段练习)小张同学对植物很感兴趣,他搜查资料并自制了一张检索表,请根据该检索表回答下列问题。
1a叶单生,螺旋状排列…………………………………………2
1b叶2至多枚簇生在短枝上……………………………………3
2a球果直立,种鳞脱落,不具叶座…………………………冷杉
2b球果下垂,种鳞宿存,具突出叶座………………………云杉
3a叶2~5针一束,种鳞端加厚……………………………马尾松
3b叶多枚簇生在短枝上,种鳞端扁平………………………雪松
(1)根据检索表可以判断上图中,图 是冷杉;
(2)从结构特征来看,图中的三种植物, (填字母)两种的亲缘关系更近;
(3)根据植物检索表可以得出上述植物都可用 繁殖后代。
【答案】 C AB 种子
【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生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原则:把原来的一群生物选用明显而相关的形态特征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再把每个分支中的分类群再用相对的性状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将所有分类群分开为止。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前的数字及位置(距左边的距离)应是相同的,而且相对应的两个分支,较上一级分支均应向右退一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图中:A雪松,B马尾松,C冷杉。
【详解】(1)冷杉是裸子植物,叶单生,螺旋状排列;球果直立,种鳞脱落,不具叶座,对应图中的C。
(2)根据检索表可知马尾松和雪松亲缘关系较近。雪松是裸子植物,叶多枚簇生在短枝上,种鳞端扁平,对应图中的A;马尾松是裸子植物,叶2至多枚簇生在短枝上;叶2~5针一束,种鳞端加厚,对应图中B。
(3)A雪松、B马尾松、C冷杉都属于裸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04 动物的分类及依据
20.(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如图是三种动物特征的交叉示意图,交叉部分为共有特征,其中4表示( )
A.前肢演变为翼 B.用鳃呼吸
C.胎生哺乳 D.体温恒定
【答案】D
【分析】在初中生物学中,不同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前肢演变为翼是鸟类的特征;用鳃呼吸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特征;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特征;体温恒定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共有的特征。图中:1代表金鱼和白豚的共同特征、2代表金鱼和家鸽的共同特征、3代表三种动物的共同特征、4表示的家鸽和白豚的共同特征。
【详解】A.前肢演变为翼是鸟类的特征,不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共有的,故A错误。
B.用鳃呼吸不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特征,故B错误。
C.胎生哺乳是哺乳动物特有的,不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共有的,故C错误。
D.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属于恒温动物,体温恒定是它们共有的特征,故D正确。
故选D。
21.(23-24七年级上·浙江·阶段练习)如图是科学家在浙江余杭和德清两地的苕溪流域发现的全球新物种——苕溪鱲。下列特征不能作为判定苕溪鱲属于鱼类的证据的是( )
A.终生生活在水中 B.用鳃呼吸
C.靠鳍运动 D.体表有宝蓝色的金属光泽
【答案】D
【分析】鱼类生活在水中,具有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特征,据此答题。
【详解】图中苕溪鱲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因此属于鱼类,但体表有宝蓝色的金属光泽不属于判定苕溪鱲属于鱼类的证据,D符合题意。
故选D。
22.(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2021年入侵中国12省的红火蚁(如图)是全球公认的百种最危险入侵物种之一,被咬会有火灼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对触角、三对足,属于昆虫 B.用体壁呼吸,属于环节动物
C.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属于脊椎动物 D.附肢分节,身体不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答案】A
【分析】节肢动物的特征:身体分部,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部分节。
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两对翅、三对足。
【详解】A.根据红火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生有一对触角,胸部着生三对足、两对翅。足和触角部分节。具备了节肢动物中昆虫的特征,A正确。
B.红火蚁用气管呼吸,属于节肢动物,B错误。
C.红火蚁体表有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散失,属于无脊椎动物,C错误。
D.红火蚁身体和附肢都分节,D错误。
故选A。
23.(21-22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针对表中四种哺乳动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食肉目
科 鼬科 熊科 熊科 熊科
属 鼬属 大熊猫属 熊属 熊属
种 雪貂 大熊猫 棕熊 北极熊
A.棕熊与大熊猫亲缘关系最近 B.棕熊与北极熊亲缘关系最近
C.棕熊与大熊猫共同特征最少 D.棕熊与雪貂共同特征最多
【答案】B
【详解】AB.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据分类表可知:棕熊和北极熊都属于熊科熊属,大熊猫属于熊科大熊猫属,分类单位越小,亲缘关系越近,因此棕熊与北极熊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故A错误,B正确。
CD.据分类表可知:棕熊和北极熊都属于熊科熊属,大熊猫属于熊科大熊猫属,雪貂属于鼬科鼬属,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越少,故棕熊与大熊猫共同特征不是最少的,棕熊和北极熊共同特征最多,故CD错误。
故选B。
24.(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 800 多万年,被誉为活化石,而且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属于中国国宝。在分类学上, 大熊猫和黑熊同科不同属,大熊猫和黑猩猩同纲不同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分类单位中, 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纲 B.黑熊和黑猩猩一定不属于同一目
C.大熊猫和黑熊的共同特征比大熊猫和黑猩猩少 D.分类等级越低, 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多
【答案】B
【分析】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详解】A.生物的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题干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分类单位是种,A错误。
B.大熊猫和黑熊同科不同属,大熊猫和黑猩猩同纲不同目。黑熊和黑猩猩一定不属于同一目,B正确。
C.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多。大熊猫和黑熊同科不同属,大熊猫和黑猩猩同纲不同目,所以大熊猫和黑熊的共同特征比大熊猫和黑猩猩多,C错误。
D.分类等级越低,所包含的生物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D错误。
故选B。
25.(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如图是镇海沿海滩涂上有一种有趣的生物——滩涂鱼。因其能在滩涂上跳跃,所以又叫“跳跳鱼”。大部分鱼类如果离开了水很快就会缺氧窒息而死, 而滩涂鱼却能较长时间在滩涂上生活, 滩涂鱼的下列特征不能支持其在滩涂上生活的是( )
A.胸鳍发达, 能支撑起身体, 帮助爬行和跳跃
B.鳃所在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储存水分和空气
C.皮肤极薄且布满血管,能直接与空气进行气体交换
D.滩涂鱼既能在水中生活, 又能在陆地生活, 是两栖类动物
【答案】D
【分析】(1)环境影响生物的生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详解】鱼类生活在水中,鱼体表大都覆盖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来不断向前游动;滩涂鱼能够较长时间离开水与其形态结构密切相关。它的鳃腔空间很大,能够存储水分和空气,维持鳃的呼吸。同时,滩涂鱼皮肤薄而且布满血管,用泥浆保持身体湿润,使富含毛细血管的皮肤能够辅助呼吸。另外,它们控制胸鳍的肌肉特别发达,能够支撑身体在滩涂上爬行,并且成体不具有肺,不属于两栖类,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6.(22-23七年级上·浙江·期中)仔细观察图中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A、B与图中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身体内部没有 。若根据体温是否恒定进行分类,图中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填字母)
(2)C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 进行,幼体用 呼吸
(3)F家兔的胚胎发育方式特点是 ,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答案】 脊柱 EF 水中 鳃 胎生、哺乳 细胞
【分析】图中的A蚯蚓属于环节动物,B螃蟹属于节肢动物,C青蛙属于两栖动物,D蜥蜴属于爬行动物,E家鸽属于鸟类,F家兔属于哺乳动物。
【详解】(1)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脊椎动物的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无脊椎动物的体内没有脊柱;A蚯蚓、B螃蟹与图中其它动物的主要区别是身体内部没有脊柱。若根据体温是否恒定进行分类,图中动物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E家鸽和F家兔
(2)两栖动物的生殖是有性生殖,卵生。雌雄抱对时将两性生殖细胞产在水中,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两栖动物的幼体是蝌蚪,它用鳃呼吸,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两栖动物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属于变态发育;所以C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3)F家兔具有胎生哺乳的特征,属于哺乳动物。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因此F家兔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细胞。
05 二歧分类检索表
27.(22-23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末)如下图所示的浙江楠是分布在杭州的珍贵稀有物种。若P、Q、R、S这四株植物中有一株植物是浙江楠,则它是( )
A.P B.Q C.R D.S
【答案】C
【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原则:把原来的一群植物选用明显而相关的形态特征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再把每个分支中的分类群再用相对的性状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将所有分类群分开为止。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前的数字及位置(距左边的距离)应是相同的,而且相对应的两个分支,较上一级分支均应向右退一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
【详解】结合分析,如图可知,浙江楠属于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因此浙江楠有叶和种子,开花。因此应该是R,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8.(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鉴定出眼镜蛇应该属于下表中的哪一类( )
1a体外长有皮毛,胎生……………………………………………………………………哺乳类 1b体外没有皮毛,卵生………………………………………………………………………2 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P类 2b体外没有羽毛,体温不恒定………………………………………………………………3 3a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Q类 3b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4 4a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水中或上陆生活,用肺呼吸,有四肢……R类 4b幼体、成体都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无四肢,用鳍划水……………………………S类
A.P B.Q C.R D.S
【答案】B
【分析】1.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柱可以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鱼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两栖类动物营水陆两栖生活,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皮肤辅助肺呼吸。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鸟类体表被覆羽毛,体温恒定。爬行动物体表有细鳞,在陆地上产卵,体温不恒定。
2.图中P为鸟类,Q爬行类,R两栖类,S鱼类。
【详解】对照上述的检索表可知,眼镜蛇体外没有皮毛,卵生……2;体外没有羽毛,体温不恒定………3;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Q类;因此眼镜蛇属于Q类,可见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9.(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为宣传保护某水库的生物多样性,某兴趣小组制作了一些鱼类的物种信息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林奈的“双名命名制”,物种名由属名+种加词构成
B.图示鱼类中,鲢和鲤的亲缘关系最近
C.鲶形目包含的生物种类比黄颡鱼属少
D.可调查鱼类繁殖周期来制定保护方案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越少;反之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少,生物之的共同特征就越多。
【详解】A.林奈的双名法给生物命名是:生物物种名由属名+种名构成,A正确。
B.两种生物同属的分类单位越大,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反之两种生物同属的分类单位越小,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鲢与黄颡鱼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纲,鲤与黄颡鱼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纲,鲢和鲤同属的最小分类单位是科,科比纲小,所以鲢和鲤的亲缘关系更近,B正确。
C.生物的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差异越大,具有的共同特征就越少,鲶形目包含黄颡鱼属,鲶形目包含的生物种类比黄颡鱼属多,C错误。
D.保护鱼类资源主要是保护产卵期的母鱼和育肥期的幼鱼,所以可根据鱼的繁殖周期制定保护方案,D正确。
故选C。
30.(23-24七年级上·浙江杭州·期中)小强在科学社团发现了4种动物,并设计以下的二歧检索表来分辨这些动物.请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3a填皮肤干燥,在陆地上产卵
B.这四种动物生殖方式都为卵生
C.S属于鱼类
D.小明发现的其中一种动物为鳄鱼,鳄鱼是R
【答案】D
【分析】将特征不同的一群生物用一分为二的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称为二歧分类法,原则:把原来的一群生物选用明显而相关的形态特征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再把每个分支中的分类群再用相对的性状分成相对应的两个分支,依次下去,直到将所有分类群分开为止。为了便于使用,各分支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前边加上一定的顺序数字。相对应的两个分支前的数字及位置(距左边的距离)应是相同的,而且相对应的两个分支,较上一级分支均应向右退一字格,这样继续下去,直到要编制的终点为止。
【详解】A.3b 皮肤湿润,在水中产卵,3a应填皮肤干燥,在陆地上产卵,A正确。
B.2a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P是鸟类;3a皮肤干燥,在陆地上产卵,Q是爬行动物;4a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R是两栖动物;4b 幼体和成体都用鳃呼,S是鱼类,这四种动物生殖方式都为卵生,B正确。
C.幼体和成体都用鳃呼吸,S属于鱼类,C正确。
D.在3a中,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卵是爬行类的特征,因此Q属于爬行动物。鳄鱼的体表覆盖角质鳞片,用肺呼吸属于爬行动物,故它是Q,D错误。
故选D。
31.(23-24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自然界中,蝴蝶种类繁多。如表为生活在某地区的几种蝴蝶的二歧分类检索表。
(1)属于“2”的蝶类数量 (填“多于”、“少于”或“等于”)属于“3”的蝶类。
(2)表中2b处应填的内容为 。
(3)根据特征进行判断,图乙中的蝴蝶可能是表中的 蝶。
【答案】 多于 翅上有明显斑点 青城箭环
【详解】(1)根据二歧分类检索表的特点可知,属于“2”的蝶类再细分分成“2a” “2b”,属于“3”的蝶类就是“2b”这个特点,属于“2”的蝶类包含属于“3”的蝶类,故属于“2”的蝶类数量多于属于“3”的蝶类。
(2)属于“2”的蝶类再细分分成“2a” “2b”,由于2a处是翅上无明显斑点,故表中2b处应填的内容为:翅上有明显斑点。
(3)图乙中的蝴蝶的翅的边缘有斑点,故可能是表中的青城箭环蝶。
32.(23-24七年级上·浙江衢州·期末)在第二章《观察生物》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有一项任务: 观察校园的植物并给它们挂上“身份证”。研究小组同学在校园里发现有些花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于是借助检索表对它们进行分类研究(如图)。
(1)根据检索表可知樱花和梨花的共同特征是 ;
(2)查阅检索表可知图乙中 是桃花(填“A”或“B”或“C”)。
【答案】 花柄长,可成伞状花序 B
【分析】(1)对植物进行分类,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从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花、果实、种子是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因为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比较稳定,生存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小。
(2)图乙中A是樱花,B是桃花,C是梅花。
【详解】(1)由检索表可知,樱花对应“2a”,梨花对应“2b”,二者皆对应“2”,找到“2”对应的特征可知,樱花和梨花的共同特征是花柄长,可成伞状花序。
(2)由检索表中的“3b”可知,桃花的枝条表面无刺;再结合“3”对应的特征“花柄短,直接贴生于枝干”,可以判断图中B是桃花。
33.(22-23七年级·浙江·期中)如图是茄,辣椒、牵牛花、高粱四种植物的分类地位,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
(2)四种植物中相同特征较多的两种植物是 。
(3)某同学认为在“种子植物门”以下的分类中不可能找到蕨的分类归属,他的理由是要通过 进行繁殖。
【答案】 种 茄和辣椒 孢子
【分析】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详解】(1)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2)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点越少,亲缘关系越远;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点越多,亲缘关系越近。茄和辣椒同科,茄和牵牛花同纲、茄和高粱同门,科<纲<门,所以四种植物中相同特征较多的两种植物是茄和辣椒。
(3)绿色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两大类,其中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茄、辣椒、牵牛花和高粱都属于种子植物,蕨属于孢子植物,用孢子繁殖。
34.(23-24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末)陆游诗云“曲水流觞千古胜,小山丛桂一年秋”。柯桥区大香林是人们秋季赏桂的好去处,那里的桂花以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为主。
(1)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景区还有桂花糕可以品尝。关于桂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桂花树能开花,属于被子植物
B.桂花飘香是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桂花压入糕中能与糕融为一体是因为分子间没有斥力
(2)同学们根据景区工作人员的介绍并查阅资料,对景区四种桂花的叶子特征进行了描述(如图甲),请你根据叶子特征,用二歧分类的方法制作检索表,完成图乙 。
【答案】 AB
【详解】(1)[1] A.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它是植物界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植物类群,它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桂花的胚珠外面有子房壁包被,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形成果实,因此属于被子植物,A正确;
B.桂花开放时,能闻到花香,是一种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桂花飘香是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B正确;
C.桂花压入糕中能与糕融为一体是因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错误。
故选AB。
(2)[2]二歧分类法:将特征不同的一群植物,用一分为二方法逐步对比排列进行分类,制作检索表如下
06 生物多样性与食物链(网)
35.(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2023年10月30日,宁波邮局海关在对申报为“饼干”的3票入境邮件进行查验时,发现盒内饼干条之间藏着装有蚂蚁的塑料指形管共3117根。经实验室鉴定,这群蚂蚁均为外来物种——野蛮收获蚁,该外来物种进入国内,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是( )
A.国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B.野蛮收获蚁很快被淘汰
C.国内生物物种数快速增加
D.国内生态环境更加稳定
【答案】A
【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
【详解】不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则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可见,野蛮收获蚁属于外来物种,进入国内,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是国内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正确。
故选A。
36.(23-24七年级下·浙江宁波·期中)下列描述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草地的蝗虫和它的若虫(幼虫)
B.一棵枯树及其上的苔藓、真菌、蚂蚁等
C.一所学校中的所有动物
D.一块农田里的藻类、水草、细菌、昆虫、青蛙等所有生物
【答案】D
【分析】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等;
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详解】A.一片草地的蝗虫和它的若虫(幼虫)属于种群,A不符合题意。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蚂蚁等属于一个生态系统,B不符合题意。
C.一所学校中除了动物,还有其它生物,C不符合题意。
D.一块农田里的藻类、水草、细菌、昆虫、青蛙等所有生物,属于群落,D符合题意。
故选D。
37.(2022·浙江杭州·中考真题)达尔文曾有过下列描述:牛喜欢吃三叶草:三叶草要靠土蜂传粉;田鼠吃土蜂的蜜和幼虫,捣毁土蜂的巢,猫捕食田鼠。根据上述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
A.阳光→三叶草→土蜂 B.三叶草→牛 C.土蜂→田鼠→猫 D.土蜂→三叶草→牛
【答案】B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阳光→三叶草→土蜂;起点是阳光,阳光属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不是生产者,A错误。
B.三叶草→牛;起点是三叶草,属于生产者,终点是牛,属于消费者,三叶草、牛能够形成捕食关系,B正确。
C.土蜂→田鼠→猫;起点是土蜂,属于消费者,不能形成食物链,C错误。
D.土蜂→三叶草→牛;起点是土蜂,属于消费者;土蜂和三叶草之间是捕食关系,箭头应指向捕食者,D错误。
故选B。
38.(23-24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末)生物可利用自身的体型和体色来逃避敌害和协助捕食。如形似树叶的叶 、带有毒毛色彩鲜艳的洋辣子、绿色的长蝎,这三种适应现象依次属于( )
A.拟态、保护色、警戒色 B.拟态、警戒色、保护色
C.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D.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答案】B
【分析】很多生物在外形上都具有明显的适应环境的特征,在这方面有很多生动有趣的现象,如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等。
①保护色指的是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
②警戒色指的是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
③拟态指的是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详解】形似树叶的叶 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
带有毒毛色彩鲜艳的洋辣子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
绿色的长蝎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9.(21-22七年级上·浙江宁波·期中)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现象与所对应的影响因素,不匹配的是( )
选项 诗句 影响因素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温度
B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光照
C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土壤
D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水分
A.A B.B C.C D.D
【答案】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详解】A.“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春天江水变暖了,鸭子最先感觉到,故“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是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光照对生物的影响,B正确。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写了下雨的情景,故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40.(22-23七年级下·浙江宁波·期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展的自然系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
B.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它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构成
C.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D.我们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
【答案】B
【分析】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详解】A.习总书记提到的“山水林田湖草”分别代表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例如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A正确。
B.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B错误。
C.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构成生物圈,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为一个整体,C正确。
D.山、水、林、田、湖、草属于不同的生态系统,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应该科学统筹治山、治水、治林、治田、治湖和治草等,D正确。
故选B。
41.(23-24七年级下·浙江宁波·阶段练习)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某一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甲的数量增加,试分析此时乙、丙、丁的数量变化正确的是( )
A.丙、丁的数量增加,乙的数量下降
B.乙、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乙、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下降
D.乙、丙、丁的数量都增加
【答案】B
【分析】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占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根据图中相对数量,可以看出:丙表示生产者,甲表示初级消费者,乙表示次级消费者,丁表示三级消费者。因此,在食物链“丙→甲→乙→丁”中若甲的数量增加,则丙的数量因甲的增加而减少,乙的数量因甲的增加而增加,丁的数量因乙的增加而增加,B正确。
故选B。
42.(19-20七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岳阳市境内,面积有190 300公顷,是我国政府指定的21个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之一,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和珍稀鸟类。
材料二: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有被子植物135科1 129种,裸子植物5科25种。通过多年的监测记录有鸟类338种,淡水鱼类117种,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
材料三: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正面临威胁,人为捕杀候鸟、过度捕捞鱼虾、大量挖沙等对自然保护区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材料一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 。
(2)材料二中所说的内容属于生物多样性中的 ;材料二中所说的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指的是 。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是 。
(4)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答案】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白鳍豚 人类对自然保护区的过度开发和利用 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地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就地保护能保护生物及生物所生活的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是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材料一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中的就地保护。
(2)生物多样性包括生物种类(物种)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有被子植物135科1129种,裸子植物5科25种;通过多年的监测记录有鸟类338种,淡水鱼类117种,表明我国的物种(生物种类)多样性。材料二中所说的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指的是白暨豚。
(3)人口剧增和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开垦草原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等,都会破坏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生物栖息地的丧失,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材料三: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正面临威胁,人为的捕杀候鸟,过度捕捞鱼虾,大量挖沙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都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破坏性活动加剧使野生生物的栖息环境遭到改变或严重破坏。
(4)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也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环境与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构成生态系统,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就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