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氓》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1《氓》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项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C.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D.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甲)《七哀歌》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乙)《氓》
《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七哀诗》与《氓》不可能同时被收录于以下哪部著作?( )
A.《古诗菁华集》 B.《风物志大赏》
C.《比兴手法赏析大全》 D.《中华传统文化鉴赏》
3.与《氓》这首诗歌中女子形象最为接近的一位是( )
A.晴雯 B.袭人 C.王熙凤 D.秦可卿
4.《诗经》中“弃妇”的解读由本义向象征义多元引申,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以《七哀诗》为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下列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以我贿迁 贿:财物 B.言既遂矣 遂:顺心 满足
C.将子无怒 将:将来 D.自我徂尔 徂:往
6.下列有关诗经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所有文学的源头。
B.《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
C.《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D.《诗经》在西汉时期被道家奉为经典,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7.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到结婚再到被遗弃的过程。
B.这首诗叙述很完整,大体按照了事件发展顺序,采取了叙述和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桑叶由绿变黄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同时又引出下文女子被遗弃。
D.这首诗首章写订婚,次章写结婚,第三章写被遗弃,第四章写受虐待,第五章写得教训,第六章写决绝之心。
根据课本所选的《氓》这首诗,完成小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8.下列各项对《氓》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氓》描写一个被遗弃的妇女的不幸遭遇和她对负心人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夫权桎梏下妇女的悲惨命运。诗中女主人是个敢爱敢恨、果断坚强的妇女。
B.《氓》第三章写女主人公对惑于爱情而不能自持的悔恨,运用了《诗经》六义中“赋”的手法,自然、贴切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少女的告诫。
C.《氓》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卑鄙、无信的伪君子形象,他趁着卖布的机会,诱骗对她一见钟情的女主人公与之约定婚期,后又无情地把她抛弃。
D.《氓》这首诗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蕴含着强烈的感情,是带有自叙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源头。
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B.《氓》的三、四章用了比兴的手法,用桑叶嫩绿到枯黄这一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的变化,形象鲜明,激发读者联想。
C.“兄弟不知,其笑矣”,说明女主人公面对婚姻不幸的痛苦还无法向亲人倾诉,只能一个人暗暗地忍受。
D.诗中的女主人公明明知道这样一个爱情定律:“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可是她还是沉迷于爱情之中,与“氓”结婚,最后境遇悲惨。
10.《氓》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来表现人物性格,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击鼓
《诗经·邶风》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①,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②,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③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土国:为国家兴土功。城漕:在漕地筑城。②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卫国将领。③爰(yuán):于何。④活:同“恬”,相会。⑤洵:远。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五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征人的感情一步步深化。
B.第一章中的“独”字不仅指“我”行动上的孤单,也指“我”精神上的孤独。
C.第三章将“我”担忧的情形具体化,与第二章的“忧心有忡”相呼应。
D.第四章写“我”“南行”之前与妻子离别时的誓言,表达了“我”喜悦的心情,与下文的感叹形成了对比。
12.本诗抒发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小阅读
13.下列对《氓》一诗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第一、第二章写结婚经过,第三章追悔自陷情网,第四、第五章写男方负情背德,第六章表示对男方的怨恨。
B.女子受夫权的压迫,被任意抛弃,这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本诗表明妇女解放的重要性。
C.本诗将恨与悔的感情融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D.这是一首弃妇诗,反映了当时妇女的痛苦,不仅是对那薄情男子更是对男权社会的强烈控诉。
四、文言小题
1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D.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亦已焉哉      子亦有不利焉
B.怨灵修之浩荡兮 鸷鸟之不群兮
C.屈心而抑志兮 忍尤而攘诟
D.静言思之 今我来思
1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乘彼垝垣 乘:靠近,倚靠
B.将子无怒 将:愿,请
C.无与士耽 耽:沉溺,沉醉
D.女也不爽 爽:过失,差错
17.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和注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匪我愆期(yǎn) 女也不爽(过失,差错。)
B.将子无怒(qiāng) 以我贿迁(贿赂。)
C.淇水汤汤(tāng) 体无咎言(怪罪。)
D.渐车帷裳(jiān) 自我徂尔(到,往。)
18.下列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判断句)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
C.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句) D.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五、名篇名句默写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分别用“ ”和“ ”写女子在看到“复关”前后的不同表现,由此可见她对“氓”的诚心诚意和一往情深。
(2)《诗经·氓》中以桑树起兴,以“ , ”两句比喻女子年老色衰,暗示女子被弃的遭遇。
(3)从《诗经·氓》最后一章中的“ , ”两句来看,男女主人公少年时的关系非常融洽。
六、作文
20.一些成语常被很多人误解。如,“七月流火”出自《诗经》,原指夏去秋来,天气转凉,很多人理解为“天气炎热”;“空穴来风”出自宋玉《风赋》,原指有空穴才有风来,比喻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常被人们理解为“毫无根据”。一些辞书便增加了这些解释。
请你写一篇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1.D
2.B 3.A
4.弃妇与逐臣都难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也都曾遭遇困境但最终没有妥协。众多文人在创作中也开始以弃妇喻逐臣、以男女喻政治、喻君臣,这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诗人自比“宕子妻”,以弃妇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在政治上被排挤的境况。
以弃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
全诗处处从弃妇的哀怨着笔,句句暗寓诗人的遭际,诗情与寓意浑然无间,意旨含蓄。
5.C 6.D 7.D
8.A 9.D 10.①女主人公婚前是“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表现了她的纯真、热情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婚后是“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表现了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②“ 氓”婚前是“ 氓之蚩蚩” ,婚后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突出了他的不专一和粗暴。③对比衬托出男女对爱情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诫天下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之中。
11.D
12.全诗抒发了“我”对家中爱人的思念之情,表现了“我”不得归的苦闷和对战争的厌弃与怨恨。
13.B
14.C
15.D
16.A
17.D
18.A
19.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0.辞书编委会您好,我是一名高一学生。我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小学时老师告诉我的易错成语到了高中就“合法化”了。私以为文辞应坚守风雅,不应向“文盲”低头。成语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而来的,约定俗成,应该具有表意的稳定性,若是迎合世俗谬误,文辞意思朝三暮四,小到让学童学习迷惑,大到让文辞表意无定法。总而言之,成语词语的意思可以随时而变,但不可想变就变。
21. 《尊重成语原意,亦要包容新解》
成语,作为汉语中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成语被赋予了新的解释,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广泛思考。
从尊重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成语的原意必须得到坚守。像 “七月流火”,其出自《诗经》,原义为夏去秋来,天气转凉。这个词精确地反映了古代的天文现象和季节更替的关系,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果随意改变其意义,就如同篡改历史一般,会破坏成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空穴来风” 原本表示流言、消息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它体现了古人对于事物因果关系的一种微妙理解。一旦将其解释为 “毫无根据”,那么这个成语在古籍中的含义就难以被正确解读,我们也将失去传承古代文化精髓的准确依据。
可是,语言是活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大众的使用习惯对语言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当多数人都将某个成语赋予了新的含义时,这种新解就有了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以 “感同身受” 为例,原意是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被用于表示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这种新的解释更符合现代社会人们表达情感的需求,而且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这种新义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辞书增加新的解释,也是一种顺应时代的表现。辞书的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准确的字词解释,当一个成语的新解已经广泛传播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时,辞书将其收录,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在不同语境下对词语解释的需求。这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是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寻找平衡。
在对待成语被误解而产生新解释的问题上,我们应当采取一种包容且理性的态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成语原意的宣传和传承,让人们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故事,尊重传统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约定俗成的新解释,我们也不必一味排斥,可以在合适的语境下接受并使用。
总之,成语的原意与新解并非水火不容,我们要在传承文化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和谐的平衡点,这样才能让成语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