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商丘夏邑重点高中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9 月份考试历史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下列农业工具的发展与变化,按其时间排列正确的是()A.打制农具——磨制工具——铁器农具——青铜农具B. 磨制工具——打制农具——铁器农具——青铜农具C. 打制农具——磨制工具——青铜农具——铁器农具D. 打制农具——铁器农具——磨制工具——青铜农具2.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作物,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 的决定性因素是( )A.人工取火的发明 B. 建筑技术的发展 C. 生产工具的进步 D. 畜牧水平的提升3.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4.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1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 个小长方坑中。1、13、35号三座墓,随葬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母系氏族社会 B. 父系氏族社会 C. 奴隶制社会 D. 早期国家形成时期5.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 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A.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B. 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C.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D. 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6.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 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7.下列思想家及主张中,对应不正确的是:()A.孔子主张关爱他人,爱惜民力 B.墨子提出实施仁政C.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 D.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8.修建于战国的水利工程()A. 大运河 B. 灵渠 C. 都江堰 D. 白渠9.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被称为华夏 认同。华夏认同形成于()A.夏、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C. 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后 D.西汉巩固大一统局面以后 10.商鞅变法中,最明显、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A.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 C. 建立县制 D. 禁止弃农经商11.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 表 明 郡 县 制 ( )A. 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 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 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12.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 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沿用分封制 B. 推广郡县制 C. 采用郡国并行制 D. 建立省制13.有学者指出:当秦朝全新的政治形态在多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中被怀疑、被否定时,它无法让秦朝统治下 的人民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于是,秦朝的二世而亡便成了必然性的结果。该学者认为秦朝亡 于 ( )A. 政治新形态被怀疑和否定 B. 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的统合C. 推行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 D.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14.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 B. 郡县制与刺史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15.秦朝统一后,不断动用民力,修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动辄征用劳力数百万 人。这主要( )A.得力于秦朝拥有辽阔的疆域 B.得力于秦始皇个人的统治魅力C. 为了满足秦统治者的享乐需要 D.得力于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16.秦统一六国后,北击匈奴,南统岭南,把“西南夷”纳入版图。这些举措()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B.实现了秦在全国范围的长久治安C.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违背人民意愿加速秦的灭亡17.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 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 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 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 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A. 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C.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 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19.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对应正确的是()史实 结论A 《黄帝内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B 《神农本草经》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C 《九章算术》 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 《史记》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A.A B.B C.C D.D20.汉武帝时期,先后多次迁徙郡国富豪。图是郡国富豪迁徙路线示意图。这一做法A. 强化了中央对边疆的治理 B. 促进了各地人口自由流动C. 阻碍了重农抑商政策实施 D. 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21.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缥丝技术,以及铸铁术、穿井法、造纸术都先后西传。 同时,中亚、西亚的土特产也陆续传到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A.推动了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 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22.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 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 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23.蔡伦被当今世人列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认为其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 是因为他()A.修筑都江堰 B. 发明印刷术 C. 改进造纸术 D. 编著《天工开物》24.汉代共历29帝,享国407年。下列汉代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光武中兴②文景之治③汉武盛世④党锢之祸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25.汉武帝时期,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是()①派卫青、霍去病三次打败匈奴 ②开通丝绸之路③加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④设西域都护府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郡有郡守、 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汉高祖……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 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 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 指出其渊源。(6分)(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6分)(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8分)河南商丘夏邑重点高中2024-2025 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份考试 历史答案1.C 2.C 3.B 4.B 5.B 6.B 7.B8.C 9.B 10.B 11.D 12.B 13.B 14.A15.D 16.C 17.C 18.D 19.C 20.D 21.D22.C 23.C 24.B 25.A26.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承袭秦制。(2)分封诸侯王国。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3)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王的防范。消除了 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东长安 蜀郡o 交险郡南 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