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表格式)--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前 端 要 素 分 析
课标 分析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 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 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识记层面识记明朝政治特点,以及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重要时间节点和同时期西方重大历史事 件等当时国内外基本事实。 理解层面1、了解明朝君主集权发展的相关史实,认识废丞相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2、了解明朝下西洋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3、了解明朝海禁政策与倭寇的关系、明朝中后期面临的西方殖民者东侵和戚继光等人的 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保护沿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基本史实。通过教材梳理明朝经略内 陆边疆的相关措施,认识明朝内陆边疆的经略特点和变化, 应用层面通过文献和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了解史料证实的基本原则,结合文献记载学习、 认识历史。
教材 分析 本单元从纵向看是中国古代史的尾篇,近代史的前夜,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 中国多民族国家由盛而衰转折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本单元从横向看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紧密联系,明 清经济、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化,这些变化很多是与这一时期世界变化同步的,甚至是世界变 化的组成部分。 本课为本单元开篇,主要讲述明朝的政治制度和边疆治理。从教材地位上来看,本课共分为“明朝政治 制度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及“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三个子目。先讲政治史,重点是皇权的强 化,后讲述对外交往和明清易代。其内在联系是:专制皇权的强化,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也为对外交 往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此同时,皇权的强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海禁和官方垄断贸易导致了东南沿海的海 盗和北方游牧部落南下等问题。
学情 分析 (
已知
) (
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知识,例如之前的朝代更替、文化特色、重
大事件等。
学生可能对明朝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比如其被视为中国历史上
的一
个强盛时期、有著名
的探险家郑和下西洋等。
) (
想知
) (
未知
学生可能不清楚明朝政治深层次的
变化及其对后世的长远影响。
) (
学生可能想要了解明朝封建制度和政治架构的具体内容及其运行机制。
学生可能对明朝的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中外贸易和文化交流表示出浓厚的
兴趣。
学生可能对明朝内陆边疆政策和明清易代的原因与过程感到好
奇。
)
第1页,共17页
(
引导学生探索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对于明朝,乃至全球贸易网络
发展的重要性。
帮助学生掌握内陆边疆政策和明清易代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增强对历史大事件背后复杂因
素的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批判
性思维能力。
) (
学生可能对明朝与周边国家或民族的互动关系、边疆治理策略等缺
乏具体了解。
关于明末清初时期社会动荡的深层原因和具体表现,学生
可能有所不知。
能知
)
教学 目标 1、通过历史地图的展示,史料研读与分析以及教师的示范引导,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并辩证地看待有关明 朝不同类型史料在证史中的价值。(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明王朝在巩固和发展过程中与世界的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 光应对挑战,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3、通过废相与内阁制及司礼监权力的变化,借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明朝政 治体系的变与不变;(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4、通过提供的相关史料梳理明朝边疆的经略,理解“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和明朝在统护统一多民族国家 中的重大作用。(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 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 明王朝政治制度的变化:明王朝海疆和内陆边疆的问题及治理 2、教学难点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是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
教学 策略 设计 以本课三个子目为依据,结合明朝“高筑墙”这一俗语,选取明朝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象征作为本课与子目标 题关联的串联,分别是“高耸的宫墙”“海上的高墙”“蜿蜒的长城”
教学 资源 和 教学 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史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教学法
板书设计
大明王朝的“三道墙” 一、高耸的宫墙——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蜿蜒的长城——明朝的内陆边疆 三、海上的高墙——明朝与当时的世界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 2 页 , 共 1 7 页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以明朝的三道墙为主题,吸引学生思考这三道墙分别是什么,又有怎样的含义,理解他 们与本课三个子目的对应关系 【课件展示】 通过提问的 方式和问题 引导引入新 课,激发学生 好奇心和兴 趣
第一道墙:高耸的宫墙 治制度的变化 第二道墙:蜿蜒的城墙 与设体形 第三道墙:海上的高墙 内陆边违与叫济装代
【学生思考】 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并构建一个学习本课的大体脉络和框架
一、高耸的 宫墙——明 朝政治制度 的变化 1、第一道宫墙“高耸的宫墙”子目主题引入 【教师引导】 以故宫和“紫禁城”为子目主题引入,引导学生认识紫禁城简单知识,并由此感受明清 的中央集权和皇帝独尊地位,由此进入第一子目“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的学习。 【课件展示】 2、教师简要讲解明朝建立过程 【师生互动】 师:明王朝的都城最开始在南京,而建设他的就是被称为草根皇帝的谁呢 生:明太祖朱元璋 师:元朝统治下,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疾苦,而出生于贫苦农家的朱元 璋就深受其中苦楚。在农民起义浪潮中,朱元璋从作为部下到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 权,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定 国号为“明”,这标志着明朝的建立。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元朝统治。 引导学生总 结明朝建立 过程,锻炼学 生总结能力
第 3 页 , 共 1 7 页
【课件呈现】 明白历史叙 事的主观性 和政治影响 性 2-4 把握教材重 难点,形成知 识系统:通过 史料探究培 养辩证唯物 史观核心素 养。阅读材料, 总结材料,培 养信息提取 和概括能力 了解朱元璋 废宰相的理 由及根本目 的,以及内阁 的性质,宦官 专权表现和 本质,加深学 生的理性认 识
(
高耸的宫培




旱灾瘟疫家破人亡
344年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
1351年
强大之后一统南部
应天称帝国号大明
368年
攻占大都结束元朝
南征北战平定天下
多方措施加强统洽
病逝皇宫庙号太祖
398年
葬于孝陵留下基业
被迫四处游方乞讨
土祖画者,现基或合北拉言得
377年
)
【结合教材教材与教师一起总结明朝建立过程】 3、废除承相(宰相制度) 师生互动后依据材料解析废除宰相制度的措施和为何废除宰相制度,并在其中包含史料 阅读的指导方法。 【师生互动】 师:为巩固新建立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他的统治下,明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 和繁荣的时期,为后来几百年的中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同学们在阅读教材第 77页后可以知道,他采取的最特别,影响最深远的措施之一是什么呢 生:废除宰相制度 师:那么他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这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皇明祖训》, 内容是为巩固皇权而对其后世子孙的训戒。我们来看其中相关叙述,大家能从中找 出有关废除宰相制度的相关描述吗 生:“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 彼此颉顽(xie hang),不敢相压。事皆朝廷(皇帝)总之,所以稳当” 师:是的,废除宰相后,明成祖将权力分到了六部,而六部就由过去对接宰相变为直接 对接皇帝,所以通过废丞相、掌六部,明朝皇帝掌握了全权。 师:不过这样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宰相制度,明太祖为何将其废除呢 刚刚我们知道《皇 明祖训》是谁主持编纂的,是的,朱元璋,所以他也在其中说明了自己废除宰相制 度的原因 这位同学吧,你能从里面看出什么呢 生:“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 专权乱政”。明太祖汲取历史教训,认为自秦始设宰相,多个朝代大多都因担任宰 相的人品德不端,专权乱政,前朝丞相权势过重才会使得王朝覆灭 师:是的,前车之鉴下,朱元璋作为皇帝为保千秋大业,选择从根本上停止宰相专权的 现象。
第 4 页 , 共 1 7 页
不过要加强这个结论的可靠性,我们还可以从其他的史料中找到其他独立证据进 行支持,加强这一结论的可信度。 师:在后世清人修纂的正史《明史》中记载了洪武年间的为数不多的丞相胡惟庸,大家 能从中找到能够支撑“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这一观点的内容吗 生:一个是当朝皇帝主持编纂,一个是后世的官修正史 师:是的,这两则史料出处不同,记载的内容也并不相通,所以是独立的证据,但是二 者都可以指向一个论点就是明朝皇帝忌惮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课件呈现】
高耸的宫培 度 除 牢 相 材 料 三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 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 有小人,专权乱政。今 (
当朝
两则
史料
后世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衡门、分理天下庶 务,彼此颉顽(xie hang),不敢相压 。事前朝丞相权势过重 所以稳当。 -《臭明祖训 ·祖训首章》 相权过大 , 威胁皇权 互证 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争走其门,馈 (
主数

)当朝丞相骄横擅权 明史,胡作唐传》 》,明课武礼部
【结合史料了解为何废除宰相】 4、明朝政治制度——内阁 【师生互动】 师:不过宰相制度能够延续千年,必有其原因,朱元璋骤然废除宰相制度后会带来什么 弊端呢,他和后世的子孙们又是如何解决的 后世学者樊树志在《国史概要》中有 这样的叙述,其中详细描述了在废除宰相后明太祖的处境“星存而出,日入而休”, 他本人也对侍臣:“未旦即临朝,脯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我们可以从中看 到什么呢 生:皇帝工作压力倍增 师:是的,对于明太祖这样一个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皇帝而言,处理各类政务还能应 付过来,他便只是使用翰林院的文官偶尔协助自己,但对于后世在皇宫养尊处优的 后辈们而言可谓是劳心劳力。 师:因此明成祖朱棣在位后,为减轻压力便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是什么措施 生:设立内阁 师:明史中就有相关记载“成祖继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与机务,阁 臣之预机务至此始。“,这也就成为我们判断内阁制度始于何时的依据,那么内阁 又是一个什么机构呢 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填补以上空白,了解内阁的简单 构成含义。好的这位同学
第 5 页 , 共 1 7 页
【材料展示】
(
高耸的宫墙











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
十一日共8天时间内,内外
诸司送到皇宫的龚章类橘0件寺简解蝶动廉平均扬荣鞭
参内凯务411件事,以
致“
星衢雍出,
额聊房蛮健3合
。仍无法理好……
他曾对侍臣说:“朕自

位以来,尝以
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脯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
》。春72《职官志一》
—樊树志《国史概要》
皇帝工作压力倍增
设内阁
形式:文官

文渊阔
值班,官员称
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含义: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
_
秘书
机构
)
【内阁设置的时间,设计者、规定等】 【师生互动】 师:而在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同时,政治地位也逐步提升,大家预习课本后就会知 道内阁政治地位提高的体现是什么权力的获得呢 生:“票拟”权。 师:不过,票拟权并非一开始就有的,他发端于宣德年间,正统初年正式成为制度。我 们从以上两则材料中就可以互相印证得出答案。我们就请两位同学分别领读两则材 料,你们能从中找到支撑这个观点的依据吗 生:(回答) 师:那么知道了票拟权的形成时间,我们就需要具体认识票拟权的意义,同学们阅读教 材就会知道票拟权指的是“大学士代替皇帝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而老师提 供的史料中对于大学士们如何草拟意见也有明确记载,我们请一位同学找到并进行 简单的翻译 生:(翻译)【答案:明代全国各方面的奏章由内阁大学士以皇帝的名义拟作批答草稿, 用小票墨书贴于奏折上以供皇帝御批】 师:“于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统面以进,谓之条旨”,这里的条旨就是票拟。 从这里来看出内阁大学士的相关决策是能够影响朝政的,但他们的票拟就是最后的 决断了吗 “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这样一句反映出在内阁将票拟好的奏章上呈皇帝后, 皇帝还需要进行批红,即皇帝在票拟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可见票拟制度在 权力运作机制上完全受制于皇权,内阁的“票拟”终究不过是给皇帝提供参考意 见,最后的拍板定案仍取决于皇帝的御批(当时称作“批朱”)。 【课件呈现】
第 6 页 , 共 1 7 页
高茸的宫培 材料七:永乐、洪熙两朝,每召内阁造 膝密议,人不得与闻。倚毗甚专,然批 答则出御笔。至宜德时,始令内阁杨士 奇辈,于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 贴各统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 出,御笔亲书。至遇大事,则必面议, 议定传旨处分,不待批答。” 武新立编著:《明清稀见史籍叙录》 内 阔 : 杜 书 工 作 材料八:英宗以九岁登极,凡事 启太后,太后避专,令内阁议行。 此内阁票旨之所由始也。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春二十三 《内阔一 ·文渊典故》
批 红 权 英 皇帝在票拟基础上 红笔正式批复奏章
宜德年间发端,正统初年成制 学士浏览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票拟 权 限
【 内 阁 票 拟 权 的 解 释 , 及 其 局 限 】
【师生互动】 师 : 内 阁 作 为 明 初 一 个 小 小 的 秘 书 机 构 , 在 明 中 后 期 究 竟 获 得 了 怎 样 的 重 要 政 治 地 位 呢 , 权 利 究 竟 膨 胀 到 了 何 种 地 步 , 我 们 从 以 下 史 料 来 了 解 。 我 们 请 一 位 同 学 从 两 则 材 料 中 找 出 有 关 内 阁 的 相 关 叙 述 , 找 出 内 阁 权 力 扩 大 的 体 现 生 : “ 靡 所 不 领 , 而 阁 权 益 重 … … 嘉 靖 以 后 , 朝 位 班 次 , 俱 列 六 部 之 上 。 ” , 可 见 内 阁 已 经 位 居 六 部 之 上 生 : “ 诸 大 学 士 历 晋 尚 书 、 保 、 傅 , 品 位 尊 崇 , ” , 想 要 进 入 内 阁 的 人 需 要 原 本 就 有 很 高 的 官 位 , 品 位 尊 崇 生 : “ 诸 辅 之 中 , 尤 以 首 揆 为 重 。 ” 首 辅 即 首 揆 , 明 代 对 首 席 大 学 士 的 习 称 , 内 阁 领 导 者 出现 师 : 从 材 料 中 我 们 也 就 可 以 进 一 步 证 明 明 中 后 期 内 阁 权 利 不 断 扩 大 , , 裁 决 机 宜 , 悉 由 票 拟 , 阁 权 之 重 偃 然 汉 、 唐 宰 辅 。 不 过 同 学 们 关 注 到 这 两 则 材 料 都 出 自 哪 一 部 史 书 呢 生 : 《 明 史 》 师 : 所 以 老 师 这 是 通 过 对 同 一 出 处 的 两 则 史 料 进 行 分 析 来 论 证 观 点 , 不 过 这 就 要 注 意 同 一 出 处 证 明 作 者 或 者 主 编 者 为 同 一 人 , 这 就 可 能 存 在 观 点 的 单 一 性 , 所 以 我 们 想 要 更 具 有 说 服 力 的 论 证 一 个 观 点 , 最 好 的 方 式 是 用 不 同 出 处 的 史 料 , 从 不 同 人 的 说 法 中 找 到 同 一种 观 点 。 【课件呈现】
(
高耸的宫培







明中后期皇帝怠政
内阁权力扩大膨胀
同一作者
单一观点
相同出处
材料九: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嘉靖以后

的史料
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位居六部之上
《明史 ·眷七十二
·职官一》
材料十 入圈者品位尊崇 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

不同出处
地居近密,面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假然
的史料
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首辅(首揆)出现
—《明史 ·卷一百九
·宰辅年表一》
哪代《行暴图》,现减子北京故宝滹物度
不同作者
相同观点
论证观点
票拟权
)
第 7 页 , 共 1 7 页
【将史料运用的指导方法贯穿其中】 【师生互动】 师:从太祖时期设置大学士作为单纯的侍从顾问,到成祖时期设立专门的内阁,真正参 与机务,此后逐步获得票拟权,并在明中后期产生具有很大权力的内阁首辅,深得 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不过内阁首辅就等于宰相吗 这里我们就从以 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师:在制度上,宰相制度已经被谁废除了呢 是的朱元璋,而内阁最初设置时是一个什 么机构,是的秘书机构,所以内阁在法律上不具备丞相那样的合法地位的,他只是 一个顾问机构,并非权力机关和中央行政机构 师:在地位上,内阁与其他的行政机构,并非此前丞相那样是隶属性质,丞相我们说是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内阁并非如此,他无权管控六部和司礼监等机构,职权有 限 师:在从来源上看,内阁具有票拟权,但最后的决策都是谁来定夺呢 生:皇帝。 师:内阁的提议只有与皇帝意志一致时才会被采纳,所以他附属于皇权,我们看到的内 阁权利大增的局面只是皇帝根据个人素质能力和需要平衡政治天平时呈现的局 面,有时候他需要内阁拥有一些权力处理事情就会放任其膨胀,但如果他不需要, 就会有新的机构与之分庭抗礼。 【课件呈现】
(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
喻为宰相
内阁首辅=宰相
制度上
丞相已被废
非法定权力机关
本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地位上
六部并非隶属
职权有限
来源上
皇帝的意志
无决策权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殿阁大学士
(待从顾问
明代内阁权力演变图
内阁首辅
(
全盛)
内阁大学士
)
【将内阁首辅与宰相进行对比,得出其性质】 5、明朝政治制度——宦官机构 【师生互动】 师:这个机构是什么呢 生:宦官机构 师:皇帝对于内阁权力扩大心知肚明,在需要避免内阁过于膨胀以至于削弱皇权时,他 也就开始倚重宦官制衡内阁
第8页,共17页
师:选择宦官机构的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宦官群体具有一定特殊性,以及皇帝与宦官 朝夕相处拥有更多信任。同时,也有很大原因是后世继位的帝王往往体会不到其先 祖创业的艰辛,享乐深宫,不问政事,将权柄委以亲信宦官 师:而他信任宦官的体现就是将自己的批红权下放,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应 运而生。这是万历时期的《徐显卿宦迹图》,背后的一群人就是当时的宦官。 师:明中后期,皇帝会亲自批阅数本奏章,但其他大多归众太监拟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 笔楷书批写。形成了一个明面上皇帝直接处理六部上呈的奏章,实际上是六部上呈 奏章给内阁票拟,最后司礼监批红的政务处理流程。 【课件呈现】
(
高茸的宫培







司礼监掌握此权
内阁权力膨胀,
防止削弱皇权
,信任放权宦官

皇帝
内阁
公务递交

宦官专权现象产生
《出鉴入晔图》.理成合老故置博物院
批红
)
【明朝出现宦官专权的原因与现象】 【教师讲解】 不过宦官干政专权,不仅体现在批红权的下放还体现在明代特有的厂卫制度中。 何谓“厂卫制度”,即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三个特务机构的合称,他们直接受到 皇帝指挥,能采取公开或秘密的方式行使监察和司法两项职能,监察对象包括官员和百 姓,专门对官民言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在厂卫机构中其中有就两个机构就由 司礼监控制和管理。也因此宦官掌握了除批红权以外的权力,其中他们能够领兵逮捕, 就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权力,专权现象进一步加剧。明中后期几乎每个皇帝在位期间都会 出现大群独揽的宦官 但从产生方式、职能权力等方面看我们都能看出这些机构最终都是直接服务皇帝, 因此他们依靠皇帝的信任才能存在,这就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 【课件呈现】 教师讲解:从特务机构入手进一步理解宦官专权的现象
第 9 页 , 共 1 7 页
高耸的宫培 特务:皇帝耳目 锦衣卫 司礼监控制
皇帝 直接指挥 厂卫 职能:监经,司法 本质 服务皇权独尊 对 :官员和白理 加强专制主义
东厂 司礼监管理 西厂 正统年间王振;成化年间汪直; 正德年间刘瑾;万历年间冯保; 天启年间魏忠贤 ……
二、海上的 高墙——明 朝与当时的 世界 1、第二道墙“海上的高墙”子目主题引入 【名词解释】 海禁:禁止海外交往,其中就包括出海贸易等方面。自元朝开始,以日本为基地的 倭寇侵扰中国东部沿海边境的事件经常发生,明朝建立以后愈形频繁。明初太祖就多方 与日本交涉,希望和平外交方式解决倭寇问题,但日本不不愿禁倭寇断了自己的财路, 因此明朝政府无法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倭寇侵掠问题。为保障沿海地区安定局面,朱元璋 便由开海转变为禁海,这是明初实行海禁的主要政治原因。而由于倭寇之患无法彻底 根除,明朝之后的历代皇帝也延续这一政策
(
海上的高培




洪武
开始
倭寇侵扰东部沿海
后代
延续





历代皇帝的海禁严厉程度不一
不禁止官方对外交往与朝贡贸易





)
【师生互动】 师:明朝的海禁是不是完全封闭的呢 生:不是。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正确。倭寇问题导致的海禁,一定程度使得其推行期间的东南沿海 地区与外部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隔离,但不能就此认为明朝在基本政策倾向上是自 我封闭的。是而且政府并不禁止官方对外的交往与朝贡贸易,其中体现最为明显的 就是大家熟知的永乐时期的什么事件呢 生:郑和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与朝贡贸易 【学生活动】
第10页,共17页
阅读课本填补空白,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大致路径和过程。并通过出土实物、记载文 献和当代诗词看出郑和下西洋是在繁盛王朝的物质基础下进行的,并简单与西欧大航海 对比,了解其资金、装备、技术等都领先欧洲大航海。
(
海上的高培



西

历史与文学
同逢圣明代,
欢乐殊未极。
(惠山留别诸友》
拓展:欧洲大航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出海次数
资金
、装备、技术
范围:亚
领先欧洲大航海
最远达到
)
【材料研读】 材料二: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 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 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材料三:献礼朝贡是中国朝廷的一项礼节,它象征着接纳夷狄来沐受中华文化。这 是赐予的一种恩典和特权,并非耻辱。 ——(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 朝贡中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同时秉持厚往薄来的观念,更呈现中国地大物博, 物产丰盈的繁荣之况。其中的突出特点就是互利,和以中国为主体的双向交往。从这两 则材料我们便从中更加理解郑和下西洋“示中国富强”的作用。 【学生活动】 进一步运用现代技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帮助下重现郑和航海行迹,看看郑和下 西洋还带回哪些物品 这个规模宏大的航行活动又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



数字纬航:重现郑和航迹
郑和下西洋还带回哪些物品 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什么影

GPT
)
讲解:老师沿着人工智能提供的搜索途径,寻找到几个能够证实郑和下西洋真实性 的记载。
第11页,共17页
其中有现藏长乐郑和史迹陈列馆,《天妃灵应之记》碑,福建长乐是郑和最后一次 远航的起锚点,这个碑文记载了郑和船队的远航历程,包括七下西洋的时间、地点、经 过,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 在湖北省荆门市,明朝梁王朱瞻珀的墓中发掘了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 石等四大名贵宝石,经鉴定发现均为东南亚产物,此后经整理文物及解读墓志,确认为 郑和下西洋时所带回的珠宝。 蓬莱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经紫檀木专家考证,紫檀木产地为印度南部、西南部及 东南部,紧邻古代的古里国。古里是史料记载中郑和下西洋船队经常往来的抵达地,船 队自然而然装载紫檀木返回中国。 这幅《瑞应麒麟图》是明成祖时期所绘,其中绘制的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是的, 长颈鹿,而这一种源自非洲的动物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流传的麒麟神兽。
(
《天妃灵应之记》碑
东南亚珠宝
紫檀舵
杆(印度)
“麒麟”(长颈鹿)
线上航海
文物展品
恢复设计
)
那同学们就根据老师的提示,将这些文物的原本所在地标记出来,从中简单还原还原郑 和下西洋的所以我们从人工智能的叙述中追根溯源找到了很多郑和下西洋带回的物 品,从侧面证明了这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材料研读】 材料四:三保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此特一时弊政,大臣所当切谏之。——(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八《古里》 材料五: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载一隅。彼不为中国患之,朕决不伐之。— —《明太实录》卷六十八 从上面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在郑和下西洋之时还是其后,都被许多大臣认为是一项 劳民伤财的弊政而加以反对。明初海外政策中政治外交目的的上升表明了封建思维惯性 的延伸,代表了一种与重利的海外交往传统相违背的海洋发展方针。 郑和下西洋更多的是考虑通过各种手段来怀柔远人,向海外国家传播中华的传统文 化 以消除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立起以朝贡制度为基础的理想国际社会秩序。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它很少考虑经济的因素,甚至在有的时候根本不考虑经济代价或者 是不惜以牺牲经济利益来换取政治和外交上的虚荣。 中国儒家的“华夷观”对历代统治者的思想也形成了一种深度的制约。中国虽然认
第 1 2 页 , 共 1 7 页
为四周各国的文化比中国低,认为有必要以中国的传统礼仪去改造这些蛮夷之国,但是 并不主张通过武力方式来这样做,而只是要求四方诸夷归顺,相安无事即可。这样就使 得郑和下西洋虽然暂时控制了广大的地区,但是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进行实际上的利用和 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因而在郑和下西洋停止后,这种影响和作用便迅速消失。 3、抗倭斗争与西方侵略 【内容过渡】 明朝的对外交流很多都是像“郑和下西洋”一样的官方层面交流,民间的对外贸易一直 是受到约束的,只是在各个朝代程度不一,这就又回到我们最初提到的海禁政策。 明太祖时期为保障沿海地区安定局面,开始禁海,很大程度是倭寇作乱,但也有很多沿 海地区的海盗和奸商与倭寇勾结带来的隐患 【师生互动】 师: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与倭寇勾结呢 我们请一位同学看这样一段材料并解读 生A:体现出的思想就是居民迫于生计违反禁令,但是明朝实行海禁,站在明朝立场上 民间下海经商就是走私 师:是的。武装走私在名政府看来就是海盗,海盗与倭寇混杂就是从倭,这进一步侵扰 了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材料六:海上居民,近来海禁太严渔樵不通,





生理日促,转而从盗。
(明)照文华《嘉靖平倭祗役纪略》
倭寇侵扰
海禁政策
自然经济
中国海商
断绝沿海
百姓生计
)
【教师讲解】 私人海外贸易商反抗明朝政府控制和垄断海外贸易,与日本倭寇骚扰混为一体,对 东南沿海生产发展造成很大破坏 面对这样的情况,明朝朝廷便派遣大将平定沿海混乱,其中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 九捷,戚继光与俞大献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朝廷放松海禁政策 这样的战斗也是正义的防御战争,戚继光和俞大猷等人也被称为了民族英雄 【材料解读】 材料七:红毛夷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 海上官军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 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
第13页,共17页
去,不折一镞,而官军死者已无算。海上惊怖,以其须发通赤,遂呼为红毛夷云……自 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三十 讲解:在明官兵及荷兰殖民者军事对峙中,明官兵火器攻击难以对敌人形成威胁, 反而在荷兰殖民的反击中吃亏,说明西欧在军事上领先中国。 材料八:“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 惟西北胡戎,世为中国患,不可不谨备之耳。”——《明太祖实录》卷六十八
(
地图: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
1626年,西班牙入侵台湾北部。
明末,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明朝形势图
)
可见明朝在思想上依旧更看重陆上的威胁。所以“海上的高墙”只是应对东南沿海 的举措,大明王朝对于北方的威胁相较于东南沿海更加严阵以待
三、蜿蜒的 长城——明 朝的内陆边 疆 1、第三道墙“蜿蜒的长城”子目主题引入
(
明初,原蒙古势力被迫退回蒙古地区并分裂为瓦刺、兀良哈等部,常率军南下进犯

洪武年间到夭启年间,北边长城一带发生约1500起的冲突和战事。
明初始在北境
建立军堡
后期重视海防
放松北方防务
“土木堡之变”
重视北方防御
长城终归未
抵抗住满族侵略
“庚戍之变”
修筑蓟镇长城
明成祖迁都
继续修筑长城
)
2、明朝的内陆边疆形势与应对措施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填补空白,了解明朝面对的边疆形势,并从课本原文找到不同地区明王朝 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从其措施中找到相同特点,总结出明朝因俗而治、威德兼施,以 夷治夷、厚施恩赐的羁縻政策特点,并得出这一政策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交融、奠 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作用
第14页,共17页
(
封投僧侣
司等;任用藏族
1
)
3、明清易代 【教师讲解】 16-17世纪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并对明朝展开 进攻;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 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不断,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1644 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清 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 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材料研读】 思考七:清朝为何能在汉人之地建立统治
(
材料一: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主的……必
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
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
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
并非盲目照搬
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
了几番。
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
明朝遗老遗少
——《天聪朝臣工奏设-宁完我请变通<大明
会典>设六部通事奏》




清朝为何能在
汉人之地建立统洽
借鉴明朝
行政政策
宽容对待
)
讲 解 :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汉族,宁完我成为了清朝的官员,可见清王朝建 立后对于明朝的遗老遗少实际上并非完全打压,还是持一定拉拢劝降的态度的,这是 清王朝能在汉人之地建立统治的原因之一。 同时清朝建立者与金朝一样出自东北女真。女真是农业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相 比,在学习中原制度方面更加容易,甚至可能出现育目照搬现象,因此朝臣上奏需要 变通不能一味照搬,所以清朝能够取代明朝的另外原因就是借鉴汉人政策但并非完全 照搬,而是变通执行
第15页,共17页
世界 与 中国
(
近 向

)代 化 启蒙运动 元朗须表明兴 资产主义发展 度 丞 相 造 内 阁 下 西 洋 平 倦 新航路开辟 仍 然 玉 朝 轮 回
我们将视角放大,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当时明朝的。可以看到此时的世界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欧洲走出了中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 义社会。新兴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已成为世界大势。 而中国呢,明清时期的中国由于传统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 益受到阻碍。同时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 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作业设计】 学界也同样对此进行论证,并有学者基于史料和文物遗迹提出“推动区域国家贸易 活跃,为“全球“贸易雏形的构建做了铺垫”的观点那么老师在这里就安排一个课后作 业,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1、找到对他国产生影响的证据(文字和实物)并设计展示; 2、设计一段老师本课提供的航线解说词,说明航行带来的多方影响。 了解郑和下西洋还带回哪些物品 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什么影响
(
郑和下西洋还带回哪些物品 对其他国家产生了什么影

学界观点:推动区域国家贸易活跃,为“全球“贸易雏形的构建做了铺垫
南京博物院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
中国海事博物馆
1、找到对他国产生影响的证据(文字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和实物)并设计展示;
马六甲苏丹玉宫博物馆
2、设计一段老师本课提供的航线解
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
说词,说明航行带来的多方影响。
)
教学评价与反思
1、自行反思教学实施效果 设计方案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能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但课堂互动环节的频率不高,导致部分学生在长时 间听讲后注意力分散。未来应增加更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
第16页,共17页
运用多媒体资源如图像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上交通的重要性,但对于抽象的制度变化,未能找到直观 的教学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2、教学实施效果评价 学生理解程度:基于课后测试和课堂互动反馈,大多数学生能准确回忆相关知识点,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结果 之间的联系理解不足。 学生参与度:学生普遍表现出高度的兴趣和参与度,尤其是在讨论环节。 学生思维能力:在分析历史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时,部分学生展示出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但还需要加强在历史 推理方面的训练。 3、修改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方案 加强概念解释:针对学生反映理解不足的部分,设计更多分层次的解释和活动,如小组研究和报告,以促进深入理解 增强链接现实:通过讨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现实意义,同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 思考。
第17页,共1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