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级地理科试题
单选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下图为以极点为中心的四幅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四图中能正确地反映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乙、丙 D.甲、丙
2.四图中a、 b、 c、d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正确的是( )
A.a-b-d-c B.d-c-b-a C.a-b-c-d D.c-d-b-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除c地外,其余三地自转的角速度都相同
B.如果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24小时
C.图中a. b. c三地均为低纬地区
D.仅考虑纬度因素,四地中太阳辐射总量最大的是d地
2018年1月1日,某航空公司UA890航班于当日从上海出发,飞往旧金山(38°N,120°W),最后抵达目的地的时间是2017年12月31日。下图示意该航班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UA890航班的飞行时间为( )
A.18小时4分钟 B.13小时4分钟 C.11小时4分钟 D.10小时4分钟
5.航班到达目的地时,处于2018年的范围占全球的( )
A.等于1/2 B.多于1/2少于2/3 C.等于2/3 D.多于2/3
6.若该时段30°-40°N范围内平均日出时间为7:00,该航班飞行期间经历的白昼时间约为( )
A.3小时 B.6小时 C.9小时 D.12小时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
A. B.
C. D.
8.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
A.先变大后变小 B.先变小后变大 C.持续不断变大 D.始终保持不变
下表为南京某月三日日出日落时间表(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期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22日 7:04 17:29
24日 7:03 17:31
26日 7:02 17:33
9.据表格信息推测该月可能为( )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10.图示三日,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变化为( )
A.正午太阳高度在变大,昼变长且昼长于夜
B.正午太阳高度在变大,昼变长且昼短于夜
C.正午太阳高度在变小,昼变短且昼长于夜
D.正午太阳高度在变小,昼变短且昼短于夜
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岩浆岩( )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 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
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 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
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是在中生代的陆地地层“红层”上形成的。景区内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图左为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剖面图,图右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组成张掖丹霞陆地地层的主要岩石类型是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4.该地彩色丘陵区( )
A.中间岩层较新,两翼较老 B.地表以外力堆积作用为主
C.隧道工程建设的良好选址 D.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
乐山(30°N)某同学对传统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改造(如图)设计:将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装在一个大玻璃箱里,并将热水器的支架改造成活动形式,可以自由升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9月23日,为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调节支架使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夹角为( )
A.23°26′ B.30°
C.60° D.66°34′
16.一年中,活动支架最矮的日期是(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二、综合题(3题共52分)
17.图1为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非阴影部分表示白天,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6分)

(1)图1中圆外短线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为 时针。
(2)该图1为北半球 (节气)的太阳光照图,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为
(3)A与B相比,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 ,白昼时间较长的是 ,北极圈以内出现了 现象。
(4)图1中,线段GF表示 (晨线\昏线) , B点的地方时为 ;此时,内江市(30°N,105° E)的地方时为 ,纽约(西五区)的区时为 。
(5)该日,地球位于图2中的 位置(填序号)。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 (快、慢)。从③至②的公转过程,地球公转速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地东西向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各题(共16分)。
从岩层形态角度看,图中①处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并简述该处地貌的形成原因 。(4分)
(2)图中甲、乙、丙岩层形成先后顺序是 ;在①、③、④处地质构造中,某地质勘探队在甲岩层发现了煤层,且乙为不透水岩层,在后期开采中易发生透水事故的是 。(4分)
(3)判断图中河流②的流向,并从地转偏向力的角度,说明理由。(4分)
(4)如果该地打算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铁路,则铁路隧道的工程地址应选在①、②、③中的哪处地下?试说明理由。(4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0分)
浙江省雁荡山是世界地质公园,火山岩地貌发育典型。早期火山喷发激烈,锥体顶部失去地下岩浆支撑,崩塌形成破火山;后期火山多次喷发形成厚达500米的流纹岩层。科考发现该流纹岩层含有晶型完好的斑晶矿物,有类似沉积岩的水平层理。流纹岩层分布区沟谷众多,沟谷两侧多发育狭长、陡峭、宽阔如屏的崖嶂地貌。图上示意早期破火山的形成过程,图下示意雁荡山流纹岩地貌形成模式。
(1)岩浆喷发有“强烈爆发”和“宁静溢流”两种截然不同喷发方式,推测雁荡山流纹岩层形成期间岩浆喷发的方式,并说明理由。(6分)
(2)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雁荡山崖嶂地貌发育的过程。(4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A D B B A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A B B
17.(1)逆
(2) 夏至 北回归线(23.26°N)
(3) A B 极昼
(4) 晨线 18时 22时 10时
(5) ① 慢 先变快再变慢
18.(1) 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地。
(2) 甲乙丙 ①
(3)河流从南向北流。理由:河流东岸的坡度大,说明东岸受河流侵蚀作用强,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冲刷),即由南向北流的河流,东岸(右岸)侵蚀强,坡度陡,所以该河流的流向为从南向北流。
(4)③处。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岩层较稳定),又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不易积水)。
19.(1)方式:宁静溢流。理由:流纹岩具有水平层理,是由岩浆缓慢堆积形成,说明岩浆喷发缓慢;流纹岩中斑晶矿物晶型完好,未被破坏,说明未经历爆发式喷发。
(2)流纹岩层多断裂、垂直节理,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大量沟谷;沟谷两侧岩壁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高差增加,山体变小、变薄,形成崖嶂。
详解
1.D 2.A 3.A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经度的应用、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解析】1.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点向下俯视表现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点向下俯视表现为顺时针方向。根据四图中经度可以判断出: 甲、丁两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图,自转方向都应该是逆时针,而丁为顺时针,故甲图正确、丁图错误;乙、丙两图都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图,自转方向应该为顺时针,而乙图为逆时针,故乙图错误、丙图正确。故选D。
2.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变化规律:从赤道向极点递减,南北两极点为零。即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图中可以看到a、b、c、d四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是a-b-d-c,故四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排序a-b-d-c。故选A。
3.除极点外,全球角速度相同;读图可知,a、b、c、d四地中c低位于极点,角速度为0,其余三地角速度相同,约为15°/小时,A正确。如果以恒星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个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的时长,B错误。图中a. b. c三地中,a位于低纬度、b位于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上、c位于高纬度,C错误。仅考虑纬度因素,一般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越强;反之纬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弱;四地中,a地纬度最低,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D错误。故选A。
【点睛】东经度向东度数增大,向西度数减小;西经度向西度数增大,向东度数减小。0°~30°属低纬度,30°~60°属中纬度,60°~90°属高纬度。
4.D 5.B 6.B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线速度、时区的划分、计算、国际日界线、零时日界线与日期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
【解析】4.旧金山位于西八区,北京位于东八区,因此旧金山的区时比北京的区时晚16个小时,飞机起飞的北京时间为1月1日0:30,此时旧金山的区时为12月31日8:30,飞机到达的纽约当地区时为12月31日18:34,所以飞行时间为10小时4分钟,故选D。
5.航班到达目的地时,当地时间为12月31日18:34,即120°W地方时为12月31日18:34,则180°经线地方时为14:34,则处于2018年的范围约为14.5/24,多于1/2少于2/3,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据题干,该时段30°-40°N范围内平均日出时间为7:00,则平均昼长为10小时,即该时段飞机飞行区域的昼弧大约为150°。飞机飞行时长约10小时,飞机实际跨越了经度约120°,即飞行角速度约为12°/h,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15°/h,飞机跨越昼半球的角速度合计为27°/h。该航班飞行期间经历的白昼时间约为:150°÷27°≈6小时。故选B。
【点睛】地球上日期的分界线有自然日界线(0点所在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与180° 重合),地球上0点所在经线向东至180°经线之间的区域为“新的一天”,其余地区为“旧的一天”,当自然日界线和人为日界线重合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如下图:

7.A 8.D
【知识点】地球公转的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解析】7.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8.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
【点睛】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9.A 10.B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解析】9.读表可知,南京日出时间提前,日落时间推后,昼长变长,且连续三天的昼长时间均小于12小时,说明昼短夜长,由此推测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可能是1月,A正确;4月、7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京昼长夜短,BC错误;11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南京昼短夜长,昼变短,D错误。故选A。
10.据上题分析可知,图示三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在变大,昼变长且昼短于夜,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11.A 12.C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背斜、向斜的应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析】1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所以选A。
12.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原始水平岩层原理:原始的沉积均为水平或近于水平岩层。岩层叠置原理:下老上新。切割律又称穿插关系,就侵入岩与围岩的关系来说,总是侵入者年代新,被侵入者年代老,这就是切割律。
13.B 14.A
【知识点】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背斜、向斜的岩层新老关系、矿物与三大类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析】13.由图可知,组成张掖丹霞陆地地层的主要岩石为泥岩、砂岩和砾岩,该岩层属于沉积岩。右图中,风化物可以形成沉积岩,因此乙是沉积岩,B正确。甲丁可以形成沉积物,丙不能形成风化物,因此丙是岩浆,甲是岩浆岩,丁是变质岩,ACD错误。故选B。
14.根据图片可知,彩色丘陵区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中间岩层较新,两翼较老,A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彩色丘陵区的岩层缺失较多,且地表有沟谷及河流分布,受外力侵蚀较强,B错误;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不能修建隧道,C错误;背斜是储油气的构造,D错误。故选A。
【点睛】背斜、向斜统称为褶皱,它们都是在挤压作用下,岩层受力弯曲形成的。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年代较新的背斜一般形成褶皱山脉,年代较新的向斜一般形成谷地。而在裙皱形成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发生张裂,物质不坚实,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最终成为山岭。这叫做地形倒置,一般发生于年代较老的背斜与向斜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工程建设上,背斜处适合建隧道,向斜处适合建水库。
15.B 16.B
【知识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解析】15.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当地纬度为30°N,所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0°,在图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所以H为60°,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太阳能集热板要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也就是说图中的α与H互余,因此α为30°,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为了最大限度接受太阳光照,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始终保持垂直的关系。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时间为夏至日,活动支架最矮,B正确;当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时候,时间为冬至日,活动支架最高,D错误;春分、秋分日活动支架高度介于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不算最矮,AC错误。故选B。
【点睛】要使热水器有最好的效果,太阳能集热板要与正午太阳光线垂直。正午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所求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17.(1)逆
(2) 夏至 北回归线(23.26°N)
(3) A B 极昼
(4) 晨线 18时 22时 10时
(5) ① 慢 先变快再变慢
【知识点】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定义、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分析】本题以某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为材料,设置6道小题,涉及光照图判读、时间和日期计算、四季更替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图中中心极点为北极点,自转方向呈逆时针。
(2)图示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故判断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3)地球自转线速度规律: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A与B相比,A纬度较低,自转线速度较大。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则越往北昼越长,图示B点位于A的北面,则昼长较长,北极圈以内出现了极昼现象。
(4)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过渡到夜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过渡到昼的分界线是晨线。应该结合地球自转方向判断线段GF表示晨线;赤道与晨线的交点所在地的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赤道与昏线的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与B点位于同一条经线上,故B点的地方时为18点;B点为45°E,内江位于105°E,两地相差60个经度,地方时相差4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内江地方时为22点;B地位于东三区,与纽约西五区相差8个时区,故纽约西五区的区时为10时。
(5)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该日位于图2中①的位置,该日地球接近远日点,故公转方向较慢。从③至②的公转过程,经过近日点,因此地球自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18.(1) 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地。
(2) 甲乙丙 ①
(3)河流从南向北流。理由:河流东岸的坡度大,说明东岸受河流侵蚀作用强,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冲刷),即由南向北流的河流,东岸(右岸)侵蚀强,坡度陡,所以该河流的流向为从南向北流。
(4)③处。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岩层较稳定),又能引导地下水顺岩层向两翼渗流,减少渗漏事故(不易积水)。
【知识点】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背斜、向斜的应用、断层和断层地貌、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分析】本题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质构造、地貌以及地转偏向力等知识点,考查学生从图文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和调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详解】(1)①处岩层下凹,为向斜构造,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2)甲乙丙岩层均为层理构造,为沉积岩,沉积岩老的在下,新的在上。甲岩层位于最下面,形成时间最早,乙次之,丙形成最晚,故形成先后顺序为甲乙丙;①地质构造为向斜构造,是储水构造,开采煤矿容易发生透水,③背斜是储油构造,不会发生透水,④为断层,地表容易出现泉水或形成湖泊,此处地质构造不稳定,易出现地质灾害。
(3)读我国东部某地东西向地质剖面示意图,根据图中指向针,结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可以判断,图中河流②的流向是河流从南向北流。理由: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河流东岸的坡度大,说明东岸受河流侵蚀作用强,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左岸受堆积作用。由南向北流的河流,东岸为河流流向的右岸,受到的侵蚀作用强,坡度陡,而西岸坡度缓,为堆积岸。所以该河流的流向为从南向北流。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③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性较为稳定,岩层向上拱起能够起良好的支撑作用,隧道在修建和运行过程中不易垮塌;背斜岩层走向利于排水,使地下水顺着岩层向两翼渗流,隧道内不易积水,能够减少渗漏事故的发生。
19.(1)方式:宁静溢流。理由:流纹岩具有水平层理,是由岩浆缓慢堆积形成,说明岩浆喷发缓慢;流纹岩中斑晶矿物晶型完好,未被破坏,说明未经历爆发式喷发。
(2)流纹岩层多断裂、垂直节理,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大量沟谷;沟谷两侧岩壁受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高差增加,山体变小、变薄,形成崖嶂。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影响、火山的概念、分类、河流侵蚀地貌
【分析】该题以雁荡山为材料,涉及火山地貌、崖嶂地貌、地貌的发育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详解】(1)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流纹岩属于岩浆岩中的一类,具有明显的水平层理,流纹岩是由岩浆缓慢堆积而形成,因此说明岩浆喷发缓慢,而科考发现该流纹岩层含有晶型完好的斑晶矿物,未被破坏,说明未经历爆发式喷发。因此可说明其喷发属于“宁静溢流”。
(2)根据材料可得,雁荡山崖嶂地貌后期受火山喷发作用形成较厚的流纹岩层,在地质作用下,流纹岩多断裂,垂直节理发育,在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侵蚀下,形成大量沟谷,沟谷中的岩壁持续受到流水侵蚀,在重力作用下会产生崩塌,高差不断增加,崩塌之后山体会逐渐变小、变薄,最终形成崖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