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音音南南遗非文化之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目录历史渊源基本特征代表作品传承保护01020304历史渊源01历史渊源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 [3]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123历史渊源4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Ⅱ-71 [4]。5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历史渊源5南音起源于何时,文献资料没有明确记载。民间有多种传说,有说是唐代大曲中的“破”“遍”等宫廷音乐传入福建,与当地民间音乐相互融合发展而来;有说是唐代末年闽王王审知兄弟入福建时带来。专家学者则从南音的曲牌、乐器和术语等资料进行考证,一般认为,南音大约形成于宋,发展在明清时期。6南音与唐代及唐以前的音乐有一定关系。南音中保留了与唐以前同名曲牌,有【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汉宫秋】【阳关曲】等。南音与唐代大曲的同名曲牌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宋代,随着宗室南移,泉州作为陪都,商业经济繁荣,同时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交流和发展。据记载,当时泉州的乐户人册人数有千余家,每家三五人不等,盛况可见一斑。宋元以来,在浙江、福建流行的南戏对南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南音中保留了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等剧目。历史渊源7南音在明代已成型。明万历年间坊间木刻刊本《新刊弦管时尚摘要集》(霞漳洪秩衡梓行)、《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景宸氏刊刻)、《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海澄人李碧峰、陈我含刊行)共刊了南音清唱散曲二百五十九首。明代嘉靖,惠安崇武人郑佑晚年编纂整理了一本《南音曲集》。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泉州沿海的深沪(今晋江市深沪镇)有“深沪南音班社”,德化有“德化东里弦管”南音班社。8清代,南音在进一步发展,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南音曲目以描写男女爱情和历史故事的题材为主,这一时期出现了讽刺社会不良现象、封建制度,歌颂妇女勤劳、家庭和睦为题材的曲目,有《一司公》《赌博歌》《伶俐姿娘》等。清代,南曲馆林立,闽南一带千家万户丝竹管弦,盛况空前。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陈佛赐开设了鹿港“雅正斋”,是台湾最早的弦管社团。与之后的“大雅斋”“崇正声”“雅颂声”“聚英社”合称为鹿港五大南音管阁。清代,出名的南曲馆还有泉州的灵裳阁、回风阁、升平奏三大南音班社,晋江的金兰社、御宾社、御鸣社,安海的雅尚轩,厦门的安同阁、金华阁、集源唐、锦华阁、集安堂等。历史渊源9清代的文人学士对南音进行了整理,林祥玉先生的《南乐指谱》四卷,收三十六套指套、十三套大谱、四套外谱。林霁秋的《泉南指谱重编》和《南音精选》。《泉南指谱重编》收四十五套指套,十三套大谱,共六册;《南音精选》共十三集,散曲十集三百四十阙,套曲二集九阙,过曲一集四十八阙。历史渊源10民国二十六年(1937),纪经亩、吴深根、洪金水、许启章、林添丁、陈春盛等成立了“南乐研究会”,传徒授艺。抗日战争时期,南音创作了《炮中火》《活捉汉奸黄顺》等抗日题材的作品,宣传抗日。1120世纪40年代之前,泉州称南音为“南曲”,至今“南曲”和“南音”通用;由于南音乐队编制中有管乐和弦乐两大类乐器,因此,闽南老一辈艺人有称南音为“弦管”;厦门、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多称为“南乐”;南音爱好者互称对方为“弦友”。12新中国成立后,南音受到了地方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新成立的“泉州南音研究社”,收集整理南音资料,开办南音培训班,举办南音演唱活动。13历史渊源141950年,成立了厦门市南乐研究会,下设“集安”“锦华”“金华”等九个分会。1953年,漳州成立南乐研究会,厦门也有“厦门金风南乐团”。泉州各级文化机构组织成立班社和研究小组,继承、挖掘传统曲目,并新创作了《绣花灯》《 封建制度无合理》《海防前线建筑工人》《江姐》《红军过草原》《长征》《筑路光荣》 《海峡情》《迎龙小唱》《 泉州古城颂》,涌现了何天锡、陈天波、林文淑、吴瑞德、吴造、杨双英、马香缎、陈玉秀、洪金水、许启章、林添丁、陈春盛、白丽华、林玉燕等一批出名的演员。1956 年,福建省组织的南音代表队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其中由纪经亩编曲《北国风光》《 迎龙小唱》,参加了中南海怀仁堂的汇报演出。1960年, 泉州市民间乐团成立,致力于南音指谱的挖掘、整理和校订,以及培养人才。文革” 期间,南音的专业团体被解散。151617基本特征02基本特征演唱形式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这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之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古乐器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两千余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内容。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音韵。演唱时讲究咬字吐词,归韵收音。南曲曲调优美,节奏徐缓,古朴幽雅,委婉深情。基本特征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 ”,在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拍板居中。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左,洞箫、二弦居右。南音的正规演唱一律以闽南方言演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有的馆阁还搭“彩棚”,或在舞台,上放置宫灯、黄凉伞,传说康熙皇帝封赐弦管人为“五少芳弦”“御前清客”,故以此为荣耀。南音以上述的“指、谱、曲”和“过支联套曲”、独特的演奏演唱形式和以泉腔方言演唱为特征之外,加上自成体系的“工父谱”以及汉唐遗制的古乐器,便构成其基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01.02.03.基本特征曲式结构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现存的曲目尚有二千多首(套),按照民间习惯称谓,分述于下:即纯器乐曲。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大谱原有十二套,后来发展至十六套。其中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和《阳关三叠》较为著名。又有三套佛教音乐《金钱经》。每套谱分为四到八个乐章不等,一般可演奏十至二十分钟左右。大谱基本特征曲式结构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散曲的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千首左右(一说有三四千首甚至万首以上,待证实)。曲词的内容,除了部分描写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自然景观之外,绝大部分是以第一人称抒发内心情感。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的人物故事,表现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共同理想和基本愿望。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一唱三叹的“大撩曲”(如《月照芙蓉》唱十八分钟),今有人称之为长抒情曲或“咏叹调”;也有小部分“顺口而歌” ,类似民间小调的短小曲目,俗称“草曲”。散曲基本特征曲式结构亦称“套曲”,或被简称为“指”。每首“指”都有曲词、工义谱、琵琶弹奏法和撩拍符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原有三十六套,后来发展至五十套。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的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辑成套。由洞箫主奏的,称为“箫指”;由嗳仔(唢呐)作为主奏乐器的,称为“嗳仔指”。“指”除演奏之外,还有一义,即作为指导学生的必修教材,因而有人以“琵琶指南”命名。凡要学习南音的人,必先由教师口传心授,并指导学生熟读默背四至五套“指谱”(俗称“念嘴”,即口传),然后练习琵琶指法。指套基本特征曲式结构它是“指”“谱”“曲”严格按照“管门”“滚门”重新组合的传统演奏、演唱的形式。一般都是确定“管门”之后,先奏“指”,然后依据“从慢到渐快到快”的规则,有序地选择逐个“滚门”的曲目唱下去。“滚门”与“滚门”之间由“过支曲”衔接,一气呵成,不得停顿,最后奏谱结束,俗称“宿谱”。过支联套曲基本特征曲目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代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其中,“大谱”里的三套《金钱经》中的“番家语”“喝哒句”,“指谱”中的“兜勒声”“普庵咒”,以及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七撩拍)等,一直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西域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 [15],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习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南音乐种所独有。代表作品03代表作品南音曲词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人物故事,其中《山险峻》《出汉关》《共君断约》《因送哥嫂》等曲目广为流传。 《文姬归汉》传承保护04传承保护传承价值南音也称“泉州南音”,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其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除了在闽南地区的泉州、漳州、厦门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泉州南音还流播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越南等国家,成为维系海外侨胞和台湾同胞乡情的精神纽带,对增进民族认同感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传承保护传承状况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 [4]苏统谋,男,汉族,1939年生,福建晋江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音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南音协会常务副主席,晋江市南音协会主席。多次率团出访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编辑出版有《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弦管指谱大全》《弦管过支古曲选集》《弦管古曲选集》(8卷)等著作。传承人物传承保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厦门的南音班社恢复活动,对外交流频繁。培养学生方面:1984年,福建艺术学校开设了南音三年制中专班,招收学生几十名,系统地学习南音艺术。成立研究会方面:相继成立了泉州南音研究社、厦门市南乐研究会等不同层次的研究社或学会。1984 年,“中国南音学会” 在泉州成立,赵枫任会长。中国的学者、作曲者、演唱者参加了成立大会和“南音研讨会”。传承保护音音南南遗非文化之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