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1张PPT)藏藏药药非|遗|系|列医医壹历史渊源贰前景展望叁传承意义肆传承保护历史渊源01历史渊源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世世代代的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体系,涌现了许多医学贤圣,丰富了藏医理论,同时又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也出现了发展极其缓慢的局面,直到本世纪下半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藏医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成功研制出六种藏药标准品。2006年2019年7月8日历史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多年,藏王聂赤赞布提出六个疑点,一位叫孜拉嘎玛跃德的人回答了其中之一,曰:有毒就有药,说明了毒可成药、以毒攻毒的医理。此时还出现了名医杰普赤西,他研制的“吐迥旺日”药丸,也是运用了以毒攻毒的理论;到了4世纪的拉妥妥日时期,采用了寒病热治、热病寒治的治疗医理。此时还出现了著名藏医师通格妥觉坚,他从父亲嘎启比奇处学习了印度医学,丰富了藏医理论和实践。从史料记载看,当时通格妥觉坚这样的医师,已经能够在莫龙衮巴扎的眼睛上开刀动手术;仲年德乌患了毒龙麻风病后,为了避免传染家人,独自居住在地下塘穴之中,说明那个时代的医师及其医疗技术及预防疾病的手段等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历史渊源公元7世纪,藏医的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相结合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此时藏王松赞干布基本统一了西藏高原,同唐朝联姻修好,迎娶文成公主入藏。当时有汉地的摩诃弟瓦和尚及西藏的大译师达磨郭卡把文成公主携带的《医法大论》译成藏文并予以厘定,这是藏文译成的第一部汉医医典,可惜此书早已散失,但其精华部分均收辑于西藏的医学名著《四部医典》之中。松赞干布为了藏医的继承和发展,挑选了一部分藏家子弟学习医典,为藏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历史渊源8世纪初,赞布赤德祖丹迎娶金城公主入藏公主进藏时携带了众多医典。其中汉地大乘和尚与西藏泽师毗卢遮那共同翻译了《月王药诊》(亦泽《医法月王论》),它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作。在法王赤松德赞时期,出现了“四方名医”、“远方九太医”等名家,使藏医得到空前的发展。在诸多名医之中,玉妥宁玛·云丹贡布的名声最响,成就最大。他曾亲赴藏区各地,收集民间医药的验方,并加以研究,还赴尼泊尔、印度等国,研习医理,同时迎请中医及尼泊尔、印度医生入藏,吸收优秀的医学文化。在此基础上,玉妥宁玛·云丹贡布撰写了《四部医典》这部举世闻名的藏医典籍,标志着藏医独具特色体系的完成。到了13世纪初,玉妥宁玛之后裔玉妥玛·云丹贡布在研习藏医医典的同时,学习中医《月王药诊》及印度的医学八支理论,对《四部医典》进行补充厘定,使其更加完善、规范。123历史渊源到了14世纪出现了南北地区气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强巴派及苏卡派,推动了藏医药理论的发展。此时各地医生纷纷著书立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医典及《四部医典》注疏。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非常重视藏医事业的发展,曾创建了哲蚌寺索日卓翩林、日喀则索日常松堆白林、布达拉宫拉旺角、桑普尼玛塘等藏医学校。五世达赖喇嘛的第司桑结嘉措,为藏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史渊源1689年他完成《四部医典释论·蓝琉璃》一书;1690年编著了《秘廖续补注》一书;1703年完成了《医学概论·仙人喜筵》一书,这些著作成为许多医生治疗的参考依据和研习医术的最佳典籍。第司桑结嘉措还根据《月王药诊》和自己所著《蓝琉璃》、《医学概论》以及强巴派医学理论、伦顶朗杰多吉所传《续义释论》等内容加以补充和整理,首创医学唐卡挂图79幅。第司桑结嘉措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1696年他创建了药王山日齐卓翩林医学院,培养了一批医学人才,他们著书立说,传播医理,饮誉全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藏医发展的较高水平。历史渊源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藏医学也有一定的发展此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藏学家,诸如噶玛吉美吉森格、喇嘛吉美赤列、太医乌坚丹增嘉措、多吉坚赞、扎康基巧堪布强巴土旺、恰布巴当曲班丹、钦饶罗布大师等。他们编著医书,传授医理,推动了藏医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些医学家之中,钦饶罗布大师功勋最为显著。他曾广拜名师,研习显密经典、天文历算,熟谙《四部医典》为主之医典,撰写了《根本续植株·医学海藏》、《药草标本集要·奇妙金穗》、《接生法·利众月宝之鉴》、《后续总义·打开经典之匙》、《后续切脉查尿补注》、《放血疗法总义·童子语饰》等十几本著作。历史渊源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藏医药事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59年5月,西藏人民政府把原来的药王山医学院和藏医院合并。1961年9月恢复拉萨藏医院的名称,委任钦饶罗布大师为院长、其高徒强巴赤列为副院长。将原有的综合门诊扩充为内科、外科、妇儿科、针灸科、配药室等,把原来以培养医学人才为主的藏医院,逐渐发展为以医疗、培养人才兼举并重,完成了培养学员、门诊医疗、农牧区巡诊、采药制药等任务。1965年建成藏医门诊大楼及拥有32张病床的病房,这是藏医历史上的第一所分科门诊医院和第一个住院病房。1965年藏医专家合作编写了《藏医药初探》一书,还对300多种草药和生药材注以国际通用名称。此时一些老医师根据医典理论和亲身经验,在胃病、肾病、痛风病、感冒、脑溢血、肾型水肿、妇女病等方面撰写文章,在医术上和理论上进行总结。历史渊源1974年,在编纂《国家医药辞典》时,将西藏历史长、疗效佳的药丸“嘉齐敦巴(铁末之七)”、“阿卡久阿(沉香十五)”、“吹汤日布”等收入辞典。同年成立了以藏医院老藏医为主的8位成员组成的藏医研究小组,该小组在收集、整理“文革”期间失散和毁坏的古代藏医典籍的基础上,开始总结藏医对几种疾病疗效明显的临床经验,通过藏医疗法和西医检验相结合的诊治疾病的办法,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藏医院研究小组为当时的赤脚医生编写发行了《新编藏医配方》一书。1976年和1977年,中央卫生部先后两1975年,次派遣藏医工作小组和摄制小组,拍摄了两部《西藏的医学和药物学》科教片。工作组的两位成员和藏医学家强赤列先生通力合作把第司桑结嘉措时期的80幅彩色医学挂图及附录4000多幅照片,编辑为汉藏合璧的4本画册,成为集藏医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价值连城的珍品。为了统一藏药的配量,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六省、区于1977年分别在拉萨和西宁召开会议,对174种单科药和290种配方进行定量,为以后藏药的生产、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历史渊源1979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藏医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1979年4月,由著名医师土丹次仁、强巴赤列分别担任主编及副主编,开始撰写《中国医学·藏医药分册》。同时组织专门人员抢救和出版珍贵医典,相继出版了《四部医典》及其注释《蓝琉璃》、《秘诀补注》等典籍。遵照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西藏要大力发展藏医及天文历算的精神,1980年9月1日,原拉萨藏医院正区更名为西藏藏医院。从此,西藏藏医院成为医疗、教学、科研、制药、历算的中心。此后藏医内科在高血压疾病疗法和针灸科在儿童经疾病治疗等临床研究工作取得很大的进展。1981年以后,西藏各地、县相继成立了藏医院(科),目前,在自治区的7个地市中,有5个地区建立了地区级藏医院;在75个县中,5个县设有县藏医院,70个县的县医院中设有藏医科,如:山南地区藏医院、昌都地区藏医院、日喀则地区藏医院、那曲地区藏医院、昌都地区藏医院、以及贡觉县藏医科、申扎县藏医科、八宿县藏医科、江孜县藏医科等。西藏藏医院还先后5次举办进修班,培养了基层藏医医务人员200余名。历史渊源1983年6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六届一次会议期间,著名藏医学者强巴赤列被选为知识分子和藏医代表。同年7月在拉萨召开了第二届藏医及中医协会经验交流会议,提交了80多篇论文。1983年8月在拉萨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医中等专业学校,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医务工作者。1985年,人民政府决定,给予1959年前在药王山和历算院通过考试者藏医专科学历;对毕业于日喀则吉吉那噶医药学校以及默珠林、彭波那兰陀讲经院学过医算并毕业者也给予专科学历,并随之提高了这些老藏医工作者的待遇,体现了人民政府对老藏医工作者的关怀。1985年8月,西藏藏医院住院部正式竣工。该住院部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1100多万元修建而成,共有病床150张。1987年8月,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彩色汉藏对照《四部医典》唐卡挂图,为挽救这一祖国医学珍宝,做出了贡献。历史渊源1992年6月, 在瑞士红十字会的协助下,创立了山南琼松赞藏医学校。在此之前在该会的资助下,创建了日喀则边雄藏医学校。这二所学校生源全部来自西藏边远偏僻地区,完成6年的学业之后,返回原籍,从事医疗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藏医学者多次去国外进行医学交流,如1990年3月,著名藏医学家措如·次朗大师和强巴赤列先生赴日本进行学术访问。1992年12月,著名藏医学家强巴赤列一行三人赴美进行学术交流等。在交流中双方就人类医学方面的一些奇特现象和共同关注的医学问题,以及藏民族在高原生存的情况等诸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讨,增加了双方的医疗技术和医学理论等方面的了解,促进了学术交流。历史渊源藏医不单为藏民族治病,也为中国各族人民治病,甚至为国外患者治病。1992年11月,西藏山南地区藏医院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创办了北京藏医院。1994年底,他们又在天津河东区中医院开设了藏医门诊。藏医独特的秘方,精湛、良好的疗效,博得京津二地及国内外广大患者的好评。北京藏医院开诊近4年来,天津河东区中医院藏医门诊开诊近两年来,先后诊治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患者30万人次。德国、意大利、以色利等30多个国家的医务工作者还到这里参观和学习。1993年9月,《国家药物辞典》编委会、中央卫生部药物标准办公室及西藏、四川、云南、新疆等地的药物检验所的代表相聚在拉萨,召开了中国藏药标准工作会议,总结了藏药厘定标准工作,对具有悠久历史、疗效显著的藏药用现代科学手段进行了论证。1994年8月,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会后江苏省决定承担援藏项目中的藏医院制药厂的扩建工程,拨款5300万元(约合660万美元)作为建设费用。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藏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前景展望02前景展望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区藏医教育逐步走向正轨,以正规学历教育和在职进修培训为主、民间师带徒带教为辅的格局已经形成。1983年,该区建立了第一所专门培养藏医药人才的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年,西藏大学又设立了藏医系。1989年,藏医学校与藏医系合并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该院设大专、中专两部,每年为全区各地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兄弟省区输送大学毕业生30多名,中专毕业生30-70名,成为该区藏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1990年至1995年间,在瑞士红十字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和外籍人士的援助下,分别成立了学制6年的日喀则边雄藏医学校、山南松赞藏医学校、阿里冈底斯藏医学校和昌都藏医学校,在校学生203名。除了正规教育外,自治区、地区藏医院和卫生学校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藏医培训班,积极承担基层藏医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现状前景展望藏医药科研工作也得到重视和加强。近十年来,编著、付梓,藏医药书刊、文献、专著32部;省级以上科研立项21项,其中12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广泛开展横向学术交流,多次参加国内、国际藏医学术会议;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4篇;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诊治、藏药标准的鉴定、藏药新药开发及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目前,该区一所专门的藏医药研究机构,在自治区藏医院内设立了。各县藏医院、县医院藏医科及乡镇卫生院是直接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藏医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其门诊量超过西医。在基层综合医疗卫生机构中,藏药的使用率约占30%。基层藏医机构除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外,还承担卫生防疫、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和卫生宣教等任务。此外还经常组织人员下乡巡诊。现状前景展望自治区藏医院藏药厂是全区最大的藏药生产基地,年产量达20多万公斤,350多个品种。该厂生产的七十味珍珠丸、常觉、芒觉等十多种藏药深受广大藏族群众喜爱,也深为内地群众所青睐,并誉满海内外。由江苏省投资5200万元援建的自治区藏药厂改扩建工程,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工程之一,竣工后必将使全区藏药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各地区藏医院、县藏医院和县医院藏医科,大都建有小型的藏药厂或制剂室,这些药厂和制剂室年生产能力合计在1万公斤以上。藏药的大量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牧区群众缺少药品的困难,为保护劳动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贡献。现状前景展望青海省藏医药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青海省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藏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的主要领导同志,经常深入藏医药单位现场办公。省政府领导明确指出,对于藏医事业要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提高对藏、蒙医药学的认识,做好名老藏、蒙医学术经验的抢救工作。并制定了10条具体的抢救措施,划拨了专项资金,推动了藏、蒙医药事业的发展。省卫生厅把藏、蒙医工作列为全;省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在藏、蒙医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巩固、充实、完善、提高现有藏、蒙医机构”,“改变重点不重的状况,加快发展藏、蒙医事业”,“抓住机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藏、蒙医事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全省的藏、蒙医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现状前景展望藏药生产以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为龙头,县藏医院自行加工为辅助,充分发挥藏药自采、自制、自用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年生产藏成药156个品种,计7000公斤,产值达100万元;自采藏药150多种,计2500公斤,价值达1万元。建立和完善了质检室,并积极争取办理许可证。州人民政府于1995年批准甘南州藏医药研究所附属试验药厂更名为“州藏研所藏药制药厂”,现已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评审验发。这将更好地促进该州藏药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方面的发展。藏医药学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丰富内容的学科,早已跨越本地区的界线,向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传播,并在国内外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藏医药学术交流活动也日益活跃。发展前景前景展望自1979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藏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藏医药。国外每年都有专家、学者赴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考察医药。一些国家还设立了藏医研究机构。如1983年,美国成立了西藏医学协会,其宗旨主要是研究在西方发展藏医药。西方一些藏学研究机构也设有藏医药方面的研究部门和专职人员:如前苏联科学院的东方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英国的西藏研究所、伦敦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文学院、法兰西学院、国家研究中心;德国汉堡大学;日本东京佐治大学藏医协会等等。国际上每逢召开藏学学术会,都有藏医学的学术论文交流。如匈牙利科学院举办的“纪念乔玛”的学术讨论会,就有关于藏医学的学术论文提交大会交流。1983年由意大利佐诚协会的应用医学心理学中心主办的“第一届国际藏医学会议”,会上除藏医临床各科、藏药的研究论文外,还有藏医学史方面的学术论文。发展前景前景展望藏医药事业发展前景光明,这里仅以西藏自治区的藏医事业为例以说明之。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作为西藏的藏医药学中心,80年代率先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合作,共同研究藏医药治疗高原疾病和一些慢性疑难杂症,如肝炎、高血压、肿瘤等。1986年,西藏自治区藏医研究所主任药师嘎玛曲培,随同中国医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代表团赴尼泊尔进行学术考察。1988年,奥地利奥中友协医生旅行团10人赴青海学习藏医脉诊知识。1989年,西藏自治区藏医专家、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应邀随同卫生代表团访问尼泊尔,考察尼泊尔藏医药的发展情况。1990年,强巴赤列院长又应邀访问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发展前景前景展望1991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与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进行联合,调查研究藏医人类保健情况。1991年,青海省藏医院运用藏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的学术论文,在北京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上进行交流,引起与会学者的关注。1992年,日本佐治大学,日本藏医友好协会代表团一行10人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1992年,西藏自治区卫生厅厅长土登、藏医院院长强巴赤列、副院长次仁巴珠赴美进行为期一月的医学考察和学术交流。1995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天文历算研究所研究员崔哦坚才应邀赴瑞士进行藏医天文历算的讲学。1995年,甘肃省甘南州藏医研究所副主任藏医师图布旦撰写的“尿诊明镜”一文,参加了美国国际传统医学大会,被大会授予“民族医药之星”称号,荣获“超人杯”特等奖。1996年,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外科主任医师阿旺平措应邀赴瑞士进行藏医学讲学。前景展望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曾先后应邀赴日本、尼泊尔、匈牙利、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藏医学术交流和讲学。为了进一步发展藏医药事业,西藏自治区政府制定了《西藏卫生事业第九个五年计划及2010年规划设想》。《设想》指出,“九五”到2010年自治区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加强内涵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加速人才培养,保持和发扬藏医药特色与优势,开发建设专病专科,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努力提高藏医药学术水平。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提高藏药质量,努力开发出一批名优藏药及拳头产品,促使藏医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调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医疗保健需求。至2010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比较完善的藏医医疗保健、教育和科研体系。发展前景前景展望“九五”期间,合理规划藏医院床位规模,科学调整内部结构,提高床位使用效益。床位使用率,自治区藏医院、各地区藏医院不低于85%,各县藏医院不低于80%;平均住院日在“八五”基础上再缩短1~2天;全区藏医门诊服务量占卫生部门医院总门诊量的30%,到2010年达到35%。县医院藏医科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床位收治病人,一般设立3~5张。在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的同时,大力开展家庭医疗服务,加强院外服务管理。自治区藏医院、山南地区藏医院在“九五”期末,其他地区藏医院和大部分县藏医院在2010年具备医疗、预防、康复、保健综合服务功能。农牧区藏医工作在现有三级医疗保健网基础上,坚持“一网多用”,加强基层藏医药人员的培训和适宜技术的推广,强化藏医服务功能,充分发挥藏医藏药在农牧区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的作用。至2000年,力争使80%的乡村医生能运用藏西医两种诊疗技术,2010年,所有乡村医生能运用藏西医两种技术为群众提供医疗技术服务。发展前景前景展望各级藏医院要突出提高治病防病能力,扩大整体服务功能,着重加强专病专科建设和对危重症的救治能力,适应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地区级以上藏医院要有较强的应变应急能力,建设充实一批专病专科,具备各自优势以适应社区医疗的综合服务功能。自治区藏医院至少设立专病专科2~3个,各地区藏医院设立1~2个。“九五”期间,按照自治区制定的各级藏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标准,完成14所藏医院分级、分等达标评审工作。认真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316”工程。在此基础上,自治区筛选lO个藏医医疗、教学或科研单位进行重点建设。自治区藏医院和山南地区藏医院要为全国藏医院起到示范作用,至2010年力争把两院建设成设备一流、功能齐全、特色突出的现代化藏医院。发展前景前景展望“九五”期间,藏药的生产要根据医疗服务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加强生产技术改造,加快开展对现有藏药的临床研究和质量认证,努力提高藏药生产和质量水平。至2000年全区藏药生产能力达到500吨左右,对20种传统藏药进行剂型改革。自治区藏药厂要加快GMP实施进程,该厂正式投产后年产值计划达7419.08万元,创利润1244.362万元。逐步理顺藏药产、供、销渠道,规范藏药生产、采购、加工制剂和销售网点。“九五”期间,要把一批藏药纳入国家医药供应计划,尽快推向市场。加快藏药标准研究步伐,使藏药逐步列入国家药典、部颁标准以及地方标准,走上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和科学化管理轨道。至2010年,基本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藏药生产流通和管理体系。藏医药科研工作要以应用研究为主,加强基础研究,以提高科技水平和能力为中心,重点突出提高治病防病能力和临床疗效。要巩固充实现有的藏医药和天文历算研究机构,加强建设,充分发挥自治区藏医院在全区藏医药科学研究中的基地和中心作用。前景展望选择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如肝炎、脑血栓引起的瘫痪、高血压等进行藏医药临床研究,力争在诊疗疗效上取得较大进展。针对藏医药行业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攻关,开展藏药新药如抗菌药、保健药等及新剂型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藏药质量标准及有效成份的研究;藏药制药工程技术的研究;藏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特别是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等。稳定本科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加强藏医学院的建设。西藏藏医学院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制定符合藏医药事业发展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九五”期间,新培养本科生178名、中专生20名。到“九五”期末,使全区千人口拥有藏医药人员达到0.5名。12发展前景前景展望至2010年,力争培养100名能立于藏医药科技前沿、在全国藏医界有较大影响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以及藏医临床和专科专病业务技术骨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人才梯队、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藏医药学术和技术骨干队伍。加强农牧区藏医药人才的培养。各级藏医机构和各地市卫校要把培养农牧区藏医药人才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九五”期间,对县、乡两级70%的藏医药人员进行轮训,2010年轮训达到100%。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九五”期末,力争对全区80%的乡村医生进行藏西医两种诊疗方法的培训,2010年接受藏西两法培训的乡村医生也要达到100%,逐步完善藏西医结合教育。自“九五”期间,50%的乡卫生院要配备有一名藏医。至2010年,所 有乡卫生院都配备有一名藏医人员。发展前景123前景展望大力发展民间藏医,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民间藏医在农牧区个体开业行医,使农牧区有一批能留得住、用得上、扎根于基层直接为群众服务的藏医人员。要继续办好日喀则、山南、昌都、阿里4所民间藏医学校,充分发挥其为农牧区培养和输送民间藏医的重要作用。“九五”期末,全区民间藏医要达到600名,2010年达到1000名。突出抓好藏医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等管理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九五”期末,至少有50%的藏医药管理人员接受管理知识的培训,2010年达到90%。加强藏药人员的教育,重点加强经营管理、藏药制药和藏药工程等短缺专业人才的培养。“九五”期间,有1/3的藏药工人接受岗位培训,2010年达到1/2。进一步完善师承制度,采取特殊政策鼓励和支持名老藏医带徒。“九五”期间,至少挑选出100名优秀中青年藏医人员向名老藏医拜师学习。积极开展藏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重点加强学术交流,拓宽合作领域,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藏医药事业。至2010年,争取l~2个科技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成果。积极有序地开展对外藏医医疗合作,交流信息,扩大影响。至2010年,争取有1~2个藏药能打入国际市场,并且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和创汇能力。发展前景前景展望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内地与西藏的交流日趋频繁。其中西藏发达的旅游业为藏医学的传播创造了外部环境,藏医学神秘而又渊源的历史被更多的人熟知,青藏铁路的修建也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这个大背景下,藏医药与内地交流日趋完善。藏医药与内地国际友人交流交流情况前景展望在这个过程中,西藏地区一些知名的藏医、藏药逐渐被内地百姓所了解,例如:强巴赤列(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格桑旺堆(中国西藏藏医药学会研究员)、德吉卓嘎(中国西藏藏医药学会研究员)、阿旺平措(中国西藏藏医药学会理事);一些藏药厂、藏医院也逐渐被内地百姓尊崇,例如仙露藏药、金诃藏药、神水藏药、甘露藏药、金哈达藏药、正源生物、天知生物,西藏昌都地区藏医院、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西藏自治区医院等等。藏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便地位日趋重要,前国家副总理李岚清便欣然给西藏昌都藏药厂题词:“仙露藏药、雪域瑰宝,济世救人、奉献人类”。但由于西藏地处高原高寒地区,内地百姓想要了解藏医药仍存在种种不便;同时,藏药企业的品牌树立也面临诸多挑战。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藏文化、藏医学的传播找到了最便捷的途径。从此,内地百姓可以借助互联网共享藏医药的经典。其中西藏藏医藏药网,便是藏医文化传承画卷中浓重的一笔。涌现了珍珠七十、消痛贴、藏传养发露、诺迪康胶囊、吉雪唐康颗粒、珊瑚七十、七味铁屑胶囊、十味龙胆花颗粒、西藏补王、二十五味鬼臼丸等疗效非常突出的经典藏药。交流情况前景展望西藏藏医藏药网,为国内首家官方藏医院联合主办的藏医药平台,主办方包括:西藏昌都地区藏医院、西藏昌都藏药厂、西藏民族学院附属医院等官方机构。开设治疗科室主要包括:心脑科、肠胃科、皮肤科、风湿科、糖尿病等。西藏藏医藏药网旨在发挥藏医学优势,克服地缘阻碍,传播经典,为广大患者祛除病痛。西藏藏医藏药网,最早建立于2003年3月,经过7年的发展,其已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医术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本平台,对藏医学的得以更全面的传播,地球第三极的珍宝藏药得以福及内地,数以万计的患者得以重新拥有健康体魄。西藏藏医藏药网的兼容并包,也为内地人了解藏医学、藏文化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交流情况前景展望长期以来,网站官方主办了很多对藏医药发展意义深远的活动例如:联合西藏地区威望医德高尚的藏医名家定期接诊患者,远程问诊;受邀参与少数民族协会相关服务,赞助相关活动;组织康复患者免费游西藏、参观藏药生产车间等等,受到了患者及外界广泛的好评。作为西藏藏医藏药网的药品生产基地的西藏昌都藏药厂也曾多次荣获各界的殊荣2003年,“仙露”商标被评为自治区著名商标,使得“仙露”商标的知名度更高、更广泛。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十世班禅大师也曾来我厂检查指导工作。200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岚清同志欣然题词:“仙露藏药,雪域瑰宝,济世于民,奉献人类”。伴随着西藏藏医藏药网的关注者的日益增多,2010年4月至7月网站进一步优化改版,旨在深度开发藏医药文化、服务患者、传播经典。交流情况传承意义03前景展望藏医是具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一门科学是藏族人民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所形成的民族医学,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今天它与诸多先进的医疗体系相借鉴和结合,已经并将更好地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西藏自治区的强巴赤列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传承保护04传承保护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藏藏药药感谢观看医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