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系列之苏州评弹主题班会课件(共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非遗系列之苏州评弹主题班会课件(共33张PPT)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01 苏州评弹历史沿革
02 苏州评弹艺术流派
03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05 苏州评弹传承保护
04 苏州评弹师承传统
目录
01
苏州评弹
历史沿革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评话俗称“大书”,弹词俗称“小书”。它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
苏州评话渊源于宋说话中之讲史。弹词渊源于宋代之小说及元明的词话、陶真等诗赞体说唱。关于苏州弹词的艺术形式有“优人百戏,击毬关朴。渔鼓弹词,声音鼎沸”的描述。
苏州评弹与昆曲、苏州园林一起,成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的“文化三绝”。 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 2008年及2011年入选第二批及第三批扩展项目。
苏州评话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包括上海大部的吴语地区;苏州弹词发源并流行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苏东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等吴语方言区。
01 苏州评弹历史沿革
起源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技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苏州评话相同。
01 苏州评弹历史沿革
兴盛
清代初年,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至乾隆年间,关于苏州弹词形成的记载日益增多。
民国时期,苏州弹词的从艺人员激增。表现为书目上求新、唱腔上创新、表演上革新、演出场所上标新。这一时期流派纷呈,弹词的演出形式,也起了很大变化。随着女子弹词的重新兴起,双档已成为主要的演出形式。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又出现了三个档、四个档的演出。
01 苏州评弹历史沿革
新式书场 游艺书场
花色书场 空中书场
复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参加登记的苏州弹词艺人有600人,其中苏州市区480人。登记后,这些艺人分别参加了各地评弹演出团体,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对书目、唱腔等作艺术改革。
20世纪60年代初,在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的亲自倡导下,我国唯一一所重点培养评弹艺术人才的中等专业学校——苏州评弹学校于1962年正式成立。从此,评弹艺术人才的培养走上了一条现代艺术教育与传统师徒传承相结合的崭新之路。
01 苏州评弹历史沿革
2000年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是一项全国性的苏州评弹艺术展演活动,此后每三年举办一届。电视书场、广播书场、社区书场、喜马拉雅FM、抖音APP等阵地演出、场所消费、网络新媒体传播样式也使评弹的流播形式更趋多元化。苏州方言和特色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普及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苏州评弹一次次跨出国门,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赢得了海外侨胞和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赏;一回回走进校园,通过生动的艺术语言、曼妙的音乐声腔和当代的审美诠释,培养了评弹未来的受众群体。
01 苏州评弹历史沿革
2004年,经文化部立项批准,全国范围内目前唯一一所集评弹文物典藏、科研出版、展览陈列、社教活动、艺术创演、文创开发、数字信息化等综合职能于一体的专业类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建成。
02
苏州评弹
艺术流派
02 苏州评弹艺术流派
苏州评弹自清代起,到20世纪50年代,共形成了25个左右的流派,其中男性流派21个左右,女性流派4个左右。各流派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关系,新的流派皆是在前辈流派的基础上产生,评弹主要有马调、徐调、沈薛调、俞调、周调、杨调等。
马调:其中马调是评弹艺术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流派。马调以吟诵为主,音乐性不强,但节奏明快、流畅。经其后辈师承的发展,马调已初步形成体系。如有魏玉卿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而成的魏调,魏玉卿又传子魏含英,他又对魏调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加强了音乐性。马如飞以擅唱《珍珠塔》而闻名,人称“塔王”。
徐调:徐调是徐云志所创的流派唱腔。采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创出了“长腔”、“短腔”、“长短腔”、“长长腔”、“变腔”、“新腔”等9种唱腔,丰富了苏州评弹唱腔的表现力。形成了唱腔委婉、节奏舒缓的“徐调”,人称“糯米腔”、“迷魂腔”。
沈薛调:听众称沈俭安的唱腔为沈调,薜筱卿的为薜调。虽然也有并称为沈薜调的错误说法,但是始终这是两个演唱流派。沈、薜调共同的特点是吐字清晰、明快流畅,但由于二人的个性、秉赋及在书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沈俭安嗓音哑糯,行腔委婉,韵味醇厚,而薜筱卿嗓音清脆,吐字锉锵,口角爽利、两种唱腔正好互相映衬,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02 苏州评弹艺术流派
02 苏州评弹艺术流派
俞调:俞秀山(生卒年、出身、籍贯不详。为清嘉庆、道光时人)吸收江南民间音乐,丰富了唱腔旋律而形成的流派。“俞调”音域宽,唱腔包涵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曲调十分优美动听。主要传承人有朱耀笙、朱介生、朱慧珍、江文兰等。开篇《宫怨》为其代表性唱段。夏荷生继承“俞调”所创的流派唱腔。夏荷生(1899-1946年),浙江嘉善人。少年时从伯父夏吟道学唱俞调,后从演唱《描金凤》、《三笑》名家钱幼卿学艺,出师后声誉胜过乃师。他定音较高,以响弹响唱为特色。演唱时,上半句用假嗓,下半句用真嗓,真假嗓结合十分贴切自然。他演唱的《描金凤》有很多创造,人称“描王”。
周调:周调以亲切含蓄、温文舒缓为特色,结构严谨、节奏平稳、板眼分明、咬字清晰。叙事、表达内容明白晓畅,既充分发挥说唱音乐的吟诵行腔特点,又注重唱腔的音乐性,婉约多姿,稍带鼻腔共鸣,饶有韵味。三弦伴奏,亦显雅逸。
02 苏州评弹艺术流派
杨调:杨调唱时,真假嗓并用,转换自如,音域宽广。常根据感情需要自由行腔,并以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顿挫分明的长拖腔,同时,加上速度快、跳跃性强的戏剧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声闳气贯,间有凄切苍凉之处,激情撼荡,感染力较强。其弹唱注重语言因素,吐字清楚,行腔自由,充分显示了弹调音乐的说书性,其唱词一般不受七字句格律的限制,接近白话,通俗易懂、因此其唱腔也灵活自如,力求对内容表达均贴切。
丽调:20世纪50年代,徐丽仙在蒋调的基础上,把尾音拖长,将地方戏(沪,越)及其他民间音调加以融合,形成了以低沉哀怨、委婉缠绵著称的流派——丽调。下句唱腔不论平仄都落5。徐丽仙善于吸收戏曲的板式变化来丰富评弹的音乐表现力,如《情探》一段,就运用戏曲的散板,还运用叠句,将桂英悲凉凄婉的心境宣泄得淋漓尽致。徐丽仙的嗓子略带沙音,她扬长避短,运用中音区,加以不同的速度变化并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大量运用“4”和“7”,具有鲜明的女性特色,又增强了缠绵深情的特色。
03
苏州评弹
艺术特色
02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苏州评话都是讲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能连说几个月,长的可达一年半载。这种长篇连说的特点,形成了评话特殊的结构手法。单线顺叙,用未来先说、过去重谈的方法前后呼应。用“关子”来制造悬念,以吸引听众还出现一些中、短篇作品。
长篇:大部的节目,分回连日说唱,每回三刻钟。
中篇:通常分三、四回说唱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一场演完,这是20世纪50年代创造的体裁形式。
开篇:过去用于长篇评弹开场前的演唱。内容与正文无关,但音乐性较强。新中国成立后开篇便作为独立的节目在电台播放,成为一个短小精悍的节目,用一个唱段来描述一个故事完整的演唱形式。
苏州弹词的表演通常以说为主,说中夹唱。
说时也有采用醒木作为道具击节拢神的情形。
演唱采用的音乐曲调为板腔体的说书调,即所谓“书调”。
因流传中形成了诸多的音乐流派,故“书调”又被称之为
“基本调”。苏州弹词讲究“说噱弹唱”。“说”指叙说;
“噱”指“放噱”即逗人发笑;“
弹”指使用三弦或琵琶进行伴奏,既可自弹自唱,
又可相互伴奏和烘托;“唱”指演唱。其中“说”的手段非常丰富,
有叙述,有代言,也有说明与议论。
02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两人的双档,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
02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评弹所使用的调式是七声调式,这一点和江南地区通常流传的五声调式的民歌区别很大,因此相对于民歌而言,七声调式的评弹更具表现力。
评弹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两件,即琵琶与三弦,有时偶然会加上一些其他乐器,比如二胡,其他乐器一般用作特殊需要。三弦与琵琶之间的音色均为颗粒性音色,因此评弹艺术家在长期的实践中巧妙的把两件乐器融合在一起,基本的音乐形态为志声复调。
02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方、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02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
02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作“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作“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
02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阴功”的提法出现较早,清末民初王子和就因此名噪一时。其弟子周玉泉更将该风格发挥到了极致,被冠以“阴间秀才”的雅号。阴功更多呈现的是一种飘逸、惬意之美,主要由稳健、冷峻、自然、含蓄构成,且融入说噱弹唱及表情、台风、手面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构成了风格一致、协调的艺术整体。
02 苏州评弹艺术特色
火功”所提供的是一种炽热、激越之美。在舞台实践中,取此法的评弹名家更多。他们往往摸索适合自己的技巧,创造出各种不同的火法。例如:“描王”夏荷生长期单档演出,一把三弦游走江湖,看似孤独的身影却以“火功”著称。在老唱片中,他说和唱的速度都不快,带着几分从容和潇洒。
03
苏州评弹
师承传统
苏州评弹行业工会“光裕公所”成立后,社内的吴门弟子被奉为说书业的正宗,称为“苏道”,社外之人说书称为“外道”,凡光裕社中艺人应聘各茶肆说书,需要另辟书室,搭设高台,社外之人,则只能用平台。想成为苏道就需先拜光裕公所内出道的评弹艺人为师,而社内人员想要收徒必须出道多年后,每三年才能收一个徒弟。徒弟拜师需要有两名推荐人,再向师父缴纳二十至八十元不等的银元作拜师金,师父名望越高,拜师金越多。如果出不起拜师金,也可以不交,但是需在出师后不取报酬,与师父搭档表演一段时日,此法被称为“树上开花”。
03 苏州评弹师承传统
拜师时,徒弟要持拜师贴、香烛和红毡单,到授业先生家中举行仪式。待到仪式完成,师父便根据自己派系的传承字辈为徒弟起个“艺名”。
苏州评弹表演时用的是吴方言,只有口音,没有文字,所以传承方式讲究“口传心授”。
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可以使得徒弟更好地学习师父的举手投足及面部表情的运用和角色的刻画等。
回书即艺徒在书场听过师父的表演后,待到散场,把刚听的书再说给先生听一遍;插边花即艺徒学会师父教的几支“开篇”后,在师父演出时,加座于师傅旁边,在开场时加唱一支开篇,学会一点书后,和师父拼成双档,可以分担少量正书;
排书即师父给艺徒在表演时安排一个角色,与师父一起上台拼档演出,在演出前的排练即为排书;送书是师父上台表演前,由艺徒上台试着表演一段,一般为师父前一天表演的书目。
03 苏州评弹师承传统
03 苏州评弹师承传统
苏州评弹的传承内容首先是长篇书目的传承。书目即评弹脚本题目,一个长篇书目的演出内容至少可以说上一个月,甚至达到半年以上,是传统评弹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初学者系统掌握评弹艺术的“出窠”书。待艺徒拜师学会一部长篇后,即可在江南吴语地区“跑码头”巡回演出。其次传承的便是说书的技巧,即“说噱弹唱”及“八技”等
评弹艺人在行艺方面的知识、经验、见解、体会,也是传承内容的主要部分。较早传承下来的有王周士的《书品》和《书忌》,二者皆是艺人经验的总结。
《书品》记载的是对表演的要求、技巧,《书忌》记载的是表演时应该避免的部分。除了学艺之外,艺徒还要跟随师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寻找说书的素材,使旧的书目注入当下的人情世故。还需学习做人品德,做到“德艺双馨”,因为说书还肩负着劝忠教孝、讽世教化的功能。
03 苏州评弹师承传统
04
苏州评弹
传承保护
苏州评弹的文化品格和美学特征是雅与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的题材源自于社会活动,取材于社会的各行各业,蕴含着文学、语言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科学的知识,其表演内容大多是教人为善,宣扬忠孝节义,宣传爱国爱民及奉献精神等。
评弹艺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带给民众娱乐的同时,达到了教化社会的作用。而且在表演过程中,还向听众传播了文化知识,让其潜移默化地了解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知识。同时,评弹来自民间,以吴语为载体,蕴含浓郁乡土风味,具有一定的民俗价值。
04 苏州评弹传承保护
比起昆曲和苏剧,苏州评弹似乎更贴近生活,更易传唱。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外来流行艺术充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评弹,走过了昌盛和繁荣,而今也正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瓶颈。
20世纪末期以来,苏州弹词听众锐减,书场萎缩,艺人大量流失,生存发展面临危机,亟待抢救和扶持。
从另一方面来看,苏州评弹的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中出现了苏州评弹的影子。例如,《金陵十三钗》中重现金陵秦淮十里繁华的《秦淮景》就是以苏州评弹的方式演唱的。在国外,苏州评弹艺人盛小云带着评弹曲目《枫桥夜泊》登上维也纳的联合国圆大厅,展现了苏州评弹的独特魅力。
04 苏州评弹传承保护
自2006年苏州市人大颁布了国内唯一针对戏曲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区保护条例》之后,苏州市出台了《关于苏州评弹艺术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苏州评弹艺术传承人制度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扶持农村、社区书场开展评弹长篇书目公益演出的奖励方法》等系列文件。建立传承人制度、扶持发展评弹书场、深化评弹表演团体改革、加强行业联合会和评弹光裕社建设、完善基础职业教育建设的“五管齐下”工作方案。
04 苏州评弹传承保护
自2014年以来,苏州市实施“姑苏宣传文化人才工程”,加大了对紧缺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新引进的文化名家、领军人才、重点人才给予一定的安家补贴。
2007年起,苏州市每年开展苏州市舞台艺术“四进工程”工作,重点推进以市直文艺院团、市文化馆送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进全市各镇村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百村行”工艺演出活动。同时,苏州市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以“走进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采取组织文艺院团赴高校演出,开展高校和中学普及高雅艺术活动。
苏州市已有多所小学开展了苏州评弹教学,其形式丰富多样。
04 苏州评弹传承保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