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随堂小练 2.1 岩石圈物质循环(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随堂小练 2.1 岩石圈物质循环(含解析)

资源简介

高二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随堂小练 岩石圈物质循环
一、单选题
2019年6月11日下午2点31分,日本樱岛火山爆发,火山灰喷射到火山口正上方2200米(海拔约3300米)的高空。日本媒体称,此次喷烟量较大,可能会向东边的垂水市、鹿屋市方向流动。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厚 B.②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3.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多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B.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由古近纪时期的陆地湖相多种岩石构成,且赤壁丹崖广泛发育,还形成了许多不同造型的微小地貌。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岩浆岩侵入的地质年代范围为( )
A.寒武纪之后,三叠纪之前 B.三叠纪之后,古近纪之前
C.泥盆纪之后,侏罗纪之前 D.古近纪之后,三叠纪之前
5.图中侵入体的岩石类型为( )
A.大理岩 B.沉积岩 C.花岗岩 D.玄武岩
6.影响该区域沟谷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岩层破碎 C.海拔 D.热量条件
香港东平洲海岸公园景区内的页岩如画卷般铺之于大地(下图),成为郊外旅游及地理考察的热点,该地页岩形成于中生代,常含有植物和昆虫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本次野外地质考察用到的工具及其用途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质罗盘测量页岩年代 B.地质锤识别矿物硬度
C.放大镜观察矿物结构 D.小刀切割岩石样品
8.图中页岩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抗风化侵蚀能力弱 B.含三叶虫化石
C.硬度大,坚硬致密 D.常见气孔构造
下左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下右图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关于左图中地震波W1和W2,描述正确的是( )
A.W1可以通过Ⅳ圈层 B.W1传播速度比较快
C.W2无法通过Ⅳ圈层 D.W2让物体上下颠簸
10.关于右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Ⅰ圈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B.Ⅱ圈层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
C.Ⅲ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Ⅳ圈层的顶部为不连续面——莫霍界面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示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 )
A.甲乙丁丙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12.甲图中,形成最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示意某山地地质构造,其中a、b表示岩层,c、d表示断层。完成下面小题。
13.a、b、c地质年龄的先后顺序是( )
A.cba B.abc C.bac D.bca
1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d断层可能形成于( )
①a岩层形成之前
②f岩层形成之前
③堆积物形成之后
④e岩层形成之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5.甲处没有e砂砾岩的原因可能是( )
A.被外力侵蚀 B.地势高,无沉积
C.无河流流经 D.堆积物质来源较少
茶洛温泉群地处横断山脉北端金沙江支流曲戈河河谷地带,泉眼海拔3530—3570m。该地甲、乙两区域温泉水温差异较大。下图示意曲戈河河谷地形地质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图中花岗岩、石灰岩、卵石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石灰岩、花岗岩、卵石层 B.花岗岩、石灰岩、卵石层
C.石灰岩、卵石层、花岗岩 D.卵石层、石灰岩、花岗岩
17.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乙区域( )
A.低,海拔高度的差异造成 B.低,岩石透水性的差异造成
C.高,离河远近的差异造成 D.高,离岩浆距离的差异造成
18.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板岩堆叠而成。图1为蘑菇石景观图,图2为岩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中序号代表变质作用的是( )
A.② B.④ C.⑤ D.⑥
纽芬兰岛西部的莫勒国家公园由一片巨大的红色岩体组成,该岩体含有铬铁矿矿物,铬铁矿在地球表面很罕见,一般分布在大洋底部和地慢中。在不远处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上,也有一片红色岩体,理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它们形成于距今约2亿年前的大规模火山活动中。读该区域位置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完成下面小题。
19.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红色岩体为右图中哪类岩石( )
A.乙 B.丙 C.丁 D.戊
20.莫勒国家公园巨大红色岩体的形成过程最可能是( )
A.岩浆喷发—冷凝成岩—地壳抬升—岩石氧化
B.岩浆喷发—冷凝成岩—流水侵蚀—岩石氧化
C.冷凝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岩石氧化
D.冷凝成岩—地壳抬升—岩浆侵入—岩石氧化
2021年4月,江西赣州宁都盆地发现页岩气藏,储量巨大,为赣南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资源保障。图1为页岩气成藏图,图2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1.宁都盆地页岩气形成于( )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陆地板块内部的褶皱构造带
D.陆地板块内部的断层构造带
22.由图2推断形成页岩气的岩石及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冷却凝固—b B.乙固结成岩—d
C.丙重熔再生—a D.丁沉积作用—e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Q岩石形成前,图示范围内最可能发生明显地表侵蚀的过程有( )
A.4次 B.3次 C.2次 D.1次
24.图示区域中( )
A.Q岩石可改变乙岩层的结构 B.断层因甲岩层弯曲形成
C.乙岩层形成时间早于丙岩层 D.共发生了两次岩浆活动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5.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26.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图中的各圈层都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左图为蘑菇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7.左图所示“蘑菇石”的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 )
A.a B.b C.c D.d
28.“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县有一处奇特的地质景观——“产蛋崖”,每隔数十年就会掉落出一些与恐龙蛋外形相似的“石蛋”,有地质专家分析推测,石蛋形成于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原为深海沉积物,由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石蛋。图为产蛋崖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9.与石蛋成因类型相同的岩石是( )
A.玄武岩 B.砂砾岩 C.石英岩 D.花岗岩
30.该地区岩层中石蛋从形成到脱落的地质作用顺序依次是( )
A.化学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崩落
B.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地壳下降——风力侵蚀
C.海浪沉积——岩浆侵入——水平张裂——断裂下切
D.生物风化——海浪搬运——水平挤压——溯源侵蚀
下图是太行山大峡谷局部岩层景观图。
31.图中岩层基本上呈水平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历过水平挤压作用 B.基本没有经历地壳运动
C.上面的岩层形成较早 D.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32.图中岩层( )
A.一定含有化石 B.绝对没有化石 C.可能含有化石 D.含有相同的化石
二、材料分析题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面左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右图示意地球图层结构,其中①、②虚线表示不连续界面。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圈层中的__________,在图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
(2)分别说出①、②所表示的不连续界面及各自上下相邻的圈层。
(3)说出地震发生时,隆阳区人们经历的震感变化,并说明成因。
(1)用→在图中框内画出雅拉河地热田的地热水运移方向。
(2)描述雅拉河地热田地热水的形成和运移过程。
(3)交通运输业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点领域,在铁路客货枢纽和综合车站大力推广新能源具有重要意义。请任选一种新能源,说明其在川藏铁路沿线综合车站开发利用的方向。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智利阿塔卡玛断裂带位于美洲大陆西部,多侵入型岩浆岩和变质岩;区域内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占区域面积的30%以上),断裂带内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智利(矿业法典)中规定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国家以矿业特许权方式转让矿产勘查权和开采权。下图示意阿塔卡玛断裂带地理位置。
(1)指出智利西部阿塔卡玛断裂带的成因。
(2)简析阿塔卡玛断裂带内侵入型岩浆岩在大面积分布在地表的成因。
(3)评价智利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读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属于第②圈层,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由上题可知,①层、②层、③层、④层分别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①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小,A错误;②层横波能通过,B错误;③层最可能为液态,因为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C正确;④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D错误。故选C。
3.答案:A
解析:地球上的水呈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式,散布于大气、海洋和陆地之中,形成各种水体,并且共同组成了一大圈层,即水圈,因此水圈是不规则的;地球上的水通过水循环将各个水体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运动的圈层,所以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A正确。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低层大气主要是由于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B错误。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关系,D错误。故选A。
4.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岩浆侵入三叠纪地层中,因此侵入活动产生于三叠纪之后,AD错误;古近纪地层覆盖于侵入岩之上,并且底部形态完整,因此侵入活动产生于古近纪之前,B正确;图中没有显示泥盆纪地层,无法判断,C错误。故选B。
5.答案:C
解析:图中侵入体自下而上侵入岩体,不具备分层结构,应为岩浆岩,而非沉积岩,B错;侵入体侵入到三叠纪岩层中,留存部分没有出露地表,应为侵入岩,而非喷出岩,花岗岩为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C对,D错;大理岩为变质岩,一般形成于岩浆活动与岩层接触地带,不会构成侵入体的本体,A错。故选C。
6.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沟谷多分布于断裂带(断层、裂隙,因为裂隙带岩层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B正确;该区域沟谷形成地区与周边地势落差、海拔、热量条件相差不大,ACD错误。故选B。
7.答案:C
解析:地质罗盘可以测量岩层的倾向及倾角,不能测量页岩年代,A错误;地质锤主要用来采集岩石样本,对硬度的判断不够精确,B错误;矿物结构细微,仅凭肉眼难以识别,放大镜可以用来鉴定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C正确;小刀无法切割岩石样品,D错误。故选C。
8.答案:A
解析:页岩具有薄层状页理构造,易剥离成片,抗风化侵蚀能力弱,A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页岩形成于中生代,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形成的,B错误;页岩是沉积岩,硬度较低,常见气孔构造的是玄武岩,CD错误。故选A。
9.答案:D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显示W1传播所用的时间较多,因此传播速度较慢,说明W1为横波,不能穿过液体和气体,由于右图显示IV圈层为地球的外核圈层,属于密度较大的液体,因此横波不能穿过,故AB错误;左图显示W2传播时间较短,因此传播速度较快,说明其为纵波,可以穿过液体层,也就可以穿过右图中的IV层,故C错误;由于W2为纵波,会导致物体上下颠簸,故D正确。答案选择D。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I层属于气体层,也就是属于大气圈,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地面辐射,故A错误;II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属于地壳,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B错误;III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因此为地幔层,岩浆发源于上地幔的软流层,因此地幔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故C正确;IV层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因此其顶部的不连续面为古登堡界面,故D错误。答案选择C。
11.答案:D
解析:花岗岩是地下岩浆向上侵入、冷却凝固形成的,花岗岩之上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变质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形成于地下丁图花岗岩位于地下,甲乙丙图花岗岩出露地表,说明丁图最早出现,ABC错误。因地壳抬升,花岗岩之上的变质岩被外力侵蚀,其厚度逐渐变薄,部分区域花岗岩出露地表接受外力侵蚀,花岗岩表面变的起伏不平,因此丁图之后应该是乙图,再以后是丙图;甲图中出现断层,使原来的花岗岩、变质岩发生断裂错位,相对下沉的部分接受沉积,出现松散沉积物,因此正确的地质地貌演化的顺序是丁乙丙甲,D正确。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花岗岩,形成最早;②④是变质岩,形成晩于①花岗岩;③是松散沉积物,形成于断层下降岩块上,因此是先有断层使原来的变质岩发生断裂形成②④两块变质岩,其中④是下降岩块,之后在④之上沉积形成松散沉积物,因此形成最晚的是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答案:D
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断层c使岩层b发生断裂,但并未使岩层a发生断裂,且岩层b位于岩层a的下方,所以a、b、c地质年龄从先到后依次为bca。故D选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第一种可能是a、e岩层没有断裂,是断裂d形成以后右侧下沉,接受沉积后固结成岩形成的沉积岩,即断裂形成于a岩层形成之前,①正确。第二种可能是断层d形成于e岩层之后,即断层d左侧花岗岩之上,原来是有a、e岩层的,不过后来被侵蚀掉了,④正确。d断层破坏了f岩层,应在f岩层形成后发生,堆积物应是d断层发生后,形成断陷谷地,后接受堆积形成,②③错误,故选A。
15.答案:A
解析:据图文材料可知,由图中岩层形态可知,砂砾石层发生了倾斜,在甲处向上弯曲,容易被侵蚀,A对;与地势高,河流流经和堆积物质来源无关,BCD错误,故选A。
16.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花岗岩侵入石灰岩,故花岗岩较石灰岩形成晚,卵石层覆盖在石灰岩之上,故卵石层较石灰岩形成晚,卵石层覆盖在花岗岩之上,且花岗岩未侵入卵石层,故卵石层形成较花岗岩晚,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石灰岩、花岗岩、卵石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答案:B
解析:卵石层孔隙大,地表冷水易下渗,石灰岩透水性好,利于地下冷水渗入温泉,乙区域为花岗岩,透水性差,使得甲区域温泉水温较乙区域低,B正确,C、D错误;甲乙海拔差异较小,且温泉为地下水喷出,海拔对水温影响较小,A错误。故选B。
18.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沉积物指向丁,说明丁为沉积岩;沉积岩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因此戊为变质岩;用为岩浆,丙为喷出岩、乙为侵入岩。变质作用为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因此为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答案:C
解析:由图示物质循环过程可知,沉积物经过④形成丁,可知丁为沉积岩,④为固结成岩作用;戊可以转变成沉积物,应为变质岩或岩浆岩,又因沉积岩丁经过⑤可形成戊,则戊只能为变质岩,⑤为变质作用;戊经过⑥转化成甲,则甲为岩浆,⑥为重熔再生;岩浆甲可以转化成乙和丙,则乙和丙为岩浆岩,根据其位置高度,可以进一步判定乙为侵入岩,丙为喷出岩。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可知:丁为沉积岩、戊根据材料“在不远处的加拿大帕斯博勒海滩上,也有一片红色岩体,这里埋藏着丰富的恐龙化石”可知,化石存在于沉积岩,排除ABD;C符合题意,故选C。
20.答案:A
解析:纽芬兰岛附近海底发生岩浆活动,来源于地幔含有铬铁矿的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岩石;受板块碰撞挤压,洋底地层隆起抬升,岩体出露:岩石中铁元素遇空气氧化,呈红褐色,成为巨大岩体红色的来源,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21.答案:C
解析:宁都盆地位于江西赣州,地处亚欧板块内部,非板块交界地带;全球岩石圈六大板块内部还有局部小板块构造,该地页岩气资源丰富,而油气资源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因此推断该地区经历过地壳挤压,形成隆起和拗陷相间的褶皱构造;断层构造不利于贮藏页岩气。
22.答案:B
解析:由图1可判断页岩气富集在沉积岩中。图2地壳物质循环图中,丙在莫霍面以下,为岩浆;甲为岩浆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丁为变质岩,则乙为沉积岩。外力沉积后,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乙沉积岩。
23.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Q岩石形成前弯曲的砂岩表层被侵蚀,图中断层右侧石灰岩所在岩层的顶部也发生过侵蚀,共发生了两次明显的地表侵蚀过程,两次侵蚀都是在Q形成之前。故选:C。
24.答案:A
解析:Q岩石属于岩浆岩,带来的高温高压会造成乙岩层变质,A正确。断层形成于甲岩层弯曲之后,与其弯曲无关,B错误。乙岩层发生岩浆活动后,而岩浆活动破坏了丙岩层,因此丙岩层在岩浆活动前形成,乙岩层晚于丙岩层,C错误。图中显示岩浆岩形成在三个不同时期,共发生了三次岩浆活动,D错误。故选:A。
25.答案:C
解析:图中有水、植物、岩石和大气,所以体现出的圈层有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26.答案:B
解析: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图中可以显示出水、生物、大气、岩石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而可以判断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来源除了太阳辐射能,还有化学能、重力能等。
27.答案:C
解析:外力作用指向沉积岩,故d为沉积岩,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互相转化,故c为变质岩,b为岩浆岩,a为岩浆。根据材料,“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形成,对应C,选C。
2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形成,变质岩是高温高压下形成的,一般伴随岩浆活动,故岩浆活动并发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之后因堆积作用,这些变质岩堆叠,在复杂的地质作用下固结成岩,之后地壳运动发生抬升使埋于地下的变质岩堆叠体出露地表,久经外力作用,形成今天的“蘑菇石”,据此分析选D。
2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石蛋是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按照岩石的成因,石蛋属于沉积岩,与石蛋属于同一类型的岩石是砂砾岩,是沉积岩的一种,B正确;玄武岩是喷出岩,花岗岩是侵入岩,AD错。石英岩是变质岩,C错误。故选B。
30.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石蛋是深海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分子在特定化学作用下渐渐凝聚在一起结核形成的,经过上层沉积物的不断压实,深海沉积物和结核经过固结成岩都变成了埋藏于深海底的沉积岩,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在地壳抬升过程中暴露于地表。由于差异风化,由深海沉积物形成的沉积岩构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而结核形成的石蛋风化速度慢,当岩层风化剥落,石蛋就慢慢崩落而出。所以该地区岩层中石蛋从形成到脱落的地质作用顺序依次是:化学沉积—固结成岩—地壳抬升—风化崩落,A项正确,BCD错。故选A。
31.答案:D
解析:图中岩层基本呈水平状态,说明受水平挤压作用较小;该岩层垂直上升,形成山地,经历了强烈的地壳运动;水平状态的地层,一般是先沉积形成的在下,后沉积形成的在上;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处岩层有非常明显的层理结构。
32.答案:C
解析:化石一定分布在沉积岩中,但不是所有的沉积岩都含有化石,因此只能说图中所示沉积岩可能含有化石。即使有化石,不同年代形成的地层中的化石种类可以是不同的。
33.答案:(1)岩石圈 D E
(2)①: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②: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
(3)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成因: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
解析:(1)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位于地壳,地球圈层中的岩石圈在图中由D地壳、E上地幔顶部共同构成。
(2)①是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地震波向下经过莫霍面时速度会突然加快。②是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横波向下传播经过古登堡面会突然消失。
(3)由于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纵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横波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所以当地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之后左右摇晃。
34、
(1)答案:。
解析:左右各一个沿着断裂面斜向下的箭头,代表地表水顺着断裂面下渗,中间一个沿着断裂面向上的箭头,代表地下热水上涌。如图:

(2)答案:山地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表径流等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断裂带下渗;并逐步吸收地下的热量,形成地热水;在与主断裂雅拉河断裂的交汇处受到来自地壳深部热量的加温,水温增高、密度变小,并沿雅拉河断裂带向上运移。
解析:读图可知,雅拉河断裂破碎带及岩石中发育的大量裂隙,共同构成了地热水的储体。在雅拉河地下深部,岩浆活动,释放的热量向上传导,加热储存热水的岩石;充沛的大气降水以及季节性的冰雪融水为地热系统提供充足的水源,该地区地表裂隙发育,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通道,经山区的补给区入渗向下运动,吸取岩石的热量,形成较高温度的热水。在雅拉河主断裂的发育部位,热水沿断裂带向上运动,最后在地表出露形成温泉或储存在浅部的透水性较好的岩层中。
(3)答案:太阳能。建设太阳能电站,为车站提供电能(照明);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车站提供热水和供暖。地热能。建设地热电站,为车站提供电能(照明);抽取地下热水,为车站提供供暖、温泉洗浴等。风能。建设风力发电场,为车站提供电能(照明);丰富旅游景观。
解析:川藏铁路从东向西依次跨越了四川盆地、昌都—川西造山带与拉萨一喜马拉雅活动带,地热资源丰富,可以建设地热能电站,为车站提供电能,用于车站照明,还可以抽取地下热水,为车站提供供暖、温泉洗浴等。川藏铁路沿线地势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可以建设太阳能电站,为车站提供电能,用于车站照明,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为车站提供热水和供暖。川藏铁路沿线风能资源丰富,可以风力发电场,为车站提供电能,用于车站照明,同时风力发电机可以作为旅游景观。
35.答案:(1)①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边界(消亡边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②受板块碰撞和挤压,岩层发生变形甚至断裂,形成断裂带。
(2)①地质时期,岩浆活动强烈,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规模大;②上覆岩层被外力剥蚀,岩浆岩大面积出露。
(3)有利条件:①矿藏资源规模大,矿产种类丰富;②矿产出露面积大,露天开采便利;③西部多港口,出口海运交通便利;④法典形式保障资源开发政策稳定。不利条件:①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②社会经济落后,缺乏资金与技术;③矿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④生态脆弱,资源开发环境成本高。
解析:(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智利阿塔卡玛断裂带位于的美洲大陆西部,属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在强大的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容易发生变形断裂甚至错位移动,形成断裂带。
(2)由于该地地壳运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广泛,有利于岩浆的侵入活动,岩浆在向上侵入过程中冷凝,在地下深处形成侵入型岩浆岩,但随着板块碰撞和挤压,地壳抬升过程中,覆盖在其上的岩层被外力剥蚀后就出露于地表,形成了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的现象。
(3)评价智利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评价。有利条件:由于智利位于板块碰撞地带,多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利于金属矿产资源形成,智利许多金属矿产储量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铜矿、银矿资源等,且矿藏规模大,金属矿产种类丰富;“区域内侵入型岩浆岩在地表分布面积广,断裂带内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说明智利矿产资源埋藏浅,出露面积大,开采便利;读图,西部多港口城市,海运交通便利,便于矿产资源的出口;智利《矿业法典》的实施,有利于保障矿产资源开发政策的稳定等,不利条件:板块碰撞地带,断裂构造发育广泛,地质条件复杂,增加了开采难度和成本;智利又属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落后,矿山开采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不高;矿区多分布在安第斯山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矿区多分布在安第斯山区,生态脆弱,资源开发环境成本高,并且大规模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生态破坏等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