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种间关系(有解析)——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种间关系(有解析)——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资源简介

1.3种间关系——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1.海葵的触手上有刺细胞,可以攻击小鱼,获取食物,但它不能移动,取食范围很小;寄居蟹经常受到天敌的侵害,反抗力较弱,为了生存,它经常背着用来躲避的贝壳,让海葵附着在上面,避免被侵袭,海葵也可以得到较多的食物。那么,海葵和小鱼、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种间竞争、原始合作 B.捕食、原始合作
C.捕食、种间竞争 D.原始合作、种间竞争
2.蚜虫体内栖息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其中布氏菌是蚜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的这种关系已持续约1.5亿年。瓢虫和草蛉是蚜虫的天敌,它们可以从蚜虫那获取食物维持生存。下列种间关系中,上述信息未能体现的是( )
A.互利共生 B.种间竞争 C.原始合作 D.捕食
3.种群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如果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0”表示既无利又无害,种群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如下表所示的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关系类型 种群1 种群2
类型1 - -
类型2 + -
类型3 + +
类型4 0 0
A.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属于类型1
B.蛇和鼠、大豆和大豆蚜的关系属于类型2,且鼠和大豆属于“类型2”
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寄居蟹与海葵均属于类型3
D.山羊和蜜蜂的关系为类型4,这两个种群不会发生任何相互影响
4.下列诗句中描述了群落中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以下诗句中涉及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6.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螟蛉有子,蝶赢负之”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B.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
C.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
D.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7.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
8.在生物学中,常见的模型有概念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等。下图表示某兴趣小组构建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动物乙是捕食者,动物甲和乙可能还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图1中阶段②,动物甲的数量减少导致动物乙的数量增多
C.图2中,m是捕食者种群的K值,阶段Ⅱ对应图1中阶段③
D.图2中,n对应动物甲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最大值,即K值
9.科学家设计了一系列50m×50m的区域以研究更格卢鼠(啮齿类)对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影响。将更格卢鼠从一半这样的区域中移走,另一半保持原样。每个区域的围墙上都有能使啮齿类动物自由通过的孔洞:但是,移走更格卢鼠的那一半区域围墙孔洞较小,更格卢鼠不能通过。接下来的三年获得的实验数据如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啮齿类动物的数目时,若标记物脱落,估算值将偏大
B.捕获的啮齿类动物之间不会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该实验的因变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基本同步,有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D.本实验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发生了种间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
10.下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
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C.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一定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
D.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11.草履虫的食物包括酵母菌和细菌,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的需求有的重合度较高,有的差异较大,草履虫甲更喜食细菌。生态学家高斯利用富含酵母菌和好氧菌的培养液在试管中培养甲、乙、丙三种草履虫,研究其数量变化,部分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可能差异较大,丙生活在上层
B.甲、乙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相似度较高,但乙竞争能力更强
C.若将甲、乙、丙单独培养,预期其增长曲线均为“S”型
D.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需求的差异有利于充分利用生态资源
12.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
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
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
13.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
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
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
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14.普通大蓟马和西花蓟马是寄生在豆科作物上的两种害虫,捕食螨是两者共同的天敌。为明确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情况,给予三种不同的培养条件,在每种条件下同时培养两种蓟马,分别统计了两种蓟马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普通大蓟马对于菜豆豆荚和豇豆豆荚的喜好不同
B.在未加入捕食螨的情况下,西花蓟马终将取代普通大蓟马
C.普通大蓟马与西花蓟马除存在种间竞争外,两种蓟马种内也存在竞争
D.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
15.下图中①~④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A)、大小两种草履虫(B)、猫头鹰与鼠(C)、细菌与噬菌体(D)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顺序已打乱)。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A-D四组生物间关系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
(3)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理由是________。
(4)四种种间关系中,若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5)若猫头鹰死亡,则鼠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题意可知,海葵捕食小鱼,海葵与小鱼属于捕食关系;海葵可以保护寄居蟹免受天敌的侵害,寄居蟹带着海葵移动有利于海葵觅食,可见海葵和寄居蟹生活在一起对彼此都有利,分开后也可各自存活,因此海葵和寄居蟹之间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关系。综上分析,B正确。
2.答案:C
解析:根据“布氏菌是蚜虫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可知,蚜虫和布氏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瓢虫和草蛉是蚜虫的天敌,说明瓢虫和草蛉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瓢虫和草蛉可以从蚜虫那获取食物维持生存,说明瓢虫和草蛉与蚜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A、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种间竞争关系,争夺资源对两个种群均不利,属于类型1,A正确;B、蛇捕食鼠,捕食关系对捕食者有利、对被捕食者不利,大豆蚜从大豆获得营养,对大豆蚜有利,对大豆不利,属于类型2,B正确;C、豆科植物和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寄居蟹与海葵是原始合作关系,对两个种群均有利,属于类型3,C正确;D、山羊和蜜蜂的关系既无利又无害,但会发生相互影响,如蜜蜂为植物授粉,山羊以植物为食,两个种群间可以间接地相互影响,属于类型4,D错误。故选D。
4.答案:D
解析:A项所述的是一种拟寄生关系,属于捕食,B项所述的早莺争暖树是种内关系,C项仅出现了一种生物,描述的是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关系,D项描述的是捕食(草与牛、羊)和种间竞争(牛与羊)。D项符合题意。
5.答案:B
解析:A选项渔翁捕食鹬和蚌,种间关系为捕食;B选项豆和草属于竞争关系,种间关系为竞争;C选项鹿捕食青草,种间关系为捕食;D选项“螳螂捕蝉”中螳螂属于捕食者,蝉属于被捕食者,而“黄雀在后”中黄雀是捕食者,而螳螂是被捕食者,种间关系为捕食。综上所述,以下诗句中涉及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B,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D
解析:A、“螟龄有子,蝶赢负之”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A正确;
B、图中②为种间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B正确;
C、海葵和寄居蟹的关系是原始合作,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故海葵和寄居蟹分开以后各自还能独立生活,两者的关系是③原始合作,C正确;
D、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析:A、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故A错误;B、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地上部分争取光照,地下部分争夺水和无机盐,故B正确;D、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豌豆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根瘤菌为豌豆提供氮素,故C错误;D、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料、能量和酶进行繁殖,故D错误。故选B。
8.答案:A
解析:根据“先增加先减少,后增加后减少”可以判断出动物甲为被捕食者,动物乙是捕食者,若动物甲和乙有共同的资源,则它们之间有种间竞争关系,A项正确;图1中阶段②,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B项错误;图2中,阶段Ⅱ是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导致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应对应图1中的④,而图1中阶段③是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导致捕食者的数量也减少,C项错误;动物甲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最大值并不是动物甲种群的K值,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啮齿类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因此若标记物脱落,第二次捕获中有标记的个体数会减少,估算值将偏大,A正确;捕获的啮齿类动物均以植物种子为食,故捕获的啮齿类动物之间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错误;题图显示,在有、无更格卢鼠的条件下,因变量(捕获的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数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这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的,C正确;由题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与无更格卢鼠存在时相比,有更格卢鼠存在时捕获的其他小型食种子啮齿类动物的数目较少,这一事实证明更格卢鼠与其他啮齿类动物存在种间竞争,并限制了它们种群的大小,D正确。
10.答案:ABC
解析:A、“螟龄有子,蝶赢负之”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A正确;
B、图中②为种间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B正确;
C、海葵和寄居蟹的关系是原始合作,原始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故海葵和寄居蟹分开以后各自还能独立生活,两者的关系是③原始合作,C正确;
D、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D错误。
11.答案:BCD
解析:若将甲、乙、丙单独培养,由于受到生存空间和食物资源的限制,预期其增长曲线均为“S”型,C正确;不同草履虫对食物和空间需求的差异,可减小不同草履虫之间的竞争,有利于充分利用生态资源,D正确。
12.答案:ABD
解析:曲线③和①未出现“被捕食者先增先减,捕食者后增后减”的关系,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导致小型鼠数量变化没有滞后于红松果实,A正确;曲线②③不是“同升同降”,非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和空间条件,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可推测林区居民森林脑炎的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
13.答案:AC
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的增长由图可以直接看出,甲种群的种样增长率一直在下降,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推测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A正确。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最终变成0(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也是先增大后减少,B错误,C正确。a到b阶段,甲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
14.答案:ACD
解析:普通大蓟马和西花蓟马存在种间竞争,两种蓟马种内也存在竞争,C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改变作物种类和是否添加捕食者均会改变西花蓟马和普通大蓟马的成虫数量变化趋势,故寄生作物的种类和捕食者的存在都会影响两种蓟马的种间竞争,D正确。
15.答案:(1)③②①④
(2)两种生物存在竞争,使一种生物全部死亡
(3)不同;寄生生物必须依赖宿主才能生活,④(寄生关系)通常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4)②和④①
(5)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解析:(1)据题图分析,①表示捕食关系;②表示种间竞争,两个物种的竞争能力差异较大;③表示互利共生:④表示寄生关系。所以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分别是③②①④。
(2)②表示两种草履虫的种间竞争,由于竞争力差异大,一种草履虫全部死亡。
(3)④寄生与②种间竞争可能都会使一种生物大量减少,但寄生关系通常不会使宿主全部死亡。
(4)四种种间关系中,若b死亡,则产生的结果依次为:①中的a表示捕食者,没有了食物来源,对其生存不利;②中没有了竞争的对象,对a有利;③中两种生物为互利共生关系,没有了b,对a不利;④中b为寄生者,a为宿主,没有了寄生者,对宿主a有利。
(5)若猫头鹰死亡,则鼠因为没有了天敌,数量会增多,但由于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其数量又会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