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3生物群落的演替——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1.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B.河流因为淤堵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C.弃耕后的农田长出一年生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2.近5万年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从出现了荒漠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森林被灌木丛取代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没有发生变化B.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C.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的竞争明显高于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D.群落演替都是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3.某弃耕农田中商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年数 1 4 15 25 40乔木 0 0 0 14 23灌木 0 3 4 12 19草本植物 28 27 26 30 34A.物种丰富度呈现“S”型增长B.乔木的演替速度比灌木的演替速度慢C.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乔木生长快D.该群落发展到最高阶段后,植物种类不再发生变化4.退耕还林还草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生态工程。研究人员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表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弃耕年数/年 0~1 1 2 3 5~10 50~150优势植物 马唐草 飞蓬草 紫菀 须芒草 短叶松 硬木栎非优势植物 - 豚草 豚草 豚草 火炬松 山核桃A.弃耕的农田和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类型一样B.第0~1年生长的植物只有马唐草,马唐草高矮不一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此处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比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快D.该农田演替过程中,原有的一些优势种被后出现的物种所取代5.澳大利亚桉树林中桉树占比超过70%,其枯枝落叶含有大量油脂可促使发生火烧。火烧能杀死其他植物和部分动物,而桉树在树皮的保护下内部损害较小,且其种子经火烧后更易萌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桉树利用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竞争,保持其优势种地位B.火烧没有改变桉树林群落演替的速度C.火烧可改变土壤的化学成分,不利于桉树的生长、发育和繁殖D.火烧后桉树林发生初生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6.近年来,人为开发和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引起地下水位下降,使得位于黄河下游的青龙湖湿地的植物群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研究人员对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植物的分布情况反映了该湿地群落的垂直结构B.随着水位的下降,该湿地菹草群落可能会向芦苇群落演替C.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得知该湿地的物种丰富度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该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7.冰碛层是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要经历上百年的时间。下表为冰碛层演替过程中优势植物的替代情况及部分阶段土壤的pH。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演替过程 冰川退去后的裸地 苔藓→草本植物→柳树 赤杨 云杉、铁杉第9年 第18年 第35~50年 第80~100年土壤的pH 7.9~8.0 7.5~7.8 7.2 6.5 5 4.8A.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草本植物有关C.人类活动可能改变冰碛层群落演替的速度或方向D.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可能与土壤的酸化有关8.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且有一定规律。群落演替的过程可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中各种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叫丰富度B.成功定居的先锋植物可通过影响环境为以后侵入的生物创造有利条件C.侵入定居阶段的优势种都会在竞争平衡阶段消失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9.河北省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了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历史上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可以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演替过程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C.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生态系统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D.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也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10.浙江玉环漩门湾湿地曾经是荒芜的滩涂,只有少量生物,后经过人为改造现入选浙江省第一批观鸟胜地。湿地对于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天然景观、改善人居环境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从荒芜的滩涂发展到现今的观鸟胜地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各物种比例稳定不变C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W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任何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一样,最后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11.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原理,调查随退耕时间的增加,群落中不同植物类群的物种数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第2年人工种植乔木,草本植物物种数出现峰值的时间会推迟B.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C.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D.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12.研究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探讨其演替的特征和规律,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某小组调查了不同农田中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B.与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速度更慢C.弃耕农田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D.由调查结果推测,一年生草本植物可能更快适应环境,迅速生长和繁殖13.科研团队在某林地(面积:1km2)选取5个样方(样方面积:20m×20m)进行植物多样性调查,下表为3种乔木的部分调查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有( )样方 编号 马尾松(株) 麻栎(株) 枫香(株)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 幼年 成年 老年1 0 1 9 14 2 0 7 1 02 0 0 6 20 4 0 11 2 13 0 2 6 16 2 2 10 0 04 0 0 7 18 2 2 9 1 25 0 0 9 15 3 0 6 0 0A. 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是50000株B. 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越高C. 该林地马尾松、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衰退型、增长型,群落分层现象明显D. 该林地处于森林演替中,采伐部分马尾松能加速演替进程14.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图2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裸露土丘的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B.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越多,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C.鼢鼠的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从而促进植物生长D.为控制鼢鼠数量,需监测其年龄结构,但不能彻底消灭15.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林窗形成后,林窗下的生态环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据图推测,0~20年,林窗导致________增大,从而促进了林窗区灌木的生长,有利于灌木物种增加。森林中不同地段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________(填“水平”或“垂直”)结构。(2)与小林窗相比,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会造成该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更________(填“高”或“低”),原因是________。(3)部分鸟兽在植物传粉和种子传播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与林内相比,对一些鸟兽来说,林窗相对缺少遮蔽物,会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少”)被捕食的危险性,其活动范围会受到影响;这种变化________(填“会”或“不会”)影响林窗区域植物的基因库。(4)林窗形成后,该区域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了很多植物,相当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符合题意;B、C和D选项均是在基本保留原有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C、D不符合题意。2.答案:B解析:森林被灌木丛取代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了变化,A错误;群落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B正确;经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的竞争与演替类型无关,C错误;群落演替可以从结构简单的群落发展为结构复杂的群落,也可以从结构复杂的群落发展为结构简单的群落,D错误。3.答案:B解析:由题表可知,在统计的年份里,群落中植物的丰富度为28、30、30、56、76,不是呈“S”型增长,A错误;农田被弃耕后,农田原有的杂草占优势,几年时间即演替到灌木阶段,而从灌木阶段演替到乔木阶段却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故灌木的演替速度比乔木快,B正确;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了灌木的优势地位,主要原因是乔木竞争阳光等资源的能力强,C错误;群落演替至最高阶段时,植物种类保持相对稳定,但仍可能发生变化,D错误。4.答案:B解析:弃耕的农田和火灾过后的草原发生的演替类型一样,都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分布,高矮不一的马唐草属于同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通过表中数据可知,此处草本植物出现早、占优势的时间短,故草本植物的演替速度比木本植物的演替速度快,C正确;该农田演替过程中,由于光照等环境条件的改变,优势植物发生变化,说明原有的一些优势种被后出现的物种所取代,D正确。5.答案:A解析:桉树枯枝落叶含有大量油脂可促使发生火烧,所以桉树利用化学物质油脂与其他植物竞争,保持其优势种地位,A正确;火烧改变了桉树林群落演替的速度,B错误;火烧使土壤中矿质元素增多,同时减少了桉树的竞争者,且桉树种子经火烧后更易萌发,故火烧有利于桉树的生长、发育和繁殖,C错误;火烧后桉树林发生次生演替,趋向于恢复原来的群落,D错误。6.答案:B解析:与湖心的距离不同,植物的分布情况不同,植物的分布情况反映了该湿地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据图推测,随着水位的下降,该湿地菹草群落可能会向芦苇群落演替,B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不可得知该湿地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有限度的人类活动可能不会使该湿地植物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D错误。7.答案:B解析:A、冰碛层上的群落演替是从冰川融化后形成的裸地上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据表格可知:在赤杨阶段时土壤pH的变化较大,因此演替过程中土壤pH的变化主要与赤杨有关,赤杨不属于草本植物,B错误;C、人类活动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或方向进行,故人类活动可能改变冰碛层群落演替的速度或方向,C正确;D、据表格可知,云杉和铁杉的出现是在pH酸化之后,且此时赤杨与固氮微生物已经存在较久,土壤中氮素较多,故推测云杉和铁杉成为优势种的原因可能是土壤的酸化和土壤中氮素含量增加,D正确。故选B。8.答案:B解析:A、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总数,而不是群落中各种生物数量之间的比例,A错误;B、成功定居的先锋植物可能会对群落的环境产生影响,进而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地衣为苔藓等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B正确;C、侵入定居阶段的优势种在竞争平衡阶段不再作为优势种,但仍然可以存在而不是消失,C错误;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不是不再变化,D错误。故选B。9.答案:B解析:该林场由荒原变为林海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例如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B正确;林海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C错误;在自然环境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地带因为干旱等气候条件,不能建立起塞罕坝式的林海,D错误。10.答案:AC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荒芜的滩涂存在生物,因此从荒芜的滩涂发展到现今的漩门湾湿地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湿地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各物种的比例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B错误;浙江玉环漩门湾湿地经过人为改造由荒芜的滩涂变成观鸟胜地,该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正确;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群落的演替不一定发展到森林阶段,比如在干旱地区就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D错误。11.答案:BC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随着退耕时间的延长,群落物种数逐渐增多,即群落对光能等环境资源的利用更充分,B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形成提供了适宜条件,C正确;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群落演替主要表现为植物的更替,动物也发生更替,D正确。12.答案:BC解析:为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用样方法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正确;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与发生在冰川泥上的演替相比,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速度更快,B错误;弃耕农田能否发展到森林阶段,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是否有人为干扰等,C错误;题图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弃耕地①②③中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物种数均最大,因此推测一年生草本植物可能更快适应环境,迅速生长和繁殖,D正确。13.答案:ACD解析:科研团队调查该林地植物多样性时,选择了5个样方,平均每个样方中含有麻栎的数量为20株,已知每个样方的面积为400m2,林地总面积是1km2(1×106m2),则估算该林地麻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1×106÷400×20=50000(株),A正确。林木之间会随着密度增大而发生阳光、养分、水分等生态因子的竞争,导致部分林木死亡,林地的林木总生物量会维持在一定水平,不会随着种群密度的不断增大而增大,故林木的种群密度越大林木的总生物量不一定越高,B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林地马尾松种群中幼年个体数为0,老年个体数较多,年龄结构为衰退型,麻栎种群中幼年个体数较多,老年个体数较少,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该林地三种乔木不同年龄同时存在,高度不同,群落分层现象明显, C正确。通过观察马尾松和麻栎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现麻栎即将取代马尾松成为优势树种,林地正在发生森林演替;适当地间伐马尾松可以为麻栎生长提供更多资源,促进演替的进程,故D正确。14.答案:AB解析:裸露土丘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其恢复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根据图2可知,草甸中高原鼢鼠数量越多,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但超过C区域的密度后,植物的丰富度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B错误;鼢鼠的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促进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从而促进植物生长,C正确;通过监测鼢鼠的年龄结构,可以顶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为控制鼢鼠的数量提供依据,但不能彻底消灭鼢鼠,D正确。15.答案:(1)光照强度;水平(2)低;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导致土壤干燥,不利于小动物的生存(3)增大;会(4)次生演替;在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析:(1)据题图推测,0~20年,林窗导致光照强度增大,从而促进了林窗区灌木的生长,有利于灌木物种增加。森林中不同地段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2)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面积较大的林窗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蒸发量大,导致土壤干燥,不利于小动物的生存,故与小林窗相比,大林窗区域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更低。(3)与林内相比,对一些鸟兽来说,林窗相对缺少遮蔽物,会增大被捕食的危险性,其活动范围会受到影响:这种变化会影响林窗区域植物的基因库,推测可能的原因是林窗内动物活动减少,既减少了对林窗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同时也减少了将其他地方种子输入林窗的机会。(4)林窗形成后,该区域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原因是在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