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含解析)——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含解析)——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资源简介

3.5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维持——高二生物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课时优化训练
1.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农田生态系统中需要施加氮肥,是因为氮元素不能循环
C.生物的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弱
D.平衡的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不变
2.北极北部冰雪覆盖的荒原地带和北极南部森林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区被称为苔原。在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依靠地衣来维持生命活动;而热带雨林地区的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当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可以恢复原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遭到破坏,又恢复原状,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相对较少,恢复力稳定性较弱,抵抗力稳定性也较弱
C.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很强
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生物种类,改变营养结构
3.为改善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某地推行了退耕还草的措施。下图表示退耕还草过程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A)和车物总数量(B)的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10~20年,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B.30年后曲线A下降可能与捕食者增多、群落垂直结构相对简单有关
C.第80年开始,该生态系统已基本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D.在生物总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物的生态位保持不变
4.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池塘被倾倒了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植物种子能够更迅速地萌发
D.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再生能力增强,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5.生态系统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但在一定范围内仍能通过调节维持生态平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与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等特征
B.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需要较短时间
C.增加物种丰富度和食物网复杂程度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D.封山育林,合理开发利用,缩短食物链长度均能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6.“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平衡状态。如图所示,其中A、B、C表示其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物质的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置位点具有的特征是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B.B与C表示消费者,且两者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C.该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A、B、C的种类无关
D.处于置位点的农田生态系统,则不需要向系统施加氮肥
7.“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捕食者的捕食行为。某岛屿上中型肉食动物浣熊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被人类捕杀殆尽后,浣量捕食红黄道蟹和线鳚,导致该岛屿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为探究恢复该岛屿生态平衡的对策,研究者在观测区分别播放浣熊的捕食者(大型肉食动物)和非捕食者的叫声,一段时间后调查统计观测区相关数据,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型肉食动物的存在不会导致该岛屿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B.恐惧使浣熊躲避或离开观测区,并减少了捕食时间
C.该研究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播放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对策不利于恢复该岛屿的生态平衡
8.水体污染是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之一,为探究菖蒲(一种湿地植物)对某湿地不同种类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生物研究小组进行了以下实验:从4个不同的地点采集生活污水(1号)、工业污水(2号)、混合污水(3号)、未受染的池塘水(4号),分别测定4种水样的BOD(即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需要的氧量,单位:mg/L)和总氮含量(单位:mg/L)。再取等量的上述4种水样,经菖蒲分别处理后,再次测定其BOD和总氮含量,数据整理后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
B.因变量检测指标是水样中的BOD和总氮含量
C.4种水样中,有机物污染浓度最高的是2号
D.实验结果说明菖蒲对不同的污水均具有净化作用
9.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缸,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下面列举了设计生态缸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
A.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B.缸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C.缸内多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D.应定时向缸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10.生态鱼缸形态各异,风格多样,其既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下列关于生态鱼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鱼缸中所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一个微型群落
B.封闭生态鱼缸对其组成成分及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C.封闭生态鱼缸的生态平衡和稳定与外部环境无关
D.一般来说,开放生态鱼缸中的生物存活时间更长久
11.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B.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通常呈正相关
C.本图不能表示所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D.除去农田中的杂草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12.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常常趋向于稳态。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出生或死亡数量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由图甲可知,放牧一定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13.欧亚苔原生态系统的旅鼠以苔草为主要食物。苔草被旅鼠大量啃食时,可产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旅鼠消化道内蛋白质的水解,即苔草的“化学防御”。如图为某一时期旅鼠种群密度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
B.可推测此前一段时间样地一中旅鼠种群密度过高
C.可预测样地三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此后将会降低
D.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
14.某研究小组开展了对“塞罕坝”某湖泊污染问题的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该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并分析了它们消化道内的食物组成;然后又请当地湖泊研究所的专家对这5种生物体内2种污染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组成 千克重污染物含量/mg
汞 某种杀虫剂
A 鱼(甲) 鱼(乙) 78 96
B 河蚌 水蚤、小球藻 25 57
C 小球藻 / 3 5
D 鱼(乙) 水蚤 10 31
E 水蚤 小球藻 5 m
A.据表推测,E和B之间是捕食关系
B.E的杀虫剂含量m的范围是5C.该地区可种植能大量吸收汞的植物,无需定期收割
D.可选择热带雨林中繁殖能力强的植物混合种植在塞罕坝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我国内陆水域广阔,淡水养殖产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某养殖户往鱼塘大量投放饲料后,鱼塘水质快速恶化,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养殖的鱼大量死亡。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当地农科所为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种养模式,箭头表示水的流动方向。回答下列问题。
(1)该鱼塘可以看作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理由是________,其抵抗过多饲料等因素干扰能力低的原因是_______。
(2)鱼塘上方的灯可通过__________信息吸引昆虫,这些昆虫可以被鱼捕食,这时鱼最低属于第___________营养级。
(3)检测发现,B处浮游藻类数量明显少于A处,推测这是由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导致的。为提高稻田的稳定性,一方面需要控制流入其中的鱼塘水量及养鸭数量,另一方面需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生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
2.答案:B
解析:遭到破坏,又恢复原状,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且环境比较恶劣,恢复力稳定性和抵抗力稳定性都较弱,B正确;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恢复力稳定性相对较弱,遭到严重砍伐后,难以恢复原状,C错误;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随意地拼凑在一起的,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甚至造成生态系统的崩溃,D错误。
3.答案:D
解析:第10~20年,生物总数量和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都在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故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30年后,随着生物总数量不断增加,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减少,即曲线A下降可能与捕食者增多、群落垂直结构相对简单有关,B正确;第80年开始,生物总数量和固定太阳能总量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已基本达到相对稳定状态,C正确;在生物总数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会有新物种产生,也会有物种消失,生物的生态位会发生变化,D错误。
4.答案:B
解析:蛇以草原鼠为食,草原鼠的数量上升使蛇的食物增加,引起蛇的数量上升,又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A不符合题意;池塘被倾倒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B符合题意;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植物种子能更迅速地萌发并生长,使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C不符合题意;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负反馈调节,D不符合题意。
5.答案:A
解析:热带雨林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恢复力稳定性弱,遭到严重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需要较长时间,B错误;增加物种丰富度和食物网复杂程度,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进而提高抵抗力稳定性,而不是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缩短食物链长度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
6.答案:A
解析:A、达到“置位点”的生态系统意味着该生态系统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因而表现为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的特点,A正确;B、图中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错误;C、一般而言,A、B、C的种类越多,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所以该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A、B、C的种类有关,C错误;D、生态系统中大量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缺失,所以需要不断施加氮肥来补充氮元素,D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浣熊捕食者的叫声可影响浣熊的捕食行为,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C正确。
8.答案:C
解析:AB、该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自变量是污水的种类,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BOD和总氨含量的变化值,AB正确;
C、4种水样中,有机物污染浓度最高的是1号,C错误;
D、根据处理后BOD和总氮含量均有所下降可知,菖蒲对不同的污水均具有净化作用,D正确。
故选C。
9.答案:D
解析:A、生态缸内生态系统必须成分齐全、比例恰当,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A正确;
B、生态缸的材料是透明的,为生产者光合作用提供光能,B正确;
C、生态缸内的动植物可以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故缸内生物之间可以存在捕食、竞争关系,C正确;
D、该生态缸必须密封,防止外来生物和非生物的干扰,另外生产者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D错误。
故选D。
10.答案:ABD
解析:生态鱼缸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微型群落,而所有的生物包括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A正确;封闭生态鱼缸对其组成成分及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即要求生态系统的成分齐全、比例适中,B正确;封闭生态鱼缸需要外部环境提供光照,其生态平衡和稳定与外部环境有关,C错误;开放生态鱼缸中的生物可以从外部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外部环境也可以参与调节开放生态鱼缸的稳定性,故一般来说,开放生态鱼缸中的生物存活时间更长久,D正确。
11.答案:ABC
解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则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因此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即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通常呈正相关,A、B正确;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与题图不符,C正确;除去农田中的杂草,生物种类减少,使其营养结构变得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错误。
12.答案:BC
解析: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从图甲可知,适量地放牧(低于C点载畜量),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多于不放牧的草原,故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错误;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数量等于死亡数量,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错误;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数量大于死亡数量,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出生数量等于死亡数量,种群数量保持稳定,F点数量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K值),D正确。
13.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关内容。随苔草密度增加,种内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即生态系统生产者苔草的种群增长受其密度制约;据图分析,这一时期样地—中的苔草化学防御水平最高,可以推测这是此前一段时间旅鼠种群密度过高所致;样地三中旅鼠种群密度高,推测苔草化学防御水平会随之升高,而不是降低;苔草化学防御水平的变化属于负反馈调节,有助于维持苔原生态系统稳态。
14.答案:AB
解析:据表中的统计结果可知,小球藻是生产者,再根据其他生物消化道中的食物组成判断消费者的类型,小球藻被水蚤和河蚌所捕食,而水蚤又是鱼(乙)和河蚌的食物,鱼(乙)又被鱼(甲)所捕食,由此可确定食物网:,其中河蚌(B)和水蚤(E)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种间竞争,A正确。E被D捕食,E以C为食,因此推测E的杀虫剂含量在C、D的杀虫剂含量之间,故m的范围是515.答案:(1)鱼塘的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统整体;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
(2)物理;三
(3)鸭等动物的捕食、水稻遮挡光照、水稻竞争N、P等化学元素(答两点即可);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其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解析:(1)鱼塘的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统一整体,因此该鱼塘可以看作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由于该鱼塘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差,因此其抵抗过多饲料等因素干扰的能力低。
(2)鱼塘上方的灯可通过光吸引昆虫,光属于物理信息;这些昆虫最低属于初级消费者,且这些昆虫可以被鱼捕食,这时鱼最低属于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3)鱼塘水通过A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推测这是由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等导致的。为提高稻田的稳定性,一方面需要控制流入其中的鱼塘水量及养鸭数量,另一方面需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其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