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卷(九) 种群和群落(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江苏南通高三统考)群落内存在两个生态位重叠的物种会向着占有不同的空间、食性、活动时间或其他生态习性上分化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是无法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的B.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生态位重叠度降低C.菜粉蝶幼虫啃食叶片,而成虫吸食花蜜不属于同域共存D.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2.(2024·湖北华中师大附中适应性考试)长江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数量极为稀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解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以后,某江段中长江江豚的生存状况,需对其进行种群数量调查,下列调查方法中,最不合理的是 ( )A.用无人机观测记录该江段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江豚B.利用声音记录仪记录该江段中江豚的声呐信号,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C.在该江段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明显标记后放回原环境,过一段时间后重捕D.在该江段采集水样,通过设备过滤江豚脱落在水里的细胞,分析其中残留的DNA3.(2024·湖北模拟)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此处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物种可能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B.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C.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边缘效应带中某种趋光昆虫的种群密度D.边缘效应带中的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往往更低4.(2024·山东莱芜区模拟)生态学家认为,一定时间内,当种群数量增加时,必定会出现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种群变动调节恢复至平均密度以适应密度限制,即种群数量具有明显的密度制约效应。按照此理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制约效应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B.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与个体平均重量的乘积可能是个定值C.种间关系尤其是捕食关系会使种群数量在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至平均密度D.地震、火灾、病虫害等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不会引发密度制约效应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科研人员对某湿地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的植物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该自然保护区南湖的沿岸分布着芦苇,湖边一定范围内分布着莲藕,湖心分布着浮水植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的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B.沿岸的芦苇、湖边的莲藕和湖心的浮水植物体现了该群落的水平结构C.湖心浮水植物适应特征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保育区的植物丰富度最高,说明该区植物数量最多,且存在优势树种6.(2024·广东七校联考)我国东海采取渔业政策保护,规定鱼类准许捕捞的尺寸,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下列关于这些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的增长有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B.伏季休渔对遭受捕捞压力大的鱼类资源恢复促进作用更为明显C.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资源的数量变化为“J”形增长D.休渔期结束后渔民进行中等强度的捕捞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7.(2024·山西长治模拟)在没有竞争和捕食存在的情况下,一个物种潜在的生态位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即该物种所能栖息的理论的最大空间。一个物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叫作实际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植株高度B.一个物种的基础生态位一般大于实际生态位C.实际生态位重叠越大的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可能越激烈D.根瘤菌与大豆之间的互利共生缩小了大豆的实际生态位8.(2024·海南海口期末)为探究环境条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在不更换培养液的情况下连续培养7 d,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并结合台盼蓝染色法统计不同时间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数量B.酵母菌的起始数量和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氧气含量均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C.3 d后酵母菌的数量开始下降,这与有毒代谢物积累及培养液的pH升高有关D.若适时更换培养液,则在一定培养时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可能会持续增加9.(2024·湖南大联考)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占优势而大草履虫消亡。将双小核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形成了共存的局面,但两者的种群密度均低于单独培养。仔细观察发现,双小核草履虫多生活于培养器的中上层,主要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生活于底部,以酵母菌为食。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之间均为种间竞争关系B.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不能共存的原因可能是两者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C.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时,种群数量趋势呈“J”形增长D.双小核草履虫和袋状草履虫共存时,两者发生了食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10.(2024·山东新高考质量测评)长期生活在极端温度环境中的生物,通过气候驯化或进化变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适应性。以下关于生物适应温度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寒冷地区的动物往往比温暖地区的动物个体大,有利于抗寒B.冬眠状态的动物体内酶的活性比活动状态下低C.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有利于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D.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11.(2024·广东惠州一模)MacArthur和Wilson(1967)从物种适应性出发,认为物种总是面对两个相互对立的进化途径:一种是高生育力但无亲代抚育(r选择,如老鼠属于此类);一种是低生育力但有亲代抚育(K选择,如大象属于此类)。如图表述了它们的区别,图中横坐标为某物种在时间t的个体数量Nt,纵坐标为时间t+1的个体数量(Nt+1),虚线(45度角)表示Nt+1/Nt=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K选择的物种扩散能力较强、竞争能力较大B.一般情况下,r选择的物种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一些C.当种群数量处于X点附近时容易导致种群灭绝D.S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可看作种群的环境容纳量12.(2024·湖南郴州质检)某生态研究小组在调查夏季农田田鼠的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一夜间捕获田鼠85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65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3只。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在两次捕获期间若有部分标记田鼠迁出,则调查区内田鼠个体总数小于425只B.食物增多是引起该区域田鼠种群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该因素为密度制约因素C.在调查区鼠的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存在的前提下,鼠的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D.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鼠种群密度的同时,还获得了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13.(2024·福建漳州质检)猴头杜鹃为常绿灌木,高龄树木树冠郁闭度高。为了保护猴头杜鹃,促进其良性发展,科研人员对某自然保护区的猴头杜鹃纯林与猴头杜鹃—长苞铁杉混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类型 不同龄级猴头杜鹃的个体数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纯林中猴头杜鹃种群 72 1 16 14 11 7 19 12混交林中猴头杜鹃种群 30 1 4 6 1 1 0 0注:Ⅰ、Ⅱ为幼树,其他为成龄树A.调查时应选择猴头杜鹃分布比较集中的地段作为样地B.猴头杜鹃不同龄级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内竞争不激烈D.适当对纯林中的高龄猴头杜鹃植株进行砍伐有利于种群的良性发展14.(2024·河北石家庄质量检测)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对目标生物有益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促生长因子,通过调整饲养环境,使目标生物一直保持健康水平。在以小球藻作为主要饵料的轮虫高密度培养中,轮虫种群增长有限。科学家研究了微生态制剂乳酸菌与小球藻搭配的投喂模式在轮虫高密度培养中的作用,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乳酸菌添加量单位为108个/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轮虫种群密度是轮虫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图中各组均为“J”形增长B.该研究表明,四种浓度的微生态制剂乳酸菌均可以促进轮虫种群的增长C.适当添加乳酸菌可降低轮虫的环境阻力,提高饲养环境中轮虫的K值D.根据结果初步推测乳酸菌提供的无氧环境为轮虫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15.(2024·湖南邵阳模拟)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称之为集团内双向捕食,如瓢虫的两种天敌之间的关系,其表现为两种捕食者的老熟幼虫或成虫相互捕食对方的低龄幼虫(如图)。某些化学物质是集团内捕食者用来发现集团内猎物的存在并对之进行定位的信号物质,这种现象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防治有着很大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调查植食性瓢虫的性别比例,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单向流动C.通过某些化学物质来减弱集团内双向捕食的发生,不利于集团内猎物自我防御D.合理地组配不同的天敌来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种群发展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16.(2024·福建厦门模拟)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生态学家通过对某高山冰川不同时期的冰川退缩区典型样地的调查,反演了历史上植被演替的动态。研究发现各样地乔木层的几种优势植物各具不同的生长特性: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冬瓜杨生长迅速并形成较大树冠占据的上层空间,而云冷杉幼体喜荫成体更为高大但生长相对较慢。对乔木层生物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山脚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柳、沙棘,山顶冰川退缩区的优势种为云冷杉B.演替早期,土壤的含氮量增加,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C.冬瓜杨快速生长取代了柳、沙棘,并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D.群落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17.(18分)(2024·河南新乡模拟)近些年来,我国草原鼠害日益严重,它们啃食草根,挖掘洞穴,破坏植被,导致草场沙漠化,威胁着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高原鼠兔在地面活动,其吃草、钻洞穴,挖掘草根,造成地面鼠害;高原鼢鼠在地下活动,很少到地面上活动,在地下啃食草根,用土丘封堵洞口,破坏植被,造成地下鼠害。回答下列问题:(1)常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小型哺乳动物的种群密度。高原鼠兔天性警觉,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大,可能的原因是 。 (2)常用土丘系数法调查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即根据高原鼢鼠有推土丘的习性,选取代表性样方,统计样方内土丘数,按土丘挖开洞道把鼠捕尽,捕鼠总数与土丘数之比为土丘系数。求出土丘系数后,即可大面积调查该区域的土丘数,统计高原鼢鼠的密度。①不适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高原鼢鼠种群密度,原因可能是 。 ②采用土丘系数法调查时,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选取样方时除要做到随机取样外,还要考虑 (答出1点)。 ③研究人员用五点取样法选取样方,捕鼠总数为M,每个样方内平均土丘数为N,已知所调查区域土丘密度为Q,则该区域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为 。 (3)为应对草原鼠害,在土丘旁边隔一定距离设置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吸引肉食性猛禽捕杀草原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人工投放鼠药相比,上述防治方法的优点是 (答出1点)。 18.(15分)(2024·福建泉州适应练)大杜鹃对北红尾鸲具有巢寄生行为,即将卵产在北红尾鸲的巢中,由北红尾鸲代为孵化和育雏。这种巢寄生行为会对北红尾鸲产生很大影响。北红尾鸲一部分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繁殖,而另一部分个体在农村附近或农民居住区繁殖(即近人繁殖)。研究人员为揭示北红尾鸲近人繁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请回答:(1)研究人员首先研究北红尾鸲筑巢位置对其被大杜鹃寄生概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推测,北红尾鸲近人繁殖的驱动因素是 。 (2)在研究的北红尾鸲一般每年有两个繁殖阶段。当北红尾鸲已进入第Ⅰ繁殖阶段的孵卵期后期或育雏期时,大杜鹃才到达北红尾鸲繁殖地,因此北红尾鸲在第Ⅰ繁殖阶段没有被大杜鹃寄生的风险,而第Ⅱ繁殖阶段有被大杜鹃寄生的风险。研究人员分别调查了第Ⅰ、第Ⅱ繁殖阶段北红尾鸲筑巢位置,结果如下图所示:调查结果支持(1)中的推测,理由是 。 (3)为进一步揭示上述北红尾鸲近人繁殖的驱动机制,还可进行的研究是 。 A.人类聚居地对大杜鹃生态位的影响B.人类聚居地对北红尾鸲生态位的影响C.人类对北红尾鸲近人巢穴的干扰行为D.在北红尾鸲第Ⅰ繁殖阶段播放大杜鹃鸣叫声对北红尾鸲筑巢位置的影响19.(19分)(2024·湖北八市联考)蓝细菌暴发引起的水华又称藻华,是全球性的水环境健康问题,对藻华暴发过程信息的快速准确获取是制定有效防治措施的关键。蓝细菌能通过改变自身浮力来调整其水深分布,现场船舶调查通常难以全面捕获水华影响范围等关键信息。卫星遥感具有大范围周期性观测等特点,正好能弥补常规手段的不足,因此被广泛地用于湖泊藻华的时空动态监测。回答下列问题:(1)卫星遥感监测的原理是不同水体对光的反射率不同。藻华发生时,水体在可见光区有明显的反射光谱,如图中的P峰,该峰光的颜色为 。 (2)假设某湖泊某种蓝细菌的环境容纳量为K,藻华防治早期,当其种群数量达到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主要防治策略是严防该种蓝细菌的种群数量达到该值。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发现湖泊局部蓝细菌种群数量极少时,仍在短时间内爆发了藻华。气象观测表明,这种“非正常”的爆发前,往往有大风天气。试解释大风天气引起局部“非正常”藻华的原因是 。 除了风,影响蓝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还有 (至少写出1种)。(3)沉水植被面积是反映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一般沉水植被面积越大,湖泊生态系统越健康。某湖泊为防治藻华,在2018年集中拆除了养殖围网,通过卫星遥感监测了围网拆除前后沉水植被的分布面积,如下图所示。围网拆除后,该湖泊的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为 演替。 单从沉水植被面积这项指标来看,拆除围网后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其原因是:拆除围网后,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沉水植物汇合,这些沉水植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种间关系)发生改变。 单元检测卷(九) 种群和群落1.A [食性相同的两种鸟类可能会发生生态位分化从而在同一区域内长期共存,A错误;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说明利用的资源与占据的空间等越相似,种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会使两个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度降低,B正确;菜粉蝶幼虫啃食植物叶片,而成虫吸食植物花蜜,属于同种生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特征,不是种间竞争导致的,因此不属于同域共存,C正确;在同一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的对环境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称为同域共存,同域共存机制有利于维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稳定性,D正确。]2.C [长江江豚数量稀少,可用无人机观测记录该江段中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江豚,A正确;每一个江豚发出的声呐信号都不相同,则可利用声音记录仪记录该江段中江豚的声呐信号,对不同个体进行识别,B正确;标记重捕法对个体的标记不能太明显,C错误;DNA分子具有特异性,可通过在该江段采集水样,通过设备过滤江豚脱落在水里的细胞,分析其中残留的DNA,调查江豚数量,D正确。]3.D [边缘效应带由于某些生态因子的差异和协同作用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因此生活在此处的物种可能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A正确;根据题意,处于边缘效应带的生物竞争激烈,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B正确;调查边缘效应带中某种具有趋光昆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黑光灯诱捕法,C正确;由题干信息边缘效应“群落结构复杂”,可知基因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往往较高,D错误。]4.C [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制约效应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维持适宜的种群密度,A正确;根据密度制约效应的理论可知,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与个体平均重量的乘积可能是个定值,B正确;密度制约效应主要是指一个种群中临近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没有提到种间关系,C错误;地震、火灾、病虫害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与种群密度无关,不会引发密度制约效应,D正确。]5.D [生物群落是指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区域或环境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有机体构成,湿地保护区内不同功能区的群落都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成,A正确;沿岸的芦苇、湖边的莲藕、湖心的浮水植物,反映了在水平方向上因水分和地形的变化导致的种群分布情况不同,体现了该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可遗传变异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湖心浮水植物适应特征的来源是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保育区的植物丰富度最高,并不能说明该区植物数量最多,D错误。]6.C [在休渔期影响鱼类数量的增长有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还有非密度制约因素,如气温等气候因素,A正确;伏季气温高,阳光充足,有利于海洋藻类和蕨类的繁殖,鱼类的食物充足,再加上鱼类产卵期多在夏天,伏季休渔能更好地让鱼类得到繁殖,故伏季休渔对遭受捕捞压力大的鱼类资源恢复促进作用更为明显,B正确;由于食物和天敌的限制,休渔期初期各种鱼类资源的数量变化为“S”形增长,C错误;中等强度的捕捞(捕捞后的量在K/2左右),使鱼的种群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鱼产量,D正确。]7.D [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正确;一个物种的基础生态位是理想状况下的,没有竞争和捕食,故一个物种的基础生态位一般大于实际生态位,B正确;实际生态位重叠越大,则两个物种之间可能有共同的生存空间,两个物种之间的竞争越激烈,C正确;根瘤菌与大豆之间的互利共生使大豆占有的生态位空间扩大,共生有根瘤菌的大豆能在氮贫瘠的土壤中生长,扩大了大豆的实际生态位,D错误。]8.C [可用血细胞计数法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抽样计数,台盼蓝溶液会使死细胞呈现蓝色,活细胞则不会被染色。因此,可采用血细胞计数板并结合台盼蓝染色法统计不同时间培养液中活酵母菌的数量,A正确;酵母菌的繁殖需要适宜的氧气、营养物质,因此,酵母菌的起始数量和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氧气含量均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B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培养液的pH下降。因此,3 d后酵母菌的数量开始下降,这与有毒代谢物积累及培养液的pH降低有关,C错误;若适时更换培养液,及时清除酵母菌代谢废物,则在一定培养时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可能会持续增加,D正确。]9.C [将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占优势而大草履虫消亡,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而将双小核草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时,形成了共存的现象,共存时两种草履虫的密度都低于单独培养时,可见,共同培养中,双小核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不能共存的原因可能是两者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且双小核草履虫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B正确;相同条件下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时,二者所处的空间、资源是有限的,种群数量趋势呈“S”形增长,C错误;双小核草履虫大多生活于试管的中、上部,主要以细菌为食;而袋状草履虫大多生活于试管底部,以酵母菌为食,可以推测双小核草履虫与袋状草履虫有生态位的分化,即两者发生了食性和栖息环境的分化,D正确。]10.D [动物个体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散热面积相对较小,有利于抗寒,A正确;冬眠状态的动物体内酶的活性比活动状态下低,有利于其减少冬眠期间的物质消耗,B正确;沙漠中的仙人掌气孔在夜晚才开放,白天关闭,有利于减低蒸腾作用,同时不影响光合作用中CO2的供应,是其适应高温干旱的环境的一种表现,C正确;草原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蜡质层,水分不易散失,有利于其适应干旱环境,D错误。]11.A [K选择的物种低生育力但有亲代抚育,故扩散能力较弱、但竞争能力强,A错误;r选择的物种没有灭绝点,则r选择的物种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一些,B正确;当种群数量处于X点附近时,K选择的生物可能会趋于继续减少,容易导致种群灭绝,C正确;生物的种群数量高于或低于S点时,都会趋向该平衡点,因此种群通常能稳定在一定数量水平上,即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值,D正确。]12.C [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85=65∶13,N=425(只),在两次捕获期间若有部分标记田鼠迁出,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小,求得的N值偏大,调查区内田鼠个体总数小于425只,A正确;食物增多是引起该区域田鼠种群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草原的生存空间有限,即使其他条件适宜,鼠的种群数量也不会呈“J”形增长,C错误;通过统计每次捕获的田鼠的性别和年龄结构,还可以获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特征,D正确。]13.D [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错误;不同龄级的猴头杜鹃属于同一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混交林中的猴头杜鹃的成龄树分布非常少,没有呈“J”形增长,而且集中分布在Ⅰ龄级,所以该龄级的猴头杜鹃种内竞争较为激烈,C错误;因高龄树木树冠郁闭度高,因此适当对纯林中的高龄猴头杜鹃植株进行砍伐有利于其他龄级的猴头杜鹃生长,D正确。]14.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由于图示中的轮虫均不是在理想条件下培养的,仍存在环境限制,所以并非“J”形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乳酸菌添加量为0的组为对照组,与该组相比,乳酸菌添加量为3、2、1的组种群数量均有所上升,而乳酸菌添加量为4的组,轮虫的种群密度有所下降,因此四种浓度的微生态制剂乳酸菌不是都可以促进轮虫种群的增长,B错误;从图中的曲线可以看出,添加适当量的乳酸菌如1、2、3可以适当地降低轮虫的环境阻力,环境阻力降低即改善了轮虫的生长环境,可以提高饲养环境中轮虫的K值,C正确;乳酸菌为厌氧菌、在无氧条件下生存,但是根据结果初步并不能推测乳酸菌提供的无氧环境为轮虫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环境,也可能是乳酸菌为其提供了有益的代谢产物或促生长因子等,D错误。]15.D [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通过调查植食性瓢虫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天敌1和天敌2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由于天敌1和天敌2能相互捕食,能量在两者之间能双向流动,B错误;通过某些化学物质来减弱集团内双向捕食的发生,从而减弱其定位猎物的能力,有利于集团内猎物自我防御,C错误;害虫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地组配不同的天敌来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种群发展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16.A [由于气候变暖,高山冰川从山脚至山顶逐渐消退,山脚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长,优势种为云冷杉,山顶冰川退缩区演替时间较短,优势种为柳、沙棘,A错误;演替早期,柳、沙棘根系中有固氮根瘤,为冬瓜杨的快速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B正确;冬瓜杨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种取代了柳、沙棘,并且其可以形成较大树冠占据上层空间为云冷杉幼体生长提供庇荫环境,C正确;据调查结果分析,随着演替时间延长,柳、沙棘生物量比例下降,冬瓜杨先增加,随后云冷杉增加,因此乔木层优势种演替的方向为:柳、沙棘→冬瓜杨→云冷杉,D正确。]17.(1)高原鼠兔天性警觉,被再次捕捉的概率小(2)高原鼢鼠主要在地下洞穴活动,很难捕捉 样方大小 (3)不会污染环境,可持续发挥作用来控制草原鼠密度解析 (1)标记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是N=(n÷m)×M,其中N表示种群数量,n表示重捕个体数,m表示重捕中标记数,M表示初次捕获标记数,高原鼠兔天性警觉,会导致第二次重捕的概率小,即m值偏小,那么将会造成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大。(2)①由题可知,高原鼢鼠主要在地下洞穴活动,很难捕捉,所以不适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高原鼢鼠种群密度。②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选取样方时关键要做到随机取样,且还要考虑样方大小或样方数量。③由题可知,土丘系数法是指利用土丘系数和单位面积内土丘数估算鼠密度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含有5个样方,样方内平均土丘数为N,土丘总数为5N。土丘系数=鼠数÷土丘数=M÷5N,鼠的种群密度=土丘密度×土丘系数=Q×M÷5N=。(3)由题意可知,上述防治方法利用的是捕食关系从而控制草原鼠的数量,这种属于生物防治,与人工投放鼠药相比,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不会污染环境,可持续发挥作用来控制草原鼠密度。18.(1)降低被巢寄生的概率(或巢寄生)(2)阶段Ⅱ室内巢比例高于阶段Ⅰ,阶段Ⅱ室外巢与最近房屋距离小于阶段Ⅰ(3)ABD解析 (1)据图可知,北红尾鸲室外筑巢时被巢寄生的概率显著大于室内筑巢,并且室外筑巢与最近房屋的距离与被巢寄生概率成正比,由此推测,北红尾鸲近人繁殖的驱动因素是降低被巢寄生的概率(或巢寄生)。(2)北红尾鸲在第Ⅰ繁殖阶段没有被大杜鹃寄生的风险,而第Ⅱ繁殖阶段有被大杜鹃寄生的风险。据图可知,阶段Ⅱ室内巢比例高于阶段Ⅰ,且阶段Ⅱ室外巢与最近房屋距离小于阶段Ⅰ,故北红尾鸲近人繁殖的驱动因素是降低被巢寄生的概率。(3)大杜鹃和北红尾鸲的生态位包括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人类聚居地可通过影响大杜鹃和北红尾鸲的栖息地等影响北红尾鸲近人繁殖的驱动机制,A、B正确;人类对北红尾鸲近人巢穴干扰可能会使北红尾鸲近人繁殖的概率降低,C错误;在北红尾鸲第Ⅰ繁殖阶段播放大杜鹃鸣叫声,北红尾鸲听到大杜鹃鸣叫声有被寄生的风险,北红尾鸲近人繁殖的概率增加,D正确。19.(1)绿色(2) K/2 大风将不同区域的蓝细菌集中到某一区域,达到某一特定区域的K/2,种群增长速率大 光照强度、温度、水体的pH(合理即可)(3)次生 不利于 种间竞争解析 (1)蓝细菌体内含有藻蓝素与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蓝细菌体内的叶绿素主要吸收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紫光,几乎不吸收绿光,故绿光反射的最多,即藻华发生时,水体在可见光区有明显的反射光谱,图中的P峰对应的光的颜色为绿色。(2)根据题干“假设某湖泊某种蓝细菌的环境容纳量为K”可知蓝细菌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S”形增长曲线中K/2对应的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大风将不同区域的蓝细菌汇聚在了某一个小范围内,导致种群密度达到了K/2,从而快速增长,形成藻华。 有些因素对种群数量起限制作用,但是作用的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这样的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叫作非密度制约因素,对蓝细菌自养型生物而言,光照强度、温度会影响其种群密度,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控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直接影响藻类的繁殖;水体的pH也会通过影响酶活性控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从而影响藻类的繁殖。(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根据题干可知该群落在围网拆除前仍有生物的存在以及正常的水体环境,故围网拆除后,该湖泊的群落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2018年集中拆除了养殖围网,曲线中2017年的沉水植被面积均大于2019年的沉水植被面积,而一般沉水植被面积越大,湖泊生态系统越健康,可得出拆除围网后不利于该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其原因是拆除围网后,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沉水植物汇合,这些沉水植物的在空间、无机物、光照等资源方面存在竞争,导致种间竞争加剧,影响整体沉水植物面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