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卷(七)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调节(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2小题,共48分。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24·辽宁大连期末)下图1和图2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a、b、c分别与图2中的A、B、C代表相同成分B.B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有关C.若图1所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b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D.若图1所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高2.(2024·海南诊断)神经调节是高等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主要方式。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收缩,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扩张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C.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D.神经胶质细胞也能直接参与兴奋传递,并具有修复神经元等功能3.(2024·山东潍坊期中)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肌肉被拉长,腱梭的感受部分兴奋,使受牵拉的肌肉收缩以对抗牵拉,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若骨骼肌受到牵拉而过度收缩时,骨骼肌内的腱梭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受牵拉的肌肉舒张,这种现象称为反牵张反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均属于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B.参与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的神经元种类和数目完全相同C.反牵张反射中,腱梭兴奋后,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相同D.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对骨骼肌的效应相反,共同维护其正常功能4.(2024·湖北新高考协作体联考)人类共有5 类免疫球蛋白,分别为IgG、IgM、IgA、IgD和IgE。其中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在淋巴液和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存在,具有与病原体结合或中和毒素的能力; IgM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在病原体进入血液之前能够与抗原结合,阻止病原体进入血液;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功能尚不是很清楚; IgE介导过敏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血清检查IgG增高可能只是过往感染,而IgM增高则一定处于感染期B.IgA在内环境之外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实现的C.IgD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可参与免疫细胞的信息交流D.过敏原侵入机体后会引发IgE含量升高,从而导致过敏反应5.(2024·辽宁大连适应考)机体内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可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过程。下列对激素间相互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均能作用于肾脏,二者为协同关系B.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C.甲状腺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对血糖的稳定起作用,二者为协同关系D.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可促进动物生长,二者为协同关系6.(2024·江苏连云港调研)研究表明,在某些条件下糖在细胞质中会分解生成乳酸盐。安静状态下,人体静脉中血乳酸盐浓度为0.5~2.2(mmol·L-1),运动后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运动第二天的酸痛无力与乳酸盐增多引起的酸化环境有关B.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并产生乳酸盐C.在氧气充足时,乳酸盐转化成乳酸,乳酸继续转化后,可以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D.有氧呼吸在线粒体中进行7.(2024·福建龙岩模拟)如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病是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B.该病患者血浆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低C.引起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D.通过药物抑制相应的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有减轻病情的作用8.(2024·吉林东北师大附中期中)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提高机体防御新冠病毒的能力。截至2022年12月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44 416.6万剂次。下图为某同学注射新冠病毒疫苗时,缩手反射弧某突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5-羟色胺为抑制性递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发生的缩手反射及产生的痛觉均属于非条件反射B.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没有发生缩手反射,说明神经元A没有产生兴奋C.Ca2+触发突触小泡移动并与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的过程不消耗能量D.Na+和Cl-经离子通道流入神经元C,均会使神经元C的膜电位发生变化9.(2024·安徽蚌埠质检)如图中的甲、乙分别是健康成人神经系统分级调节的两个类型,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运动中身体能够保持平衡是通过途径①的调节来实现的B.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都存在分级调节,它们的中枢都在大脑C.通过途径③的调节使膀胱扩大,通过途径④的调节使膀胱缩小D.图甲的运动是受意识支配的,而图乙的排尿是不受意识支配的10.(2024·辽宁部分学校模拟)某实验小组探究不同因素对家兔尿量的影响,将三组家兔麻醉后固定于手术台上,首先记录一定时间内各组家兔的正常尿量,接下来分别从股静脉输液给药后记录一定时间内各组家兔的尿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静脉输液项目 实验前 实验后A 0.9% NaCl溶液(20.0 mL) 6.54 14.4B 速尿(注射利尿药物)(20.0 mg) 6.48 87.5C 抗利尿激素(20.0mg) 7.33 2.63注:速尿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厚壁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导致肾小管管腔液的Na+、Cl-浓度升高A.A组实验后尿量增大,与注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大幅降低有关B.B组利尿药物可能通过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来发挥作用C.本实验每组形成了自身对照,没有额外增设对照组D.机体是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来实现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1.(2024·湖北部分学校开学考)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其所含的茯苓多糖能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合成,作用机理如图所示,其中自然杀伤细胞(NK)可破坏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免疫细胞均起源于骨髓,都能识别特定的抗原B.茯苓多糖可促进白细胞介素-4的分泌,进而有助于缓解过敏症状C.茯苓多糖可增强NK的杀伤能力,进而增强机体免疫监视的功能D.茯苓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适于器官移植病人术后恢复期服用12.(2024·辽宁阜新模拟)某研究小组取生理状况相同的若干只实验小鼠分成甲、乙、丙、丁四组进行实验:向甲、乙两组注射抗原①,向丙、丁两组注射抗原②后,间隔一段合适的时间,向甲、乙、丙、丁分别注射抗原①、抗原②、抗原①、抗原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注射抗原后,辅助性T细胞与浆细胞结合,促进浆细胞分泌抗体B.初次注射抗原和再次注射抗原,均只有甲组和丁组产生了记忆细胞C.再次注射抗原后,产生抗体的速度是甲组>乙组、丙组<丁组D.甲组小鼠产生的抗体可以分布于血浆中,与抗原结合后不需要被细胞消化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13.(12分)(2024·江苏镇江10月联考)糖尿病是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综合征,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请回答问题:图1(1)正常人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 ,进入肝、肌细胞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 ,并抑制 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反过来又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 调节。 (2)据图1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 的融合,从而促进葡萄糖以 方式进入组织细胞。 (3)2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是出现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功效 ,进而导致血糖水平居高不下,持续的高血糖又进一步刺激胰岛素分泌,形成恶性循环。 (4)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血糖调节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并利用胰岛素抵抗模型鼠开展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如图2、3所示。图2的实验结果说明 。 据图2与图3可以得出的结论为FGF1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得出该结论的依据是 。 (5)综合上述信息,请推测FGF1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制 。 14.(13分)(2023·湖北模拟)哺乳动物的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激素含量的相对稳定对机体的意义重大。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TH)水平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过程,其中甲、乙表示器官,a、b表示激素,+、-分别表示促进、抑制。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代表的器官为 ,甲的作用除图中显示外,在稳态调节中的其他作用还有 (写出两个即可)。 (2)激素a能作用于乙中的细胞,而不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原因是 。 (3)若给正常的动物个体注射一定量的激素b,随后其血液中激素a的水平会 ,原因是 。 (4)临床上一般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疾病,这反映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请列举激素调节的其他两个特点: 。 要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动物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理由是 。 15.(13分)(2024·广东深圳一模)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奥密克戎肆虐全球,我国政府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新型冠状病毒衣壳外面包裹着脂质包膜,其上排列有刺突蛋白(S蛋白),下图表示其侵入人体细胞时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正常情况下,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人体细胞会被 (填细胞名称)识别并裂解清除。 (2)接种疫苗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有效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10月15日,我国已完成34.38亿剂次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灭活疫苗后,人体内激活B细胞的信号有 。接种新冠疫苗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生物学原理是 , 进而清除人体内新型冠状病毒或阻断其快速增殖。(3)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从未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但是人的免疫系统仍能产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关于抗原和抗体的关系一直存在两类不同的观点:模板学说认为,抗体是在抗原进入机体后,以抗原为模板设计出来的;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B细胞就已经存在。克隆选择学说目前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为验证克隆选择学说,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相关实验,并获得了支持克隆选择学说的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已知,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能够全部杀死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组别 第一次注射 一段时间后, 第二次注射 实验结果对照组 高剂量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小鼠产生抗X抗体和抗Y抗体实验 组1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Y 小鼠不产生抗X抗体; 产生抗Y抗体实验 组2 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 适宜剂量的抗原X ①请依据克隆选择学说,分析实验组1中小鼠能产生抗Y抗体的原因是 。 ②请预期实验组2的实验结果: 。 16.(14分)(2024·山东济南期中)神经递质分为储存于囊泡的典型神经递质和不储存于囊泡的非典型神经递质。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种神经递质,研究表明摄入一定量的GABA能改善机体睡眠质量、降血压等。已知GABA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NO是一种生物信号分子,在脑内可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具体过程如图2,回答下列问题:(1)GABA属于 (填“兴奋性”或“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 (填“有”或“无”)电位变化。 (2)重金属铅随食物链富集后进入人体内环境,过量的铅会影响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引发中毒性的脑病,初期表现为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据图1分析,铅令人出现狂躁不安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答出2项)。 (3)图2中Glu自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结合, 使离子通道打开,Na+和Ca2+内流,K+外流,突触后神经元Ca2+升高可激活NOS促进NO合成,NO从突触后神经元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引起Glu长时程释放。NO作为脑内的气体分子,属于 (填“典型”或“非典型”)神经递质;作为神经递质,NO与GABA等神经递质的区别是 (答出2项)。 (4)NO难溶于水,气体密度接近空气的密度,研究发现,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血管中存在着类似NO的信息传递分子可引起血管舒张,利用图3实验装置(用压力计观察大动脉扁平条收缩或舒张状态)及一条完整的大动脉扁平条和两条去内皮的大动脉扁平条,设计实验验证大动脉血管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由大动脉内皮产生某种物质,并通过扩散作用引起血管的肌肉组织舒张。实验思路: 。 预测结果: 。 单元检测卷(七)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调节1.C [图1中的a、b、c分别代表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分别对应与图2中的B组织液、A血浆和C淋巴液,A错误;B代表组织液,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有关,组织液渗透压应该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因为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B错误;若图1所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血糖含量上升,血糖在肝脏部位变成肝糖原,而后血糖含量下降,因此图1 b中Ⅱ端(静脉端)比Ⅰ端(动脉端)葡萄糖含量低,C正确;若图1所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血糖含量上升,会刺激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因此图1 b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低、葡萄糖含量高,D错误。]2.C [交感神经兴奋时,支气管扩张,肺通气量加大,同时胃肠蠕动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则反之,A错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B错误;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C正确;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等多种功能,但不能直接参与兴奋传递,D错误。]3.D [据题意可知,牵张反射和反牵张反射均由脊髓控制,A错误;反牵张反射要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而牵张反射不需要,B错误;按照反牵张反射的机理,b属于抑制性神经元,b处兴奋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到c所在的神经元处,抑制c所在神经元兴奋,故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不同,C错误;牵张反射使肌肉收缩,反牵张反射的效应使肌肉舒张,二者对骨骼肌的效应相反,共同维护其正常功能,D正确。]4.D [由题干信息“IgG是血清中抗体的主要类型,在淋巴液和组织液中也有少量存在; IgM在感染的早期发挥作用”,说明IgG增高可能只是过往感染,而IgM增高则一定处于感染期,A正确;由于“IgA主要存在于消化道、呼吸道的分泌液中”,因此其抵御抗原的免疫过程是通过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实现的,B正确;“IgD在血清中含量很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可作为膜受体存在于B细胞表面”,因此可参与免疫细胞的信息交流,C正确;过敏反应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引起的异常免疫反应,D错误。]5.A [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对水分的重吸收,醛固酮可以维持体内钠、钾离子平衡,所以二者之间不是协同关系,A错误;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肾上腺素可使血糖升高,二者作用相抗衡,B正确;胰高血糖素和甲状腺激素都能使血糖水平升高,它们之间的作用相同,属于协同关系,C正确;生长激素可促进生长,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生长发育,二者为协同关系,D正确。]6.C [由图可知,停止运动后,约30分钟血乳酸盐浓度恢复正常,则运动第二天的酸痛无力与乳酸盐增多无关,A错误;剧烈运动时,人体细胞既进行无氧呼吸,也进行有氧呼吸,运动所需要的大量能量主要是有氧呼吸过程提供,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B错误;在氧气充足时,乳酸盐转化成的乳酸,能继续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供能,C正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D错误。]7.B [题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这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该患者甲状腺水平低于正常值,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值高,B错误;引起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是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C正确;如果通过一定的药物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则可以影响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可改善、延缓和阻止病情进展作用,D正确。]8.D [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发生的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而痛觉的产生不属于反射,A错误;该同学在注射疫苗时没有发生缩手反射,但神经元A依然产生兴奋,只不过被大脑皮层传来的兴奋抑制,B错误;Ca2+触发突触小泡移动并与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的过程为胞吐过程,该过程会消耗能量,C错误;Na+经离子通道流入神经元C,会产生动作电位,Cl-进入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进而抑制兴奋的产生,可见Na+和Cl-经离子通道流入神经元C,均会使神经元C的膜电位发生变化,D正确。]9.A [途径①代表小脑或脑干通过脊髓控制肌肉收缩等运动,人体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因此在运动中身体能够保持平衡是通过途径①的调节来实现的,A正确;肌肉收缩等运动的调节直接受脊髓低级中枢的调节,同时还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对脊髓的分级调节,此时高级中枢包括大脑皮层、小脑、脑干等多种,B错误;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膀胱的扩大和缩小,途径③为交感神经兴奋,不会导致膀胱缩小,途径④为副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膀胱缩小,C错误;大脑通过脊髓对排尿活动进行调节,故排尿受意识支配,D错误。]10.D [当静脉快速注入大量0.9%NaCl溶液时,血容量增加,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使得尿量增多,0.9%NaCl溶液为等渗溶液,血浆渗透压不会大幅降低,A错误;速尿主要通过抑制肾小管髓袢厚壁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醛固酮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因此B组利尿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来发挥作用,B错误;本实验每组形成了自身对照(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A、B、C三组可以进行相互对照,C错误;机体的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和激素的调节下,通过调节尿量和尿的成分共同完成的,D正确。]11.C [图中免疫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但细胞A为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茯苓多糖可促进白细胞介素-4分泌,白细胞介素-4可促进B细胞分化出更多浆细胞,浆细胞会分泌大量抗体,从而导致过敏症状加重,B错误;茯苓多糖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增强对癌细胞等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进而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C正确;器官移植恢复期的病人需要降低免疫力以减弱排斥反应,而茯苓多糖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不适宜于器官移植病人术后恢复期服用,D错误。]12.C [注射抗原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辅助性T细胞不与浆细胞结合,A错误;初次注射抗原和再次注射抗原,四组均发生免疫反应,均会产生记忆细胞,B错误;再次注射抗原后,甲组和丁组进行的是二次免疫,产生抗体速度更快,故产生抗体的速度是甲组>乙组、丙组<丁组,C正确;甲组小鼠产生的抗体可以分布于血浆中,与抗原结合后需要被吞噬细胞消化,D错误。]13.(1)氧化分解 脂肪 肝糖原分解 负反馈 (2)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 协助扩散 (3)降低 (4)①使用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FGF1发挥降血糖作用时必须依赖胰岛素 ②使用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随FGF1浓度的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也降低 (5)FGF1可通过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或促进信号传导,促进胰岛素受体合成,增加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等),从而提高胰岛素的功效,改善胰岛素抵抗解析 (1)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进入肝、肌细胞并合成糖原,促进血糖进入脂肪组织细胞转变为脂肪,使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反过来又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负反馈调节。(2)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经过一系列信号传导,可引起如图1所示的变化:含GLUT4的囊泡和细胞膜的融合,促进囊泡将GLUT4转运至细胞膜,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增多,有利于葡萄糖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3)2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是出现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功效降低,即表现为胰岛素无法起到相应的调节作用,因而血糖水平居高不下,而表现为糖尿病,而持续的高血糖又进一步刺激胰岛素分泌,形成恶性循环。(4)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新型血糖调节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并利用胰岛素抵抗模型鼠开展了相关研究。图2结果显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的使用能使血糖水平降低,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胰岛素抑制剂的联合使用,却未能使血糖水平下降,因此可说明使用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FGF1发挥降血糖作用时必须依赖胰岛素,实验3结果显示随着FGF1浓度的增加,实验鼠的胰岛素浓度下降并接近正常值,据此可知使用FGF1可使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血糖浓度降低,且随FGF1浓度的增加,胰岛素抵抗模型鼠的胰岛素含量也降低。(5)结合胰岛素的作用机理可知,FGF1可通过促进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或促进信号传导,促进胰岛素受体合成,增加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等),从而提高胰岛素的功效,改善胰岛素抵抗,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14.(1)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2)垂体表面含有与a结合的特异性受体,而甲状腺没有(3)下降 激素a增加,导致甲状腺激素增加,反馈作用,激素b的水平下降(4)微量高效,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解析 (1)图中甲代表的器官为下丘脑,甲的作用除图中显示外,在稳态调节中的其他作用还具有渗透压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传导兴奋等作用。(2)激素a能作用于乙中的细胞,而不能作用于甲状腺细胞的原因是乙(垂体)中细胞膜上有激素a的受体,甲状腺细胞膜上没有激素a的受体。(3)图中b为促甲状腺激素,若给正常的动物个体注射一定量的激素b,随后其血液中激素a水平降低,原因是激素b促进TH的分泌,TH的分泌量增加会抑制激素a的分泌。(4)临床上一般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人体内分泌系统疾病,这反映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是通过体液运输,激素调节的其他两个特点:微量而高效、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作用范围广、作用速度慢、作用时间长。要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动物体内需要源源不断的产生TH激素,理由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15.(1)蛋白质(糖蛋白) 细胞毒性T细胞(2)抗原与B细胞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接种新冠疫苗后,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3)机体中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B细胞,实验组1给小鼠注射了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将小鼠体内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全部杀死,但与抗原Y互补的B细胞依然存在,所以注射适宜剂量的抗原Y,机体可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Y抗体 小鼠不产生抗X抗体解析 (1)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糖蛋白),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因此能够识别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人体细胞并将其裂解的细胞是细胞毒性T细胞。(2)接种后,抗原与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进而提供第二个信号。接种新冠疫苗后机体会发生免疫反应,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清除人体内新型冠状病毒或阻断其快速增殖。(3)①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在抗原进入机体之前,具有不同类型特异性受体的B细胞就已经存在。实验组1给小鼠注射了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将小鼠体内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全部杀死,但与抗原Y互补的B细胞依然存在,所以注射适宜剂量的抗原Y,机体可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Y抗体。②实验组2给小鼠注射了高剂量的具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原X,将小鼠体内具有与其互补受体的B细胞全部杀死,再注射适宜剂量的抗原X,机体中没有与抗原X互补受体的B细胞,机体不能发生免疫反应,所以实验组2的实验结果为小鼠不产生抗X抗体。16.(1)抑制性 有(2)铅抑制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铅破坏氨基丁酸的受体;铅抑制氨基丁酸的释放;铅减少氨基丁酸的产生等(3)AMPA和NMDA 非典型 NO不储存于囊泡;可由突触后膜释放(4)实验思路:准备两组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第一组样本是去内皮的大动脉扁平条,第二组样本是将完整的大动脉扁平条与去内皮的大动脉扁平条叠加的扁平条,相同时间后通过压力计观察两组大动脉扁平条的状态预测结果:第一组大动脉扁平条收缩,第二组大动脉扁平条舒张解析 (1)由图可知,GABA引起的作用为Cl-的内流,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的状态,GABA与突触后膜结合后,由于Cl-的内流使得膜内负电荷增多,有电位变化。(2)重金属可通过影响蛋白质的结构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铅可通过抑制图1所示过程导致中毒性脑病,可能的原因是铅抑制氨基丁酸与其受体结合;铅破坏氨基丁酸的受体;铅抑制氨基丁酸的释放;铅减少氨基丁酸的产生等。(3)Glu自突触前膜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AMPA和NMDA受体结合,使通道打开促使Na+和Ca+内流,同时K+外流;NO为气体分子,所以NO从突触后神经元以自由扩散方式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图示显示,NO不储存于囊泡,可以由突触后膜释放,属于非典型神经递质,这也是NO与GABA等神经递质的区别。(4)该实验需要验证大动脉血管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由大动脉内皮产生某种物质,并通过扩散作用引起血管的肌肉组织舒张。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大动脉扁平条内皮,根据实验原则和题中实验目的,设计的实验思路为:准备两组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第一组样本是去内皮的大动脉扁平条,第二组样本是将完整的大动脉扁平条与去内皮的大动脉扁平条叠加的扁平条,相同时间后通过压力计观察两组大动脉扁平条的状态;推测的结果为:第一组大动脉扁平条收缩,第二组大动脉扁平条舒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