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含减数分裂)(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单元检测卷(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含减数分裂)(含解析)

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卷(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含减数分裂)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12小题,共48分。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24·陕西西安模拟)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G1、S、G2)和分裂期(M),如图1;细胞增殖过程中DNA含量会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一定数量细胞的DNA含量,可分析其细胞周期。根据细胞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株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图2。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分裂间期合成相关蛋白质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B.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发生在图1中的M期
C.图2中的乙主要发生在图1中的S期
D.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图2中甲组细胞数减少
2.(2024·皖豫圆梦大联考)科学家把整个细胞群体处于细胞周期同一时期的现象称为细胞周期同步化。昆虫产下一批卵后同时受精,会出现所有受精卵同时卵裂的现象,这是一种自然同步化;通过人工选择或诱导可使受精卵细胞都停在分裂中期,这是一种人工同步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次有丝分裂
B.根据裂殖酵母不同时期细胞体积和重量不同,采用离心法分离出处于某一时期的细胞,这是一种自然同步化
C.将DNA合成抑制剂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可让所有细胞都停留在G1期与S期交界处
D.细胞周期同步化后更有助于研究调控细胞周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细胞周期的外在因素
3.(2024·河北保定期末)我国科学家找到了人类促衰老基因(KAT7基因),研究发现当KAT7基因开启时细胞快速衰老,关闭时细胞衰老速度则大幅减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可以研制KAT7基因表达抑制剂延缓细胞衰老
B.促进KAT7基因的表达有利于提高细胞内端粒酶的活性
C.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内水分减少
D.衰老细胞产生的自由基会同时攻击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
4.(2024·广东东莞一模)提取鸡输卵管细胞、红细胞及胰岛B细胞的总DNA和总RNA,以卵清蛋白基因、β-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片段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实验 方法 Southern杂交(DNA探针—细胞总DNA) Northern杂交(DNA探针—细胞总RNA)
细胞类型 输卵管细胞 红细胞 胰岛B细胞 输卵管细胞 红细胞 胰岛B细胞
卵清蛋 白基因 + + + + - -
β-珠蛋 白基因 + + + - + -
胰岛素 基因 + + + - - +
A.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细胞内基因组相同,RNA不完全相同
B.Southern杂交区有A-T碱基对,Northern杂交区无A-T碱基对
C.卵清蛋白基因、β-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均为选择性表达的基因
D.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组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
5.(2024·山东省实验中学模拟)某化合物可使淋巴细胞分化为吞噬细胞。实验小组研究了该化合物对淋巴细胞的影响,结果见下表。下列关于实验组的叙述,合理的是 (  )
分组 细胞特征 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 吞噬细菌效率
对照组 均呈球形 59.20% 4.61%
实验组 部分呈扁平状,表面有突起或伪足 9.57% 18.64%
A.有90.43%的细胞处于细胞分裂间期
B.遗传物质的改变使细胞分裂能力降低
C.部分细胞溶酶体数量增多,运动能力增强
D.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会恢复成球形
6.(2024·河北押题)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较高的分化潜能,可向多个方向进行分化。向糖尿病患者体内输注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进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恢复患者正常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进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的功能不同,原因是两者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
B.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向多个方向进行分化,说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全能性
C.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胰岛样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与胰腺组织微环境无关
D.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增殖、分化成胰岛样细胞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
7.(2024·辽宁锦州模拟)细胞内营养物质消耗、代谢废物积累均会引起细胞内部环境恶化。当细胞内部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时会触发细胞分裂、凋亡过程,其关系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细胞内部环境,范围0~1,0为最差,1为最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细胞内部环境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B.细胞分裂、凋亡是内部环境恶化程度决定的被动过程
C.若某细胞发生突变,使B点上移、A点下移,则该细胞可能变成癌细胞
D.若细胞内部环境经常处于略低于A的状态,机体细胞凋亡数量增多
8.(2024·湖北华中师大附中适应考)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M期),间期又分为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与DNA合成后期(G2期)三个时期。为了探究细胞周期运行的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取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了融合实验,获得下表结果。则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细胞融合的组合方式 融合细胞中的现象
M期细胞和G1期细胞 原G1期细胞中染色质出现凝缩成单线状染色体
M期细胞和G2期细胞 原G2期细胞中染色质出现凝缩成双线状染色体
S期细胞和G1期细胞 原G1期细胞核中DNA进行复制
S期细胞和G2期细胞 原G2期细胞核中DNA没有启动复制
A.诱导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的调控因子存在于M期细胞中,且随M期进行含量越来越高
B.G2期凝缩成双线状的原因是复制后的两条DNA链未及时形成双螺旋结构
C.将M期细胞和S期细胞融合,原S期细胞中染色质不会凝缩
D.将M期细胞和S期细胞融合,原M期细胞染色体DNA不会复制
9.(2024·辽宁沈阳市二中模拟)如图所示,一条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D和d),当染色体的端粒断裂(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③)。端粒酶是细胞中负责延长端粒的一种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在两个着丝粒之间的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以上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图⑤后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Dd
C.图⑤后子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数相同
D.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端粒酶可以通过转录修复缩短的部位
10.(2024·重庆巴南区质检)某男性的两个精原细胞,一个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另一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B1和B2,其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为C1和C2。那么,在无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染色体形态相同并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1和A2、C1和C2
B.遗传信息相同的细胞是A1和A2、C1和C2
C.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D.染色体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
11.(2024·湖北质检)如图甲为某二倍体生物体内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甲的A、C表示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B、D表示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
B.图甲中B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图甲的B、C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可用图乙的ab、efg段表示
D.图甲的A、D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分别用图乙的cd和hi段表示
12.(2024·重庆二中诊断)基因型为AaBb的一个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精原细胞,其DNA都用32P进行标记,将其放入含31P的培养基中培养并分裂,其中某个子细胞染色体及其基因位置示意图如图,且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只发生了除基因重组外的一种变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只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若只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
C.若只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发生了互换
D.若4条染色体均有放射性,说明该精原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
13.(13分)(2024·山西部分学校联考)细胞周期是由一系列连续事件按精确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动态过程,不同的检验点调控着细胞周期及相关事件的正常运行。其中纺锤体检验点监控染色体在赤道板的排列和向纺锤体两极的分离,确保染色体两侧的着丝粒-动粒复合体与微管(蛋白质)的粘附和有丝分裂的完整。如图是某二倍体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相关物质数量变化的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ad段对应时期的细胞中mRNA含量相对较少,原因是         。
若该二倍体细胞为根尖分生区细胞,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制片时为使细胞分散开来,便于观察,可进行的操作是    。
(2)若图中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目,则纺锤体检验点调控细胞停留的时期对应图中    段;若图中纵坐标表示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则b点纺锤体的作用是                        。
在确保所有染色体都正确的粘附到纺锤体后,再进入有丝分裂    期,从而保证细胞内的染色体                     。
(3)某些着丝粒-动粒复合体未与微管连接,会激活纺锤体检验点,使细胞分裂暂停并启动细胞内修复。若纺锤体检验点功能缺陷,则将导致                    。
(4)该二倍体生物细胞除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外,有的细胞还能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与有丝分裂相比,无丝分裂具有的不同特点是                    。
14.(13分)(2024·福建厦门市二中质检)细胞分裂分化及其调控:果蝇成体中的神经干细胞(NSC)可在机体需要时增殖,也可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以达到稳定细胞数量或修复机体的目的。研究证明果蝇胚胎早期发育时NSC中,Trbl基因的表达会使NSC进入暂不增殖的状态,且有相当部分(约75%)的细胞停滞在了G2期。图1显示了果蝇胚胎发育早期NSC细胞进入或解除停滞状态的分子机理,其中Trbl、Akt、dILPs都是蛋白质分子。
图2
(1)据题信息推断,神经干细胞属于    。
A.胚胎干细胞 B.单能干细胞
C.多能干细胞 D.全能干细胞
(2)根据图1中的信息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处于增殖期Ⅰ的细胞和停滞期的细胞,在     方面(填下面的编号)可能存在差异。
①DNA含量 ②mRNA种类 ③蛋白质种类
④细胞形态 ⑤细胞核相对大小
(3)Trbl可促进并维持NSC细胞进入停滞期,dILPs则可以解除细胞的停滞状态,结合图1的信息,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多选)。
A.Trbl基因在增殖期Ⅰ开始转录
B.Trbl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由Trbl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
C.Akt可以促进NSC脱离停滞期、能促进细胞分裂
D.dILPs可能是一种激素分子,通过与细胞内的Akt结合可抑制Trbl发挥作用
(4)一般认为,细胞处于暂不增殖状态时,所处的时期应为G0期。最近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周期停滞方式。通过对比分析处于不同暂不增殖状态下的细胞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比例差异,得到了如图2的结果。有人提出“处于G2期NSC细胞是更好的修复神经损伤的材料”,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根据图2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阐述理由:                                      。
(5)NSC细胞累积一定的数量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分化是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关键。科研人员认为可选择dILPs作为“分子开关”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状态,选择的理由是                                     
                                      。
15.(13分) (2024·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端粒的缩短引发细胞的复制衰老,当端粒随着细胞增殖缩短到一定程度,会触发细胞内p53信号通路介导的DNA损伤“警报”系统,导致细胞周期的停滞。p53是著名的肿瘤抑制因子,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或细胞衰老,避免细胞因为DNA的损伤而发生癌变。研究发现,端粒的缩短(可视作DNA损伤)会使细胞中的p53含量、磷酸化程度及稳定性明显增加,继而活化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使细胞停留在细胞周期的G1检查点,细胞分裂停滞,最终导致细胞衰老。
(1)衰老的细胞的细胞核发生了哪些变化:                 。
(2)端粒是指:            ,端粒的缩短导致端粒    (填“内侧”或“外侧”)的正常DNA序列受到损伤,会    (填“促进”或“抑制”)p53信号通路,细胞分裂停滞,最终导致细胞衰老。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B.p53通过抑制分裂期的正常进行而发挥作用
C.端粒缩短会导致细胞进入G1检查点并停止分裂
D.p21蛋白可以抑制细胞继续进行细胞周期
(4)端粒酶是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其作用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正常人体细胞中,端粒酶    (填“有”或“没有”)活性,其延长端粒的过程与    酶的作用原理类似。
16.(13分) (2024·江苏扬州模拟)粗糙型链孢霉(染色体数2n=14)是一种多细胞真菌,其部分生活史过程如图1所示,子囊是粗糙型链孢霉的生殖器官。合子先进行减数分裂,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最终形成8个子囊孢子。由于子囊外形狭窄,合子分裂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按分裂形成的顺序排列在子囊中,图2表示粗糙型链孢霉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仅示部分染色体),请回答:
(1)图1的b中含有染色单体    条,形成的每个子囊孢子中染色体的数目为    条。
(2)在图1所示C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图2中的    所示图像。图2中丙图像可能出现在图1中的    (填图1中表示过程的大写字母)过程中。
(3)已知子囊孢子大型(R)对小型(r)显性,黑色(H)对白色(h)显性,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现将大型黑色、小型白色两种子囊孢子分别培养成菌丝,两种菌丝杂交产生合子,该合子基因型为    。若图1所示子囊中的b细胞表型为大型白色,则同一子囊中最终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的颜色和大小排布最可能是下图中的    (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交换)。
(4)在细胞分裂间期,线粒体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Ⅰ.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Ⅱ.细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Ⅲ.线粒体分裂增殖形成。
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线粒体的放射性。结果如下:
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 1 2 3 4
测得的相对放射性 2.0 1.0 0.5 0.25
①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                        。
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           。
③通过上述实验,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    (填“Ⅰ”“Ⅱ”或“Ⅲ”)。
盖州分校 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地址:隆仁饭店斜对面聚能教育 提分热线:15641713339
单元检测卷(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含减数分裂)
1.D [分裂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合成相关蛋白质需要核糖体的参与,A正确;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即图1中的M期,B正确;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4C,均为S期细胞,C正确;甲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包括G1期细胞,S期进行DNA的复制,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图2中甲组细胞数(G1期)增多,D错误。]
2.D [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所经历的全过程,A错误;根据裂殖酵母不同时期细胞体积和重量不同,采用离心法分离出处于某一时期的细胞,是通过人工选择处于某一时期的细胞,这是一种人工同步化,B错误;将DNA合成抑制剂加入细胞培养液中,处于S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处于G1期的细胞停留在G1期与S期交界处,S期后的细胞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再分裂时会停留在G1期与S期交界处,C错误;细胞周期同步化后使细胞处于同一时期,更有助于研究调控细胞周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细胞周期的外在因素,D正确。]
3.B [根据题意,KAT7基因开启的时候,人的细胞快速衰老,因此可以通过研制KAT7基因表达抑制剂的方法延缓细胞衰老,A正确;端粒酶的活性增强,可以修复缩短的端粒,延缓细胞衰老,因此促进KAT7基因的表达降低了细胞内端粒酶的活性,B错误;衰老的细胞中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的体积减小,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代谢减慢,C正确;衰老细胞产生的自由基会同时攻击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产生更多的自由基,促进细胞衰老,D正确。]
4.B [同一个体不同组织的细胞内基因组相同,RNA不完全相同,A正确;Southern杂交区有A—T碱基对,Northern杂交区有A—U、A—T两类碱基对,B错误;从表中看出,卵清蛋白基因、β珠蛋白基因和胰岛素基因均为选择性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分别只在输卵管细胞、红细胞、胰岛B细胞内表达,C正确;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D正确。]
5.C [由表可知,实验组核DNA含量增加的细胞比例为9.57%,包括G2期、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则有90.43%的细胞处于G1期和S期,A错误;细胞的形态变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B错误;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释放消化酶,可分解进入细胞的细菌,溶酶体数量增多,运动能力增强,C正确;去除该化合物后扁平状细胞不再分裂分化,扁平状细胞不会恢复成球形,D错误。]
6.A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的差异是细胞分化造成的,是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同,导致两者的功能不同,A正确;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向多个方向进行分化,不符合全能性的概念,B错误;细胞分化受基因影响,也受细胞生存环境影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胰岛样细胞是基因与其生存微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与胰腺组织微环境是有关的,C错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增殖、分化成胰岛样细胞的过程中要进行DNA的复制,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D错误。]
7.B [细胞内部环境恶化程度增大,会发生细胞分裂,恶化到一定程度会引发细胞凋亡,细胞内部环境会影响基因的表达,A正确;细胞分裂、凋亡是由细胞内部环境恶化程度触发的主动过程,不属于被动过程,B错误;若某细胞因细胞突变导致B点上移的结果是细胞更易分裂,下移的结果是细胞更不易凋亡,这样最终结果是该细胞可能变为癌细胞,C正确;由图可知,环境经常处于低于A的状态时,细胞凋亡程度增加,机体细胞凋亡数量增多,D正确。]
8.D [M期细胞和G1期细胞融合,原G1期细胞中染色质出现凝缩成单线状染色体;M期细胞和G2期细胞融合,原G2期细胞中染色质出现凝缩成双线状染色体,说明M期细胞中存在能诱导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的调控因子,但不能说明随着M期进行调控因子含量越来越高,A错误;G2期凝缩成双线状的原因是G2期的细胞中DNA经过了复制,即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B错误;M期细胞中存在能诱导染色质凝缩成染色体的调控因子,将M期细胞和S期细胞融合,原S期细胞中染色质会凝缩,C错误;M期细胞是分裂期的细胞,此时的细胞已经经历过间期DNA分子的复制,故将M期细胞和S期细胞融合,原M期细胞染色体DNA不会复制,D正确。]
9.D [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均有可能发生染色体的端粒断裂(②)后,姐妹染色单体会在断裂处发生融合的现象,因此该变异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也可以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据题意“融合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由于纺锤丝的牵引而在任何一处位置发生随机断裂”可知,若发生断裂的部位位于D基因的左侧或d基因的右侧,则图⑤中D和d基因最后可能分配到同一个子细胞中,故图⑤后子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Dd,B正确;据题意可知,发生断裂后,两条染色体被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相同,C正确;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端粒酶可以通过逆转录修复缩短的部位,D错误。]
10.B [有丝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为A1和A2的遗传物质与亲代细胞的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得到两个子细胞(次级精母细胞)为B1和B2都不含同源染色体,DNA分子数目、染色体组数完全相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产生两个子细胞(精细胞)为C1和C2,其遗传信息、DNA分子数、染色体形态等完全相同。故染色体形态相同并有同源染色体的是A1和A2,B1和B2、C1和C2都不含同源染色体,A错误;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的遗传信息相同,即遗传信息相同的是A1和A2、C1和C2,B正确;A1和A2以及B1和B2的DNA分子数都等于体细胞中的DNA分子数,C1和C2的DNA分子数减半,因此核DNA分子数的关系式是A1=A2=B1=B2=C1+C2,C错误;B1和B2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数半,同理C1和C2为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也减半,因此染色体的数目关系式是A1=A2=B1+B2=C1+C2,D错误。]
11.C [A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图甲中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时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B正确;图甲的B、C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可用图乙的fg、ab段表示,C错误;图甲的A、D中同源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分别用图乙的cd(染色体数目加倍)和hi段(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目为0)表示,D正确。]
12.C [若图示细胞内只有1条染色体有放射性,则形成该细胞过程中不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可能经过了三次以上的DNA复制,导致一条有放射性的染色体随机分到了这个细胞,即有可能发生了互换,A错误;若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内含有2条染色体有放射性,但是若减数分裂前经过了不止一次的有丝分裂,而每一次有丝分裂时若有标记的DNA都分到一个细胞内,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也会得到上述结果,故不能说明该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前只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B错误;若图示细胞内有3条染色体有放射性,则说明该细胞的上一个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是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都含有32P的放射性,而另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有一条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放射性,这种情况只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和a所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染色体互换导致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都含有了放射性,C正确;若4条染色体均有放射性,则该精原细胞只经过了一次DNA复制,说明该精原细胞只进行了减数分裂,D错误。]
13.(1)此时细胞中染色体高度螺旋化,其中的DNA不易解旋,因而基因表达减少 压片
(2)ab 使分开的染色体在纺锤丝的迁引下逐渐向两极移动 后 能同时进行着丝粒分裂,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
(3)着丝粒无法正常分裂,进而会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中期
(4)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解析 (1)处于ad段对应时期的细胞中mRNA含量相对较少,原因是此时细胞中染色体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的状态,因而其中的DNA不易解旋,因此基因几乎不表达。若该二倍体细胞为根尖分生区细胞,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制片时需要通过解离过程使细胞分散开来,便于分散成单层细胞,因此为了有利于观察,在制片阶段需要进行压片操作,使细胞分散开来。
(2)若图中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的数目,则纺锤体检验点调控细胞停留的时期对应图中ab段,该时段对应有丝分裂的前、中期;若图中纵坐标表示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则b点后发生同源染色体对数减半,该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结束,此时纺锤体的作用是将分开的染色体在纺锤丝的迁引下逐渐向两极移动。在确保所有染色体都正确地粘附到纺锤体后,再进入有丝分裂后期,从而保证细胞内的染色体能同时进行着丝粒分裂,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
(3)某些着丝粒-动粒复合体未与微管连接,会激活纺锤体检验点,使细胞分裂暂停并启动细胞内修复。若纺锤体检验点功能缺陷,则将导致染色体的着丝粒无法正常分裂,进而会使细胞分裂停留在中期。
(4)该二倍体生物细胞除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外,有的细胞还能通过无丝分裂进行增殖,与有丝分裂相比,无丝分裂消耗的能量较少,同时也有DNA复制过程,其与有丝分裂相比,不具有的特点是没有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
14.(1)C
(2)①②③④⑤
(3)ABC
(4)同意 根据图2可知,培养8~20小时,停滞于G2期的NSC进入细胞周期的比例就显著高于G0期细胞,由此可见利用处于G2期的NSC细胞能够更快恢复损伤区域细胞的数量起到治疗作用
(5)增加dILPs的含量,dILPs可通过细胞内信号激活Akt蛋白,促进NSC细胞由停滞期进入增殖期,开始分裂增殖
解析 (1)神经干细胞可在机体需要时增殖,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细胞,因此神经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A、B、D错误,故选C。
(2)Trbl基因的表达会使NSC进入暂时不增殖的状态,且有相当部分的细胞停滞在G2期,所以停滞期的细胞可能停滞在多个不同阶段,推测停滞期的细胞有些完成DNA的复制,有些没有,故增殖期Ⅰ的细胞和停滞期的细胞在DNA含量上有差异,其次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不同的活动,RNA种类、蛋白质种类、细胞形态、细胞核相对大小也会有差异,故选①②③④⑤。
(3)Trbl会使NSC进入暂不增殖的状态,所以Trbl基因在增殖期Ⅰ阶段表达,A正确;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Trbl基因的碱基序列决定Trbl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B正确;图1可知,Akt会抑制Trbl的作用,可以使NSC细胞继续分裂,C正确;激素被受体细胞识别,发挥作用后会灭活,而dILPs是蛋白质分子,通过激活Akt去发挥抑制Trbl作用,所以dILPs不是激素。
(4)由图2可知,培养相同的时间,停滞于G2期的NSC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的比例较高,自培养8小时开始,停滞于G2期的NSC进入细胞周期的比例就显著高于G0期细胞,培养至20小时G2期细胞有超过80%的比例进入细胞周期而G0期细胞仅为20%。处于G2期的NSC细胞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更快地进入细胞周期进行增殖,所以利用处于G2期的NSC细胞能够更快恢复损伤区域细胞的数量,从而达到修复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
(5)题干中给出的Trbl、Akt、dILPs三种蛋白质分子在调控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三者都具备作为“分子开关”来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状态的潜能。例如:Trbl可以使得细胞从增殖期Ⅰ进入停滞期的状态,因此可以通过控制Trbl控制细胞是否增殖达到控制NSC数量的目的;Akt可以直接影响细胞是否脱离停滞期的状态,开始分裂增殖,因此可以通过控制Akt控制细胞是否增殖达到控制NSC数量的目的;dILPs可以通过细胞内信号影响Akt,间接控制细胞是否脱离停滞期的状态,开始分裂增殖,因此可以通过dILPs控制细胞是否增殖达到控制NSC数量的目的。
15.(1)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2)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 内侧 促进
(3)D
(4)没有 逆转录
解析 (1)细胞衰老的过程是细胞的生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衰老细胞的特征: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②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③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④有些酶的活性降低;⑤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端粒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是指每条染色体的两端都有一段特殊序列的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的缩短导致端粒内侧的正常DNA序列受到损伤,当端粒随着细胞增殖缩短到一定程度,会触发细胞内p53信号通路介导的DNA损伤“警报”系统,促进p53信号通路,细胞分裂停滞,最终导致细胞衰老。
(3)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A错误;端粒缩短→p53蛋白活化→p53使p21蛋白活化→导致细胞停滞在G1期(分裂间期)检查点→引发细胞衰老,因此端粒缩短会导致细胞停滞在G1检查点并停止分裂,而不是导致细胞进入G1检查点并停止分裂,从而p21蛋白可以抑制细胞继续进行细胞周期,B、C错误,D正确。
(4)端粒酶在细胞中负责端粒的延长的一种酶,是基本的核蛋白逆转录酶,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缩短的端粒其细胞复制能力受限),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被抑制,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16.(1)0 7
(2)甲、乙 D
(3)RrHh C
(4)①自身不能合成胆碱 ②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 ③Ⅲ
解析 (1)子囊孢子是合子先进行减数分裂,再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得到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各进行一次染色体的复制,减数分裂进行连续两次细胞分裂,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的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故形成的b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即含有7条染色体,0条染色单体。在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不变,故最后形成的每个子囊孢子中染色体的数目为7条。
(2)图1中C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图2中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出现联会现象。乙图表示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因此在图1所示C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图2中的甲和乙所示图像。丙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图像,可出现在图1的D过程(减数第二次分裂)。
(3)大型黑色、小型白色两种子囊孢子基因型分别为:RH、rh,两种菌丝杂交产生合子,该合子基因型为RrHh。若图1所示子囊中的b细胞表型为大型白色,基因型为Rh,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交换,则同一子囊中的c细胞基因型为rH。再通过有丝分裂形成8个子囊孢子,基因型分别为:Rh、Rh、Rh、Rh、rH、rH、rH、rH,子囊孢子能直接表现出其基因型所对应的表型,故最终形成的8个子囊孢子的颜色和大小排布最可能是4个大型白色、4个小型黑色,C正确。
(4)①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要加胆碱才能繁殖,说明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自身不能合成胆碱,所以采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目的是排除细胞内自身合成的胆碱对实验的干扰。②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与前一种培养基相比,能让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其上培养,从结果来看检测的是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与测得的相对放射性的关系,所以“另一种培养基“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③表格结果显示,随着细胞增殖代数的增加,测得的细胞中线粒体的相对放射性成倍减少,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Ⅲ线粒体分裂增殖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