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检测卷(十)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16小题,共48分。在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024·湖北武汉调研)“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分解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分解作用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B.若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态系统就会崩溃C.温带落叶林气温较高,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于北方针叶林D.沼泽淤泥因缺氧导致分解作用弱,可用于开发有机肥料2.(2024·湖南部分学校开学考)如图是某湖泊中主要物种之间形成的食物网。若向该湖泊投放捕食鱼类的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鲤与秀丽白虾之间的捕食、种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B.黄颡鱼、银鲫、鲢和鲤的减少量等于乌鳢、鲶的增加量C.秀丽白虾、浮游动物的生物总量先增加,最终趋于稳定D.绿藻、硅藻、浮萍和芦苇等生产者的生物总量迅速减少3.(2024·重庆调研)某科研单位构建了“稻—萍—鱼”三重营养关系生态模型来防治稻田虫害,以增产增收。在该模型中,栽培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水稻遭遇虫害时也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同时鱼的活动不仅可以减少危害水稻的害虫的种群密度,还可以起到松土和增氧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稻通过行为信息引来害虫天敌,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B.蓝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红萍和水稻提供有机营养C.“稻—萍—鱼”模型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D.种植转Bt基因抗虫水稻多年后,农田生态系统中仍会出现水稻害虫4.(2024·广东梅州质检)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为14.12亿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 041万人,2022年末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最近60多年来我国人口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问题B.我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可调整年龄结构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小D.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危机5.(2024·贵州开学考)与1961年相比,2019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明显增长,而生态承载力总量只提高了30%。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进入生态超载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961年以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总量变化曲线图A.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B.当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会出现生态赤字C.汽车尾气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D.与蔬菜水果相比,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6.(2024·湖北武汉质量检测)本世纪之前张毕湖的湖水一眼看不到边,然而因数十年养殖,湖泊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湖泊功能也基本丧失。2019年,研口区启动张毕湖水环境治理工程,现在张毕湖各子湖实现了“草型清水态”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湖泊生态系统比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强B.湖泊爆发水华后的主要危害是降低了水体中的溶氧量C.张毕湖由“藻型湖泊”变为“草型湖泊”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张毕湖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升高会导致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随之升高7.(2024·湖南岳阳质检)下图表示某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施用农家肥能增加CO2浓度,利于葡萄和蔬菜增产B.蝇蛆和蚯蚓是分解者,可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由于饲养猪、鸡,增多了食物链,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D.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8.(2024·广东六校联考)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出“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下列有关策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培育良种、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B.发展现代化农业时建立沼气池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C.多层育苗等立体农业生产方式增大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9.(2024·湖北模拟)秸秆好氧堆肥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将秸秆“变废为宝”,堆内温度通常在40~65 ℃,一般分为升温阶段、高温阶段、降温阶段及腐熟阶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可能会分泌一些胞外酶,如纤维素酶B.升温阶段中,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H2O、CO2等物质时会释放热量C.室外堆肥时,高温阶段的嗜热微生物完全取代了升温阶段的嗜温微生物D.与秸秆就地焚烧相比,秸秆堆肥可以有效减少化肥使用和环境污染10.(2024·湖南新高考联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发现,蝗虫的聚集依赖于一种信息0素——4-甲氧基苯乙烯,4~5只独居蝗虫聚集之后,便会自发地产生该种信息素,吸引更多蝗虫聚集过来;随着蝗虫密度的增加,它们释放的信息素含量也会迅速增加,进一步促进蝗虫的聚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只飞行的蝗虫只含种群基因库部分基因B.可根据4-甲氧基苯乙烯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C.蝗虫聚集的过程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过程D.利用4-甲氧基苯乙烯吸引、抓捕并消灭蝗虫属于化学防治11.(2024·广东粤港澳大湾区模拟)发展农村庭院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如图是某农村庭院生态工程模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生态工程主要遵循了整体原理和循环原理B.该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能减排C.该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D.碳从农作物到禽畜的主要传递形式为有机物12.(2024·福建漳州质量检测)下图为某乡村生态农业的示意图,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活垃圾的发酵处理可减少该乡村的生态足迹B.蚯蚓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C.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增加食物链中营养级数量,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进行堆沤发酵,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13.(2024·湖南模拟)据报道,在某水域抓住的两条“怪鱼”,经确认系外来物种鳄雀鳝。鳄雀鳝生性凶猛且缺乏天敌,会捕食我国水域中的鱼类等本土物种,从而导致水中被鱼当作食物的藻类大面积泛滥,在水域中形成单一物种的优势,使水体缺氧,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灾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B.藻类大面积泛滥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C.水体缺氧造成鱼类等死亡,进而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灾害加剧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收支难以维持平衡14.(2024·湖南娄底名校联考)秦岭中西段为濒危动物大熊猫最后的生存家园,为加大对大熊猫的保护,我国在秦岭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可消除地理隔离,进而促进大熊猫间的基因交流B.维持保护区内适量的天敌或竞争者,对大熊猫种群的健康发展有利C.大熊猫用粪便在其生活领地周边做标记以警示同类,这属于化学信息D.大熊猫捕食竹鼠(以竹子为食)时属于第二营养级,吃竹笋时则属于初级消费者15.(2024·广东部分名校开学考)科学家在研究银泉生态系统时,调查了该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统计了各类生物的同化能量值(kJ·m-2·a-1),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为22 859(kJ·m-2·a-1)B.呼吸作用消耗能量的比例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降低C.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范围是10%~17%D.第四营养级约38.6%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16.(2024·河北邯郸一模)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近万处,有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1 114只增加至1 864只,朱鹮从7只增加到5 000只。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实质是遏止物种的灭绝,增加物种的多样性B.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C.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能吸引游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建立人工繁殖中心、改善栖息环境都是增加朱鹮数量的有效措施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52分。17.(13分)(2024·湖南永州模拟)为了研究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每一级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移效率,生态学家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图,甲、乙、丙表示相邻的三个营养级,字母表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1)。回答下列问题:(1)A1+B1+D1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甲的同化量。 (2)碳在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之间的流动主要是以 形式进行的。据图可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的特点,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3)图中“乙→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00%(用图中字母表示),丙固定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 (用图中字母表示)。(4)食草动物(乙)捕食强度较低时,生产者(甲)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原因可能是 。 18.(13分)(2024·广东八市模拟)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及相应的气候灾难日益严重,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方面具有巨大作用,利用海藻制取的生物柴油被认为是一种CO2零排放的能源而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研究热点。如图为有关的碳循环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的特点。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的异养微生物属于 。珊瑚礁有“海底热带雨林”之称,珊瑚虫以海藻为食,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看,它处于 营养级。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珊瑚。 (3)研究发现,气候变暖会加快海洋中异养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一种 调节机制。科研人员在海底采集了大量中新世中期(约1 500万年前)岩芯,发现有机碳的含量非常高,据此作出当时全球气候变冷的结论,其理由是 。 (4)请你结合图中信息,提出两条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 19.(13分)(2024·广东惠州一模)牡蛎是一种重要的肉质鲜美的经济贝类。一般分布在潮间带和潮下带水深不超过10 m的范围内,以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底栖微藻为食。同时,大量牡蛎聚集固着生长于硬底物表面,形成牡蛎礁。牡蛎礁具多种功能,被称为亚热带、温带地区的“珊瑚礁”。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牡蛎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牡蛎还被广泛用于监测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如微塑料和重金属物质),因为这些污染物可通过 作用在牡蛎体内聚集。 (2)过去100多年中,受过度采挖、海岸带开发、泥沙淤积、病害侵染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牡蛎礁退化严重,使得各近岸海域的水产资源丰富度下降,分析其可能的原因: (答出1点即可)。 (3)为保护这一独特的海洋生境,我国在部分地区建立了牡蛎礁海洋特别保护区,这属于对牡蛎礁资源的 保护。近年来我国又逐步开启了牡蛎礁修复试点项目。牡蛎礁修复除了需要添加附着底物外,还需要补充牡蛎(如异地引种)以增加种群数量。下表为修复地牡蛎种群(A)和异地待引种牡蛎种群(B)种群生物学(繁殖力、遗传多样性和病害侵染等)相关调查数据。 种群生物学项目种群 A B繁殖力指数 600 1 013遗传多样性指数 0.000 28 0病害侵染率 17.2% 47.3%由表中数据可推测:如果以B牡蛎种群作为A种群牡蛎礁修复的异地引种群,除了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外,还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有① ;② 。如果牡蛎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所以还需要确定最佳的引种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20.(13分)(2024·湖南新高考联考)为了减少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某地农村因地制宜,开创了以“稻田养龙虾、鱼”为主体的生态农业,其运作模式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蚯蚓的食物来看,蚯蚓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 。水稻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 (2)从稻田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和 。 (3)养殖龙虾要注意水温和水体的酸碱度,龙虾只有在水温高于20 ℃的弱碱性水体中才会开始交配和繁殖,在此过程中龙虾接收的信息类型是 。 这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该生态农业增加了蚯蚓、鸡、猪的养殖,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4)用箭头画出该生态农业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 。 (5)人类处在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而成的巨大系统中。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 的规律,更要考虑 等系统的影响力。 单元检测卷(十) 生态系统及人与环境1.A [分解作用是通过分解者的代谢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也可能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等,A错误;若没有细菌、真菌等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B正确;与北方针叶林相比,温带落叶林气温较高有利于其分解作用,因此分解作用较强,C正确;受水浸泡的沼泽土壤中缺氧,抑制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减少有机物分解,有机物质积累量很大,可用于开发有机肥料,D正确。]2.C [向该湖泊投放捕食鱼类的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会影响鲤和秀丽白虾的数量,但不会影响二者的种间关系,A错误;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黄颡鱼、银鲫、鲢和鲤的减少量大于乌鳢、鲶的增加量,B错误;投放捕食鱼类的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后,黄颡鱼、银鲫、鲢和鲤生物量减少,对秀丽白虾、浮游动物的捕食减少,其生物总量先增加,随后由于种间竞争减少,最终趋于稳定,C正确;投放捕食鱼类的乌鳢、鲶等大型肉食性鱼类后,生产者的生物总量一般保持相对稳定,不会减少,D错误。]3.D [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这些物质属于化学物质,是化学信息,水稻通过化学信息引来害虫天敌,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A错误;蓝细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红萍和水稻也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所以红萍和水稻的有机营养不是由蓝细菌提供的,B错误;“稻—萍—鱼”模型没有提高能量传递效率,这种模型是通过栽培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同时鱼的活动不仅可以减少危害水稻的害虫的种群密度,还可以起到松土和增氧的作用,以此来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C错误;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害虫起选择作用,害虫中可能存在有抗性的个体,所以农田生态系统中仍会出现水稻害虫,D正确。]4.C [人口负增长会造成劳动力不足、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A正确;我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可增加幼年个体数量,调整年龄结构,B正确;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需要的资源并不少,C错误;人口剧增以及人类活动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加剧水资源短缺危机,D正确。]5.A [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要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A错误;人类负荷指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可由生态足迹来衡量,若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B正确;汽车排出尾气,吸收尾气需要林地面积等,因此会增大生态足迹,建议人们绿色出行,C正确;与蔬菜水果相比,肉畜的养殖会消耗粮食、占用场地,同时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等,因此食用肉类更能增大生态足迹,D正确。]6.D [湖泊生态系统比人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因此自我调节能力更强,A正确;湖泊爆发水华后的主要危害是降低了水体中的溶氧量,使得生物无法生长,B正确;张毕湖由“藻型湖泊”变为“草型湖泊”的过程中群落类型发生改变,且原来有生物定居过,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C正确;张毕湖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升高不会改变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7.C [合理使用农家肥,不仅能提供无机盐,还能提供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葡萄和蔬菜的产量,A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够分解有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蝇蛆和蚯蚓是分解者,可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C错误,D正确。]8.D [培育良种、科学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产量,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A正确;发展现代化农业时建立沼气池,充分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遵循的是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B正确;多层育苗等立体农业生产方式,增加了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增大了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桑基鱼塘”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9.C [秸秆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纤维素,秸秆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可能会分泌一些胞外酶,如纤维素酶,可将纤维素分解转化成葡萄糖,A正确;堆肥开始的升温阶段,主要是微生物大量繁殖迅速将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的同时释放大量热量,B正确;堆肥过程不同阶段的温度存在差异,如升温阶段优势微生物是嗜温微生物,进入高温阶段后嗜热微生物成为优势菌群,属于优势取代而不是完全取代,C错误;秸秆焚烧会产生大量烟雾、灰尘和有害气体,而堆肥则利用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被作物吸收,减少化肥使用和环境污染,D正确。]10.D [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故一只飞行的蝗虫只含种群基因库部分基因,A正确;由题可知,蝗虫的聚集依赖于一种信息素——4-甲氧基苯乙烯,故可根据4-甲氧基苯乙烯的结构设计拮抗剂,阻止蝗虫的聚集,B正确;蝗虫聚集之后,它们便会自发地产生信息素,吸引越来越多的蝗虫聚集,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过程,C正确;利用4-甲氧基苯乙烯吸引、抓捕并消灭蝗虫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11.C [该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废物,体现了循环原理,该生态系统还考虑社会和经济,体现了整体原理,A正确;人畜的粪便等废物可在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以用于农作物,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生活燃料和照明,说明该生态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节能减排,B正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C错误;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12.A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活垃圾的发酵处理可减少该乡村的生态足迹,A正确;蚯蚓释放的CO2先进入无机环境,然后被水稻重新利用,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B错误;蚯蚓是分解者,没有增加食物链中营养级数量,且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对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等进行堆沤发酵,有利于分解者快速分解动物粪便、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D错误。]13.C [鳄雀鳝生性凶猛且缺乏天敌,会捕食我国水域中的鱼类等本土物种,故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A正确;藻类大面积泛滥会降低物种丰富度,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B正确;水体缺氧造成鱼类等死亡,进而通过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灾害加剧,C错误;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收支难以维持平衡,D正确。]14.D [割裂的栖息地会使得原种群出现地理隔离,大熊猫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会消除这一障碍,A正确;适量的天敌或竞争者,对大熊猫活动、捕食、提升生存技能等方面有利,可以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B正确;粪便标记属于化学信息,C 正确;大熊猫捕食竹鼠(以竹子为食)时属于次级消费者,位于第三营养级,吃竹笋时则属于初级消费者,位于第二营养级,D错误。]15.D [生产者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图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87 127(kJ·m-2·a-1),呼吸消耗的能量为50 158(kJ·m-2·a-1),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为14 110(kJ·m-2·a-1),则生产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值小于87 127-50 158-14 110=22 859(kJ·m-2·a-1),A错误;每个营养级中呼吸作用所消耗能量的比例=呼吸能量值÷同化能量值×100%,分别约为57.6%、56.1%、83.2%,61.4%,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分别约为16.2%、11.3%、5.5%,C错误;同化的能量除了呼吸消耗的,剩余的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第四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88-54)÷88]×100%=38.6%,D正确。]16.A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而不仅仅是增加物种的多样性,A错误;建立森林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能吸引游客,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建立人工繁殖中心、改善栖息环境都是增加朱鹮数量的有效措施,D正确。]17.(1)小于(2)CO2、(含碳)有机物 食物链中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不可逆转;每个营养级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3) B2+C2-A3(4)食草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竞争解析 (1)A1+B1+D1“小于”甲的同化量,因为还有未利用的部分在自然界中存在(还处于生活状态)。(2)碳在该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之间的流动主要是以二氧化碳和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如碳元素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是二氧化碳,而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碳元素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二氧化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表现为单向流动的特点,因为食物链中捕食和被捕食关系是不可逆转的,且每个营养级散失的热能不能再被生物利用。(3)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图中乙的同化量可表示为B1+C1,而丙从乙中获得的能量B2,因此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用图中字母表示),丙固定的能量中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同化量和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可表示为B2+C2-A3。(4)食草动物(乙)捕食强度较低时,此时乙的捕食强度没有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该过程中表现为生产者(甲)有机物积累速率随捕食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主要是因为食草动物的捕食作用降低了植物间的竞争,有利于植物更好生长。18.(1)循环往复运动(2)分解者 第二(3)正反馈 有机碳的去向有被异养微生物分解和保存在地层中,地层中有机碳的含量非常高说明当时异养微生物分解较弱,可推测全球气温变冷(4)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解析 (1)由于二氧化碳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因此,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运动。(2)图中的异养微生物将海藻遗体沉积的有机碳转化为无机碳,属于分解者;珊瑚虫以海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3)气候变暖加快异养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又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属于正反馈调节机制;有机碳的去向有被异养微生物分解和保存在地层中,地层中有机碳的含量非常高说明当时异养微生物分解较弱,可推测当时全球气温变冷。(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如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而缓解温室效应。19.(1)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物富集(2)①牡蛎种群数量减少,使得水体中颗粒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浮游植物、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②海洋水体洁净度下降,不利于海草的生长;③为海洋生物提供的栖息地减少,使得近岸海域的水产资源丰富度下降(3)就地 ①遗传多样性下降 ②病害感染风险增大 协调解析 (1)牡蛎以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为食时属于分解者;以浮游植物、底栖微藻为食时属于消费者;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作生物富集。(2)全球牡蛎礁退化严重,使得各近岸海域的水产资源丰富度下降,其原因可能是:牡蛎礁退化,导致①牡蛎种群数量减少,使得水体中颗粒有机物的含量增加,浮游植物、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加剧;②海洋水体洁净度下降,不利于海草的生长;③为海洋生物提供的栖息地减少,使得近岸海域的水产资源丰富度下降。(3)由表中数据可推测:如果以B牡蛎种群作为A种群牡蛎礁修复的异地引种群,除了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外,还可能导致的生态风险有①遗传多样性下降;②病害感染风险增大;如果牡蛎的数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失衡和破坏,所以还需要确定最佳的引种量,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协调原理要求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20.(1)分解者 种间竞争(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人工输入的能量(3)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 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4)(5)自然生态系统 经济和社会解析 (1)由图可知,蚯蚓的食物是鸡粪和蔬菜的弃叶,这说明蚯蚓能够以这些腐殖为食,故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分解者。水稻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它们会争夺阳光和土壤中的营养等。(2)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生产者为稻杂草、蔬菜、浮游植物等。该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之外,人工输入的能量也参与到该生态系统中。(3)温度和酸碱度属于物理信息,交配繁殖过程需要雌雄龙虾通过化学信息相互识别,因此在此过程中龙虾接收的信息有物理和化学信息。此过程是交配繁殖,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该生态农业中增加了蚯蚓、鸡、猪的养殖,实现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4)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分解者可以分解生产者的枯枝落叶,消费者的遗体残骸,同时蚯蚓是龙虾的食物,分解者中的能量也可以进入消费者,如图所示:(5)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