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6课 戊戌变法一、课标内容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二、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分析戊戌变法发生的原因,探究变法的实质。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整理戊戌变法的发展脉络,全面客观掌握历史事件。史料实证: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历史解释: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概念,全面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家国情怀:感受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了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洋务派兴办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二)新课探究(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P30正文内容,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及其材料。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学生回答:反应: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教师提问:公车上书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教师提问: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又进行了哪些运动?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学生回答:报刊 地点 代表人物 思想观点《时务报》 上海 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国闻报》 天津 严复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二)百日维新1.教师讲解:这些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推动了人们觉醒,激发民众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为戊戌变法作了有力的铺垫。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获知此事的康有为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深感担忧,于是上书光绪帝。光绪帝为其感动,接见康有为,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事宜。教师提问: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支持变法呢 学生回答:光绪帝希望巩固封建统治,有所作为,不当亡国之君;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光绪帝自身的爱国保国、抵制列强侵略的情感。2.师生总结:阅读教材第32页文字,以表格形式归纳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由表格看出戊戌变法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变 法 内 容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学生回答: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3.教师讲解:戊戌变法想要学习西方,兴民权,发展资本主义,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拥护和支持。但它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掌有实权的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4.师生探究: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戊戌变法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为什么还会失败 维新变法的失败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学生回答:原因:顽固派力量强大,掌握实权;维新派力量弱小,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获得群众的支持。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挽救民族危亡,企图不触动封建根基,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5.教师提问: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三)课堂总结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奋斗。(四)板书设计第6课 戊戌变法当堂演练( D ) 1.他既接受了儒学思想的教育,又在香港和上海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中外贯通的学识和思想构建了他的维新改良思想体系。他可能是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李鸿章 D. 康有为( C ) 2. (时空观念)19世纪末,某女士在《女学报》上撰文提出:“方今瓜分之局已开,国势日危。前月明诏特下,谕各庶民,皆得上书,夫民也者,男谓之民,女亦谓之民也。凡我同辈亦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可以联名上书,直陈所见”这一情形的出现是由于A. 太平天国的建立 B. 洋务运动的兴起 C. 戊戌变法的实行 D. 中华民国的创建( C ) 3.清德宗(1875—1908年在位)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关于变法的时间,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18世纪末 B. 庚子年 C. 光绪二十四年 D. 清朝中期( C ) 4. “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自此开展自上而下的全方位改革。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各门类兴起,几乎都可以在戊戌变革中找到源头。”戊戌变法中与材料联系最密切的措施是A.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C.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D.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C ) 5. 维新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和开设西学的书院里,出过黄兴、蔡锷等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随之兴起的学会,则为广开民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A.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B. 改变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C. 在思想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 直接导致民主革命蓬勃发展。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在逻辑和线索清晰,重点需要把握百日维新的内容以及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可以引导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