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标内容认识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通过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历程的史事,感悟长征精神。二、素养目标唯物史观:通过长征播下革命的种子,理解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深刻体现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时空观念: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长征的路线和经过的重要地点,认识到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史料实证:运用相关史料探究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历史解释:通过遵义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情况的对比,理解遵义会议的作用及重大意义。家国情怀:认识和理解长征精神,以继承革命传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经过。【教学难点】红军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二)新课探究(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学生回答: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2.教师提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客观:敌强我弱。主观:“左”的错误指挥(根本原因):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撤退中的逃跑主义。3.教师提问: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阅读教材P83-84相关内容,思考:长征初期,红军的战略部署如何?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博古等人还想去湘西,而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这时,毛泽东同志提议进军贵州,得到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4.教师提问: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此次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列表概括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学生回答:时间、地点 1935年1月,贵州遵义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意义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小组探究: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总结:遵义会议前,红军在“左”的错误的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迫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的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而使党中央和红军能胜利完成长征,转到抗日的前线,开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二)过雪山草地1.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85页内容及图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雪山,杳无人烟的草地;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进入甘肃。教师提问:仔细观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见教材第84页),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河流。学生回答:省份:红军长征经过赣、闽、粤、湘、桂、黔、滇、川、西康、青、豫、鄂、甘、陕14个省。其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经过赣、闽、粤、湘、桂、黔、滇、川、西康、甘、陕11个省。河流:越过了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1.课件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教师讲解:红军的长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 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思考:长征的胜利经过了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3.教师提问:归纳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学生回答: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4.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理解长征精神的?教师总结: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课堂总结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通过学习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板书设计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当堂演练( C ) 1.20世纪30年代,红军反“围剿”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援。鄂豫皖根据地中的湖北黄安流行一首歌谣:“小小黄安,人人称赞;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材料描述的是A.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B.红军完成战略转移C.军民团结共同对敌 D.土地革命深入开展( B ) 2.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写道,在某次会议后,“我军一反以前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某次会议”A.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B.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C.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D.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A ) 3.“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A.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 B ) 4.蒋介石说:“(朱毛红军)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据此推断A.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B.红军纪律严明有利于赢得民心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D.中国人民开始艰苦卓绝的抗战( C ) 5.红色歌曲是革命实践的艺术再现。如图《会师歌》歌颂的是A.遵义会议召开B.红军到达吴起镇C.长征胜利结束D.抗战取得胜利五、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