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事,认识日本侵华的罪行,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二、素养目标时空观念:结合地图,联系上节课内容梳理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了解抗战不同阶段发生的重大事件。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历史照片、阅读历史文献等,了解日本侵华时所犯的罪行,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家国情怀:通过讲述赵登禹、姚子青、谢晋元等人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学习他们身上顽强不屈、保家卫国的优秀品质。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教学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南京大屠杀。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二)新课探究(一)七七事变1.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又向华北地区推进。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2.教师提问:结合《卢沟桥事变形势图》,思考:日军侵占华北早就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学生回答: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3.教师提问:阅读教材,说说出七七事变的概况。学生回答:①时间:1937年7月7日。②经过: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驻军的拒绝。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这就是七七事变。③意义: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4.教师拓展: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佟麟阁和赵登禹为国捐躯。今天北京有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就是为了纪念这两位烈士。由于敌我力量悬殊,1937年7月底,北平和天津相继失陷。(二)第二次国共合作1.教师讲解: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赴抗日前线。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94页文字。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生回答: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并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不久,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3.教师讲解: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4.教师强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三)淞沪会战教师讲解: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1937年8月在上海挑起事端。13日,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学生回答: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军在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敌机3架,初战告捷。图片及材料展示材料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竟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教师提问: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对抗战初期的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淞沪会战历时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杀1.教师过渡: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南京大屠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2.图片展示:展示南京大屠杀图片。3.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是日军进攻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对象是无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军警。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30多万无辜的生命向我们昭示的是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4.教师提问:南京大屠杀说明了什么?给我们的启示:学生回答:日军占领南京后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体现了法西斯的残酷性和野蛮性。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启示:①我们应当牢记历史,勿忘国耻。②中日两国应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③增强综合国力,加强国防建设,警惕日本右翼势力。(三)课堂总结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是这无数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痛斥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板书设计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当堂演练( B ) 1.事变爆发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出通电,指出平津与华北被日本侵略的危险已极端严重,要放弃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全民族联合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该“事变”是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皖南事变( A ) 2. (家国情怀)我国历史学者马振犊在评价七七事变时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大地出现了全国性的、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性质的对日侵略抵抗,无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策略都全面抗战化。”据此可知,七七事变A.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C.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开始 D.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 3.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表明A.联合政府建立起来 B.国共团结御侮局面开始形成C.抗日战场发生转折 D.国共两党间的矛盾因此消失( A ) 4. 1937年11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A.粉碎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出现空前团结的抗日局面 D.保卫重要城市上海和南京( D ) 5. 《拉贝日记》是对日军暴行所作的原始记录,通过对历史的还原让世人见证了南京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创伤——屠杀了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这反映出日本A.拥有极强军事实力 B.实行奴化教育的罪行C.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军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五、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性而不失理性地认识南京大屠杀等历史真相,从而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通过问题引出材料,以材料展开问题,加上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论从史出的良好思维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