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起着引导学生开启科学探索大门的关键作用。本单元的《通过感官来发现》是学生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基础内容。它承接了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初步好奇,将这种好奇引导到利用感官进行系统观察和发现的层面。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为后续更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认知方法和技能基础。(二)教材内容剖析感官介绍教材首先介绍了人体的主要感官,包括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触摸等基本内容。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对感官有初步的认识。例如,展示不同动物利用感官活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自身感官功能的思考。感官活动示例列举了一些利用感官进行观察和发现的活动,如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听周围环境的声音,闻食物的气味等。这些示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材还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花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三)教材编写特点趣味性采用大量色彩鲜艳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活动,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以小动物找食物的故事引入感官的作用。循序渐进从认识感官到利用感官进行简单观察,再到思考感官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内容编排由浅入深,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生活性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学就在身边。二、整体设计思路(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二)感官体验主导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和运用感官,如开展“感官大冒险”活动,设置不同的感官挑战任务。(三)问题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用眼睛看和用放大镜看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四)小组合作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说出人体的主要感官及其功能。学会运用感官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简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亲身体验各种感官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经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意识到感官在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养成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四、教学重点(一)认识感官及其功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官的作用,这是进行后续观察活动的基础。通过直观演示、实物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二)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身边的物体、现象等,学会如何获取感官信息,并能够简单表达出来。例如观察水果的外观、品尝水果的味道等。五、教学难点(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准确表达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在描述通过感官观察到的现象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教师需要耐心引导,提供一些表达的框架和词汇帮助学生。(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感官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将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对事物更全面的认识,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六、教学策略(一)游戏教学法设计各种与感官相关的游戏活动,如“蒙眼猜物”“听声辨物”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运用感官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二)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展示实物等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感官的功能和作用。例如,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细节,让学生感受眼睛感官的奇妙。(三)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验证,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探究不同材质物体的触感差异。(四)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合作。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神秘的礼物盒教师带来一个装饰精美的大盒子,里面装着一些与感官有关的小物品,如铃铛、毛绒玩具、水果糖等。教师说:“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盒,里面藏着很多有趣的东西,但我们不能直接打开看。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了解里面有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神秘礼物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感官来获取信息,自然地导入新课。学生猜想与交流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到的办法。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用耳朵听有没有声音,有的说可以摇一摇盒子听声音来猜测等。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不同方法用到的感官。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初步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想法与感官的联系。(二)认识感官感官大聚会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体不同感官的图片,如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并依次进行介绍。对于眼睛,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问学生:“我们是用什么看到这么美丽的图片的呢?”引导学生说出眼睛。然后简单介绍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以同样的方式介绍其他感官。例如,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问学生是通过什么听到的;拿出一块香皂,让学生闻一闻,引出鼻子的功能;展示一块糖,问学生怎么知道它是甜的,介绍舌头的功能;用一个毛茸茸的东西触碰学生的手,让学生感受皮肤的触觉。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图片、声音、实物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清晰地认识不同感官及其功能,丰富学生的感知。生活中的感官应用教师展示一些生活场景的图片,如人们在超市挑选水果、听音乐、闻花香等,让学生找出图片中人们用到的感官。学生观察图片后进行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这些感官,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不同。设计意图:将感官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感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三)感官观察体验活动观察水果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水果,如苹果。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苹果的颜色、形状、表皮的纹理等特征;然后用手触摸苹果,感受它的光滑程度、硬度等;接着让学生把苹果凑近鼻子闻一闻气味;最后,教师切开苹果,让学生尝一尝味道。在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用眼睛看和用手摸,你有什么不同的发现?”“苹果的气味和味道有什么联系呢?”等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对水果的多感官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感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描述观察结果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通过感官观察到的苹果的特征。教师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教师在学生发言过程中,纠正不规范的表达,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描述。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交流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拓宽思维。(四)探究感官的协同作用拼图游戏挑战教师准备一些简单的拼图,将拼图的碎片打乱放在盒子里。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蒙上眼睛从盒子里摸出一块拼图碎片,然后通过触觉感受其形状,回到小组后向小组成员描述,小组成员根据描述猜测是什么形状的碎片。接着,再让一名学生不蒙眼,通过眼睛观察碎片的形状并告诉小组成员。比较两次小组完成拼图的速度和准确性。设计意图: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体验只用一种感官和多种感官协同作用的不同效果,感受感官协同的重要性。讨论与总结游戏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拼图过程中,只用一种感官和多种感官一起使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引导学生总结出不同感官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帮助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事物。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总结能力,深化学生对感官协同作用的理解。(五)拓展与应用校园感官探索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里进行感官探索活动。让学生观察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听到的鸟鸣虫叫、触摸到的不同物体等。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下自己通过不同感官发现的有趣事物。回到教室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交流。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运用感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制作感官小手册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本简单的感官小手册,将自己在本节课中学习到的关于感官的知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以及自己的感受等记录下来。可以鼓励学生用画画、贴纸等方式装饰自己的小手册。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整理、创意表达等,同时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六)课堂总结知识回顾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的感官及其功能、感官观察体验活动以及感官协同作用等。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一些关键问题,如“我们的眼睛能做什么?”“在观察苹果时,你用到了哪些感官?”等,巩固所学知识。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强化记忆,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评价与鼓励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等方面的优秀表现,如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小组合作默契等。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运用感官去发现更多有趣的事物,保持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