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驰骋想象天地 开启智慧之旅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单元在“想象之翼”的主题下选编课文,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文本形式,引领学生深入探索想象的无限魅力,并学会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写作能力。具体而言,本单元精选了古典名著节选《小圣施威降大圣》,让学生领略古典文学中想象的瑰丽与奇幻;童话《皇帝的新装》则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想象在塑造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神话故事《女娲造人》则带领学生走进远古时代,感受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寓言故事《寓言四则》则通过简短精悍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想象与道理相结合的魅力,学会在简短的篇幅中蕴含深刻的寓意。除了多样化的文本阅读,本单元还设计了阅读综合实践、写作训练、整本书阅读《西游记》等丰富的教学活动。在阅读综合实践中,学生将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想象元素,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写作训练则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整本书阅读《西游记》则让学生全面领略古典名著中想象的奇幻与瑰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文本形式与丰富的教学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想象的魅力,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完成一篇基于课文文本再创造的想象文创作”。围绕这一任务,从各篇课文中分别学习相关写作方法。《皇帝的新装》作为童话故事生动有趣,可从中学习夸张、反讽等写作手法;《蚊子和狮子》充分体现了寓言故事以物喻人的特点,可从中学习如何借物喻人。《女娲造人》和神话故事相关,可从中学习联想和想象手法的运用。其他篇目,都有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蕴含着哲理,可从中学习如何在想象文创作中融入现实主题。在写作训练阶段,由于故事情节和主旨思想的不同,不同课文也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写作。基于此,单元学习过程按照“单元导读”“单篇精读”“整合联读”“读写共生”“单元小结”五种课型展开学习,逐层深入,学以致用。【单元知识建构】【课标导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的课程目标,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在“表达与交流”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在课程内容中,本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业质量描述”中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朗”,“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都要求,在学习童话、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中,应关注主要内容和有益启示两个方面的内容。【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语文基础,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旨、结构和细节有一定的把握能力。在阅读方法上,学生们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技巧,如预览、精读、总结等,这些技巧帮助他们更有效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同时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的年龄段。他们对奇幻、冒险类文本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探索未知的世界,想象自己置身于各种奇妙的情境中。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七年级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想象力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但他们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尚显不足。许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过于拘泥于现实,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作文内容单调、缺乏新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他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思维活跃,能够迅速掌握新知识和技能。也有部分学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他们在课堂上可能表现得较为被动,对新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如分析文本的深层含义、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等;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如提供阅读策略、引导他们逐步理解课文内容等。通过实施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适当的挑战和提升。【单元学习目标】一、语言目标1.能够寻找关键字带动全文阅读,提高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对课文主要情节有清晰的把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2.能够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限定要求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或续写,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再创作,写一篇想象类的文章,文中要寄寓个人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思考,不少于500字。二、思维目标1.能够结合课文创作背景和文章的体裁特征,调动生活经验,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挖掘作者隐含在文本中的主旨,提升类比思维能力。2.能够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在想象文的写作中融入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锻炼联想力和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三、价值目标1.通过阅读,能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探究和挖掘出想象类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价值,发现想象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通过写作,能够深入观察和反思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现象,并能对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有一定的思考,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单元学习任务】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通过单元学习,完成一篇基于课文文本再创造的想象文创作。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唤醒记忆,了解内容任务二:浏览课文,粗知单元文章任务三:探究单元主题,明确学习方法 1课时单篇精读课 任务一:《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任务二:《皇帝的新装》精读任务三:《女娲造人》精读 5课时整合联读课 任务一: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意任务二:多角度阐述寓意任务三:比较阅读,探究写法任务四: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任务五:依据文意,理解寓意任务六:联系现实,读出自我 2课时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打开思路,故事接龙任务二:回归课文,寻找创意任务三:设计量表,写作实践 1课时单元小结课 单元回顾、总结提升 1课时【教学实施】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学习目标:1.通过快速浏览,能整体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学习重点。2.通过小组讨论,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习任务:任务一:唤醒记忆,了解内容任务二:浏览课文,粗知单元文章任务三:探究单元主题,明确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导入新课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唤醒记忆,了解内容1.读第六单元的目录,不看文章,说说你对哪篇文章哪个故事有印象。学生读目录,班级交流。预设:我知道孙悟空的故事。对安徒生《皇帝的新装》有印象,小时候读过。我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知道“杞人忧天”的故事……2.不看课文,你能说说这些故事吗?学生说自己知道的故事,回忆儿时阅读,唤醒文章记忆。任务二:浏览课文,粗知单元文章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你对哪篇最感兴趣。师生交流,大体了解单元内容。 任务三:探究单元主题,明确学习方法1.这个单元的文章各自的文体是什么?预设:《小圣施威降大圣》 古典小说《皇帝的新装》 童话《女娲造人》 神话故事《寓言四则》 寓言故事2.思考:文体不同的这几篇文章何以组成一个单元?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文章组成一个单元?预设: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既有小说、童话,也有神话、寓言。这几篇课文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即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在以后的具体学习中,我们会学得更透彻。大家一定要抓住“想象”,去做更深入更细致的思考。3.单元导读从“想象”角度给我们指出了学习任务,你觉得本单元的阅读学习,除了抓住想象,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预设:单元导读指导了阅读方法:(1)要在默读中把握作者思路,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2)默读时,应尽量增加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找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三、 课后延学再次熟悉单元课文,重点预习课文《小圣施威降大圣》。第二课时 《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学习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2.通过想象和续写,把握重复中有变化的情节结构。学习任务:任务一:快速阅读,感知情节特点任务二:演读设计,赏读人物之趣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达到了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其中的一个故事。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快速阅读,感知情节特点全文约1700字,按照初中生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同学们应在5分钟内读完全文。阅读小提示:(1)学习快速阅读,力争每分钟不少于400字。(2)阅读时,尽量扩大一次性进人视野的文字数量。(3)通过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提高阅读速度。1.阅读课文,梳理情节,完成思维导图。2.展开想象,如果孙悟空和二郎神继续打斗,他们可能还会变身成什么 不改变原著走向,进行合理想象,完成下表。《小圣施威降大圣》角色 孙悟空 二郎神变身我的理由是:3.学生交流展示预设:斗法变幻的情节重复中有变化。不管孙悟空和二郎神怎么变化,二郎神总能略胜一筹,整个斗法过程体现了“一物降一物”的法则。此外,变幻也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孙悟空自由率性,无贵贱之心,变化之物无所避讳;二郎神有神威不会降尊,不会变身成低等之物。任务二:演读设计,赏读人物之趣1.演读设计,为下节课展示做准备。我们组选择的情节:角色的性格特点孙悟空:二郎神:我们这样设计演读:(1)(2)(3)预设:我们选择孙悟空变作花鸨和二郎神斗法这一情节。文中写道:“水蛇跳一跳,又变做一只花鸨,木木樗樗的,立在蓼汀之上。二郎即现原身,走将去,取过弹弓拽满,一弹子把他打个聪踵。”从二郎神嫌弃花鸨低贱而显出原形,可以看出二郎神是一个严肃持重的形象,孙悟空则具有“顽童”的特征:爱闹腾、好要赖甚至玩恶作剧,变作“花鸨”戏要杨戬。我们组这样设计:(1)运用前面单元所学的重音停连的朗读技巧,增加朗读的生动性。(2)根据原文内容加上合适的肢体动作、表情神态和心理独白,在对比中展现角色个性。(3)适当增加和观众的互动,比如二郎神找不到孙悟空时,趾高气扬地询问观众猴儿哪去了。2.比较孙悟空和二郎神,说说你喜欢哪一个角色。3.组内试读、互评,准备班级展示。三、 课后延学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跳读前七回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圈画吸引你的地方,并简单批注你的阅读联想。第三课时 《小圣施威降大圣》精读学习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知人物形象。2.通过演读和赏析,品味本文亦庄亦谐的白话语言。学习任务:任务一:合作探究,感受语言的谐趣任务二:学习名家评点,导入整本书阅读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学习小组选择课文相关段落,进行分角色演读。2.学生依据评价量表对演读小组进行点评。演读评价量表评分项目 评价指标 分值 得分台词语言 ●吐字清晰,语言流畅●重音停连恰当,表达生动●台词遵从原著的语言风格 30动作设计 ●与角色性格、身份相符●有助于推动剧情发展●能够准确传达角色的情绪或心境 30神态表情 ●能够准确捕捉角色的内心世界●与台词、动作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角色表现●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30道具使用 ●道具使用得当●能够营造适当的氛围 10小结:演读必须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熟读精思”,并展开合理想象,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合作探究,感受语言的谐趣PPT显示: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杂解顾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就世不恭之意寓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解颐之言”即让人开心发笑的语言。《西游记》滑稽幽默的“解颐之言”层出不穷,从而使作品的语言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细读课文,结合下面的表格,小组合作探究本文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语言风格角度 例句 批注语体用词句式修辞预设:(大圣)果一变变做个鱼鹰儿,飘荡在下海头波面上等待片时。那大圣变鱼儿,顺水正游,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鹉,毛片不青;似量莺,顶上无缨;似老鹅,腿又不红:“想是二郎变化了等我哩!……”急转头,打个花就走。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鳅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舫鱼,鳃上无针。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赶上来,刷的啄一嘴。批注:从句式上看,此处描写对仗工整,相互呼应,大圣和二郎神的心理、行动都惊人地相似:看到对方时同样的感受、同样的逻辑思维、同样的谨慎小心、同样灵敏的反应。此时二圣无论在武艺上,还是心理素质上,都难分上下,旗鼓相当,也带给读者以轻松诙谐之味。2.根据第1课时你对孙悟空和二郎神变化的想象,续写一个他们打斗的场面,要求语言风格与原文保持一致。任务二:学习名家评点,导入整本书阅读PPT显示:正是因为小说创造了游戏的童话气氛,我们对孙悟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能看得过于认真,看得过于认真了,便不免大煞风景。……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说所表现的常常乃是一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其中蘸含着的天真的情趣与幽默的态度。——林庚《〈西游记〉漫话》根据以上学习,探究《西游记》是如何展现“游戏的童话气氛”的。依据你的阅读兴趣,跳读《西游记》的有关章节,圈点批注,至少总结出三点发现。预设:情节曲折多变,人物鲜活生动,语言诙谐幽默。三、 课堂小结《西游记》的艺术特色:1.曲折多变的情节2.奇异的想象力3.鲜活生动的形象4.诙谐幽默的语言四、 课后延学向你的学弟学妹推荐《西游记》这本书,并写出推荐理由。第四课时 《皇帝的新装》精读学习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复述故事情节,认识童话夸张与想象的特点。学习任务:任务一:快速阅读,整体感知任务二:复述故事理情节任务三:探析童话写作手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小到大,同学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童话故事。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甚至夸张,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潜移默化地带给我们思想的启迪。今天让我们走进童话《皇帝的新装》,来感受童话的魅力。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快速阅读,初步感知这则童话全文约2700字,按照初中生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同学们应在7分钟(左右)读完全文。阅读小提示:①故事线索是什么 情节是怎么围绕线索展开的 ②故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现在,请你集中注意力开始阅读,边读边快速厘清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为后续的复述做好准备。读完后请你填写“快速阅读时间记录表”。快速阅读时间记录表读完全文的时间 每分钟读的字数 是否达到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 是否努力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任务二:复述故事理情节1.快速阅读,请你用一个词提炼故事的情节线索,并进行简要说明。预设: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皇帝受骗、孩子揭骗。新装: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2.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这个故事。你也可以选择更有创意的方式复述这则童话,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以下方式可供选择。(1)改变叙述视角。比如,选择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高贵的骑士、老百姓、骗子、骗子的织布机、皇帝的镜子等任一角色,以他(它)的口吻,发挥想象进行复述。示例:我是宫里的一台织布机,我每天都很忙碌,因为爱美的皇帝四处招聘御用织师,为他织布裁衣。有一天,宫里来了两个人,他们自称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2)改变叙述顺序。示例:游行大典的前夕,皇宫里的织布间灯火通明。皇帝的“御聘织师”整夜都没有睡觉,他们点起16支以上的蜡烛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3)改变叙述节奏。比如,你想要突出的故事情节可以详述,其他的可以略述或概述。任务三:探析童话写作手法听完同学们的复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则童话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充满了想象与夸张。那么你觉得课文中哪一个人物、哪一个情节、哪一处环境的想象最夸张 这种夸张的想象是否具有合理性 1.哪个人物最夸张 预设(1):皇帝。他酷爱穿衣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他先派他最信任的两名大臣去探望,然后自己再去;在孩子道破真相后,仍以一副更骄傲的姿态继续游行。看上去似乎太夸张了,实际上正是虚荣昏庸的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自欺欺人、丑态百出的写照。预设(2):骗子。他们声称新衣有“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一神奇特性,在织布的过程中,他们假装忙碌,并向前来探视的大臣和皇帝声情并茂地描述布料的色彩和花纹,以获取更多的金子和生丝。骗子夸张的言行,最好地呈现了他们狡诈、贪婪的本性;骗局的顺利进行,生动地揭露了各个阶层人物的愚蠢、虚伪与自私。预设(3):老大臣和官员。他们极力睁大眼睛但仍看不见布料,他们仔细听骗子对布料的描述,回去后背给皇帝听,以获得皇帝的信任,他们私心重重,既愚蠢又狡猾,更不称职。2.哪个情节最夸张 示例:皇帝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个情节最夸张。作者以这样夸张的方式,暴露皇帝的愚昧昏庸,极具讽刺性,不仅讽刺了皇帝,也讽刺了促成这次“裸行”的所有人。3.哪一处环境最夸张 示例:全城的人都想借这神奇的新衣检测一下邻人,当皇帝在游行的时候,全城人都称赞这件新衣,避免被认为是愚蠢的。作者营造了极其荒诞的环境氛围,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三、 课堂小结本文的想象是夸张的,又是合理的。它更加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凸显故事的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描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四、 课后延学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故事,体会故事中夸张而又合理的想象,并将故事分享给身边的人。第五课时 《皇帝的新装》精读学习目标:1.复述故事情节,认识童话夸张与想象的特点。2.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学习任务:任务一:探讨情节,理解主旨任务二:设计剧本,演绎故事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课文的想象与夸张中看到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所有成年人都不敢说真话。但最后有一个小孩子道出了真相,揭穿了骗局。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二、任务开展任务一:探讨情节,理解主旨1.为什么所有大人都撒谎,而小孩子敢说真话 预设(1):在故事里,大人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不称职的、愚蠢的人,因此都撒谎说看见了新衣。而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所以敢于说真话。预设(2):因为统治者的虚荣、愚蠢,整个社会在他的统治下,说真话就等于挑战了统治者的权威。迫于压力,没有人敢揭穿统治者的愚蠢,所以只能配合统治者演戏,整个社会都染上了装腔作势的毛病。而孩子是天真的,他无所畏惧。纯真的“童心”是最宝贵的,只有它具有戳破掩盖真相的薄纸的力量。2.小孩揭穿骗局后,为何皇帝和大臣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预设:因为统治者没有勇气承认真相,他们仍然装模作样,与敢说真话的小孩形成对比,显得更为可笑、腐朽。这样的情节安排,能凸显作者的立场,使讽刺意味更加浓厚。3.如果你也在游行现场,你会揭穿骗局吗 预设(1):不会,因为我也怕被认为是愚蠢的,我怕成为“出头鸟”遭皇帝迫害,因为有担心和害怕的东西,我可能会随大流,跟着一起说谎,虽然我知道这不对。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很多,比如……预设(2):会,只要我真的看不见,哪怕被嘲笑,我也会实话实说。因为我觉得诚实是极其宝贵的品质,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诚实,社会需要敢说真话的人。任务二:设计剧本,演绎故事经过学习,我们对这则童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童话故事,我们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补写人物的言行、心理。1.班级划分为若干组,根据剧情设计剧本的人物角色。人物 性 格皇帝骗子老大臣官员百姓孩子2.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在课文中做好批注。3.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设计符合人物形象的对话和动作,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剧本设计示例大臣受骗老大臣上场。在皇宫内的织房里,那两个骗子正装模作样地织造并不存在的衣服。老大臣先在门外张望一阵,只见两人空手忙碌。 老大臣:(自言自语)愿上帝可怜我吧!(又把门缝开大一些,用手揉了一下眼睛)我怎么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骗子甲:(听见门外有声音,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去开门,对大臣毕恭毕敬)尊敬的大臣,快请进。请您过目,这布料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 老大臣:(揉一揉眼睛,还是看不见,惶恐地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 哦,不,这一点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 骗子乙:大人,您再看看这布料的色彩。 老大臣:(十分镇定,满意地笑)哎呀,美丽极了!真是美极了!4.组内分配角色,演员为自己的角色做朗读设计和动作设计。5.组内排练,互相促进。6.课堂展示,小组竞演。三、 课后延学从“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开始,发挥想象,改写这则童话的结尾。第六课时 《女娲造人》精读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2.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3.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学习任务:任务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任务二:借助旁批,分析联想与想象的作用任务三:通过比较,辨析神话故事的创作思路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古代,先民们对自然界及人类自身的许多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世界为什么会形成 对自然的无知以及对认识世界的渴望,让人们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于是便有了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快速阅读,复述故事情节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复述。预设:开端:女娲行走在原野上,感到孤独,想要为世间带来生机,于是想到创造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发展:女娲用黄泥揉成第一个娃娃,娃娃活了并喊她“妈妈”,女娲满心欢喜,继续用黄泥造人,但大地广阔,小人数量不足,她便用枯藤蘸泥浆洒出许多小人。结局:女娲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配合繁衍后代,人类得以世代绵延。任务二:借助旁批,分析神话故事中的联想与想象的作用1.再次迅速浏览课文,完成旁批要求:“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提示:作者赋予女娲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这都显示出女娲具有人的特性。引导学生圈画相关语句,在理解女娲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这是作者新奇大胆想象的最集中体现。示例:“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一个神通广大、一天能变化七十次的神,看到荒芜的周围景象,居然触发了孤独之感,这是人的心理感受。“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会疲倦,行动具有偶然性,这也是人的状态。“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沉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女娲被天伦之乐感动,流露出做母亲的喜悦、自豪和欣慰。这仍是“人”的属性。2.课文的第2个旁批中说:“‘说也奇怪’是神话、童话等作品中常用的话。”结合以往阅读经验说说为什么此类文章中常有这样的话。预设:“说也奇怪”代表了作者视角,是将想象的内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明显提示。“奇怪”表明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会按照看似不合逻辑其实能承载作者用意的思路发展起来。教师要借此引导学生理解这类“想象力提示标志”的作用。3.女娲造人的过程是这篇神话故事的最核心内容,关注课文的第4个旁批,思考:“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 ”预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承袭自神话传说、古代经典等文化,“女娲用泥造人”和“土地是我们民族的母亲”中的想象成分和习惯表达,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土地的血脉联系,这是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等文化的基础要素在神话、日常语言中的表现。任务三:通过比较,辨析神话故事的创作思路思考课文“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对照下面的记载,看看课文主要增添了什么内容,哪里最能见出作者的想象力;又作了哪些删减,为何要这样处理。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絙人也。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风俗通》《女娲造人》比较《风俗通》增加的内容如何增加删除的内容为何删除关于内容的增删,你有何发现提示:学生小组讨论,体会作者在取舍和改编时的创作思路,明白联想和想象要为立意服务的道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学术研究的结论用于故事改编的。三、课堂小结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将女娲塑造成了一个处处充满人性的形象,而不再如古籍中记载的那般,是一个与人充满距离感的神女。四、课后延学借助工具书,理解下面的古代神话,试着将其改造为一个神话故事,并讲给同学听。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第七课时 整合联读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多角度理解本课寓言的寓意。2.通过自编或续编寓言,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习任务:任务一: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意任务二:多角度阐述寓意任务三:比较阅读,探究写法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二、任务开展任务一: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寓言寓意《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蕴含某种道理的,往往在最后用一句精练的话点明寓意。《伊索寓言》的译者白山先生曾在书的序言中说:“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那么,我们就从故事出发来阅读寓言吧!1.自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整体感知。自读提示:(1)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遇到故事中的人物就用方框标注出来,遇到你认为关键的信息(词语)就用横线标注出来。此外,阅读时别忽略了课文下方注释的信息。(2)根据下列问题,尝试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完成故事情节的梳理。①故事主干:谁;干什么。②主要情节:为什么问;怎么问;结果如何。2.品味细节,理解寓意。《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采用对话描写展示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主要由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之间的三问三答构成。小组合作:揣摩赫耳墨斯的“三问”,补写对话中赫耳墨斯的心理活动,并尝试画出人物的心理变化曲线图。(一问)他看见宙斯的雕像,(①)问道:“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一个银元。”(二问)赫耳墨斯又笑着(②)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 ”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三问)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③)问道:“这个值多少钱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④)追问:在洞悉赫耳墨斯的心理之后,你想对赫耳墨斯说什么呢 示例1:虚荣心就像泡沫,很快就会破灭,让你遭遇尴尬。示例2:不要在乎雕像的价格,尊重不一定体现在价格上。3.课中小结。阅读寓言要抓住故事中的细节进行揣摩分析,把握寓言的讽刺意义,深刻理解寓意。任务二:阅读《蚊子和狮子》,多角度阐述寓意删除寓言结尾的寓意,在情节梳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理出适用于类似情况的一般说法,而不限于寓言中的人、物或事。模仿结尾“这个故事适用于……的人”或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经历提醒我们……”等句式,重新拟写寓意。1.阅读《蚊子和狮子》,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明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败给了蜘蛛。2.运用方法,为《蚊子和狮子》重拟寓意。方法提示:(1)要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及故事情节进行分析。(2)明确寓言中有几类人物,可以试着从各人物出发提炼寓意。(3)可以对同一个人物(情节)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提炼寓意。预设:(1)从蚊子角度分析。①不畏惧对方,善于动脑,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就能取得胜利。(依据:蚊子用语言挑衅狮子,毫不畏惧,又专门去咬狮子鼻子周围不长毛的地方,最后战胜了狮子)②骄兵必败。(依据:蚊子打败狮子之后,唱着凯歌、吹着喇叭飞走了,表明蚊子骄傲了,得意忘形了,最后撞到了蜘蛛网上)(2)从狮子角度分析。①遇事不动脑子,鲁莽,气急败坏,即使有再强的实力也无济于事。②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很多时候,比的不是块头、财富、狠劲,而是脑子。(依据:体型比蚊子大出许多的狮子在面对蚊子的攻击时,只会用爪子抓自己的脸,结果把脸都抓破了)(3)从蜘蛛角度分析。抓住时机,就可一招制敌。(依据:蜘蛛在蚊子唱着凯歌时用网粘住了蚊子)(4)从蚊子、狮子、蜘蛛三者关系看。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弱者,强与弱只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换。(依据: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了)3.改写、续写情节,改变寓意。改写寓言并不是随意改变情节,而是确定一个新的寓意,再根据这个新的寓意来改变情节。(1)根据寓意,改动寓言情节。寓意:以小胜大靠智取。改写《蚊子和狮子》: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之意便不存在了。(2)发挥想象,续写寓言,让寓意发生变化。蚊子战胜了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提示:请先考虑你想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然后据此续写故事。任务三:比较阅读,探究写法师:同学们,这两则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它们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异同点呢?下面,我们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1)小组讨论。(2)交流明确。预设:相同点:①先叙后议,叙议结合;②白描;③对比。不同点: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三问三答展开一个故事,《蚊子和狮子》以蚊子的行踪来展开故事;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③《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结尾出乎意料,造成文意的“突转”,余味悠长。《蚊子和狮子》一波三折,耐人寻味。三、 课堂小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对寓言这种文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预设:(1)寓言是作者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讲道理的文体。(2)一则寓言的寓意不是单一的。可以通过品味细节,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提炼寓意。(3)寓言故事是通过情节来突出寓意的。四、课后延学拓展作业:阅读《伊索寓言》及钱锺书的《读(伊索寓言》》。第八课时 整合联读学习目标:1.理解《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的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2.理解寓意,从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学习任务:任务一:自主阅读,疏通文意任务二:依据文意,理解寓意任务三:联系现实,读出自我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不少论述思想的作品中都善于用寓言来劝谕或讽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则,希望通过这两篇古代寓言的学习,进一步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感受寓言的现实意义。二、任务开展任务一:自主阅读,疏通文意1.根据下面的提示,学生自主阅读《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1)试着读一读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结合课下注释,试着将原文用现代汉语讲一遍,讲不下去的地方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进行商议。(3)自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要注意积累:涉及读音的可以将字音标注到该字的正上方,涉及字义的可以将释义标注到该字的正下方。(4)自读过程中用方框标注出寓言中的人物。2.检查学习效果。预设:《穿井得一人》(1)重点字音:溉汲(ɡài jí)(2)重要句子节奏:家无井/而出溉汲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重点词义:及:待,等到。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居:停留。道:讲述。对:应答,回答。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4)文意: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去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杞人忧天》(1)重点字音:杞(qǐ) 坠(zhuì) 躇步(chú)跐蹈(cǐ) 中伤(zhònɡ) 舍然(shì)(2)重点词义:崩坠:崩塌,坠落。身亡(wú)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无,没有。寄,依附,依托。晓:告知,开导。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四虚:四方。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3)文意: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任务二:依据文意,理解寓意1.演一演:文中人如何说。我国古代寓言常常是论述中的叙事部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理。因此,语言简洁凝练,言简义丰。请大家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一些神态心理等描写,让寓意更明晰。(1)及其家穿井,__ __告人曰有闻而传之者,__ __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__ ___道之(2)其人____ ____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其人____ ____曰:“奈地坏何?”预设:(1)及其家穿井,____ ____告人曰(笑眯眯,故作神秘……)有闻而传之者,____ ____曰:“丁氏穿井得一人。”(神秘兮兮,眉飞色舞……)国人____ ____道之(人云亦云、捕风捉影、到处传播……)(2)其人____ ____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自信、气定神闲……)其人____ ____曰:“奈地坏何?”(担忧、忧心忡忡……)2.填一填:文章寓意。《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情节概括寓意预设:《穿井得一人》 《杞人忧天》情节概括 宋之丁氏,因打井促使家里增添一劳力,故称“穿井得一人”,后因话语有歧义,传成“井中挖出一人”。 杞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寝食难安,所以晓之者进行开导。寓意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谣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嘲讽那些为本来缺乏根据和不必要的事情而去担忧发愁的人。任务三:联系现实,读出自我法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读懂了这四则寓言,想一想: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赫耳墨斯、蚊子、杞人、传闻者?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赫耳墨斯、蚊子、杞人、传闻者?讨论、交流。三、课堂小结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这四则寓言,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要盲目攀比;在交往中,看到自己长处的同时也要认清自己的短处,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类信息,对待自然万象。读寓言,就是读我们自己。四、课后延学搜集成语故事,课外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第九课时 读写共生课学习目标:1.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了解联想和想象的特点,深入体会联想和想象在写作中的作用。2.理解联想的四种类型,打开写作思路。3.进一步优化评价量表,多角度发挥联想和想象,使写作更有新意。学习任务:任务一:打开思路,故事接龙任务二:回归课文,寻找创意任务三:设计量表,写作实践学习过程:导入新课写作时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就好比长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想象和联想的殿堂,一起学习联想和想象的技巧吧。二、任务开展任务一:打开思路,故事接龙1.联想想象初练——故事接龙学生分组围坐,第一个同学以“那天,桌上的灯突然开始闪烁”为开头讲述故事。其他同学依次接龙直到呈现出完整的故事。各组学生分享故事。学生边叙述,老师边对故事中出现的联想物分类,并请学生思考分类的理由。示例:。2.区分多种联想——打开思路待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后,明确联想的四种类型,并引导学生探究“接近联想”和“相似联想”的区别。明确:接近联想侧重的是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彼此接近。比如由桌上的灯联想到墙上的灯,空间上非常接近,由夜晚桌上的灯联想到元宵节晚上的灯会,这在时间上也有共同之处,这些就是接近联想。相似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或现象想到与它相似的其他事物或现象。比如蜡烛、太阳与灯一样,都可以发出光亮,这是相似联想。灯与其他电器一样,都要用到电,这也是相似联想。小结:联想看似天马行空,但是深究起来,也有法可循。联想可以分为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因果联想和对比联想。这既是联想的四种类型,也是生发联想的四种常见思路。任务二:回归课文,寻找创意联想是想象的基础,精彩的想象离不开丰富联想的加持。教师呈现本单元名家所写的几处精彩片段,学生也可自行寻找本单元中其他富有想象力的段落,梳理其中出现的联想物及其类型,寻找创意。片段一:那大圣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已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竿。——《小圣施威降大圣》片段二:“那真是理想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是不称职的;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为我织出这样的布来!”于是他付了许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好使他们马上开始工作。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他们急迫地请求发给他们一些最细的生丝和最好的金子。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只在那两架空织布机上忙忙碌碌,一直搞到深夜。——《皇帝的新装》片段三: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女娲造人》请你独立思考,依据示例,完成以下表格。出处 联想/想象的事物 联想/想象的创意 我的启发《小圣施威降大圣》 大圣 把大圣联想成一座土地庙儿,运用了相似联想 想象合理合情,符合孙悟空的个性和外形特点,留下的破绽又为二郎神识破真身埋下伏笔预设:出处 联想/想象的事物 联想/想象的创意 我的启发《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 由皇帝的新装联想到需要制作新装的布料、织布需要的工具、皇帝支付的金钱等,运用了因果联想 由一件衣服联想到制作衣服所需的一系列物品,生发想象,从而串联起整个故事《女蜗造人》 女娲用黄泥揉团成娃娃样的小东西 这个黄泥娃娃就是人,运用了相似联想 由黄泥娃娃联想到人,人有语言、行为,故事就愈加生动《蚊子和狮子》 蚊子吹着喇叭冲向狮子 把蚊子的叫声联想成蚊子吹着喇叭,运用了相似联想 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比叫着冲过去更有气势,声音更响,也更能突出蚊子目中无人的自大形象任务三:设计量表,写作实践1.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想象类故事”写作评价量表。预设:“想象类故事”写作评价量表项目与分值 项目说明 层级及得分说明 得分富有新意(30分) 想象奇特,情节富有新意,能激发阅读兴趣 A(26—30分)B(21—25分)C(15—20分)合乎情理(30分) 基于现实,情节之间关联性强,有真实感,符合人物心理,有合理的细节想象 A(26—30分)B(21—25分)C(15—20分)创作意图(30分) 主旨明确,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A(26—30分)B(21—25分)C(15—20分)语言表达(10分) 语言表达得体,通俗易懂,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A(9—10分)B(7—8分)C(5—6分)总分2.在下面两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写作。(1)借助评价量表,发挥联想和想象,为本单元课文《皇帝的新装》续写一个故事,不少于500字。提示:①认真阅读课文的结尾,想象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然后抓住一点落笔。②要使人物的言行和性格与之前的表现相符,故事发展和情节设计要合情合理,令人信服。(2)选择本单元的一篇课文,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学生进行课堂写作。三、课堂小结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希望大家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它们可以为你的文章插上翅膀,到达更高的境界;它们也可以让你的思维更加开阔,让你享受思想漫游的无限乐趣。四、课后延学在课堂写作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作文。第十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2.通过回顾整理,探究优秀作品中的“想象”具备的特点。学习任务:单元回顾、总结提升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努力?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二、任务开展任务一:自我评价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内容 完成情况能在课文学习中,掌握默读的方法,每分钟阅读不少于400字。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能在默读中把握作者思路,调动自己的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文学的奇思妙想。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在学习中,能够了解小说、童话,神话、寓言等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能够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按照限定要求对课文进行改写、扩写或续写,写一篇想象类的文章,不少于500字。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能和小组成员很好地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任务二:总结提升1.想象和联想的区别预设:联想是由A想到B,A和B都是生活中存在的;想象的内容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是虚构的。2.优秀作品中的“想象”具备哪些特点(1)荒诞离奇情节要违反常理,比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竟然相信骗子的鬼话:这衣服“分外美观”,又可以检验人的“称职”或“愚蠢”。后来皇帝真的“穿着”这个“不存在”的衣服去参加游行大典。这些都实在太不正常了。又比如《女娲造人》,女娲用黄泥“揉团着,揉团着”,放到地面上,就变成了人;用藤条挥洒泥浆,就出现了许多的人。这都是很离奇的事情。(2)合乎情理比如女娲为什么要造人?课文里面就给了交代,她“感到非常孤独”;然后又写到她“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在水里看到自己的面容和身影,觉得很可爱。这里面都有关联,不是随意瞎想编造的。细节的想象能增强真实感。比如皇帝穿衣服时候“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还有“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取衣裙似的”,以及最后一段中的最后一句“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3)现实意义想象的作品还会反映社会现实。三、课后延学整本书阅读:《西游记》。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