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单元《地表的变迁》 单元教学规划 3.10《火山和地震》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三单元《地表的变迁》 单元教学规划 3.10《火山和地震》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迁》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地表的变迁
单元主题 《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三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及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地表形态:理解并描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地壳运动:了解地壳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等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自然力量:认识风、水、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岩石循环:初步了解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学习内容 描述和区分地球表面的不同地形特征。 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表变迁的原因及其证据。 掌握风、水、温度变化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探究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学业要求 能够使用科学语言描述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能够举例说明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够通过模拟实验解释地壳运动、岩浆活动、风化、侵蚀等自然现象的成因。 培养科学思维、探究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分为四课,每课都围绕“地表的变迁”这一主题展开,内容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第一课《地球的表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并制作地形模型;第二课《火山与地震》通过图片、视频和模拟实验,让学生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三课《地球的内部》介绍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帮助学生将地表变化与地球内部运动联系起来;第四课《地表雕刻师》则综合探讨风、水、温度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渗透岩石循环的观念。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地球科学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的认识较为片面和模糊。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和实验,乐于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和理解科学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变化性,认识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初步建立岩石循环的观念,理解岩石的形成、风化和侵蚀过程。 科学思维 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科学方法描述和区分不同地形特征。 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分析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科学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够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如火山喷发、地震模拟等,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 能够设计和制作地形模型,表征不同地形的特征。 责任态度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单元结构化活动 引入活动 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变化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表变迁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主体活动 1. 地形观察和描述:学生观察地形图,描述和区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的特征。 2. 火山与地震模拟实验:利用火山模型和地震模拟装置,让学生直观感受火山喷发和地震的过程,理解其成因。 3. 地球内部结构探索:通过阅读资料和观看视频,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建立地球内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联系。 4. 自然力量模拟实验:通过模拟风、水、温度变化对岩石的作用,理解风化、侵蚀等自然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地形模型制作:学生利用身边材料制作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表征地形特征。 拓展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地质博物馆或地质公园,实地观察地表形态的变化。 开展“小小地质学家”活动,让学生收集资料,制作关于地表变迁的小报或PPT进行展示。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过程性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检查学生制作的地形模型和模拟实验报告,评价其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结果性评价 通过测试或作业形式,检查学生对地表形态、地壳运动、自然力量等核心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责任态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第十课时《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2. 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分析火山和地震的成因、特征及影响,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科学素养: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危害,增强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4. 责任态度:通过了解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特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火山和地震产生的物理机制,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过程。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通过展示火山喷发和地震的震撼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探索地球内部奥秘的兴趣。 利用直观的视听材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火山为什么会喷发?”“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火山喷发现象探究 活动步骤:观看火山喷发视频,小组讨论火山喷发的过程、原因及危害。 探究活动二: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活动步骤:使用酒精灯、土豆泥、番茄酱等材料模拟地震产生的岩层断裂过程。 探究活动三:火山岩石分析活动步骤: 观察火山岩石样本,记录其颜色、形态、纹理等特征,并讨论其成因。 探究活动四:地震逃生演练 活动步骤: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避震和逃生演练。 探究活动五:火山地震灾害案例分析 活动步骤:分组搜集国内外著名的火山和地震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通过视频和讨论,让学生直观感受火山喷发的威力,理解其成因和危害,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成因,理解地壳运动的复杂性,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实物观察,加深学生对火山岩石的了解,培养观察力和分类归纳能力。 通过实战演练,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火山和地震危害的认识,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三)生活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火山和地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防灾减灾措施、地震预警系统等。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火山和地震知识的重要性,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总结 回顾火山和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特征及危害,强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同时强调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 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从____中涌出或喷出。
答案:裂缝
2.地震的能量大小用____来表示。
答案:震级
3. 火山根据活动状态可分为活火山、____和休眠火山。
答案:死火山
4. 地震发生时,应选择____作为避震场所。
答案:安全场所
、判断题
火山喷发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益处。( )
答案:×
2. 地震波传播速度在不同的岩石中是一样的。( )
答案:×
3.地震时,应立即跑到室外空旷地带。( )
答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有时应就地避震)
(三)、选择题
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火山喷发的危害?
A. 掩埋城市和乡村 B. 污染空气 C. 带来丰富的矿产资源
答案:C
2. 地震发生时,正确的做法是?
A. 立即乘坐电梯逃生 B. 躲在桌子下或坚固的家具旁 C. 站在窗边等待救援
答案:B
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哪三个圈层?
A. 地壳、地幔、地核 B. 地壳、大气层、地核 C. 地壳、地幔、海洋
答案:A
(四)、简答题
1. 简述火山喷发的成因。
答案: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
2. 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避震?
答案: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选择安全场所如桌子下或坚固的家具旁躲避,保护好头部;如条件允许,应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地带。
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答
案:火山和地震对人类生活有巨大影响,包括掩埋城市和乡村、污染空气、破坏道路和建筑等;同时,它们也能带来一些有益的资源,如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
、实验探究
设计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并解释其原理。
实验材料:酒精灯、三脚架、金属盘、土豆泥、番茄酱、小勺子、玻璃棒等。
实验步骤:
将土豆泥放在金属盘上,堆成山的形状,模拟火山体。
2. 在火山体顶部挖一个小洞,作为火山口。
3. 将番茄酱倒入火山口内,模拟岩浆。
4. 点燃酒精灯,放在三脚架上,将金属盘放在酒精灯上方加热。
5. 观察火山体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直至番茄酱从火山口喷出,模拟火山喷发。
原理:加热使土豆泥中的水分蒸发,内部压力增大,当压力超过火山体表面的承受能力时,番茄酱(模拟岩浆)就会从火山口喷出,模拟火山喷发的过程。这个实验展示了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而喷出的现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