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练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及其原理A级·大概念对点练概念点1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1.如图表示的神经元为假单极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c结构位于神经节(非脊髓部位),e结构位于反射中枢。据此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神经元为感觉神经元,d的外周均套有一层髓鞘B.该神经元包括两个轴突以适应其传导功能C.e结构称为神经末梢,可直接与肌细胞相连并支配其运动D.c结构位于脊髓外,且含有细胞核2.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B.大脑皮层可以随意地调控瞳孔的放大或缩小C.洗澡时受到冷水刺激后引起心跳加快源于交感神经兴奋D.跑步引起血压变化说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随意运动密切相关概念点2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3.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一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C.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D.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4.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某部分遭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表现为有感觉但无收缩反应,则受伤部位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觉神经中枢 C.传入神经 D.传出神经5.如图表示人体的某反射弧模式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⑤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D.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是③④①②⑤概念点3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6.[2023·海南卷]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7.如图中实线表示某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正常曲线。虚线甲和乙分别表示经某种方式处理后,该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异常曲线,则甲、乙对应的可能的处理方式分别是( )A.培养液中K+含量降低、Na+含量增加B.培养液中K+含量降低、Na+含量降低C.培养液中Na+含量增加、K+含量增加D.培养液中Na+含量降低、K+含量增加8.[2022·山东卷]药物甲、乙、丙均可治疗某种疾病,相关作用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NE)。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药物甲的作用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B.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正反馈C.药物丙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D.NE-β受体复合物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B级·素养提能练9.以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实验,支配脊蛙右后肢的传出神经保持完整,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如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针刺脊蛙右后肢趾部可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中B.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C.剪断后立即刺激A端,不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D.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10.[2024·杭州二中模拟]膝跳反射进行时,伸肌收缩的同时屈肌舒张。如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支配屈肌的反射弧含有三个神经元B.在A点给予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电流表指针会偏转2次C.血液中Na+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跳反射减弱D.该反射发生时先膝跳后有感觉11.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的产生及传导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B.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12.当以弱刺激施加于海兔的喷水管(虹吸管)皮肤时,海兔的鳃很快缩入外套腔内,这是海兔的缩鳃反射。若每隔1分钟重复此种弱刺激,海兔的缩鳃反射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习惯化。图1表示海兔缩鳃反射习惯化的部分神经环路示意图,图2表示习惯化前后图1中d的轴突末梢模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有3个神经元,效应器为鳃及分布其中的d的末梢B.在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只有d点能检测到动作电位C.刺激喷水管皮肤,c和b的电信号同时到达运动神经元dD.习惯化的原因是突触小体里Ca2+少,神经递质释放量不足13.酒后驾车遇到行人或障碍物反应变慢,从而导致刹车变慢,容易引发交通事故。请回答下列问题:(1)眼睛中的视网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导和传递,先后到达最高级神经中枢________和低级中枢脊髓等,以完成对相应效应器的精确调控。(2)某研究小组以雄性大鼠为模式动物,连续腹腔注射酒精(剂量为2 g/kg)或等体积蒸馏水处理后,检测发现,与蒸馏水组相比:①酒精处理组突触间隙中谷氨酸(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酒精可能影响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②酒精处理组还能改变谷氨酸受体的活性,影响神经递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突触后膜的________电位。(3)大量饮酒后,人体血浆渗透压下降,尿量增加。膀胱牵张感受器和膀胱肌、尿道括约肌均参与此反射,写出排尿的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级·真题实战练14.[2023·浙江6月]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构成突触。通过微电极测定细胞的膜电位,PSP1和PSP2分别表示突触a和突触b的后膜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分别使突触a后膜通透性增大、突触b后膜通透性降低B.PSP1和PSP2由离子浓度改变形成,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C.PSP1由K+外流或Cl-内流形成,PSP2由Na+或Ca2+内流形成D.突触a、b前膜释放的递质增多,分别使PSP1幅值增大、PSP2幅值减小15.[2023·北京卷]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密切相关。科学家以哺乳动物骨骼肌细胞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1)骨骼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设初始状态下,膜两侧正负电荷均相等,且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在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当膜仅对K+具有通透性时,K+顺浓度梯度向膜外流动,膜外正电荷和膜内负电荷数量逐步增加,对K+进一步外流起阻碍作用,最终K+跨膜流动达到平衡,形成稳定的跨膜静电场,此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静电场强度只能通过公式“K+静电场强度(mV)=60×lg”计算得出。(3)骨骼肌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实验测得膜的静息电位为-90 mV,膜内、外K+浓度依次为155 mmol/L和4 mmol/L(lg=-1.59),此时没有K+跨膜净流动。①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____mV,与静息电位实测值接近,推测K+外流形成的静电场可能是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因素。②为证明①中的推测,研究者梯度增加细胞外K+浓度并测量静息电位。如果所测静息电位的值________,则可验证此假设。第2练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及其原理1.答案:D解析:a结构位于感受器,c结构位于神经节,该神经元为感觉神经元,d为轴突,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A错误;该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但包括两个分支以适应其传导功能,B错误;e结构为感觉神经元的神经末梢,只能与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相连接,而不能直接支配肌细胞,C错误;c结构位于神经节,在脊髓外,神经节是细胞体存在的部位,细胞核在细胞体中,D正确。2.答案:B解析:瞳孔放大是因为交感神经兴奋支配瞳孔开大肌收缩,而瞳孔缩小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收缩,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不完全受大脑皮层的支配,B错误。3.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的过程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A错误;感觉是高级生命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但感觉的产生如味觉未经过完整反射弧,故味觉的产生不是反射,B错误;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使狗建立铃声和分泌唾液的联系,这是通过不断刺激形成的,是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与相关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有关,C正确;铃声引起唾液分泌是条件反射,食物引起唾液分泌是非条件反射,控制两种反射的神经中枢不同,因此两种反射是通过不同的反射弧完成的,D错误。4.答案:D解析:感受器受到刺激后表现为有感觉,说明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都是正常的,效应器无收缩反应可能是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5.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题中图表示反射弧的模式图,可以判定①表示神经中枢,②表示传入神经,③表示传出神经,④表示效应器,⑤表示感受器。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刺激③时,能产生兴奋的结构有③④,即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故A、B、D三项错误,C项正确。6.答案:C解析: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方式释放,A正确;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可使特定的离子通道打开,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B正确;药物W的作用是通过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实现的,与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过程无关,C错误;药物W可增强抑制性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故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7.答案:B解析:曲线甲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动作电位峰值不变。其处理可能是培养液中K+含量降低,使K+外流增多;曲线乙静息电位基本不变,动作电位峰值减小,其处理可能是培养液中Na+含量降低,使Na+内流减少,B项正确。8.答案:B解析:药物甲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灭活,进而导致突触间隙中的NE增多,A项正确;分析可知,NE可与突触前膜的α受体结合,进而抑制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这属于负反馈调节,药物乙抑制NE释放过程中的负反馈,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可被突触前膜摄取回收,而药物丙可抑制突触间隙中NE的回收,C项正确;NE与突触后膜的β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项正确。9.答案:C解析:针刺脊蛙右后肢趾部可观察到右后肢出现收缩活动,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右后肢趾部的皮肤中,A正确;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由于脊蛙去除了脑保留了脊髓,所以脊蛙只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不能完成条件反射,B正确;剪断后立即刺激A端,由于兴奋能传到效应器,所以能看到左后肢的收缩活动,但不属于反射,C错误;兴奋在突触上只能单向传递,且在反射弧上只能由传入神经传到神经中枢,然后再传到传出神经,所以剪断后立即刺激B端,不能在传入神经上检测到电位变化,D正确。10.答案:C解析:图中支配屈肌的反射弧含有三个神经元,分别为①、中间神经元、④,A正确;A点给予适宜的刺激后,电流表先左偏一次后恢复,再右偏一次并恢复,B正确;动作的产生是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形成,Na+浓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会内流Na+增多,导致膝跳反射增强,C错误;该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形成感觉在大脑皮层,所以先有膝跳反应后有感觉,D正确。11.答案:D解析: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没有电位差,不发生偏转,A项正确;刺激a处时,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处时,指针偏转一次,兴奋传至乙电流表两极时,乙电流表发生两次不同方向的偏转,B项正确;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向左传递,甲指针维持原状,电流表乙指针偏转一次,C项正确;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项错误。12.答案:C解析:据题图可知,题图1中反射弧包含了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三个神经元,其中效应器为传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鳃,A项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故在题图1中b处给予有效刺激,只有d点能检测到动作电位,B项正确;据题图可知,刺激喷水管皮肤,经c到达神经元d需要经过一个突触,经a和b达到神经元d需要经过两个突触,故c和b的传导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且不能同时达到d,C项错误;由题图2可知,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轴突末梢处Ca2+内流减少,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突触后膜所在的运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D项正确。13.答案:(1)大脑皮层(2)①谷氨酸(神经递质)的释放 ②与突触后膜上谷氨酸受体的特异性结合 动作(3)膀胱牵张感受器 脊髓 膀胱肌和尿道括约肌解析:(1)眼睛中的视网膜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导和传递,先后到达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和低级中枢脊髓等,以完成对相应效应器的精确调控。(2)①酒精处理组突触间隙中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数量明显减少,说明酒精可能影响了谷氨酸的释放,从而使后一个神经元难以产生兴奋。②若谷氨酸受体的活性改变,则会影响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谷氨酸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突触后膜的动作电位。(3)据题意可知,排尿反射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为膀胱牵张感受器,效应器是膀胱肌和尿道括约肌。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所以排尿的反射弧为膀胱牵张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膀胱肌、尿道括约肌。14.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突触a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增大,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突触b释放的递质使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减小,推测可能是递质导致突触后膜的通透性增大,突触后膜上氯离子通道开放,氯离子大量内流,A错误;图中PSP1中膜电位增大,可能是Na+或Ca2+内流形成的,PSP2中膜电位减小,可能是K+外流或Cl-内流形成的,共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B正确,C错误;膜电位的幅值由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D错误。15.答案:(1)脂质和蛋白质 磷脂双分子层(2)外正内负 (3)①-95.4 ②变小解析:(1)骨骼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2)K+外流形成静息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3)K+静电场强度(mV)=60×lg=60×lg=60×(- 1.59)=-95.4(mV),即静息状态下,K+静电场强度为-95.4 mV。依据公式可知,增加细胞外K+浓度求出的值的绝对值变小,若测得静息电位的值也变小(正负号不代表大小,代表方向),则可验证此假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