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出一些词各说一句话。2.了解并积累“又__又__”形式的词语。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说说故事情节。教学重难点:1.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出一些词各说一句话。2.了解并积累“又__又__”形式的词语。教具准备:课件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复习旧知。1.出示谜语,学生猜,揭晓答案。2.出示填空题,复习上节课所学习的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名到前边来完成填空题。3.学生齐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师生配合,教师贴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二、感知内容,学习重点动词。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首先来到了玉米地里。请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同桌讨论:它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2.指名回答问题。3.教师圈出词语“又大又多”,这个词语表示玉米同时具备两个特点:“大”、“多”,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出示三张图片,看到这些事物,你能用哪些“又__又__”的词语来形容它们呢?4.指名回答问题。5.再次回到文中,圈出“掰”和“扛”两个动词,这两个都是表示小小猴子手部动作的词。让学生模仿着小猴子的样子做一做这两个动作。6.老师带领学生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理解“掰”的意思,用联系生活的方法理解“扛”的意思,并指名用这两个字分别各说一句话。7.出示例句,学生读一读。8.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做动作。三、自主学习,朗读感悟。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学习2——4自然段。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小猴子接下来到了桃树下,它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用“____”在文中划出来。指名回答问题。圈出“扔”和“摘”两个动词,学生学着小猴子的样子做一做这两个动作,教师随机讲解这两个动词的意思。学习第3自然段。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小猴子接下来到了西瓜地,它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用“____”在文中划出来。圈出“捧”,指名做这个动作,教师相机解释这个动词的意思。指名回答上述问题。学习第4自然段。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小猴子接下来到了树林边,它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用“____”在文中划出来。圈出“抱”,指名做这个动作,教师相机解释这个动词的意思。指名回答问题。提问:根据之前小猴子的经历,你推测小猴子最终能追上兔子吗?学生齐声回答。学习第5自然段。指名读第5自然段,印证推测,小猴子最终没能追上兔子。此时此刻,小猴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你带着这种心情再来读一读第5自然段。四、梳理线路,完成表格。1.出示相关表格,同桌两人讨论并进行汇报。总结看到了什么 做了什么 结果怎样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掰 扛 空着手 回家去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 扔 摘 捧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 扔 摘 抱小兔子蹦蹦跳跳 扔 追2.把表示小猴子手部动作的词“扛”、“扔”、“摘”、“捧”、“抱”单独摘录出来,观察并思考: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都带有提手旁)3.提问:带提手旁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带提手旁的字大多和手有关)4.小游戏,你能选出表示小猴子手部动作的词吗?选两名同学进行比赛。五、学习生字,练习书写。1.学习“瓜”和“空”两个字。瓜:前两笔均为撇,上撇短平,左撇先竖行一段时间后再撇向左下角,最后一笔的捺要写舒展。空:上点居中, “工”的横画平行,短竖正对上点,整体宽松。2.教师范写,学生跟随教师一起书空练习。3.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这两个字,随机选取两位同学的书写作业进行展示,并对比点评。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自由回答问题。(板书:一心一意 有始有终)2.出示关于做事情一心一意的名言,学生读一读。七、布置作业。有了这次下山的经历,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训。如果再让它下一山,还会是这样的结果吗?会发生什么事情?先试着说一说,再画一画,最后把它们整理成《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八、板书设计。17.小猴子下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