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单元综合测评(八) 生物与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15小题,每小题2分;16~20小题,每小题3分)1.[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二模]在过去的两千年时间里,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鸟类物种灭绝。调查鸟类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是鸟类保护最重要的基础研究。传统的标记重捕法对于生性隐秘、不易捕捉和观察的濒危鸟类而言调查难度大。我国科学家发明出的鸣叫计数法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先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某种树莺的鸣唱,然后对每只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能精准地确定每只个体独特的鸣唱特点,并在野外较大种群(139只)中实现了基于鸣唱辨别个体的实验。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此方法对于鸟类是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标记方法B.此方法需要基于鸟类鸣唱具有显著个体内稳定性的特点C.此方法需要基于鸟类鸣唱具有显著个体间差异性的特点D.鸟类通过鸣唱吸引异性属于动物行为信息的传递2.[2024·辽宁抚顺一模]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区域,由于竞争关系而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如共同生活在加勒比海地区岛屿上的两种安乐蜥,通过摄取食物的不同方式实现了同域共存。下列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的是( )A.雪兔会选择与猞猁不同区域活动B.红尾鸲喜欢在缓坡活动,而鹟更喜欢选择陡坡C.田鼠与鼢鼠在不同时间出来觅食D.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3.[2024·辽宁鞍山二模]一个物种按生理要求及所需资源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基本生态位,由于物种相互作用而实际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藤壶甲常生活在浅水区,藤壶乙常生活在深水区。将藤壶乙清除后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而将藤壶甲清除后藤壶乙却不能占据浅水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位是指某种生物占据的空间位置 B.藤壶乙的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C.藤壶甲的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宽 D.藤壶甲、乙的实际生态位是固定不变的4.[2024·北京石景山一模]调查某森林群落乔木层的5个优势种的年龄结构,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5个优势种与其他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共同构成了森林群落B.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应采用样方法,选取1 m×1 m的正方形C.香果树和野核桃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3种接近衰退型D.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5.[2024·河北衡水中学一调]某草场总面积为2 hm2,研究机构利用标记重捕法对该草场的野兔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初捕 32 32 14 18重捕 36 4 18 18A.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雄∶雌=8∶9B.该草原野兔种群的密度为134只/hm2C.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的估算值偏大D.性别比例决定种群密度6.[2024·福建八地市二模]珍稀植物鹅掌楸是一种多年生的高大落叶乔木,高度可达40米,胸径1米以上。为探究鹅掌楸种群的数量特征,对某地区鹅掌楸种群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地区鹅掌楸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B.第Ⅷ龄级的鹅掌楸死亡率急剧上升可能是人类活动干扰造成的,应加强保护C.大龄级鹅掌楸的个体数少是其对资源的竞争能力下降造成的D.提高鹅掌楸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是促进种群数量增长的有效措施7.[2024·浙江杭州二模]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将昆虫绿豆象和能将卵排入其幼虫体内的寄生蜂混合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寄生蜂在第0~5个世代中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寄生蜂是影响绿豆象种群数量波动的外源性因素C.图中a点对应的纵坐标值代表绿豆象的环境容纳量D.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波动与两者之间的正反馈调节有关8.[2024·衡水中学素养评价三]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A、B、C分别代表不同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兔和狼都为消费者B.过度放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逐渐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此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与生物群落呼吸释放的能量相等C.图中B表示兔的同化量,C表示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D.根据图中信息无法确定兔和狼之间传递能量的比值9.[2024·广州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提高生态足迹B.蚯蚓的能量可流向禽畜,说明图示情况下能量可循环利用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D.将堆沤发酵中的残渣饲喂蚯蚓,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10.[2024·厦门毕业班质检一]在镉(Cd)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技术中,植物修复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生态环保型技术逐渐应用于实际的修复工程。以三叶鬼针草为材料,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2,4 表油菜素内酯(EBR),研究它们对三叶鬼针草修复镉(Cd)污染的影响,部分研究结果如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处理 浓度/(mg·L-1) TF BCFCK(对照) 0 1.31 2.94SA 3 1.55 3.3030 1.54 3.54EBR 0.1 1.50 2.751 1.30 2.61注:TF-转运指标,是三叶鬼针草地上部分Cd含量与根部Cd含量的比值;BCF-富集指标,是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的比值。A.CK处理为对在无Cd的土壤中种植的三叶鬼针草喷施等量清水B.TF越大越有利于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的生物富集C.研究表明两种激素喷施对提高三叶鬼针草Cd的富集能力具有协同作用D.实验结果说明用30 mg·L-1 SA对三叶鬼针草叶面喷施的修复效果最佳11.[2022·海南卷]珊瑚生态系统主要由珊瑚礁及生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丰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珊瑚虫为体内虫黄藻提供含氮物质,后者为前者提供有机物质,两者存在互利共生关系B.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C.对珊瑚礁的掠夺式开采会导致珊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D.珊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12.如图是一个食物网,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至少需要消耗植物( )A.900 g B.500 gC.200 g D.600 g1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是防治水体污染的重要措施B.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灭绝不会影响人类的发展C.臭氧层能吸收多种射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保护作用D.引进外来物种是保护并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最佳手段1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大致过程[单位为103 kJ/(m2·a)]。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乙营养级还有9.5×103 kJ/(m2·a)的能量未利用B.此图能体现出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两个特点C.使用农药防治虫害属于化学防治D.该地区植被具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间接价值15.[2023·浙江6月]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 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16.[2024·泰安二模]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作为捕食风险,探究其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高密度种群可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B.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组种群的种内竞争C.捕食风险减弱了低密度组种群的种内竞争D.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组种群的繁殖力降低17.[2024·苏、锡、常、镇调研二]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某学者对大兴安岭不同发育阶段的落叶松生态位宽度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B.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强C.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三个种群D.该研究的指标主要是落叶松植株的高度及种间关系等18.[2024·湖南九校联盟联考二]图甲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种群之间形成的食物网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甲中缺少的碳流动方向是b→a,c→aB.图甲中的b对应图乙中的ⅠC.图乙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调查结果显示,一段时间内种群Ⅰ和Ⅴ同化的总能量分别为a和b,则此时种群Ⅳ同化的能量最多为(a-5b)/2519.[2024·青岛适应性检测]如表是某海湾生态系统中一年内能量流动的部分统计数据。已知当年该海湾渔获物平均营养级为2.88,而10年前为3.1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营养 级 现存生物量/ (t·km-2·a-1) 被同化量/ (t·km-2·a-1) 流向碎屑量/ (t·km-2·a-1) 总流量/ (t·km-2·a-1)Ⅴ 0.008 0.004 0.026 0.089Ⅳ 0.111 0.089 0.413 1.070Ⅲ 0.568 1.070 6.060 7.890Ⅱ 0.756 7.890 23.700 36.300Ⅰ 43.500 36.300 73.000 207.000总计 45.000 45.400 103.000 252.000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52 t·km-2·a-1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1.7%C.碎屑会被分解者分解或形成海底有机物沉积D.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说明该海湾的渔业资源越来越贫瘠20.[2024·石家庄质检二]为了研究休牧对高山草甸群落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不同休牧时间和传统放牧的对照实验。如图表示返青期不同休牧时间和牧草生长旺季主要植物类群重要值(用来反映某一物种在群落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即物种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注:CK表示对照。A.休牧改变了群落中的优势种,使群落发生了演替B.相较于阔叶型可食草,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C.放牧会改变莎草科和阔叶型可食草间的竞争程度D.休牧期间,高寒草甸群落的空间结构不会发生变化[答题区]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二、简答题(共55分)21.(15分)[2024·北京西城统测]高原鼢鼠是青藏高原优势鼠种之一,营地下生活,主要采食植物根系。它在挖掘过程中向地表推出土丘,覆盖植物造成植物死亡。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高寒草甸,研究了高原鼢鼠对草甸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鼢鼠土丘的分布密度,将样地分为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三个水平,研究干扰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如表。干扰水平 植物物种数 优势种 优势种生物量占植物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轻度干扰 21 早熟禾,细叶苔草,垂穗披碱草 60%中度干扰 32 银莲花,甘肃嵩草,细叶苔草,垂穗披碱草 45%重度干扰 15 火绒草,甘肃嵩草,鹅绒委陵菜 50%①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________________的集合。②生物量是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的量。取样调查各物种生物量时,需在每个干扰水平内________设置50 cm×50 cm的样方若干个。③表中结果表明,在________________干扰下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试分析在该水平干扰下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成数月的土丘中氮、磷、钾等无机盐的含量显著高于周围环境,主要是因为被鼢鼠推至地表的土壤透气性良好,受日光照射后温度较高,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高原鼢鼠形成的土丘上会发生规律性的演替,对此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A.多年生草本会逐渐取代一年生草本为优势类群 B.一年生草本的活动促进了多年生草本的生活C.该群落的演替进行到森林阶段才会终止 D.群落的稳定性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增高(4)大量研究表明,过度放牧导致的草甸退化促进了鼠类数量增加,鼠类的密度过大又加剧了草甸退化,这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10分)[2024·重庆巴蜀中学校月考七]“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绿油油的稻田洋溢着勃勃生机。观察图中的农田生态系统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能量损耗最少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物质传递链,为使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分层次多级利用,需要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2)若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a,消费者获得的能量为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则a________(填“>”“<”或“=”)b+c。(3)绿油油的水稻为植食性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昆虫大量采食水稻,可见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因为害虫繁殖能力过强,使水稻受害,农民大量喷洒农药,导致所有昆虫灭绝,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封闭系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无序性将增加。上述生态系统需要通过获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所以上述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23.(10分)[2023·山东卷]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10分)[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期末]如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1)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利用农业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技术,具体途径是桑叶养蚕、________________、塘泥作为桑树的肥料回到桑田。(2)图中C代表桑树的____________________,正常情况下D/C的比值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0%,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工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桑树种群一般呈________________分布,且易遭受害虫的破坏,因此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从而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此防控技术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10分)[2023·广东卷]上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 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 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红树林 群落(林龄) 群落 高度(m) 植物种 类(种) 树冠层郁 闭度(%) 林下互花米草 密度(株/m2) 林下无瓣海桑更新 幼苗密度(株/100m2) 林下秋茄更新幼苗 密度(株/100m2)无瓣海桑 群落(3年) 3.2 3 70 30 0 0无瓣海桑 群落(8年) 11.0 3 80 15 10 0无瓣海桑 群落(16年) 12.5 2 90 0 0 0秋茄-老鼠簕 群落(>50年) 5.7 4 90 0 0 19回答下列问题:(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单元综合测评(八) 生物与环境1.答案:D解析:鸣叫计数法是根据每只个体独特的鸣唱特点进行种群数量的调查,对鸟类无损伤、低干扰,A正确;鸣叫计数法需要鸟类的鸣唱具有显著个体间差异性,而且需要保证个体鸣唱参数的稳定性,B、C正确;鸟类通过鸣唱吸引异性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D错误。2.答案:A解析:雪兔和猞猁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不是种间竞争,在不同区域活动的雪兔和猞猁,不属于同域共存机制,A符合题意;红尾鸲和鹟分别喜欢在缓坡和陡坡活动,属于同域共存机制,B不符合题意;田鼠和鼢鼠通过不同的觅食时间实现同域共存,C不符合题意;不同温度喜好的蜥蜴,选择不同阳光照射度的灌木栖息,属于同域共存机制,D不符合题意。3.答案:B解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清除藤壶甲和未清除藤壶甲的状态下,藤壶乙始终占据深水区,说明其实际生态位和基本生态位相同,B正确;藤壶甲常生活在浅水区,将藤壶乙清除后藤壶甲可以很容易占据深水区,说明藤壶甲的实际生态位是浅水区,基本生态位是深水区和浅水区,实际生态位比基本生态位要窄,C错误;藤壶甲、乙一般占据着相对稳定的实际生态位,但不是固定不变的,D错误。4.答案:D解析:群落包括相同时间一定地域内所有的生物,A错误;调查乔木年龄结构时可采用样方法,但由于乔木高大,样方应选取10 m×10 m的正方形,B错误;由图可知,香果树的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其余4种均接近衰退型,因此随着群落的演替,香果树种群的优势地位将更加明显,C错误,D正确。5.答案:C解析:两次捕获中,雌性个体总数为14+18=32(只),雄性个体总数为18+18=36(只),故性别比例约为雄∶雌=36∶32=9∶8,A错误;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捕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可计算得出种群数量为36×32÷4=288(只),草场总面积为2 hm2,故种群密度为288÷2=144(只/hm2),B错误;若一部分被标记的野兔被狼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的标记个体数偏少,则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大,C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D错误。6.答案:C解析:图1中,小龄级个体数明显多于大龄级个体数,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未来种群数量可能会增加,A正确;图2中,第Ⅷ龄级的鹅掌楸死亡率急剧上升,与其他龄级鹅掌楸死亡率差异过大,说明该龄级鹅掌楸的死亡可能不是自然发生的,可能是人类活动干扰(如砍伐)造成的,应加强保护,B正确,C错误;提高鹅掌楸种子萌发率与幼苗存活率,可以有效地促进种群数量增长,D正确。7.答案:B解析:绿豆象幼虫是寄生蜂的卵的寄生对象,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绿豆象的数量是影响寄生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即寄生蜂并非生活在理想条件下,因此寄生蜂在第0~5个世代中种群数量并非呈“J”形增长,A错误;外源性因素指影响种群密度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等,B正确;图中a点对应的纵坐标值是绿豆象种群最大数量,不能代表绿豆象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两种生物的种群数量波动与两者之间的负反馈调节有关,D错误。8.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A错误;生态系统逐渐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生物量在减少,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小于生物群落呼吸释放的能量,B错误;图中A表示兔的同化量,C表示以兔粪便的形式和兔同化后以遗体残骸的形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错误;图中没有狼的同化量,无法确定兔和狼之间传递能量的比值,D正确。9.答案:D解析: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蚯蚓分解处理技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生态足迹,A错误;植物获取的物质主要来自分解者将有机肥分解成的无机物,而能量来自自身光合作用所获取的光能,C错误;蚯蚓作为动物蛋白饲料喂养禽畜和堆沤发酵中的残渣饲喂蚯蚓等都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并未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不可循环利用,B错误,D正确。10.答案:D解析:该实验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水杨酸(SA)和2,4 表油菜素内酯(EBR),研究其对三叶鬼针草修复镉(Cd)污染的影响,所以CK处理为对在有Cd的土壤中种植的三叶鬼针草喷施等量清水,A错误;3 mg·L-1SA组TF为1.55,BCF为3.30,而30 mg·L-1SA组TF为 1.54,BCF为3.54,B错误;BCF(富集指标)是三叶鬼针草植株体内Cd含量与土壤Cd含量的比值,该比值越大,说明富集在生物体中的Cd越多,土壤中残留的越少,使用SA之后BCF增大,而使用EBR之后BCF减小,说明二者作用效果相反,C错误;30 mg·L-1 SA组的BCF是最大的,说明其对三叶鬼针草叶面喷施的修复效果最佳,D正确。11.答案:B解析:珊瑚生态系统具有抵抗不良环境并保持原状的能力,这是抵抗力稳定性的表现,B错误。12.答案:A解析:当能量传递效率为最大值即20%时,消耗的植物量最少。鹰经兔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2/5)÷20%÷20%=200(g);鹰经鼠途径消耗植物量为20×(2/5)÷20%÷20%=200(g);鹰经蛇、鼠途径消耗的植物量为20×(1/5)÷20%÷20%÷20%=500(g),共计消耗植物量为200+200+500=900(g)。13.答案:C解析: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是防治空气污染的重要措施,A错误;目前对人类没有利用价值的物种可能存在潜在价值,灭绝也可能影响人类的发展,B错误;臭氧层能吸收多种射线,对人类和其他生物起保护作用,如果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破坏当地物种,降低物种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错误。14.答案:D解析:题图中乙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16+2)×103 kJ/(m2·a),未利用的能量有(16+2-1.5-3-4)×103 kJ/(m2·a)=9.5×103 kJ/(m2·a),A正确;题图中的箭头方向和数据可体现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B正确;农药属于化学物质,使用农药防治虫害属于化学防治,C正确;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属于直接价值,D错误。15.答案:A解析: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的目的,进而能起到缓解“酸雨”产生的作用,效果明显,A正确;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进行脱硫处理能起到缓解“酸雨”的作用,但提高燃烧率的效果不明显,B错误;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并不能起到减少引起“酸雨”的气体排放量,因而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不明显,C错误;“酸雨”的产生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依然无法减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起到相应的减少“酸雨”的效果,D错误。16.答案:B解析:对于低密度组,捕食风险明显降低了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对于高密度组,捕食风险对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不明显,说明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A、D正确;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其种内竞争,B错误;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组种群的种内竞争,C正确。17.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看出,随落叶松的个体发育,其生态位宽度总体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性变化,A正确;由于生态位宽度是物种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的综合指标,因此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一般就越强,B正确;研究中的落叶松成龄组、老龄组和幼龄组可看作一个种群,C错误;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故该研究的指标主要是落叶松植株的高度及种间关系等,D正确。18.答案:A解析:在图甲中,a为非生物环境,b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三级消费者,f为分解者。由碳循环的过程可知,图甲中缺少的碳流动方向是生产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至非生物环境的方向,即b→a,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至非生物环境的方向,即c→a,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至非生物环境的方向,即d→a,A错误;图甲中b为生产者,由图乙中的箭头方向可知,Ⅰ也为生产者,B正确;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乙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调查结果显示,一段时间内种群Ⅰ和Ⅴ同化的总能量分别为a和b,由图乙可知,Ⅰ为生产者,其同化的能量要流向Ⅱ、Ⅲ和Ⅴ,要使Ⅳ同化的能量最多,那么流向Ⅴ的能量最少,所以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因为Ⅴ同化的能量为b,Ⅴ来自于Ⅰ的能量最少为b÷20%=5b,则Ⅰ流向Ⅱ和Ⅲ的能量最多为a-5b,Ⅳ能获得的最大能量为(a-5b)×20%×20%=(a-5b)/25,则此时种群Ⅳ同化的能量最多为(a-5b)/25,D正确。19.答案:A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流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207 t·km-2·a-1,A错误;第二营养级同化量(第一营养级被同化量)为36.3 t·km-2·a-1,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被同化量)为7.89 t·km-2·a-1,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89/36.3)×100%≈21.7%,B正确;部分碎屑会被分解者分解,部分碎屑不能被分解会形成海底有机物沉积,C正确;渔获物平均营养级降低说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减少,该海湾的渔业资源越来越贫瘠,D正确。20.答案:D解析:结合题图可知,不同休牧时间与CK组相比,莎草科的重要值升高,并且高于CK组重要值最高的阔叶型可食草,说明休牧后群落中的优势种由阔叶型可食草变为莎草科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发生替换说明群落发生了演替,A正确;由题图可知,休牧前阔叶型可食草为优势种,莎草科植物的重要值略低,而休牧后莎草科植物成为优势种,说明放牧的牲畜可能更喜食莎草科植物,B正确;放牧时牲畜喜食莎草科植物,使莎草科植物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能力减弱,阔叶型可食草成为优势种,休牧后莎草科植物的竞争能力恢复,使阔叶型可食草的重要值降低,故放牧会改变莎草科与阔叶型可食草间的竞争程度,C正确;休牧期间,不同植物的重要值改变,会导致群落的空间结构改变,D错误。21.答案:(1)①各种生物种群 ②随机 ③中度 中度干扰时鼢鼠的造丘活动使草地土壤的异质性增加,优势种的竞争受到了抑制,进而为不同类型的植物共存创造了条件,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重度干扰时,鼢鼠的造丘活动及取食对植被过度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在轻度干扰时,群落为少数优势种所统治,导致物种多样性不高(2)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ABD (4)适度放牧解析:(1)①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②设置样方的原则为随机取样;③由表可知在中度干扰下植物种类最多,故中度干扰下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原因为中度干扰时鼢鼠的造丘活动使草地土壤的异质性增加,优势种的竞争受到了抑制,进而为不同类型的植物共存创造了条件,使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重度干扰时,鼢鼠的造丘活动及取食对植被过度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在轻度干扰时,群落为少数优势种所统治,导致物种多样性也不高。(2)因土壤透气性良好、温度高,土壤中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旺盛,分解有机物产生更多的氮、磷、钾等无机盐。(3)因为多年生的草本比一年生的草本竞争能力更强,所以多年生的草本会逐渐取代一年生草本成为优势类群;一年生草本的生长为多年生的草本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所以促进了多年生草本的生存;能否演替到森林阶段受到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制约,所以在该地不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在此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物种之间的联系会更复杂,所以群落的稳定性会增加。(4)由题可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变化由过度放牧所致,故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控制放牧量,适度放牧。22.答案:(1)水稻→兔→猫头鹰或水稻→鼠→猫头鹰 物质和能量 (2)> (3)种间关系 昆虫灭绝,导致以昆虫为食的青蛙和食虫鸟灭绝,生态系统组分减少,营养结构变简单(4)能量(或太阳光能)解析:(1)最短的食物链能量消耗最少。图中最短的食物链有水稻→兔→猫头鹰或水稻→鼠→猫头鹰;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物质传递链,为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需要合理设计食物链。(2)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一进(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三出(自身的呼吸作用散失、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所以a>b+c。(3)水稻为昆虫提供采食的信息,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喷洒农药使所有的昆虫灭绝,导致以昆虫为食的青蛙和食虫鸟灭绝,生态系统的组分减少,自我调节能力下降。(4)上述生态系统需要通过获取能量来维持系统的有序性,所以上述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23.答案:(1)时间短,速度较快(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不能确定 群落中该时间段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解析:(1)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有生物定居,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次生演替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类活动,而初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2)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3)图示曲线为三种植物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而相对多度为该植物种群个体数量占群落所有植物个体的百分比,第30年至第50年群落进行演替,群落中所有植物个体总数的变化未知,乙种群相对多度下降,不能确定其个体数的变化,即不能确定其种群密度的变化。(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4.答案:(1)物质的良性循环 蚕沙(粪)养鱼(2)净初级生产量 大于 桑树和蚕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A,为介于10%~20%之间,由于C<A,因此正常情况下D/C大于10%(3)均匀 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出生率解析:(1)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利用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具体途径是桑叶养蚕、蚕沙(粪)养鱼、塘泥作为桑树的肥料回到桑田。(2)图中C代表桑树的净初级生产量;由于桑树和蚕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A,D/A介于10 %~20%之间,且C25.答案:(1)次生演替 间接(2)无瓣海桑生长快,比互花米草高,在竞争中占优势(3)无瓣海桑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理由: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16年间,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为0,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16年时,植物种类减少到2种,说明无瓣海桑在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过程中占优势,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4)选择适量适合在滩涂上生长,植株高度高于无瓣海桑的多种本土植物,以及一些适合在无瓣海桑群落林下生长的本土阴生植物进行种植,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它们的种间关系达到共存的目的解析:(1)由题意可知,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则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这是红树林在生态系统方面的调节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无瓣海桑是速生乔木,种植后由于其生长速度较快,在与互花米草对阳光等竞争中占据优势,能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蔓延。(3)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理由:据表中数据分析,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16年时,植物种类减少到2种,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16年间,林下秋茄更新幼苗为0,说明无瓣海桑在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其生长速度快,繁殖速度快,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4)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可以选择适量适合在滩涂上生长、植株高度高于无瓣海桑的多种本土植物进行种植,另一方面可以种植一些适合在无瓣海桑群落林下生长的本土阴生植物,利用它们的种间关系达到共存的目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