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5.1《法不可违》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探讨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 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通过对球迷案例的分析,明确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其法律责任,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通过对身边的违法行为的辨析,明确违法的后果,学会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教学 重点 认知法律的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教学 难点 学会辨别身边的一般违法行为并认识其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 新闻链接: 株洲芦淞大桥事故已致6死8伤 9月23日上午,湖南株洲,芦淞大桥发生起交通事故。一白色车辆从对向车道驶来,逆行撞击多辆机动车及电动车,事故已经造成6人死亡8人受伤。 事发时,一辆出租车与网约车相撞后,致网约车失控冲向对向车道,导致碰撞事故发生目前政府各部门正在现场进行处理。肇事司机目前已被控制。 思考:以上车主的行为是什么行为 他们会受到什么处罚
授新课 材料分享:人脸怎能“想换就换” 有关部门对那些未经肖像权人同意的“换脸”、诈骗行为,应该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法律法规为规范管理划定了“红线”和“底线”,相关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第一责任人作用,切实提升管网治网水平。 同时,要做好科普宣传,构筑反诈防骗的全民防线。积极引导公众谨慎使用“AI换脸”服务,一旦发现隐私泄露或遭遇侵权,敢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严格执法出重拳、平台把关要尽责、积极引导要到位,多措并举破解AI诈骗难题,让“技术向善”,让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思考:用法治的方式铲除AI换脸诈骗。这说明法律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提示: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交流讨论:AI换脸,可能会侵犯哪些权利呢 涉及哪一违法行为 提示:民事违法行为 ①侵犯肖像权 根据《民法典》第1019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俛” 如“Al换脸”;“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如“扫街”“街拍”。 ②侵犯著作权 根据《著作权法》第10条,就可能侵犯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如果通过“换脸”对作品恶搞,还可能侵犯著作权人的保护作品完整权。 ③侵犯名誉权 如果通过“Al换脸”对他人进行恶意丑化或者通过互联网传播换脸后的图文、视频,导致他人社会评价受损的,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就可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笔记: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约,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的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案例分享: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Al发布虚假信息“博眼球”屡见不鲜。近日,山西省平遥县公安局破获了一起利用AI技术伪造犯罪现场进行造谣的案件。 3月26日早上8时许,平遥县公安局网安大队发现一条标题骇人的“新闻”∶“平遥古城明清街一女子与男友吃东西时,用竹签扎小孩脸,该“新闻”还附有事发现场的视频截图和网友的热议记录,瞬间引发大量讨论与猜测。 经过比对,警方确认平遥古城明清街并未发生该事件,“新闻”中所描述的内容与事实存在明显出入。其后涉案人员赵某承认,为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量,他故意利用AI技术合成并发布了这条关于平遥古城的虚假新闻。目前,赵某已被予以行政拘留。 思考:赵某的行为属于哪一违法行为 提示:行政违法行为。 笔记: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热点案件:AL犯罪AI视频“变脸:诈骗 近日,网民张某敏(女,25岁,广东英德人)为蹭事件热度、博取流量,经预谋策划,由其本人冒充叶某某女儿并通过视频编辑软件变老特效冒充叶某某妻子,由其父亲张某勇(54岁,广东英德人)冒充叶某某,录制多个视频相继在网上发声,对叶某某扰乱乘车秩序事实歪曲解读、“申辩喊冤”,公然挑战公序良俗,严重扰乱网络秩序。 目前,张某敏、张某勇因涉嫌寻衅滋事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步侦办中。 思考:张某敏、张某勇的行为属于哪些违法行为 提示:行政、民事违法行为。 笔记: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罚包括主刑: 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辨析:违法就是犯罪,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较轻,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 联系: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笔记:(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①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约,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的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②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刑罚包括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③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处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 ①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②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图片分享: 思考:以上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你还知道身边有哪些违法行为吗? 提示:行政违法行为: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还有:(1)谎报险情(2)破坏铁路封闭网 补充: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还有:(1)买卖双方签订之后,卖方收款后却只发放一半货物。 (2)照相馆没有经过他人同意,将其艺术照片展出,以招揽顾客。(3)出版社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材料分享:当今时代,个人信息保护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公布了一起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涉案人员利用人工智能将人脸照片生成视频,伪造人脸识别认证,以此非法牟利。在追究涉案人员刑事责任之外,检察机关以四名被告人的行为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为由,依法向法院提起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 这是全国首例涉“人脸识别”民事公益诉讼案。这也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具有一定推动作用。这起案件确立了大规模个人信息侵权中造成损害的认定标准,创新提出“恢复性司法+社会化综合治理”路径,对教育震慑非法处理个人信息行为和推动个人信息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以下材料对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有何启示 提示: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某风景区派出所接到景区综治组队员报告,游客周某某在风景区游玩时,用石头在崖壁上刻画名字以示纪念。该派出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周某某二百元罚款的处罚。关于本案例,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 A.周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B.周某某的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 C.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接受罚款处罚 D.综治组队员依法行使了公民监督权 2.北京警方依法对高价倒卖“冰墩墩”的违法人员作出行政处罚。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 A.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B.谋求财富要善于运用诚信智慧 C.高价倒卖“冰墩墩”是犯罪行为 D.违背诚信原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郑某在家中睡觉,因小区楼下临街处有工人在切制瓷砖影响到其休息,一气之下从家中阳台将一个空玻璃瓶抛掷到楼下,砸伤了工人。当地法院判处被告人郑某拘役三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五百元。对法院的判决结果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高空抛物行为危及公共安全,应依法严惩 ②郑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郑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④郑某缺乏法治意识,漠视他人生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