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宝鸡中学2023级高二第一学期阶段考试(一)试题生物本试卷共三大题,34小题;考试时长90分钟,卷面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1-10每题1分,11-20每题2分,21-25每题3分,共45分)1.乒乓球是一项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2024年奥运会中国队运动员要做到灵活地接发球,需要运动系统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这离不开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组成的表述,错误的是( )A.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共同构成外周神经系统B.自主神经系统是一类不受意识支配的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C.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系统数量最多的细胞D.外周神经系统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2.下列有关人体血液成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饥饿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B.紧张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C.吃的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D.长期饮食缺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3.某种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下列对相关免疫细胞所起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B.B细胞接受刺激后可作用于靶细胞C.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中的病毒死亡D.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4.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调节,以下对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A.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可以直接参与植物的细胞代谢B.越冬植物进入秋冬季节,赤霉素相对含量减少,脱落酸相对含量增加C.乙烯可以增强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D.在蔬菜水果上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如青鲜素等,不会损害人体健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B.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或减少该种群食物来源均可降低K值C.黑光灯诱捕昆虫和诱虫器采集土壤小动物两者均是利用生物趋光性的特性D.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样方内某种群个体数太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6.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形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曲线乙表示蒙古兔种群增长曲线,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的数量将基本维持稳定B.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若曲线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统计的活菌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D.K值具有物种特异性,所以东方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7.竹蚜虫是同翅目蚜科的一类节肢动物,产生竹花菌的竹林中有大量的竹蚜虫存在。竹蚜虫大量密集于竹的新枝、嫩叶、主干上,吸食竹子体内的汁液,会排出大量蜜露,蜜露给竹花菌菌丝提供营养物质,使菌丝大量繁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竹林中的所有竹蚜虫构成一个生物种群B.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竹蚜虫与竹子之间存在寄生关系D.竹蚜虫大量密集于竹的新枝、嫩叶、主干上,这是竹蚜虫的生态位8.下列有关内蒙古某草场因气候演变,加上过度放牧使草本植物大幅度减少,草原荒漠化加剧,下列的叙述正确的是(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该群落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单化C.该地物种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 D.过度放牧只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C.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孔雀开屏、雌鸟鸣叫召唤雏鸟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B.信息传递、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D.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利用灵敏电流计、神经纤维及神经纤维—肌肉标本可探究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图中的刺激强度均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产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不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B.图2中电流计的指针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能证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C.利用图3装置无法判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还是双向传导D.若图1中刺激点改为c点,电流计的指针不偏转,说明兴奋的传导具有双向性12.以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为材料,研究了静息状态和兴奋过程中,K+、Na+的内向流量与外向流量,结果如图所示。外向流量指经通道外流的离子量,内向流量指经通道内流的离子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兴奋过程中,K+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 B.兴奋过程中,Na+内向流量小于外向流量C.静息状态时,K+外向流量小于内向流量 D.静息状态时,Na+外向流量大于内向流量13.如图为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B.③与④分泌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C.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是体液调节的结果D.⑤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14.如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该图表示二次免疫反应,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B.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B细胞,则该过程表示体液免疫C.如果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则d和e为同一种物质D.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15.石蒜地下鳞茎的产量与鳞茎内淀粉的积累量呈正相关。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石蒜鳞茎产量的影响,将适量赤霉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的粉末分别溶于少量甲醇后用清水稀释,处理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鳞茎中合成淀粉的关键酶AGPase的活性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效唑通过增强AGPase活性直接参与细胞代谢B.对照组应使用等量清水处理与实验组长势相同的石蒜幼苗C.喷施赤霉素能促进石蒜植株的生长,提高鳞茎产量D.该实验设计遵循了实验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16.下图表示某种群13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气候、干旱等是该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1~4年,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种群增长率为0.5C.4~5年,种群数量下降D.9~11年,种群数量下降,12~13年种群数量上升17.某科研机构对一狭长荒地进行多年跟踪调查,统计其中植物的种类和物种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 5 10 15 20草本 14 20 45 34 27灌木 5 10 15 21 28乔木 0 2 5 10 16A.应采用五点取样法对该荒地上某种草本植物的数量进行调查B.调查期间,该荒地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总丰富度在逐年增大C.该群落在同一年份随季节的变换发生着次生演替D.该荒地上,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在发生变化18.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全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19.某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马尾松→松毛虫→杜鹃”,下图表示松毛虫摄人能量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链中的生物在数量上呈正金字塔模型B.松毛虫和杜鹃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E/A表示C.由松毛虫流入分解者的能量可用C+D+F表示D.若迁走全部杜鹃,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将呈“J”型增长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①食物网中某生物的位置不能被其他生物取代②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这一事例属于恢复力稳定性③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④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⑤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⑥信息传递对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都有重要作用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21.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B.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D.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22.乙酰胆碱(ACh)受体可分为烟碱受体(N型受体)和毒蕈碱受体(M型受体)两类。骨骼肌上的ACh受体为N型受体,其与ACh结合后通道开放,允许Na+和K+通过,以Na+内流为主。而心肌上的受体为M型受体,这类受体与G蛋白偶联,引起K+外流。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ACh与骨骼肌上N型受体结合后,引起骨骼肌兴奋产生收缩效应B.ACh的作用效果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类型有关C.ACh与心肌上的M型受体结合后,增强心肌的收缩和提高心率D.ACh与受体分开后,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23.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已知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在甲、乙之间的传递效率一定为10%~20%B.甲为被捕食者,甲、乙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决定两种昆虫数量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年龄结构D.甲昆虫的环境容纳量为1.4×106头24.表是科研人员研究“施加秸秆和蚯蚓活动对麦田氮元素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其中表施处理是将秸秆均匀覆盖于土层表面,混施处理是将秸秆与0~20cm土壤均匀混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单位g·kg-1】处理 有机碳 全氮 铵态氮 硝态氮对照 6.88 0.69 3.59 16.69秸秆表施 8.71 0.85 3.86 17.59秸秆表施+蚯蚓 8.61 0.83 4.09 21.13秸秆混施 9.24 0.92 4.29 18.98秸秆混施+蚯蚓 9.39 0.91 4.21 21.21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B.农作物秸秆回田体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原理C.蚯蚓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有机氮向各种无机氮的转化D.混施秸秆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可能是低氧导致分解作用减弱25.为探究人类活动对鸟类食性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者调查了某地的自然保护区、农田和城区3种生境中雀形目鸟类的物种数量(取样的方法和条件一致),结果见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群落类型多样,鸟类物种丰富度高B.农田的鸟类比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种间竞争更小C.自然保护区鸟类比其他生境的鸟类有更宽的空间生态位D.人类活动产生的空白生态位有利于杂食性鸟类迁二、多项选择题(每道题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15分。少选得1分,错选不得分)26.兴趣小组对校园池塘生态系统进行了能量流动调查,图1表示食物网,图2为该池塘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增重相同时,体长为2.8cm的鲤鱼比4.2cm的鲤鱼消耗藻类的能量多C.若体长为4.2cm的鲤鱼群体增加10kJ的能量,理论上最少需要100kJ藻类D.在藻类暴发季节,投放沼虾比投放相同体重的鲤鱼控制藻类效果好27.光敏色素是植物中参与光调控生长发育的重要因子,对种子萌发、开花周期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家研究发现,给予种子红光照射,光敏色素发生活化,并经一系列生理反应,最终导致赤霉素含量增加,种子萌发;而给予种子远红光照射,光敏色素发生钝化,最终赤霉素合成受抑制,种子无法萌发。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子在远红光和红光的照射下发芽率相同B.由题意可知种子萌发和光合作用一样离不开光的照射C.光敏色素和叶绿素的化学本质一样,且都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D.光敏色素和赤霉素一样,作为一种信号分子,直接参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28.排尿反射就是一种典型的正反馈调节。排尿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复杂反射活动,排尿的初级反射中枢位于脊髓骶段。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图示反射弧中,背根是传入神经,腹根是传出神经B.排尿时,由排尿中枢通过相关神经释放神经递质使得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从而将尿液排出体外C.当尿液充盈使膀胱扩张时,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细胞膜外侧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成负电位,从而产生兴奋,兴奋传至脊髓段产生了“尿意”D.某人因大脑受到严重撞击而丧失意识,所以必须通过插输尿管来排尿,否则无法排尿29.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病因是机体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该抗体能持续刺激甲状腺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该病由遗传因素和环境诱因(放射、碘摄入、压力、环境毒物等)相互作用引起。下列有关推测正确的是( )A.从免疫学角度分析,GD是一种自身免疫病B.TSAb的作用是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起到类似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C.GD患者临床可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体重一般会较轻D.与GD患者相比,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更低30.青藏高原植物生长主要受自然温度和人类放牧的影响。牧草的生长季由返青、开花、结实和枯黄等时期组成,生长季的变化与否能够反映高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者比较了放牧与围封对高山嵩草的生长季长度变化的影响,如图所示。据此分析不合理的是( )A.围封可以提高高山嵩草的种群密度,但不改变该群落的丰富度B.放牧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围封改变生态系统中物种的进化方向C.高山嵩草生长季随围封时间增加而延长,可能是地表温度低造成的D.为保护青藏高原植被的正常生长,应采取全面围封、禁牧的措施三、主观题31.(12分)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下图为免疫细胞参与机体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①表示抗原,②③表示某种物质,④⑤⑥⑦代表某种细胞,其中抗原呈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1)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免疫系统的第_____道防线被破坏,该防线属于_____性免疫。图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其成熟的场所是_____(填器官名称)。(2)VZV初次入侵机体时,细胞⑤的增殖分化需要的信号除了图中所示信号以外,还需要_____的刺激。形成的浆细胞分泌的②_____(填名称)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是一种_____现象,属于机体免疫系统_____功能过强的表现。(4)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左上图表示2007-2015年某地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的调查结果。①由图可知,随水痘疫苗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总体呈_____趋势。接种疫苗是一种人工_____(填“主动”或“被动”)免疫。②减毒活疫苗是指病原体经过各种处理后毒性减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接种VarV后可引起人体的_____(填“细胞”、“体液”或“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当接种水痘疫苗后,如再次接触到VZV,体内的浆细胞的来源是__________。32.(9分)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一般为12~14h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一般在12~14h以下)才能开花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科学家通过改变24h的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处理植物A和植物B一段时间,结果见组1和组2、组5和组6。(1)根据组_____(填组别号)可判断植物B为_____(填“长”或“短”)日照植物。(2)科学家又对植物A和植物B分别做了以下实验:闪光打断黑暗时间,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实验结果见组3和组4、组7和组8。根据图示结果可知影响植物开花的关键因素是__________(填“夜间的长度”或“日照的长度”)。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3)若要植物B提前开花,可以_____(填处理方法)。33.(8分)内蒙古草原是我国重要的天然牧场,在畜牧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发现某草原群落中贝加尔针茅生活力强、个体数量多和生物量大,严重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繁殖,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此判定贝加尔针茅是该群落中的_____。(2)为探究草原放牧强度和氮素施加量对草原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相应实验。①思路:设置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每个氮素水平都设置_____处理,一段时间后对群落的_____、功能特征等指标进行检测。②结果: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③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组之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_____。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的物种丰富度_____,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过度放牧使适口性好的植物先被家畜采食,使其与_____的植物竞争资源时容易处于劣势。(3)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既要保护草场资源,又要肉、奶高产,保证牧民经济效益,根据逻辑斯谛增长(“S”形增长)原理,牧民应将家畜种群数量维持在_____水平。34.(11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脲酶活性可反映土壤的肥力状况。为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组如下:不施肥(CK)、有机肥(M)、化肥(NP)、麦秸还田(S)、有机肥+化肥(M+NP)、麦秸还田+化肥(S+NP),其中,NP中氮肥为尿素,麦秸未经处理直接还田,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属于_____,施用的肥料属于_____。M、NP和S三种施肥方式中,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大的是_____。(2)研究还表明,与CK组相比,S组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据图a分析,其原因是_____;秸秆可用于生产畜禽饲料和食用菌,畜禽粪便和使用过的食用菌培养基用于还田,该利用方式能降低生态足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①合理施肥可以提高氮的循环效率②施肥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脲酶活性③为提高土壤肥力,短期内施用有机肥比化肥更有效④施用有机肥时,松土可促进有氧呼吸宝鸡中学2023级高二第一学期阶段考试(一)试题生物答案单选题:1--10ADDBC ACBDA 11--20CACDD CDCBC 21--25DCBDB多选题:26\BCD 27\ABCD 28\CD 29\ABC 30\ABD31.(每空1分,共12分)(1)一 非特异 辅助性T细胞 胸腺(2)抗原 抗体(3)过敏 免疫防御(4)①下降 主动 ②细胞免疫和体液 B细胞和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32.(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9分)(1)组5和组6 长(2)夜间的长度(2分) 对于植物A、B,只有闪光打断黑暗时间会改变开花情况,而短暂的暗处理打断光照时间不改变开花情况(3分)(3)在夜间用闪光处理或者延长光照时间(2分)33.(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8分)(1)优势物种(2)不同程度的放牧强度(2分) 物种丰富度 基本相同 减小 适口性差(3)K/234、(除标注外,每空1分,共11分)(1)分解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NP(2)麦秸还田对微生物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不能增加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3分)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3分)(3)②③(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