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安溪八中2024年秋季高一年第一次质量检测
政治试题
命题人:林明霞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关于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的内在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
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
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
C.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
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
2.19世纪,非洲的布须曼人围猎巨兽时总是全体出动,男子当猎手,妇女、儿童、老人从旁围截。这体现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
A.生产力迅速发展,进入奴隶社会 B.人们在劳动中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人们在生产中的关系是相互合作的 D.生产资料都归集体共同所有和支配
3.恩格斯说:“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奴隶制的发展始终与激烈的阶级斗争相伴随,公元前73年爆发的斯巴达克起义是奴隶社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这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这说明( )。
①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
②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必然遭到奴隶阶级激烈反抗
④奴隶主为维护各阶级的利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以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来的社会分工和交换的不断发展逐步完成的。下列标志着私有制确立的是( )。
A.剩余产品开始出现 B.土地变成私有财产
C.生产工具归家庭私有 D.个体劳动代替共同劳动
5.史书记载某一历史时期,“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从这段文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判断这段历史时期( )。
①存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生产关系 ②地主阶级完全占有土地和劳动者
③人类社会刚刚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④地主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依附于地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 )。
①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②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③从理性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
④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习近平把近代中国的国情概括为“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严重”。他明确指出:“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人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这一状况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 )。
①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②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③争得民族自觉,实现社会主义 ④改变落后面貌,实现人民的同步富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展出的中国近代1280多件套珍贵文物和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中国各阶层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这印证了( )。
①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大梦想
②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都存在两个根本性弱点
③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
④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的历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第二句话是:“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对其中“人民革命”一词解读正确的是( )。
①它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
②从所属世界革命范畴来说,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③在这一革命过程中探索出了城市包围农村、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④这一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就革命前途而言,最终是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国家图书馆前馆长任继愈教授在他九十多岁高龄时,曾很有感触地写道:“只有历尽灾难、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才有刻骨铭心的翻身感。经过百年的奋斗,几代人的努力,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意味着(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
③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获得解放 ④中华民族开启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马丁·雅克在《卫报》一篇评论中写到,1978年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那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1978年的尝试创造了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使世界重心东移”。可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A.使中华民族完成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革 B.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D.成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2.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因为( )。
①改革开放意味着我国社会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改变
②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③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浦东自2004年起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十多年来建立了市场准入管理新体制,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创造了中国的一大奇迹。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C.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D.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14.习近平在2021年新年贺词中说道:“置身春潮涌动的南海之滨、绚丽多姿的黄浦江畔,令人百感交集,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探索创新成为了创新引领。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最符合这段贺词内涵的是( )。
①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②改革开放在农村率先取得突破进展
③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④人民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力量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克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是“五“四个全面”,强调坚定“四个自信”。这“四个自信”是( )。
A.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 B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C.道路自信、经济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D.道路自信、实践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
1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上,“建国伟业”“关键抉择”“与时俱进”“科学发展”“伟大复兴”方阵依次经过天安门广场,不同方阵代表着阶段。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①“建国伟业”----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②“关键抉择”----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科学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④“伟大复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新时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一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说明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1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一九二一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论断的理解。(14分)
19.近代以来,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0分)
20.习近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并宣布了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多项措施。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展现了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携手前行的胸怀与担当。
结合材料,运用“伟大的改革开放”的知识,分析“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原因。(1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