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哲学与文化》2024/10/08巍峨高山,携手共攀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课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第四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三课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五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六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七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八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第九课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不忘本来哲学概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文化必修4 哲学与文化【知识体系】体系构建第一课教材分析备考课程要求以古代名人名言为背景,考查哲学的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派别;以具体科学的发展为背景,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以实际生活问题为题材,考查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透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或中外领导人的重要发言等,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理解。明确哲学的产生,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时代的关系,区分不同的哲学派别,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本义上看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从产生上看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凭空产生)从起源上看 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从本质上看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内容上看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与时代的关系 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②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全面理解哲学概念(不是“精华”)一、追求智慧的学问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世界观 哲学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形成 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特点 零散的、不自觉的 系统化、理论化联系 ①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错误倾向 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与普通人无关。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 方法论区别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联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割,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世界观就是世界观,方法论就是方法论。 ④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注意:不能认为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 具体科学区别 研究对象 整个世界 某一具体领域任务 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特殊规律作用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错误倾向 ①替代论: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②取消论: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③促进论: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所有的哲学都能推动具体科学研究的发展 (不是“总和”)即时演练恩格斯说:“自然研究家尽管可以采取他们所愿意采取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蹩脚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某种以认识思维的历史及其成就为基础的理论思维形式的支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是从自然科学知识中概括出的最一般的结论B.哲学为自然研究家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自然研究家应努力摆脱各种理论思维形式的制约D.哲学是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B即时演练有读者在读过《哲学与人生》这本书后写到:接触到这本书让我懂得,有时候“哲学”也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你能看到那个灵魂深处的自己。如此更能坚定自己的内心,做到坚强而淡定地面对人生种种考验,懂得人生在世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读者的感悟说明( )①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密切相连 ②真正的哲学决定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③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正确改造客观世界 ④真正的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B1.哲学的基本问题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地球、生物、环境、国情、时代等,属于客观范畴;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如思想、理论、感觉、设想、方针政策、计划、目标、上帝、精神等,属于主观范畴。法治理论创新,须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区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两个方面(1)如果材料涉及世界的本原问题,如“气者,理之依也”或者“理生万物”,则体现的是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2)如果材料涉及人类的某项新科学发现,则体现的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二是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物质,意识能否正确地认识物质。(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从哲学研究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从哲学发展看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基本形态 内涵 评价 常见观点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气火土等) 否认神创,本质正确;只是猜测,缺乏科学依据,复杂问题简单化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 克服直观猜测,丰富发展;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 正确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人民根本利益,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 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本质错误,但就局部作用而言,两者都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理在事先,理生万物。上帝创造世界。客观唯心 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拓展】基本派别 基本形态 常见观点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王充)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德谟克利特)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常见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慧能:仁者心动 休谟:我们的直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中外神创论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柏拉图:“理念”是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生万物”“理在事先”“未有此气,先有此理”神秘主义:8就是发;风水星座【拓展】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 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回答的是世界“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联系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要正确揭示世界的本原,不仅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还要坚持辩证法的观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即时演练下列选项中,体现围绕哲学基本问题而产生的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理在事先,理生万物”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③“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天不变,道亦不变”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A即时演练人(或动物)硬组织的化学组成与其食物中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当食物来源不同时,其硬组织中的碳(C)、氮(N)稳定同位素组成就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同位素分析,科学家可揭示其生前10年左右的食物结构、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环境。由此可见(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意识只能追溯过去不能推测未来C.知识水平越高认识越深刻D.具体科学的进步促进哲学的发展A即时演练有两个人在沙滩上散步,海风吹过,一块石头从沙子中凸现出来。一个人说:“多么神奇的石头!它一直在这儿,而我们今天才发现它。”另一个人说:“我们无数次走过这里,从来没有看见它,它以前就不存在!今天我们发现了它,从此它就在这儿了!”两人就此开始了长久的争论。两人的争论涉及( )①决定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的问题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关系的问题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划分标准的问题 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中的首要问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B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产生 条件 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三大工人运动)直接理 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科 学前提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社会科 学前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历史 使命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历史 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它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最重要特征) 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科学性 它正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革命性 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产生于19世纪,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本质特征。2.旧哲学只在于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地位: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恩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即时演练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③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④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D即时演练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守正创新,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人类思想史上已有的思想材料B.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时代发展的新课题、回应社会面临的新挑战C.指导实践,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D.坚守立场,为人类求解放,以科学的理论为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指明方向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