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第一学期 茅盾中学第一次考试高二政治试卷考生须知:本考卷分试卷I、试卷II和答题卷,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判断题、选择题答案填涂到答题卡上。试 卷Ⅰ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A涂黑,错误的请将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B涂黑)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3.“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告诉我们要尊重规律客观性。4.“置之死地而后生”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5.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6.认识的根本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7.人们在否定以往认识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真理。8.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经济社会的集中表现。9.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10.文化发展立足现代艺术,坚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二、选择题I(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1.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下列关于哲学认识正确的有①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②哲学可以完全取代具体科学③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④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2.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无法超越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B.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13.《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A.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B.客观唯心主义思想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可知性 B.客观实在性 C.相对独立性 D.主观能动性15.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体现的是A.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的复杂性 C.联系的多样性 D.联系的稳定性16.通常情况下,对大多数食品而言,越新鲜,味道越好,其营养价值也越高;但对黄花菜海蜇、木耳等食品而言,“新鲜”往往意味着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隐患。这说明A.联系具有普遍性 B.认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反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17.“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到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8.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的心态。为此,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全盘西化,洋为中用 D.以我为主,古为今用19.良诸古城、巨石人像努比亚遗址,这些古遗址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展现出世界的多姿多彩。可见,把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的的独特标志是A.传统文化 B.文化遗产 C.民族精神 D.民族文化20.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A.中华传统文化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三、选择题I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唐开元年间,山东发生蝗灾。大多数官员秉持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认为是天子不修德所致,应该下罪己诏,祭祀上天。只有姚崇语出惊人“蝗虫终究就是蝗虫,火烧坑埋便是。”在这件事上,姚崇和大多数官员的区别在于他坚持了A.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机械唯物主义思想 D.唯心主义思想22.我国农谚有“不怕重阳十日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的说法,这是因为“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冬季雨雪多,能有效缓解旱情,还可以冻死地里的害虫,这样来年可获得好收成。材料说明①自然界存在和发展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 ④运动是物质固有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3.近来,关于“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越来越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预制菜进校园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这说明A.大脑是意识的机能 B.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有很多C.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24.“虫二”是泰山刻石中的字谜之一,它是繁体字“風”和“月”的一部分。繁体字“風”去掉里边的一撇和部首,就剩个“虫”字;“月”字去掉外面的边儿就剩下个“二”字。该刻石的寓意泰山秀美雄浑、景观“风月无边”。“风月无边”的创意说明了①意识活动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②能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特殊能力③发挥主观能动性离不开特定的主客观因素 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认识字谜的前提条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5.“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效应;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效应。”从哲学上看,这标语强调了A.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B.部分居于主导地位,统率整体C.关键部分往往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D.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26.智媒时代,构建中国全媒体传播体系,实现媒体融合,我们依然会经历漫长的跋涉与艰难的摸索。这一判断的哲学依据是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 ②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④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7.下列选项中与右边漫画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有量变就有质变C.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趋势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28.“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材料表明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②危和机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9.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对人民民主的性质、内涵、目的、特色、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系统阐释,创造性地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这体现了①感性认识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和指导 ②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③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概括和提炼 ④感性认识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0.2024年1月17日,我国“天舟七号”发射圆满成功,为“神舟十七号”乘组送去春节“年货”。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这表明①科学实验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直接现实性活动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并推动其发展 ④人的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定风波(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1.苏轼的《定风波》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解读,不同时代、不同年纪、不同环境的人,从这首词里解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是因为A.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相互转化B.认识的主体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C.亲身经历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重要32.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及相关政策的制定经历了一个从探索到完善的过程。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层层递进。这启示我们A.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B.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不止一个C.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真理 D.永远不能完成对一事物的完整认识33.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重要标志。筷子使用合二为一,反映中国人固有的团结意识;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欲,告诫人们要克制欲望;手执筷子,拇指食指在上,中指在中,无名指小指在下,是谓天地人和。材料表明①文化是人类社会自有的现象 ②使用筷子是为了彰显一种价值观③筷子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④精神产品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4.世界主要语言中,茶的发音有两种:一种是“茶”的发音或转音,另一种是以荷兰语“Thee”为代表、受闽南方言影响的发音,二者均源自中国。在唐代,茶叶和饮茶习俗就已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同时期,日本人已开始种植茶树,并形成弘仁茶风。在向东方传播的同时,茶也经由海上通道向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传播。材料表明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丰富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化创新 ④中华茶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5.回望百年中国动画长廊,动画从无到有、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二维手绘到数字化设计,在继承传统和推陈出新中,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中国文化,弘扬着中国精神,深受人们喜爱。这表明①动画创作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②动画产业的发展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④只有用动画才能弘扬好中华民族精神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第II卷(非选择题)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36.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实证了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要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引向深入,必须采取“开展全面研究,以各地都邑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兼顾中小型聚落”“坚持跨学科研究,加强考古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等举措,进一步回答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等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个特点。(3分)(2)运用《哲学与文化》中哲学的相关知识,选择“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引向深入”的其中一个举措并加以分析。(10分)材料一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使孩子在探索自然、接触社会的体验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暑假期间,依托各地博物馆开展的“研学游”活动空前火热,孩子们通过现场观察、听讲解、参与互动展示等多种方式接触到历史知识,不仅可以拓宽视野、提升观察力和思考能力,还可以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对美的感知力,成为文化遗产的新一代传承人。材料二 浙江扎实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按照“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总体要求,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需求为导向,进行了有益探索:坚持用好古越文化等具有浙江独特精神气质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船启航地特有的红色资源,融通优秀外来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精品;打响“最美浙江人”品牌,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推广“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着力提升公民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浙江正以昂扬之姿,努力成为人文之美更加彰显、精神生活普遍富足的省域范例。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与文化》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结合材料一,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知识,分析“研学游”活动的作用。(6分)结合材料二,从“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角度,分析浙江省是怎样建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的。(6分)茅盾中学第一次考试高二政治参考答案202410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 2 3 4 5 6 7 8 9 10F F F T T F F F T F二、选择题I(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B C C B A D D B D D三、选择题I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A A D C A D A B D C B C D C B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36(1)源远流长。(3分)(2)示例一:①坚持跨学科研究,加强考古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等举措,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5分)②考古学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通过跨学科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回答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等重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5分)示例二:①采取“开展全面研究,以各地都邑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兼顾中小型聚落”的举措。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兼顾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5分)②以各地都邑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体现了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兼顾中小型聚落,体现了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5分)37(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研学游”活动,孩子们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历史知识,拓宽视野。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研学游”活动提升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也激发创造力、想象力和对美的感知力,推动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研学游”活动,激励孩子们学有所成,成为文化遗产的新一代传承人。(2)①浙江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践行党中央赋予的推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努力建设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省域范例;②浙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广“城市书房”等举措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③浙江坚持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和优秀外来文化资源,不断推出有浙江辨识度的文化精品,融通了不同资源,实现了综合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