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评价试卷试卷
1.(2024七下·柯桥期中)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特点的是( )
A.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B.生殖器官迅速发育
C.第二性征开始发育 D.身体代谢速度缓慢
2.(2024七下·柯桥期中)很多同学在小学时养过家蚕。在养蚕的过程中,观察到家蚕的一生要经历的完整阶段是( )
A.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B.受精卵----幼虫----成虫
C.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D.幼虫----成虫----受精卵
3.(2024七下·柯桥期中)项目组同学将火龙果的肉质茎处理后插入土壤,肉质茎不久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法称为( )
A.扦插 B.嫁接 C.分根 D.压条
4.(2024七下·柯桥期中)以下四种动物中,受精方式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 )
A.乌龟 B.狮子
C.蝴蝶 D.青蛙
5.(2024七下·柯桥期中)微生物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如图所示为某些微生物的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单细胞真菌,可以用于发面、酿酒等
B.①②④和③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③是主要靠出芽生殖,部分种类对人体是有益的
D.④主要是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6.(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两种拧紧螺母的方式,主要体现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 )
A.力的方向
B.力的大小
C.力的作用点
D.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7.(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8.(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的三杯水。左手伸入甲烧杯冷水中,右手伸入丙烧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手和右手并一起伸入乙烧杯温水中,左手的感觉以及该感觉产生的部位是( )
A.热、大脑 B.热、手上皮肤
C.冷、大脑 D.冷、手上皮肤
9.(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
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
10.(2024七下·柯桥期中)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体,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1.(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组成了胚
B.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来自肥沃土壤
C.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①胚芽
D.果实由⑥种子和⑦果皮组成
12.(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先进行甲组实验,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进行乙组实验,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放在空气中数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实验中仍保鲜的是B瓶
B.甲、乙两组所控制的变量都是空气
C.数日后,乙组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了
D.该实验证实了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13.(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14.(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 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 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 P1、P2 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 与 P2 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9 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20 米/秒 B.25 米/秒 C.30 米/秒 D.40 米/秒
15.(2024七下·柯桥期中)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5cm
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v=24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移动,像会逐渐变小
16.(2024七下·柯桥期中)图甲为人类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 有长长的尾巴,能游动。
(2)[C] 形成的场所在图乙中的[ ] 。
(3)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图乙中的[ ] 。
17.(2024七下·柯桥期中)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
18.(2024七下·柯桥期中)(1)如图所示,当一束光射入杯中,会在杯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杯底的光斑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逐渐加水的过程,折射角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右图所示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大鱼应该选择A,B,C哪条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选填“A”、“B”或“C”)
19.(2024七下·柯桥期中)有甲、乙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如图所示。
(1)由花的结构可以推测,属于异花传粉的是 (选填“甲”“乙”或“甲和乙”)。
(2)乙主要靠昆虫传粉,这样的花应具有 的特点(写两点)。
20.(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金坐飞机时,经常要晕飞机。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他不舒服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飞机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动。
(3)小金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21.(2024七下·柯桥期中)探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
(2)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
(3)实验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 ,吸收跟物体颜色 (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色光。
22.(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东站在试衣镜前,离镜子近时感觉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就大些,离镜子远时感觉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就小些。基于上述生活经验,小东同学借助家中常见生活物品来探究平面镜成像大小的特点。
(1)[建立假设]平面镜成像时, .
(2)[器材选择]厨房与客厅之间的玻璃门、拖鞋若干等。
[方案设计]
①将左拖鞋放在客厅的某一位置(如图甲);
②将另一只拖鞋移至厨房,将其放到合适的位置:
③观察移至厨房的鞋与左拖鞋所成的像是否完全重合:.
④多次改变左拖鞋到玻璃门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
[交流讨论]
器材选择时,小科应选择 (填“方案1”或”方案2”)两只拖鞋做实验。
(3)实验过程中,若像与左拖鞋不能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有 (____)
A.厨房地面比客厅高
B.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C.玻璃门与地面不垂直
D.玻璃门下端有金属框影响,不能完整成像
(4)若出现成像较暗,不易辨识的现象,你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是 .
23.(2024七下·柯桥期中)黎小豆是一种杂粮作物,为了研究播种深度对黎小豆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大小均匀、饱满无损的黎小豆种子,分别按 4cm、6cm、8cm、10cm 播种深度,等间距播种到四个相同容器箱中,每箱各播种 150 粒。实验期间各箱中环境条件保持一致;
②以幼苗出土2cm左右为出苗标准,每隔24小时测定各箱中的出苗率,数据处理后如图 2 所示;
③播种第10天,取出幼苗烘干,称取整株干重(主要是有机物),取平均值后绘制成图3。
根据实验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播种深度;实验中有遵循“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的操作是 (填写实验步骤序号)。
(2)黎小豆种子萌发时,图1中的 (填写序号和名称)最先突破种皮。
(3)结合图2和图3,如果请你帮助农民播种黎小豆,应选择 厘米深度播种更合适,原因是 。(说明一个理由即可)
24.(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金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观察到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
(1)根据光路的特点,小金确认反射角为 (选填“α”“β”或“γ”)。
(2)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由数据可知①处为 度。
(3)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由此可推测,②处的数据θ范围是 。
A.11.3°<θ<35.4° B.11.3°<θ<30°
C.30°<θ<35.4° D.15°<θ<45°
25.(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科的妈妈用酸奶机制作了酸奶,这引起了小科的兴趣。图甲是妈妈制作酸奶的3步曲。
(1)制作前用开水冲烫器具的目的是 。
(2)发酵时酸奶机内部是恒温设置,小科很好奇酸奶机内部设置的温度,查阅资料获得乳酸菌活菌数与发酵温度的关系图(如图乙),小科分析图后认为酸奶机内部应该设置 的温度才能制作最佳的酸奶。
(3)小科取出妈妈自制的酸奶,取了一小杯,发现色泽呈乳白色;用汤匙搅拌,均匀且细腻;而且有酸奶特有的香味。小科根据说明书上的评价标准,给妈妈打了一个综合等第为 。
项目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色泽 乳白色 微黄色 有其他颜色
组织状态 均匀细腻 均匀有少量颗粒状 有固液分层
气味 有发酵乳特有香味 有牛奶香味 特别酸的气味
26.(2024七下·柯桥期中)按要求完成作图:
(1)如图1所示,根据光路图,在方框内填上相应透镜。
(2)如图2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3)画出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50牛的力向右上方拉小车的力的示意图。
27.(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是比较归纳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据图回答:
(1)昆虫的发育有两种方式,其中的家蚕一生要经过卵、幼虫、 、成虫四个时期。
(2)若“I”代表昆虫和两栖类动物在发育上的共同点,则“I”表示幼体和成体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差异大,称为 发育。
(3)若“II”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 ,则“II”是 受精。
(4)若“IV”代表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点,则“IV”是 (写出一点)。
28.(2024七下·柯桥期中)第 19 届亚运会将于 2023 年 9 月 23 日至 10 月 8 日在杭州举行, 围绕“互联网+体育 ” 这个概念,“智能亚运 ”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如图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
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的部分参数如表格所示:
无人机部分参数
质量 12 千克
最大飞行半径 5 千米
最大航速 50 千米/时
拍摄速度 11000 帧/秒
(1)当无人机下降时, 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地面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某段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限速 120 千米/时 。一辆小轿车在通行 0.4 米的过程中,该无 人机拍摄小轿车的帧数为 110 帧,请通过计算判断小轿车是否超速。
29.(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 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刚开始眼睛在 A 处看不到它。当小明 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 一段时间后又看见了硬币。请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说明出现上述现象 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第二性征是男女除了生殖器官外的差异,如男性会出现喉结,声音变得低沉等,女性的乳房发育等
【解答】A.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A正确
B. 青春期是生殖系统走向成熟的时期,生殖器官迅速发育,B正确
C. 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C正确
D. 青春期身体代谢速度较快,D错误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解答】家蚕的发育,是完全变态发育,其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A正确。
故答案为:A。
3.【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知道嫁接、扦插等生殖方式在生产中的应用。嫁接、扦插是常见的植物无性生殖分式,具有繁殖速度快,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的特点。
【解答】将火龙果的肉质茎处理后插入土壤,肉质茎不久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法称为扦插,A正确。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乌龟属于爬行动物、狮子属于哺乳动物、蝴蝶属于节肢动物、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解答】乌龟、狮子、蝴蝶的精子和卵细胞都是在雌性动物的体内相遇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1)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细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传宗接代。
(2)酵母菌、霉菌、蘑菇等都是常见的真菌,都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大多数真菌的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解答】A、①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可以用于发面、酿酒等。A正确。
B、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①酵母菌、②青霉和④食用菌都属于真菌,它们和③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B正确。
C、③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部分种类对人体是有益的。C错误。
D、④蘑菇属于真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D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解答】由图甲和图乙可知,手握住工具的不同位置,力的作用点不同,施加相同大小的力时转动的幅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A、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
D、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手只相当与一个感受冷热变化的感受器。
【解答】甲乙丙三个容器里依次装有冷水、温水和热水,先把左手放入冷水中,感觉冷水的冷热程度,左手很冷;再把右手放入热水中,感觉热水的冷热程度,右手很热。同时拿出左右 手并伸进乙盆温水中,温差很大,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A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D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
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AC.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AC错误;
BD.甲乙的振幅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B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据此分析钢珠的运动 轨迹.
钢珠做曲线运动是因为钢珠受到了磁铁的吸引力,力改变了钢珠球的运动状态而导 致的。
【解答】A、磁体不能吸引玻璃球,因此用玻璃球代替钢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此A选项错误;
B、钢珠沿直线运动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因此B选项错误;
C、当钢珠做曲线运动时,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运动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因此C选项错误;
D、本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胚轴、胚芽、胚根和子叶共同组成了胚,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来自种子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
【解答】A.图中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⑥种子,⑦果皮。胚轴、胚芽、胚根和子叶共同组成了胚,A错误。
B.种子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主要存在于胚乳和子叶中,供种子萌发初期利用,B错误。
C.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胚中的胚轴、胚芽、胚根细胞开始分裂和生长,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③胚根,C错误。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所以果实由⑥种子和⑦果皮组成,D正确。
故答案为:D。
12.【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巴斯德的实验设计,他设计了两个烧瓶,一个是普通烧瓶,一个是瓶口拉长呈S型的曲颈瓶,前者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进入,后者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通过这个设计,巴斯德得出了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肉汤本身产生的结论,进行分析。
【解答】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先进行甲组实验,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B瓶的肉汤变质是由于不作处理,肉汤中原先存在的细菌繁殖导致的肉汤变质,接着,进行乙组实验,将保险那瓶的瓶颈打断,放在空气中数日,由于将瓶颈打断,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内导致肉汤的变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由图可知,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为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光屏不能承接虚像,因此凸透镜和平面镜所成的虚像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在图中甲、乙两处放置木板都对看到虚像不产生影响,所以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14.【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据图(a)可知,公安巡逻车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3s,计算出第一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2s,再计算出第二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而两个距离之差就是汽车在0.9s内通过的距离。
【解答】据图(a)可知,公安巡逻车弟一次发 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0.3s,
第一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
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2s,
第二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
汽车在0.9s内前进的距离: S=S1-S2=51m-34m=17m;
V车=17/0.9m/s≈20m/s。
故答案为:A。
15.【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A.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BC.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判断;
D.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 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实验3中,u=v=30cm,此时u=2f,f=15c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u=2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当v=24cm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6.【答案】(1)精子
(2)受精卵;②;输卵管
(3)③;子宫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甲图中:A精子;B卵巢;C受精卵;D分娩;乙图中:1卵巢;2输卵管;3子宫;4阴道。
【解答】(1)A精子有长长的尾巴,能游动,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
(2)C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图乙 ② 输卵管,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图乙中的 ③ 子宫,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
17.【答案】小;前;小于;丙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痊孪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如图丙所示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18.【答案】(1)左;不变
(2)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变时,折射角也不变;
(2)光从空气里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确定蜻蜓的实际位置即可。
【解答】 (1)保持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逐渐往杯中加水,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于液面升高,折射点会向左移动,所以光斑会向左移动;由于水面是水平的,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2)空气中的蜻蜓反射的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靠近,折射光线进入鱼的眼睛,鱼认为光沿直线传播,鱼看到的蜻蜓是折射光反向延 长线相交形成的虑像,比蜻蜓的实际位置高,故大鱼应该选择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19.【答案】(1)乙
(2)鲜艳的花冠、芳香的气味和甘甜的花蜜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1)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
(2)传粉是指雄蕊花药中的成熟花粉粒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
【解答】(1)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典型的自花传粉是闭花传粉,不待花蕾张开就完成传粉作用,图中甲为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为开花传粉,须借助外力(昆虫、风力等)传送,图中乙为异花传粉。
(2)异花传粉需要借助昆虫、风等作为媒介。乙主要靠昆虫传粉,这样的花叫虫媒花,具有鲜艳的花冠、芳香的气味和甘甜的花蜜,借此来吸引昆虫帮助传粉。
20.【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声音的特性:1.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也就是人们说的音量),由“振幅”决定,声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特性,由发声物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解答】(1)由图可知,A区域是外耳,B区域是中耳,C区城是内耳,前庭位于内耳,所以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C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B区域的鼓膜振动。
(3)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所以妈妈声音的音色有别于他人,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
21.【答案】(1)蓝色
(2)绿色
(3)相同;不相同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1) 蓝色玻璃板只能透过蓝光,蓝光照到白纸上呈现蓝色;
(2)绿色的纸屏只能发射绿光,其它色光被吸收,因此纸屏上出现的颜色为绿色;
(3)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
同。
22.【答案】(1)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2)方案1
(3)A;C
(4)客厅灯打开或厨房灯关闭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2)像和物体左右相反;
(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分析解答;
(4)物体和环境对比度大,像清晰一些。
【解答】(1)离镜子近时感觉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就大些,离镜子远时感觉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就小些,猜想:像的大小可能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2)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用两个完全相同但左右相反的拖鞋,故小明应选择方案1的两只鞋做实验;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门不竖直放置或厨房地面与客厅地面高度不同,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拖鞋都不可能与前面拖鞋的像完全重合,故AC说法正确;
(4)若出现成像较暗,不易辨识的现象,可以客厅灯打开或厨房灯关闭。
23.【答案】(1)①
(2)③胚根
(3)4;种子出芽早且出芽率最高(或制造有机物更多)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图1中①胚芽,②胚轴,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
【解答】(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播种深度。除此之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中等间距播种到四个相同容器箱中,每箱各播种150粒。实验期间各箱中环境条件保持一致,目的是保证变量唯一。
(2)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增强,将储存在子叶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到胚的胚轴、胚根和胚芽。萌发时③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随后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子背地生长,发育成茎和叶。
(3)据柱状图可见:播种深度为4厘米时,出苗最早且出苗率最高、并且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原因是:①种子出芽早且出苗率最高、②胚轴无需伸长太多即可出土,消耗有机物最少、 ③ 幼苗叶片展开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4.【答案】(1)β
(2)0
(3)小于;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一定相等,由此可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根据表中信息分析。
【解答】(1)已知法线,界面,因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位于法线的同一侧,∠γ是折射角,∠β是反射角,∠α是入射角;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由数据可知①处为0度;
(3)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为30°时的折射角的数值应在入射角15°和小于30°的入射角之间的范围内,即11.3°<γ<30°故答案为:B。
25.【答案】(1)高温杀死器皿中原有细菌和真菌,防止杂菌污染
(2)37摄氏度
(3)优秀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细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制酸奶要用到乳酸杆菌,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牛奶经酵母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分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解答】(1)开水冲烫器具的目的是杀死其中的杂菌,防止杂菌影响酸奶发酵;冷却后再加入乳酸菌,是避免乳酸菌被烫死。
(2)分析图乙可知酸奶机内部应该设置37℃的温度才能制作最佳的酸奶。
(3)“小科取出妈妈自制的酸奶,色泽呈乳白色;用汤匙搅拌,均匀且细腻,而且有酸奶特有的香味。”根据图中的评价标准对应优秀。
26.【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将入射光线进行延长,延长得到的光线与折射光线进行比较,图中的折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更加靠近主光轴,所以这个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填凸透镜。
(2)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和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先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 , OA为反射光线,再连接SO ,则S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作力的图示时,必须弄清楚力的三要素.此题力的三要素: 大小F = 50牛,向与水平面成30*角斜向右上方,作用点在A点。
27.【答案】(1)蛹
(2)变态
(3)体内
(4)卵生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 昆虫的发育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2)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解答】(1)昆虫的发育有两种方式,其中的家蚕一 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
(2)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里), 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有尾。成体用肺呼吸、有四肢无尾,水陆两栖,多为变态发育。若“I”代表昆虫和两栖类动物在发育上的共同点,则“I”表示变态发育。
(3)若I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则“ II ”是体内受精。
(4)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里)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爬行动物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所以昆虫、两栖动物和爬行类在生殖发育上的共同点是卵生。
28.【答案】(1)运动
(2)由题意可知,小轿车通行0.4米距离所用的时间:
,
则小轿车的速度:,故小轿车超速。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1) 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地面和参照物之间位置逐渐靠近,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所以地面是运动的。
(2)通过拍摄帧数结合每秒拍摄帧数算出拍摄时间,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29.【答案】①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镜,所以眼镜看不到硬币, 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 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 当折射 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 A 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评价试卷试卷
1.(2024七下·柯桥期中)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特点的是( )
A.身高体重迅速增加 B.生殖器官迅速发育
C.第二性征开始发育 D.身体代谢速度缓慢
【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第二性征是男女除了生殖器官外的差异,如男性会出现喉结,声音变得低沉等,女性的乳房发育等
【解答】A. 青春期是生长发育迅速的时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A正确
B. 青春期是生殖系统走向成熟的时期,生殖器官迅速发育,B正确
C. 青春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C正确
D. 青春期身体代谢速度较快,D错误
故答案为:D
2.(2024七下·柯桥期中)很多同学在小学时养过家蚕。在养蚕的过程中,观察到家蚕的一生要经历的完整阶段是( )
A.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B.受精卵----幼虫----成虫
C.受精卵----蛹----幼虫----成虫
D.幼虫----成虫----受精卵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解答】家蚕的发育,是完全变态发育,其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A正确。
故答案为:A。
3.(2024七下·柯桥期中)项目组同学将火龙果的肉质茎处理后插入土壤,肉质茎不久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法称为( )
A.扦插 B.嫁接 C.分根 D.压条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绿色植物的生殖方式,知道嫁接、扦插等生殖方式在生产中的应用。嫁接、扦插是常见的植物无性生殖分式,具有繁殖速度快,能保持母本优良性状的特点。
【解答】将火龙果的肉质茎处理后插入土壤,肉质茎不久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的植株,这种繁殖方法称为扦插,A正确。
故答案为:A。
4.(2024七下·柯桥期中)以下四种动物中,受精方式和其他动物不同的是( )
A.乌龟 B.狮子
C.蝴蝶 D.青蛙
【答案】D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乌龟属于爬行动物、狮子属于哺乳动物、蝴蝶属于节肢动物、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解答】乌龟、狮子、蝴蝶的精子和卵细胞都是在雌性动物的体内相遇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是体内受精;雌雄蛙经过抱对,分别把精子和卵细胞排放到水中,精子和卵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这种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4七下·柯桥期中)微生物和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如图所示为某些微生物的结构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单细胞真菌,可以用于发面、酿酒等
B.①②④和③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C.③是主要靠出芽生殖,部分种类对人体是有益的
D.④主要是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1)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细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传宗接代。
(2)酵母菌、霉菌、蘑菇等都是常见的真菌,都具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大多数真菌的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解答】A、①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可以用于发面、酿酒等。A正确。
B、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①酵母菌、②青霉和④食用菌都属于真菌,它们和③细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B正确。
C、③细菌的生殖方式为分裂生殖,部分种类对人体是有益的。C错误。
D、④蘑菇属于真菌,主要是通过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D正确。
故答案为:C。
6.(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甲、乙两种拧紧螺母的方式,主要体现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 )
A.力的方向
B.力的大小
C.力的作用点
D.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系。
【解答】由图甲和图乙可知,手握住工具的不同位置,力的作用点不同,施加相同大小的力时转动的幅度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是学习声音知识时所用的几个探究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声音的响度逐渐减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正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C.击鼓时用力不同,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D.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观察振动快慢,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调和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A、图中是将发声体放在真空罩中,随着空气的抽出,声音越来越小,所以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敲鼓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该实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故C错误;
D、图中钢尺伸出长,振动慢,音调低,钢尺伸出短,振动快,音调高,探究的是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8.(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的三杯水。左手伸入甲烧杯冷水中,右手伸入丙烧杯热水中:过一会儿,同时拿出左手和右手并一起伸入乙烧杯温水中,左手的感觉以及该感觉产生的部位是( )
A.热、大脑 B.热、手上皮肤
C.冷、大脑 D.冷、手上皮肤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手只相当与一个感受冷热变化的感受器。
【解答】甲乙丙三个容器里依次装有冷水、温水和热水,先把左手放入冷水中,感觉冷水的冷热程度,左手很冷;再把右手放入热水中,感觉热水的冷热程度,右手很热。同时拿出左右 手并伸进乙盆温水中,温差很大,左手感觉热、右手感觉冷。所有感觉都在大脑形成,A正确;
故答案为:A。
9.(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小
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甲的音量比乙的音量大
【答案】D
【知识点】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
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答】AC.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因此音调相同,AC错误;
BD.甲乙的振幅不相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B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4七下·柯桥期中)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体,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
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据此分析钢珠的运动 轨迹.
钢珠做曲线运动是因为钢珠受到了磁铁的吸引力,力改变了钢珠球的运动状态而导 致的。
【解答】A、磁体不能吸引玻璃球,因此用玻璃球代替钢球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此A选项错误;
B、钢珠沿直线运动时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因此B选项错误;
C、当钢珠做曲线运动时,运动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运动状态也就发生了改变,因此C选项错误;
D、本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因此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11.(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共同组成了胚
B.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来自肥沃土壤
C.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①胚芽
D.果实由⑥种子和⑦果皮组成
【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胚轴、胚芽、胚根和子叶共同组成了胚,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种子萌发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种子萌发初期的营养来自种子自身储存的营养物质。
【解答】A.图中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⑥种子,⑦果皮。胚轴、胚芽、胚根和子叶共同组成了胚,A错误。
B.种子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主要存在于胚乳和子叶中,供种子萌发初期利用,B错误。
C.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胚中的胚轴、胚芽、胚根细胞开始分裂和生长,首先突破种皮的是③胚根,C错误。
D.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所以果实由⑥种子和⑦果皮组成,D正确。
故答案为:D。
12.(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先进行甲组实验,A瓶煮沸,B瓶不做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进行乙组实验,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放在空气中数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组实验中仍保鲜的是B瓶
B.甲、乙两组所控制的变量都是空气
C.数日后,乙组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了
D.该实验证实了细菌是自然产生的
【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巴斯德的实验设计,他设计了两个烧瓶,一个是普通烧瓶,一个是瓶口拉长呈S型的曲颈瓶,前者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进入,后者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通过这个设计,巴斯德得出了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来自空气而不是肉汤本身产生的结论,进行分析。
【解答】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先进行甲组实验,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B瓶的肉汤变质是由于不作处理,肉汤中原先存在的细菌繁殖导致的肉汤变质,接着,进行乙组实验,将保险那瓶的瓶颈打断,放在空气中数日,由于将瓶颈打断,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肉汤内导致肉汤的变质,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3.(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两个实验中,分别把一个不透明的木板放在如图甲、乙所示的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均不能成像 B.甲,乙均不能看到像
C.甲、乙都能成像且均能看到像 D.只有甲既能成像也能看到像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解答】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由图可知,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为虚像是光的反射延长线相交得到的,光屏不能承接虚像,因此凸透镜和平面镜所成的虚像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所以在图中甲、乙两处放置木板都对看到虚像不产生影响,所以烛焰的像不会发生变化。
故答案为:C。
14.(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a)所示,停在公路旁的公安巡逻车利用超声波可以监测车速:巡逻车上的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就能测出车速。在图(b)中,P1、P2 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 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 P1、P2 经反射后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 与 P2 之间的时间间隔为 0.9 秒,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 340 米/秒。则被测车的车速为( )
A.20 米/秒 B.25 米/秒 C.30 米/秒 D.40 米/秒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据图(a)可知,公安巡逻车第一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3s,计算出第一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2s,再计算出第二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而两个距离之差就是汽车在0.9s内通过的距离。
【解答】据图(a)可知,公安巡逻车弟一次发 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0.3s,
第一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
第二次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超声波用了0.2s,
第二次超声波与汽车相遇时汽车到巡逻车的距离:;
汽车在0.9s内前进的距离: S=S1-S2=51m-34m=17m;
V车=17/0.9m/s≈20m/s。
故答案为:A。
15.(2024七下·柯桥期中)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5cm
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v=24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移动,像会逐渐变小
【答案】B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A.当u=v=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据此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BC.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和应用判断;
D.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
【解答】 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实验3中,u=v=30cm,此时u=2f,f=15cm,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当u=25cm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当v=24cm时,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6.(2024七下·柯桥期中)图甲为人类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图乙为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 有长长的尾巴,能游动。
(2)[C] 形成的场所在图乙中的[ ] 。
(3)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图乙中的[ ] 。
【答案】(1)精子
(2)受精卵;②;输卵管
(3)③;子宫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析】【分析】甲图中:A精子;B卵巢;C受精卵;D分娩;乙图中:1卵巢;2输卵管;3子宫;4阴道。
【解答】(1)A精子有长长的尾巴,能游动,生殖细胞包括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
(2)C受精卵形成的场所是图乙 ② 输卵管,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有一个精子进入卵细胞,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
(3)胚胎发育的主要部位是图乙中的 ③ 子宫,受精卵不断进行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地移动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怀孕到38周左右,胎儿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一起从母体的阴道排出。
17.(2024七下·柯桥期中)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痉挛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 (选填“大”或“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 (选填“前”或“后”),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 (选填“大于”或“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的镜片是 (选填“乙”或“丙”)。
【答案】小;前;小于;丙
【知识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近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导致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远视眼。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眼。图甲为眼球的结构模式图。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或过度使用眼睛使睫状肌持续收缩,处于痊孪状态,造成晶状体过厚,焦距过小,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聚焦在视网膜前,称为假性近视。长此以往,眼球前后径变大,即使睫状肌完全放松,远处物体的所成像的像距仍然小于眼球前后径,此时就发展为真性近视,矫正近视需配戴如图丙所示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18.(2024七下·柯桥期中)(1)如图所示,当一束光射入杯中,会在杯底形成光斑。保持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逐渐往杯中加水,观察到杯底的光斑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逐渐加水的过程,折射角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右图所示现有一蜻蜓立于距水面0.6m处的荷尖上,池中水深2m。一条大鱼准备跃出水面捕捉蜻蜓,如图是水中大鱼看到蜻蜓所在的位置,大鱼应该选择A,B,C哪条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选填“A”、“B”或“C”)
【答案】(1)左;不变
(2)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现象,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不变时,折射角也不变;
(2)光从空气里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确定蜻蜓的实际位置即可。
【解答】 (1)保持入射光束的方向不变,逐渐往杯中加水,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由于液面升高,折射点会向左移动,所以光斑会向左移动;由于水面是水平的,入射角的大小不变,所以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2)空气中的蜻蜓反射的光斜射入水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靠近,折射光线进入鱼的眼睛,鱼认为光沿直线传播,鱼看到的蜻蜓是折射光反向延 长线相交形成的虑像,比蜻蜓的实际位置高,故大鱼应该选择C路线跃起才有机会捕获蜻蜓。
19.(2024七下·柯桥期中)有甲、乙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如图所示。
(1)由花的结构可以推测,属于异花传粉的是 (选填“甲”“乙”或“甲和乙”)。
(2)乙主要靠昆虫传粉,这样的花应具有 的特点(写两点)。
【答案】(1)乙
(2)鲜艳的花冠、芳香的气味和甘甜的花蜜
【知识点】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1)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
(2)传粉是指雄蕊花药中的成熟花粉粒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
【解答】(1)传粉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种方式。典型的自花传粉是闭花传粉,不待花蕾张开就完成传粉作用,图中甲为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为开花传粉,须借助外力(昆虫、风力等)传送,图中乙为异花传粉。
(2)异花传粉需要借助昆虫、风等作为媒介。乙主要靠昆虫传粉,这样的花叫虫媒花,具有鲜艳的花冠、芳香的气味和甘甜的花蜜,借此来吸引昆虫帮助传粉。
20.(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金坐飞机时,经常要晕飞机。妈妈不停地和他聊天,分散注意力,以减弱他不舒服的症状。请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晕飞机主要是由于图中 (填字母)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中 的振动。
(3)小金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主要是由于妈妈声音的 有别于他人。
【答案】(1)C
(2)鼓膜
(3)音色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 声音的特性:1.响度:人主观上感觉声音的大小(也就是人们说的音量),由“振幅”决定,声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声音的高低(高音、低音),由“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3.音色:声音的特性,由发声物体本身材料、结构决定.。
【解答】(1)由图可知,A区域是外耳,B区域是中耳,C区城是内耳,前庭位于内耳,所以晕车主要是由于图中C区域的前庭特别敏感导致的。
(2)妈妈讲话的声音会引起小金耳朵B区域的鼓膜振动。
(3)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所以妈妈声音的音色有别于他人,小金哪怕闭眼也能分辨出妈妈的声音。
21.(2024七下·柯桥期中)探究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所示,让太阳光穿过纸板的狭缝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分解后的彩色光带通过蓝色玻璃板,在白纸上观察到的光带颜色是 。
(2)用绿色的纸屏直接吸收经棱镜色散后的彩色光带,观察到纸屏上出现的颜色是 。
(3)实验结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 ,吸收跟物体颜色 (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色光。
【答案】(1)蓝色
(2)绿色
(3)相同;不相同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光的色散
【解析】【分析】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解答】(1) 蓝色玻璃板只能透过蓝光,蓝光照到白纸上呈现蓝色;
(2)绿色的纸屏只能发射绿光,其它色光被吸收,因此纸屏上出现的颜色为绿色;
(3)实验结论: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被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
同。
22.(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东站在试衣镜前,离镜子近时感觉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就大些,离镜子远时感觉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就小些。基于上述生活经验,小东同学借助家中常见生活物品来探究平面镜成像大小的特点。
(1)[建立假设]平面镜成像时, .
(2)[器材选择]厨房与客厅之间的玻璃门、拖鞋若干等。
[方案设计]
①将左拖鞋放在客厅的某一位置(如图甲);
②将另一只拖鞋移至厨房,将其放到合适的位置:
③观察移至厨房的鞋与左拖鞋所成的像是否完全重合:.
④多次改变左拖鞋到玻璃门的距离,重复上述实验。
[交流讨论]
器材选择时,小科应选择 (填“方案1”或”方案2”)两只拖鞋做实验。
(3)实验过程中,若像与左拖鞋不能完全重合,可能的原因有 (____)
A.厨房地面比客厅高
B.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C.玻璃门与地面不垂直
D.玻璃门下端有金属框影响,不能完整成像
(4)若出现成像较暗,不易辨识的现象,你可以提供的解决方案是 .
【答案】(1)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2)方案1
(3)A;C
(4)客厅灯打开或厨房灯关闭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平面镜成像可能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2)像和物体左右相反;
(3)根据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分析解答;
(4)物体和环境对比度大,像清晰一些。
【解答】(1)离镜子近时感觉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就大些,离镜子远时感觉看到自己在镜内的像就小些,猜想:像的大小可能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2)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关系,应选用两个完全相同但左右相反的拖鞋,故小明应选择方案1的两只鞋做实验;
(3)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门不竖直放置或厨房地面与客厅地面高度不同,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拖鞋都不可能与前面拖鞋的像完全重合,故AC说法正确;
(4)若出现成像较暗,不易辨识的现象,可以客厅灯打开或厨房灯关闭。
23.(2024七下·柯桥期中)黎小豆是一种杂粮作物,为了研究播种深度对黎小豆种子萌发及幼苗早期生长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选大小均匀、饱满无损的黎小豆种子,分别按 4cm、6cm、8cm、10cm 播种深度,等间距播种到四个相同容器箱中,每箱各播种 150 粒。实验期间各箱中环境条件保持一致;
②以幼苗出土2cm左右为出苗标准,每隔24小时测定各箱中的出苗率,数据处理后如图 2 所示;
③播种第10天,取出幼苗烘干,称取整株干重(主要是有机物),取平均值后绘制成图3。
根据实验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变量是播种深度;实验中有遵循“控制单一变量”原则的操作是 (填写实验步骤序号)。
(2)黎小豆种子萌发时,图1中的 (填写序号和名称)最先突破种皮。
(3)结合图2和图3,如果请你帮助农民播种黎小豆,应选择 厘米深度播种更合适,原因是 。(说明一个理由即可)
【答案】(1)①
(2)③胚根
(3)4;种子出芽早且出芽率最高(或制造有机物更多)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胚是完整的,是活的,不在休眠期,实验中注意变量的唯一性。图1中①胚芽,②胚轴,③胚根,④子叶,⑤种皮。
【解答】(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播种深度。除此之外,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实验中等间距播种到四个相同容器箱中,每箱各播种150粒。实验期间各箱中环境条件保持一致,目的是保证变量唯一。
(2)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增强,将储存在子叶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到胚的胚轴、胚根和胚芽。萌发时③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地生长,并发育成根,随后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子背地生长,发育成茎和叶。
(3)据柱状图可见:播种深度为4厘米时,出苗最早且出苗率最高、并且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原因是:①种子出芽早且出苗率最高、②胚轴无需伸长太多即可出土,消耗有机物最少、 ③ 幼苗叶片展开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4.(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金探究光的折射特点时,观察到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路。
(1)根据光路的特点,小金确认反射角为 (选填“α”“β”或“γ”)。
(2)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由数据可知①处为 度。
(3)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入射角。由此可推测,②处的数据θ范围是 。
A.11.3°<θ<35.4° B.11.3°<θ<30°
C.30°<θ<35.4° D.15°<θ<45°
【答案】(1)β
(2)0
(3)小于;B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定律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一定相等,由此可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根据表中信息分析。
【解答】(1)已知法线,界面,因为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都位于法线的同一侧,∠γ是折射角,∠β是反射角,∠α是入射角;
(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通过实验还得到如表数据,由数据可知①处为0度;
(3)由表中数据可知,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当入射角不断增大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故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为30°时的折射角的数值应在入射角15°和小于30°的入射角之间的范围内,即11.3°<γ<30°故答案为:B。
25.(2024七下·柯桥期中)小科的妈妈用酸奶机制作了酸奶,这引起了小科的兴趣。图甲是妈妈制作酸奶的3步曲。
(1)制作前用开水冲烫器具的目的是 。
(2)发酵时酸奶机内部是恒温设置,小科很好奇酸奶机内部设置的温度,查阅资料获得乳酸菌活菌数与发酵温度的关系图(如图乙),小科分析图后认为酸奶机内部应该设置 的温度才能制作最佳的酸奶。
(3)小科取出妈妈自制的酸奶,取了一小杯,发现色泽呈乳白色;用汤匙搅拌,均匀且细腻;而且有酸奶特有的香味。小科根据说明书上的评价标准,给妈妈打了一个综合等第为 。
项目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色泽 乳白色 微黄色 有其他颜色
组织状态 均匀细腻 均匀有少量颗粒状 有固液分层
气味 有发酵乳特有香味 有牛奶香味 特别酸的气味
【答案】(1)高温杀死器皿中原有细菌和真菌,防止杂菌污染
(2)37摄氏度
(3)优秀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细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制酸奶要用到乳酸杆菌,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进行生殖,在无氧的条件下,牛奶经酵母菌的发酵后使原有的乳糖变为乳酸,易于消化,所以具有甜酸风味,其营养成分与鲜奶大致相同,是一种高营养食品。
【解答】(1)开水冲烫器具的目的是杀死其中的杂菌,防止杂菌影响酸奶发酵;冷却后再加入乳酸菌,是避免乳酸菌被烫死。
(2)分析图乙可知酸奶机内部应该设置37℃的温度才能制作最佳的酸奶。
(3)“小科取出妈妈自制的酸奶,色泽呈乳白色;用汤匙搅拌,均匀且细腻,而且有酸奶特有的香味。”根据图中的评价标准对应优秀。
26.(2024七下·柯桥期中)按要求完成作图:
(1)如图1所示,根据光路图,在方框内填上相应透镜。
(2)如图2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3)画出与水平方向成30°角的50牛的力向右上方拉小车的力的示意图。
【答案】(1)
(2)
(3)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透镜的光路图;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将入射光线进行延长,延长得到的光线与折射光线进行比较,图中的折射光线比起入射光线更加靠近主光轴,所以这个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填凸透镜。
(2)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和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并完成光路图.
先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 , OA为反射光线,再连接SO ,则SO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3)作力的图示时,必须弄清楚力的三要素.此题力的三要素: 大小F = 50牛,向与水平面成30*角斜向右上方,作用点在A点。
27.(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是比较归纳昆虫、两栖类、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据图回答:
(1)昆虫的发育有两种方式,其中的家蚕一生要经过卵、幼虫、 、成虫四个时期。
(2)若“I”代表昆虫和两栖类动物在发育上的共同点,则“I”表示幼体和成体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差异大,称为 发育。
(3)若“II”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 ,则“II”是 受精。
(4)若“IV”代表昆虫、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共同特点,则“IV”是 (写出一点)。
【答案】(1)蛹
(2)变态
(3)体内
(4)卵生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1) 昆虫的发育分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分:受精卵、幼虫、成虫三个阶段。
(2)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湿润的皮肤辅助呼吸。
【解答】(1)昆虫的发育有两种方式,其中的家蚕一 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
(2)完全变态发育的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里), 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有尾。成体用肺呼吸、有四肢无尾,水陆两栖,多为变态发育。若“I”代表昆虫和两栖类动物在发育上的共同点,则“I”表示变态发育。
(3)若I代表昆虫和爬行类动物在受精方式上的共同点,则“ II ”是体内受精。
(4)昆虫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种。两栖动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里)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爬行动物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卵生、卵自然孵化,体外发育,所以昆虫、两栖动物和爬行类在生殖发育上的共同点是卵生。
28.(2024七下·柯桥期中)第 19 届亚运会将于 2023 年 9 月 23 日至 10 月 8 日在杭州举行, 围绕“互联网+体育 ” 这个概念,“智能亚运 ”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如图所示,交警利用无人机对高速公路
通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无人机的部分参数如表格所示:
无人机部分参数
质量 12 千克
最大飞行半径 5 千米
最大航速 50 千米/时
拍摄速度 11000 帧/秒
(1)当无人机下降时, 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地面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
(2)某段高速公路上小轿车限速 120 千米/时 。一辆小轿车在通行 0.4 米的过程中,该无 人机拍摄小轿车的帧数为 110 帧,请通过计算判断小轿车是否超速。
【答案】(1)运动
(2)由题意可知,小轿车通行0.4米距离所用的时间:
,
则小轿车的速度:,故小轿车超速。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1) 以无人机为参照物,地面和参照物之间位置逐渐靠近,位置关系发生改变,所以地面是运动的。
(2)通过拍摄帧数结合每秒拍摄帧数算出拍摄时间,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29.(2024七下·柯桥期中)如图所示, 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刚开始眼睛在 A 处看不到它。当小明 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 一段时间后又看见了硬币。请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说明出现上述现象 的原因。
【答案】①小明看不到硬币,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镜,所以眼镜看不到硬币, 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 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 当折射 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 A 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