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道德修养: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与价值,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自觉践行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 健全人格:认知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品质。 责任意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 重点 中华文化、中华美德。 教学 难点 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导入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以小人物故事折射出国家蓬勃发展的历程;电影《夺冠》诠释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精神;时代报告剧《在一起》以小见大,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抗疫故事,展现伟大的抗疫精神.....《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节目持续火爆,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 思考:我们应如何守望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 授新课 材料分享:中国有56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汉族的春节、蒙古族 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瑶族的盘王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节、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雪顿节、景颇族目瑙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节日,如:古尔邦节等...... 思考: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习俗和文化,表明中华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提示: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交流讨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思考:假设你是导游,提到中华文化,你会向外国游客介绍什么呢? 提示: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发展比较 古巴比伦——公元前3500年——波斯入侵,巴比伦王国灭亡——烟消云散 古印度——公元前30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文化雅利安化——雅利安化 古埃及——公元前3000年——先后希腊化、罗马化,伊斯兰化——面目全非 中国——公元前2100年——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至今——流传至今 思考:通过对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发展的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准一设有中断过的文明。 播放视频:《传统文化展现时代风采》 《七夕奇妙游》让东方美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表明中华文化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思考:结合视频说明其原因是什么。 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播放视频:视频《中华文化根》 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和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中,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思考:结合视频谈谈中华文化的有何重要性。 提示: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观看视频:《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 结合以上材料,探讨什么是文化自信? 提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材料分享:自2002年以来,我国每年举办“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这一比赛吸引了110多个国家的上百万名青少年参加,被誉为连接世界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汉语桥”立足于中文本身,全方位展示中国语言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响亮品牌。 2021年是“汉语桥”品牌设立二十周年。自4月份,“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海外预选赛已陆续启动。来自新西兰惠灵顿男子高中的昂德希尔认为,学习中文,让他可以领略中国秀丽的山川,更有机会欣赏中华文化的无限魅力。欢乐喜庆的春节、吃不厌的饺子、人山人海的市场……这些都让他深深着迷。他表示,未来,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用中文搭建两国间交流的桥梁。” 思考:上述材料启示我们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提示:①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材料分享:在《重阳奇妙游》中,网友通过节目了解了传统文化,也领略了焦作云台山、开封朱仙镇、商丘陈家大院等地的不同风情。而这背后是节目组数月的筹备和历时20多天的紧张拍摄和制作。“从创意到进入实施这20多天,大家以办公室为家”。 据工作人员透露,这段时间她基本上都是夜里两三点才伴着星星月亮回家,早上七八点又开始工作,“这次能睡四五个小时就已经是很好的了,以前全都是熬通宵的。”但就像她说的,知道观众们对他们的期待,所以不敢掉以轻心,“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家确实非常辛苦,但只要节目好看,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思考:你从舞者和幕后工作人员身上看到哪些品格?你还知道有哪些优良的品格? 提示:(1)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2)内容: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 习语分享: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提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三种文化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内涵不同,是中华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智慧成果。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之根。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之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之魂。 传统美德连连看 曾子杀猪——诚信 程门立雪——尊师 虎门销烟——爱国 黄香温席——孝亲 闻鸡起舞——勤奋 头悬梁、锥刺骨——好学 思考:为什么要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提示: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②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③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补充: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近年来,在“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美德少年”等评选活动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个人、先进集体。他们用行动( ) ①传递社会正能量 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为个人谋取了名和利 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面对暗流汹涌的滔滔黄河,只要有救援需要,他们就毫不犹豫下水搜救;面对水波漂碧的深潭湖泊,只要有生命求救,他们就不假思索纵身跃入。在郑州乃至全河南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水灾、溺水、户外被困、地震等事件现场,总能看到他们救援抢险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义务救援队;他们,是河南人的标杆。他们( ) ①自觉履行我国公民法律义务,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②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动诠释人间大爱 ③传承了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④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河南良好形象 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法”在古汉语中曾有“刑、法、律、法律”等称谓,如“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李悝编法经”“商鞅改法为律”“唐律”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直言:“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有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灋”从“水”,表示法律追求公平如水;“灋”含“去”,延伸出惩恶扬善之义。今天,“法”已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词。“法”字的语源表明中华文化( ) A、历经沧桑 饱受磨难B、独具特色 兼容并蓄C、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D、绵延不绝 固守正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