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份打包)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 丝绸之路
1.渊源: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1] 欧亚大陆 的商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发展
张骞通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2] 凿空 ”,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支线的开辟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发展受阻 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的异同
(1)相同点:均发端于中国;均有陆海两条线路;均以经济交流为主;中国均秉承友好交流原则。
(2)不同点
①从交流领域来看,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在经济、文化领域;“一带一路”涉及领域则更为广泛。
②从交流形式来看,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互通;“一带一路”除有商品交流之外,更有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层次的往来。
知识点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丝绸之路 路线 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作用 成为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路线 从关中平原入蜀至[3]  成都平原 ,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作用 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上丝绸之路 概况 ①西汉时期,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4]  印度洋 的海路。 ②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5]  官方使节 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十分频繁。 ③明初,[6]  郑和下西洋 达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作用 使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枢纽。
             中国古代商贸的重要通道
历史上中国主要通过四条道路加深了与世界的联系:一是陆上丝绸之路;二是海上丝绸之路;三是“茶马古道”;四是以武夷山为起点的“万里茶道”。在这四条道路上,茶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四条道路不仅是物产交换和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知识点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质 交流 传出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③陶瓷主要沿海路外销,引起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
传入 ①西汉征服大宛国,获得良种“[7] 汗血马 ”,同时引进了苜蓿、葡萄等作物。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曾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传入中国的[8] 棉花 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朝起基本来自海路。
文化 交流 传出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传入 ①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9] 敦煌莫高窟 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②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10] 基督教 陆续传到中国。 ③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征
(1)双向性:中华文明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传,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
(2)多元性:中外文化交流内容丰富多样,涉及艺术、宗教、科技、物种等多方面内容。
情境1 世界文化体系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这些地区的商人相互来往,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以及希腊和伊斯兰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了交汇。
图解历史
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情境2 草原丝绸之路
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
材料说明草原丝绸之路形成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答案 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地区在经济上互有需求,是一种相依相生的关系。
图解历史
汉朝与西域交往的内容
情境3 敦煌莫高窟壁画
下图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唐代),画像中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说明此现象出现的背景。
答案 唐朝国家统一,促进了印度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探究点演练及归纳总结
探究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材料一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番禺(今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主旨 材料一介绍了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材料二阐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兴盛的原因。
试答: 特点: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货物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原因:地理环境优越;商品经济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指南针的发明和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和重视海外贸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带来的影响。
试答: 丝绸之路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使得不同地区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促进了物种传播和人口流动;推动了科学技术交流与发展。 
历史解释——古代丝绸之路兴起的原因
(1)军事外交:在古代,军事外交构成历朝对外遣使的主要意图,两汉派出的使节几乎全部肩负军政使命,正是这种军事外交推动了“凿空”西域的伟业。
(2)商业诉求:早在张骞西行之前,沿河西走廊、天山南北路的贸易通道就已存在,中原丝织品西传甚早。张骞通西域后,从长安到中亚、西亚的使节、商贾往来不绝。
(3)传道弘法:在丝路上,既有外域高僧沿丝路来华传教,如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等;也有中土高僧西行取经,如东晋法显和唐代玄奘;还有中土佛徒异域传道,如东渡日本的鉴真。
家国情怀——丝绸之路的当今意义
(1)文化意义: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罗马文化等联系起来,对当今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
(2)经济意义
①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推动西部经济发展。
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3)民族意义:丝绸之路有利于密切中国汉族与沿线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维护民族团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学术研究意义:丝绸之路作为典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和深厚的学术价值。丝绸之路涉及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家国情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1)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了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2)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3)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4)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历史解释——丝绸之路的文化意蕴
(1)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文化重新发现之路。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等的呈现、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舞台,使世界各地人们首次将其所创造的各类文明形态进行展示与分享。
(2)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开放交流之路。从自然地貌来看,人类各种文明形态,如采集文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耕文明、海洋文明等都在丝绸之路上发生、发展、冲突、交流。从物质财富的创造和交流来看,人类的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生活用品等都在丝绸之路上得以展示。不同文明形态不断向外辐射,相互影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
(3)丝绸之路是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之路。丝绸之路上的物质交流主要有三类:一是满足人类生存延续需要的物质交流,以粮食、茶叶等作物为主;二是人类创造的、体现人类意识及观念的物质交流,如陶瓷器、青铜器、丝绸等;三是满足人类精神及审美需求的物质交流,如玉器、玛瑙等。
(4)丝绸之路是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之路。除汉语及今天还在使用的亚欧文字外,吐蕃、回鹘、突厥、摩尼、蒙古、古波斯等民族或国家的语言文字均在丝绸之路上出现并交流。丝绸之路语言媒介的交流,也不断丰富与充实着汉字及汉语的书写表达习惯,如将沿丝绸之路输入的物品大部分冠之以“胡”“番”“西”“洋”等字,这种称谓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促进了汉语的进一步发展。
(5)丝绸之路是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之路。多种宗教在丝绸之路上兴盛。这些宗教的相互传播、冲突与融合,使得人类的各种信仰的观念、形态等得以展开,从而使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精神信念得以塑造。
(6)丝绸之路是人类艺术展示、传播、交流之路。几乎人类所创造的各类艺术,如陶瓷、青铜器、绘画、雕塑、建筑、书法、音乐、舞蹈、杂技等,均在丝绸之路上得以展开、交流并相互产生影响。
(7)丝绸之路是人类思想精神融会沟通之路。人类的思想、观念、精神得以不断呈现、交流、影响、融合,最终成就了丝绸之路丰厚又全新的文化底蕴。
命题点习题讲解
命题点1 古代的商路与贸易
1.[2022天津]下图中包含了近年打捞出的一艘沉船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印证( C )
A.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
B.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
D.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 由“10世纪后期”可知,该沉船沉没时间在宋朝,此时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由图可看出沉船的位置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附近,沉船中发现的货品有“中东的玻璃器皿”“南亚的珍珠”“中亚的宝石”等,由此可知印度洋贸易往来活跃,C项正确。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不符合“10世纪后期”的时间背景,A项错误。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B项错误。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后,不符合“10世纪后期”的时间背景,D项错误。
命题变式
2.[2024辽宁鞍山模拟]茶马古道是中国古代用川、滇茶叶交易西藏马匹、药材的一条商贸之路。宋代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买马司;元代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把以“茶马互市”为主的交通线路定为正式驿路,并设置驿站。据此可知,茶马交易( A )
A.由政府发挥主导与管理作用
B.强化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垂直管理
C.对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冲击
D.促进了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在茶马交易地点设置茶马机构,元朝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司制度,设置驿站,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主导和管理茶马交易,A项正确;对茶马交易的管理不能体现政府对边疆地区垂直管理的强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茶马交易活动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冲击,排除C项;材料体现政府主导和管理西南地区茶马交易,没有强调中原与边疆经济交流,排除D项。
命题点2 古代的商路与文化交流
3.[2021重庆]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B )
 埃及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公元1世纪) 大月氏王陵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公元30年) 洛阳东汉墓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公元2世纪)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在埃及以及阿富汗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罗马的玻璃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埃及、大月氏、洛阳都位于丝绸之路上,说明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B项正确;材料中尽管出现了大月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东传,看不出技术的东传,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排除D项。
命题变式
4.[2023河北唐山模拟]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据《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咸阳集贤宫,饥饿困顿之际,杨国忠买胡饼献上。此外,在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A )
A.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
C.先进文明强大的吸引力  
D.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
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古代习惯把从西域传入中原之物冠以‘胡’称”可知,我国古代中原和西域之间存在文化交流,“胡饼”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饮食,通过材料“唐代街市上销售胡饼的店铺随处可见”可知,文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民族的影响,不能体现相互性,排除B项;古代中原农耕文明和少数民族游牧文明相比较,农耕文明更先进,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中原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属于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胡汉差异的逐渐消失,排除D项。
命题点1 古代的商路与贸易
[2022.6浙江]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D )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
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
解析 明清时期,虽然推行“海禁”政策,但是,“海禁”政策指的是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故D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习题演练
1.[考古证史/2024江苏泰州阶段检测]如图为1954年在广州市横枝岗汉墓出土的蓝玻璃碗。经科学检测,此文物是钙钠成分玻璃,与古代中国生产的铅钡成分玻璃不同,应产自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这体现了 ( C )
A.草原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
B.罗马的玻璃技术远超中国
C.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交流
D.当时罗马文化领先于世界
解析  据材料“广州市横枝岗汉墓”“与古代中国生产的铅钡成分玻璃不同,应产自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汉朝与罗马之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存在经济交流,C项正确;草原丝绸之路是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小亚细亚或欧洲的商路,与广州没有交集,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罗马和中国的玻璃技术进行比较,不能说明罗马的玻璃技术远超中国,排除B项; 仅根据材料不能得出罗马文化领先世界,排除D项。
2.[情境创新/2023山东淄博二模]下面为西汉时期引进作物统计表。据此推知,西汉( C )
作物名称 类别 原产地
胡瓜 蔬菜 印度西北部
胡豆 蔬菜 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
胡蒜 蔬菜 欧洲南部和中亚
胡荽 蔬菜 地中海沿岸、中亚
石榴 水果 伊朗、阿富汗地区
葡萄 水果 欧洲、西亚和北非
A.注重海上丝绸之路交流
B.社会风俗出现显著变化
C.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密切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和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引进的作物主要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基本通过西域传入中原,这反映了西汉与西域地区的联系密切,C项正确;材料中西汉引进的作物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作物的引进,没有体现社会风俗,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作物的种植面积,排除D项。
3.[2024浙江联考]有学者指出,在张骞到达中亚前,后来丝绸之路的西段实际上已开通,而张骞的西域“凿空”使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皮制品,甚至杏树、桃树的种植术都开始向西传去,而西域的各种特产、奇物、乐舞、宗教等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其中最具希腊化文明特征的就是融佛教精神和希腊造型艺术为一体的犍陀罗艺术。据此可以推知( D )
①陆路取代海路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新桥梁
②希腊化世界故地与丝绸之路有一定的重合
③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④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据材料“在张骞到达中亚前,后来丝绸之路的西段实际上已开通……而西域的各种特产、奇物、乐舞、宗教等也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原”可知,张骞到达中亚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说明希腊化世界故地与丝绸之路有一定的重合;同时,西域的特产等传入中原,说明商路的开辟对促进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②③④正确,D项正确;“取代”说法错误,①错误,排除A、B、C三项。
4.[2023广东一模]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参加,分别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最后,将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A )
A.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B.贸易是开辟丝路的主要目的
C.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D.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直接或间接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该材料主要说明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B项排除;材料反映不出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C项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5.[以图证史/2023辽宁锦州期中]下图是“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廓,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怯卢文(古印度文字),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该钱币的发现,反映了当时( B )
A.于阗全面推行了中原币制
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
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
D.汉朝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
解析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于阗地处丝绸之路沿线,公元1—3世纪在此处流行的钱币具有中西融合的特色,说明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B项正确。
6.[2024江西鹰潭阶段检测]“盐马贸易”是宋朝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一种贸易形式,宋朝以盐、银、丝绸等商品大量换取西南地区出产的优良马匹,用于北方战备。“盐马贸易”体现了( B )
A.西南少数民族汉化加深
B.内地与西南经济的互补性
C.宋朝民族政策的灵活性
D.西南丝绸之路开创发展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输出少数民族地区需要的盐、银、丝绸等商品,换取优良马匹用于北方战备,双方互通有无,这体现了双方经济的互补性,B项正确;“盐马贸易”反映的是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是少数民族的汉化程度,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盐马贸易”,看不出民族政策的灵活性,排除C项;西南丝绸之路的开创是在汉代,排除D项。
7.[2023重庆三模]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时期传进来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带有“胡”字,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农作物基本上都带有“番”或者“洋”字,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农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C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外来农作物的名称从秦汉至唐宋时期的带有“胡”字变为宋到明清时期的带有“番”或者“洋”字。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到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外来农作物多经西域传入,因此带“胡”字;宋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外来农作物多从海上传入,因此带“番”或者“洋”字,材料中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故选C项。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与外来农作物命名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外来农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不出民间对外来事物态度的差异,排除B项;材料与西方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
8.[2024江西宜春阶段检测]为了打破波斯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贸易垄断,西突厥决定将生丝直接销售给西方的拜占庭人。由于波斯的贸易垄断,拜占庭人也经常苦于高价获取丝绸等东方物资。双方遂互派使团,建立联盟关系,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据此可知( A )
A.商贸竞争拓展了丝绸之路的支线
B.商业危机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拜占庭人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西突厥人揭开了世界交流的序幕
解析 波斯对商路的贸易垄断促成了拜占庭和西突厥之间的联盟,从而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这说明商贸竞争拓展了丝绸之路的支线,A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导致世界市场形成,排除B项;“保证了”说法绝对,排除C项;西突厥人的做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新发展,但是“揭开了世界交流的序幕”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9.[考古证史/2024北京昌平区测试]以下考古成果与历史解释对应准确的是( D )
考古成果 历史解释
A 四川西昌发现王莽时期的一处窖藏,出土铜锭4块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 汉代西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
B 湖北荆州西汉墓出土的“南郡簿”记载,南郡“免老”(对老人免征税役)人数共2 966人。 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C 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担保人的记载。 唐朝时开始出现实物借贷。
D 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7—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上有“开元通宝”等汉字。 丝绸之路推动中原文化传播。
解析 依据材料“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一批7—8世纪粟特(西域古政权)铸造的圆形方孔钱币”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D项正确;材料“出土铜锭4块和铸造货币的钱范5块”反映的是西南与中原之间有交流,排除A项;依据材料“免老”能够得出针对老人的赋役政策,但不能得出汉代推行轻徭薄赋政策,排除B项;仅依据材料“敦煌出土的部分唐代借贷文书上有担保物和担保人的记载”不能得出唐朝开始出现实物借贷,排除C项。
10.[2024安徽联考]扬州城内出土有宜兴窑、越窑、定窑、巩县窑、寿州窑、景德镇窑等全国各地名窑烧造的瓷器,同时扬州城还有诸多波斯釉陶等外来器物及外国人的墓葬。这主要得益于( D )
A.扬州是重要的制瓷中心
B.海上丝绸之路延伸
C.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
D.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解析 材料一方面反映了国内经济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外经济交流,这都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
11.[2023湖北荆荆宜三校联考,14分]【茶马古道与治边政策】
材料一 通过以茶易马,即所谓“茶马贸易”,中原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所需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茶马治边政策。唐肃宗开创了政府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则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等地置榷茶和买马司以管理茶马互市。明代厉行茶马治边政策,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材料二 茶马古道源于中国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繁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盛。公元7世纪,吐蕃在青藏高原崛起,并于唐初南下,在金沙江上架设铁桥,打通了滇藏往来的通道。宋元明清各朝政府在西南各地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且管理越来越严格细致。清末民初,茶商大增。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有一条,它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道路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和附线,地跨川、滇、青、藏,外延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各国。川藏茶马古道全长四千余千米,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代政府重视茶马交易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茶马古道的特点及历史意义。(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中原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所需茶叶依赖中原地区供给”→商贸上,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根据材料“明代厉行茶马治边政策,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政治上,通过控制茶马交易,以加强对广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根据材料中汤显祖的诗→经济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第(2)问,第一小问解题思路如下:
特点
第二小问可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方面分析,古代方面主要从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加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管理等方面说明;近代方面根据材料“抗日战争中后期,茶马古道成为抗战大后方主要的国际通道”→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有利于抗日战争的胜利;现代方面根据材料“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及所学知识→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的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答案 (1)主要原因:政治上,通过控制茶马交易,以加强对广大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经济上,能大大增加政府收入;商贸上,茶马交易强烈互补性的客观需求。(6分)
(2)特点:历史悠久;道路众多,覆盖面广;道路狭窄简陋,交通条件艰苦;是古代我国西南地区陆上交通及外贸的主要通道;受到官民双方的重视。意义 古代:推动了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是古代西藏和内地联系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近代:茶马古道是抗日战争中后期重要的国际通道,对取得抗战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为新中国西南地区的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条件;古道所蕴含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8分)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之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5世纪之前 表现 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
近代以来 原因 [1] 新航路 的开辟、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
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2] 股份公司 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西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
影响 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 原因 大规模的[3] 工业化 生产、更快速的交通工具。
表现 ①形成了西欧、北美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4] 初级产品 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 ②从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
影响 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
20世纪上半期 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发生。
表现 《[5]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的签署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
影响 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
20世纪下半期 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6]  世界贸易组织 的成立。
表现 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影响 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15世纪以前的世界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原因
(1)地理环境阻隔,15世纪之前的海运尚不具备大规模、远距离和安全廉价的运输能力。
(2)一些以海上贸易为基础的地区性市场网络建立起来,但是这种连接相当松散,尚未将世界主要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
(3)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缺乏沟通的技术和横向交流的驱动力,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受到很大的限制。
知识点二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原因
(1)经济:买卖双方以贸易为平台输送的各种商品,把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迥异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
(2)文化:买卖双方以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呈现各自的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等。
2.表现
茶文化 ①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②影响:中俄之间形成“[7] 万里茶道 ”,荷兰许多富裕家庭设有专门的“茶室”,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英国形成了“下午茶”等。
服饰文化 ①17世纪末,中国服装随着传教士传到法国。 ②18世纪,中国服饰的面料、款式、纹样等,融入法国服装设计之中。 ③明治维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④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了中国大袍式系列女装、“自由”套装等,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⑤中华民国早期,[8] 中山装 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
钟表文化 ①钟表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9] 澳门 传入中国内地。 ②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 ③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其他 进入20世纪,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书籍等各国文化产品广销世界各地。
         中国茶与茶文化的世界性流动产生的影响
(1)改变各国饮食结构。茶在世界人民饮食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2)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茶文化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催生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茶产业,诞生了世界茶叶贸易行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丰富人类文化礼仪。在新产生的茶文化中,东方茶文化较为典型的是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较为典型的是英国下午茶。
(4)其他方面:对世界交通、军事、政治、语言、文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茶的内容进入了文学,并与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日益紧密结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艺术。
情境1 世界贸易发展
1913—194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表
时段(年) 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
1913—1929 0.72
1929—1938 -1.15
1938—1948 0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 现象:反映了20世纪上半期世界贸易发展出现波折,世界市场受到冲击。原因:两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经济危机;冷战。
情境2 生产的国际分工
西欧的殖民扩张所造成的结果是多方面的、深刻的……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劳动力(奴隶),亚洲提供奢侈品,而西欧则在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并且越来越集中力量于工业生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国际分工具有什么特点?
答案 具有不平等性,建立在西欧国家对亚洲、非洲等地的残酷剥削之上。
概念
“万里茶道”
又被称作“中俄茶叶之路”,是由清代晋商开辟的,它特指中国茶叶经陆路输出至俄国等国的贸易路径。“万里茶道”的开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将大量茶叶输入俄国等国,满足了当地人民对茶叶的需要,更造就了亚欧大陆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融。
情境3 法国丝绸产品的中国元素
16世纪以来,欧洲丝织品厂开始大量设计生产具有中国风格的丝绸产品。身穿长袍的中国人物、雕梁画栋的楼台亭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等中国元素,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
——摘编自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丝绸中的“中国风”》
为什么16世纪以来中国元素会大量出现在法国的丝绸产品中?
答案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中国丝绸大量销往欧洲;中国文化在欧洲广受欢迎。
探究点演练及归纳总结
探究1 工业革命与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材料 英国既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早在19世纪前半期,英国就奉行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贸易政策,而且在19世纪的英国政坛上,大部分政治家都认为自由贸易是国家的命脉。
——摘编自《早期经济全球化》
材料主旨 材料阐述了英国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发挥的重要作用。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的理由。
试答: 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蒸汽机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率先进行机器大工业生产,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历史解释——工业革命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1)交通运输:工业革命促使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大大便利了国内与国际交通运输,为国际贸易货物的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2)国际分工: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和“世界工厂”,大量的生产原料运往欧美国家,而亚洲、非洲、美洲地区成了原料输出地和商品倾销地。
(3)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从重商主义变为自由贸易理论,提出国家较少干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由市场调控、进行国际分工的理论。
(4)贸易政策:欧美国家较少干预国际贸易,实行自由主义的贸易政策。
(5)贸易规模:工业革命使商品的生产不断加速,国际贸易中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商品种类增加,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前。
历史解释——近代以来的全球贸易网
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 ③其他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科技革命的影响;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股份公司的推动等。
表现 ①交通路线:陆上仍沿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海上航线以大西洋东岸为中心,向西经大西洋至美洲,向东经印度洋至亚洲。至20世纪空中航线开辟。 ②贸易范围:由古代的亚欧大陆及非洲东海岸扩展到包括非洲、美洲、大洋洲在内的全球。 ③贸易中心:全球贸易中心由亚洲转向欧洲,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④交通工具:由古代的马、骆驼等畜力交通工具和海船等到以蒸汽、汽油等为动力的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 ⑤商品:由以丝绸、香料等为主的奢侈品,到家畜、作物等日常用品,商品数量和种类增多。
探究2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材料一 茶叶先是在本土形成一定的权力基础,然后走向征服世界,建立全球帝国的道路。千百年来,茶叶已深刻影响了东亚,尤其是它的故乡中国及邻近的日本群岛。当欧洲人在这个遥远的大洲进行交易,第一次注意到茶叶时,这些早期的闯入者看到的就是这些古老且复杂的茶文化。在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茶叶慢慢地爬上了英国人的餐桌,征服了他们的胃。作为一种亚洲传统的烹煮出的汤剂,茶叶能如此风光,这得益于它有一种新兴的能力:它是一种非常现代的、具有国际性的全球化商品。
——摘编自《茶叶帝国:征服世界的亚洲树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遍布大街小巷。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在吸收了西装等西方元素的基础上,巧妙融入中国传统朴实的特征……新式旗袍摒弃了传统旗袍长袖和过于宽大等特点,吸收了西式女装窄小、贴身的优点,给中国服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华梅《中国近现代服装史》
材料主旨 材料一论述了茶叶作为全球化商品是如何征服世界,建立“全球帝国”的。材料二论述了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情况。
思考: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叶建立“全球帝国”的原因。
试答: 茶叶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商品;茶叶历史发展悠久,在本土已经具有较深的根基;茶叶通过传统商路已经有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传播;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加强;欧洲人的早期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
试答: 穿着西式服装越来越普遍;传统服饰借鉴西方服饰的优点实现了革新;从模仿西方服饰外观到接受西方人的服饰审美观。 
历史解释——国际贸易下文化交流的特征
(1)文化交流与传播
①商品凝聚文化:商品从产地到消费地,往往带来产地的生产技术、生产生活方式及不同的语言、风土人情等。
②商人传播文化:商人的价值观、所在地区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等都会随着商业活动而传播,同时商人也会学习当地文化,并将这种文化带回自己国家。
(2)文化创新
①文化本身:国际贸易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打破了本地文化的封闭,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带来新的文化元素,为文化创新提供突破点。
②现实需要:国际贸易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撑,为了适应对外贸易需要,有效实现贸易活动,提高商品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
(3)文化融合:国际贸易把各国、各地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拓宽了人们的视野,有利于加强人类文化的融合,促进全球意识产生。
唯物史观——文化交流国际化的意义
对文化发展 ①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②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③推动文化的全球化和多样性。
对经济发展 ①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通过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增加商品的文化价值,强化贸易竞争力。 ②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塑造商人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可以增强商人的凝聚力。
对国际政治 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和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家国情怀——中国改革开放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1)开放的中国市场吸引全球跨国公司投资设厂。
(2)跨国公司在华实现从产品分工到要素分工的国际化。
(3)“中国因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
(4)中国的消费市场为跨国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国际市场。
(5)中国开放新格局为全球贸易合作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历史解释——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1)提升贸易竞争力: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以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商品的文化价值高可增加商品的价值,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偏好,提高其竞争力。
(2)增强商人凝聚力:国际贸易需要商人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这就需要共同的文化信念和文化精神来凝聚商人群体,塑造开拓进取、诚信等商业精神和商业理念。
命题点习题讲解
命题点1 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2023海南]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可可豆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C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引入欧洲广泛种植,经过工业革命,可可豆的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不断改进,巧克力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由此可看出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市场的扩大以及利益的驱动促使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转变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引起材料中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故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使可可树被引入欧洲并得以广泛种植,但无法解释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的原因,排除A项;商业格局发生变化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无法解释引起材料中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不是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命题变式
2.[2024福建漳州一模]《共产党宣言》指出:“由于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它不得不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A.出现的前提条件       B.形成的内在动力
C.产生的重大影响       D.今后的发展趋势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在世界各地进行扩张和贸易,把不同国家和地区卷入世界市场,这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因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内在动力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B项正确。
命题点2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3.[2023江苏,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4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由“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刺绣服装”可知,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由“欧洲工匠开始设计……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欧洲工匠设计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模仿中国服装款式;由“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知,欧洲艺术家从中国纺织品中汲取灵感。第二小问根据“17—18世纪”这一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航路的开通、近代商品贸易的发展以及西方传教士传播中国文化等角度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当时的北京……已逐渐得到推广”→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根据“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政府颁布条例进行推广;根据“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人民态度两极分化;根据“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中外服饰元素相结合。
答案 (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欧洲工匠设计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欧洲艺术家从中国纺织品中汲取灵感。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西方传教士传播中国文化。(8分)
(2)特点: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条例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中外服饰元素相结合。(4分)
命题变式
4.[2023山西调研]近代以来,茶叶通过东印度公司远销英国,英国人用茶叶这种舶来品搭配茶点与改良过的陶瓷茶具,创造了内涵丰富、形式优雅、享誉世界的英式下午茶。中国开埠以后,英式下午茶这种饮食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丰富了近代以来国人的社交活动。材料意在强调( C )
A.文化价值是茶备受欢迎的主因
B.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
C.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D.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国的茶叶远销英国后,与英国文化融合进而发展出英式下午茶文化,而这一新的社交形式又传回中国,为人们所接受,并影响中国的社交活动,这体现出文化在互鉴交流中得到发展,故选C项;材料并未强调茶备受欢迎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不能得出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首要方式的结论,排除B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茶文化“得到全球民众的广泛接受”,排除D项。
命题点2 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2021福建,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和釉下彩两大类。明代最著名的彩瓷属于釉下彩,清代出现了粉彩、珐琅彩等新型的釉上彩瓷。珐琅器制作技术约在元代从西亚传入,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到了18世纪,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17—18世纪,以中国商品为代表的亚洲奢侈品涌入欧洲,很多欧洲贵族和富裕家庭以使用中国产品和效仿中国生活习俗为时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他们对来自亚洲的商品进行研究,吸收其特点并加以改造,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
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白棉布印花工、制陶工和油漆匠是其中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这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新消费品已然成为不列颠的代名词。从18世纪后半期开始,一股“盎格鲁热”出现了,这是一波针对英国新式商品的热潮。
——摘编自[英]马克辛·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珐琅彩瓷生产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后半期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并分析“盎格鲁热”的影响。(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近代史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现象,谈谈你的认识。(4分)
解析 第(1)问,由“明清时期的珐琅器在制作过程中吸收了中国青铜器、瓷器工艺的一些制作特点”及所学知识可归纳出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由“清代出现了画珐琅、錾胎珐琅等新型产品,不少还绘有西方神话故事”可归纳出产品风格与品种丰富多样;由“通过日益频繁的中外贸易,中国商品尤其是工艺品被不断输往欧洲”可归纳出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的制造商和工匠们积极寻求仿制东方奢侈品的方法”“进而制造出了全新的、为市场所追捧的、具有英国风格的产品”说明英国“新式商品”的形成过程。第二小问,可从对英国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及英国殖民扩张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第(3)问,从文明交流的过程、结果、方式等角度作答即可。
答案 (1)注重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产品风格与品种丰富多样;适应海外市场需求。(6分)
(2)过程:从仿制、改造以中国奢侈品为代表的亚洲商品到实现创新,制造出英国的新式商品。影响:带动了英国的产业技术创新,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世界市场(世界体系)的形成;客观上助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10分)
(3)认识:文明交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东西方文明都对彼此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文明交往应该在平等基础上互动互鉴。(4分)
2.[2020山东,15分]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40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7分)(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8分)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宏观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第(1)问,要求编写人物对话场景,需注意题目要求,选取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设计对话,如可选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第(2)问,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可从咖啡馆的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与英国国内经济发展的联系等角度进行解读说明。
答案 示例:(1)主题:王权受到真正限制了。
时间:1689年
地点:伦敦某咖啡馆
约翰逊:哈哈哈,好消息!
亨利:什么事这么高兴?
约翰逊:《权利法案》颁布啦!
亨利:这有啥高兴的?不就是又颁布了一部法律吗?
约翰逊:《权利法案》可不是普通的法律!王权受到真正限制啦!
亨利:啊?赶紧说说,到底怎么受到真正限制啦?
约翰逊: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征税必须要经过议会同意;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等等。
亨利:看来王权真的受到限制了,那是不是就确立了议会主权?
约翰逊:是的。从此以后,王在法下。
亨利:我明白了,这部法律重新界定了国王和议会的关系,国王的议会从此变成了议会的国王。
约翰逊:说得对,这叫作君主立宪制,看来咱们英国必将会获得更好的发展。可喜可贺!
亨利:哈哈哈,一部法律保住了革命成果,又把王权给限制了,好啊!日子有奔头喽。(7分)
(2)随着欧洲国家海外贸易发展和对外殖民扩张,世界市场逐渐扩大,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茶叶进入英国咖啡馆并且销量不断增加,饮茶从一个新鲜事物逐渐变成英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4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咖啡馆逐渐由开放的、面向各阶层的消费场所发展为专门的、面向特定阶层或群体的消费场所。(4分)
习题演练
1.[2024江西吉安开学考]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以及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这种股份公司( A )
A.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B.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体现
C.促进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D.公平参与国际商业贸易
解析 为了便于殖民扩张,西欧各国相继转变了商业经营方式,这进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场,加快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有利于推动西欧的社会转型,A项正确;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很多是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无法体现自由主义思想,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建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方组建的股份公司,拥有贸易垄断权,享有国家给予的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特权,排除D项。
2.[2023安徽宣城模拟]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B )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B项正确。
3.[2023湖北襄阳月考]新航路开辟之前,欧洲对外贸易主要由冒险商人采用人背马驮的形式贩运东方的奢侈品;在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这一转变( B )
A.预示着工业资本的崛起
B.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
C.使商人获得贸易主导权
D.推动了蒸汽动力的普及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大型商船队从事的大规模海上贸易”扩大了世界市场的范围,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贸易中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与工业资本无关,排除A项;贸易及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不能说明商人获得了贸易主导权,排除C项;“蒸汽动力的普及”是在工业革命后,排除D项。
4.[2023广东韶关二模]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等蓬勃发展。这表明,万里茶道的开通( C )
A.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
B.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
C.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
D.见证了中俄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解析 据材料“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骡马舟船、搬运行帮、票号等蓬勃发展”可知,晋商开辟的万里茶道助推了茶道沿线地区贸易产业链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体现晋商开辟了万里茶道,而非垄断,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被打破,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中俄之间的友好交往,排除D项。
5.[2023辽宁丹东期末]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精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充满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C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商品在欧洲掀起了“中国风”,说明商品贸易带动文化传播,这体现了商品的文化价值,C项正确。材料强调中学西渐,而不是西学东渐,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全球贸易网形成,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D项。
6.[2023广州三模]18世纪中期以后,下午茶逐渐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前,英国人的食物以肉类为主,现在则以面包等茶点为主,辅以少量的肉类。下午茶进入英国人的生活之后,晚饭推迟到了19点以后。这主要反映了( B )
A.工业化时代奢靡风气的盛行
B.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
C.英国的茶叶消费量迅速增加
D.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下午茶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结合所学可知,饮茶风俗起源于中国,因此材料反映了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人生活习惯的变化,不能得出奢靡风气的盛行,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英国茶叶消费量的变化,排除C项;仅由英国人生活习惯的变化无法得出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排除D项。
7.[2023浙江期中]清朝内务府做钟处承造的更钟,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这反映了( C )
A.西方计时手段改变了中国计时习惯
B.清朝计时习惯落后于西方
C.国人借鉴西方且保留自身文化特色
D.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市场
解析 根据材料“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可知,借鉴西方计时手段;根据材料“根据节气的变化调整‘更’的长短,符合传统计时习惯”可知,考虑中国传统习惯。综上所述,这反映了国人借鉴西方且保留自身文化特色,故选C项。西方计时手段改变了中国计时习惯与材料“符合传统计时习惯”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清朝计时与西方计时进行比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向西方学习,体现不出中国文化融入世界市场,排除D项。
8.[2024江苏徐州期末]下图是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左、中、右三款分别受到希腊古典文化、俄国芭蕾舞文化、中华文化的影响。这类服饰是( D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反映
B.欧洲文明衰败的结果
C.古典主义盛行的表现
D.文化国际交流的产物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法国时装在设计之时受到希腊、俄国、中国文化的影响,展现了文化国际交流的成果,D项正确。中华文化不属于西方文化,排除A项;文化交流的出现是文明存在差异性的结果,不是文明衰败的结果,排除B项;古典主义是从古希腊罗马文化里面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与俄国文化、中华文化无关,排除C项。
9.[2023天津三模]在17世纪的荷兰,大量精美的商业地图刊印出版,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喜爱地图以及收藏地图,经常把地图挂在房间里或是建筑物庄严的大厅里,就像他们用绘制有当地以及海外题材的画来做装饰品一样。这反映出( B )
A.地圆学说深入人心
B.海外贸易发展影响社会风尚
C.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D.商业格局变化推动荷兰崛起
解析 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海外贸易十分兴盛,对社会风尚产生了影响,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喜爱地图、收藏地图,B项正确。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成功进一步验证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推动该学说深入人心,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当时殖民扩张竞争的情况,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格局变化,D项错误。
10.[2023广东韶关二模]18世纪以来,西欧“潘趣酒文化”盛行。人们喜欢用定制于中国、有十三行场景等纹饰图案的巨型潘趣碗(下图)盛放调制好的酒。“潘趣酒文化”的盛行反映了( D )
A.西欧殖民范围不断扩大
B.明清对外贸易繁荣兴盛
C.启蒙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D.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杂糅
解析 据材料“人们喜欢用定制于中国、有十三行场景等纹饰图案的巨型潘趣碗盛放调制好的酒”可知,西欧“潘趣酒文化”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选D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欧的殖民扩张情况,排除A项;题干时间是“18世纪以来”,此时中国处于清朝统治时期,不涉及明朝,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中西文化交流,并不涉及启蒙思想,排除C项。
11.[情境创新/2023北京房山区模拟,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①花神芙罗拉(壁画)     ②鎏金银壶
①出土于意大利庞贝古城,花神穿着的丝绸衣服来自中国的汉王朝。
②出土于宁夏固原北周墓,来自波斯萨珊王朝,图案取材于古希腊神话。
材料二 15—17世纪,一些欧洲商船上就载有关于中医的资料特别是针灸的手稿,如1671年波兰人卜弥格的《中医的秘密》。该书不仅介绍了中医理论,还绘有针灸穴位图,是最早以绘图形式向欧洲介绍针灸的著作。1676年,荷兰人布绍夫根据自己被中国医生用艾灸治愈痛风的经历,出版著作《痛风论集》介绍艾灸治疗痛风,在荷兰引发了一阵用艾灸治疗痛风的风潮。中国针灸及中医基础理论逐渐被较为系统地介绍到了欧洲。
材料三 原产自美洲的玉米,明朝时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我国西北地区;从南亚传入我国西南地区;从东南亚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清朝前期,玉米在全国多地都有种植。
大白菜原产自中国。17—18世纪,朝鲜开始引种大白菜,并逐渐成为朝鲜泡菜的主要原料。19世纪,大白菜传入欧洲,在英国、法国等地试种成功。1875年,在东京博览会的清政府展台上,日本人初见大白菜,明治政府花钱买回几株展品,但试种失败,直到20世纪初,日本才培育出适合日本本土种植的大白菜,并广泛种植。当今,大白菜成为日本市场上重要的食材。世界许多国家也都引种了大白菜。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至少从三个不同角度,简述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可知,材料一涉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材料二涉及中国医学对欧洲的影响,材料三涉及中外之间物种的交流。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世界文明的交融与互鉴等角度进行论述即可。
答案 示例 角度1: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古代中国汉字、儒学及先进的制度传到东亚及东南亚地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儒家文化圈,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近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成一体,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中医、儒学等传入欧洲并被吸收借鉴,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3分)
角度2:世界各地的物种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古代,原产于西亚、中亚、南亚等地的胡桃、胡瓜、胡葱、胡椒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传向世界各地,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以及马、牛、羊等带入美洲,原产于中国的水稻、大白菜等也成为世界作物。世界各地动植物的传播与交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还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加,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3分)
角度3: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交融与互鉴。丝绸之路开通后,产自中国的丝绸销往世界各地,不同地区的文化也不断交融。如材料中的鎏金银壶,出土于中国,产自波斯,壶上描绘的却是古希腊神话;明清时期,借助西洋技法烧造出的珐琅彩、粉彩瓷器畅销海外,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融与互鉴。(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