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构建·时空坐标】
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确立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开创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公元前202年,大汉帝国建立,“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特别是汉武帝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中外朝制度也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汉时的刺史制度、察举制也对后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周代的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早期国家的完善
早期国家的解体
成熟国家的雏形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第3讲 秦朝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议。”
——明朝李贽
考情分析
课程标准 近三年考题
①通过了解秦统一的业绩,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②通过了解秦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崩溃的原因。 ③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了解秦朝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022·湖北卷·2 秦朝的建立过程
2021·浙江卷6月·2 秦兵马俑
2020·浙江卷7月·2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019·全国【Ⅱ】·24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本课考题虽然不多,但基本概念多,对后面的历史影响重大,所以要重视哟。
复习时还要注意与选择性必修1的相关知识点的联系。
复习要求:(1)掌握秦始皇实现统一的历史条件、巩固统一的主权措施及其意义。
(2)理解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
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国家治理
目录
一、秦的统一
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认识秦统一的条件以及过程
时空定位
前770年
前475年
前209年
前221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建立
战国开始
西汉建立
大泽乡起义
秦朝建立
前207年
前202年
秦亡
秦朝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一、秦的统一
角度 具体内容
时代 背景 (宏观)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民族交融加强
秦国 优势 (聚焦) 地理位置 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努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基础
1.条件
血缘分封 天下共主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变法图强 群雄兼并
一、秦的统一
角度 具体内容
时代 背景 (宏观) 民心所向 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经济发展 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民族交融加强
秦国 优势 (聚焦) 地理位置 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主观努力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清明
商鞅变法 富国强兵,奠定了统一基础
1.条件
秦国地形图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萃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武关
萧关
大散关
函谷关
龙门渡
潼关
茅津渡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 ——《史记》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前230年灭韩
前221年灭齐
前228年灭赵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燕
战略:
远交近攻
先弱后强
各个击破
2.建立:
公元前221年,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建立。
一、秦的统一
东到大海
北至长城
南到南海
西到陇西
人口达2500万
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
秦始皇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东灭六国
南征百越
北击匈奴
控制西南
修筑长城
巩固统一
思考: 春秋时期的动荡局面教给秦朝哪些启示?如何解决?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中央:君主专制
需要加强权利!
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中央集权
①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
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②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加强什么权利?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目录
一、秦的统一
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认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及其相应的评价
重点突破: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
重点概念: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郡县制与分封制、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
素养提升:史料辨析
政 治 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 (统领百官,掌行政);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体现“家国一体”。实行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与上。上至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为谥,则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卷第七《秦纪二》
3.巩固: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政 治 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 (统领百官,掌行政);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体现“家国一体”。实行 
3.巩固: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2.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历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秦律规定此类犯罪事实一旦确认 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 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 )
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B.表明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D.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权力观
1.(2012·海南卷,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宫廷侍卫
宫门警卫
掌皇帝舆马
司法刑狱
民族外交
皇室事务
国家财政
皇室私财
宗庙礼仪
作用: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军政大权操纵与皇帝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的失误。
特点:家国同构
政 治 中央 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 (统领百官,掌行政);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 (副丞相,最高监察官)。九卿分掌具体事务,体现“家国一体”。实行 
丞相
御史大夫
廷议制度
3.巩固: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政治 地方 郡县制: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 任免和考核,县下设乡、里和亭(实现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 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中央
官僚政治
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
(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
现实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
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
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各级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彼此牵制。
特点:
中央垂直管理
巩固国家统一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中央政府

郡守
郡丞
郡尉
监御史
县(或道)
县令
县丞
县尉

三老(教化)
啬夫(狱讼、赋税)
游徼(捕盗)
里【里正(或里典),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编户齐民
亭(主司治安)
直接任命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1.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前几代分封因血缘关系近,尚能维护中央权威,越往后血缘关系越淡泊,越不能控制,导致中央权力下降,诸侯王即使不合格也不能罢免;而郡县制官员由皇帝任命,以法治及皇权来维护,不合格官员可以随时撤换。这表明( )
A.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分封制不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C.分封和郡县是完全对立的制度
D.皇权传承不再受血缘关系制约
2.秦朝郡守在治理本郡时,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些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这种地方性法规被称为“条教”,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 )
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B.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吏民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
——《商君书·定分》
政治 地方
选官
考核
监察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选择性必修 1·P30】
途径: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上计制: 每年岁末,郡国汇总,上报中央,御史参与审核
考核结果
中央
各郡
各县
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
防止造假
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每年岁末,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
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监御史
文书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4】
文书制度: 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必1P4)
作用:①加强对官员管理,提高行政效率;
②保障政令传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③利于制度传承,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
④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链接 选择性必修1 P4、P30】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2023·山东菏泽模拟)《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的作者福山指出,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先于欧洲1800年。“现代”是指(  )
A.严密的法律体系 B.精细化的基层管理
C.理性化官僚体系 D.大一统的儒家政治
C
解析 据材料“中国制度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中国从秦汉开始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国家’”可知,秦汉建立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国家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强大的国家能力指的是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的运行依靠的是理性化的官僚体系,故选C项。
【典例研析】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直道等,构成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开凿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秦朝直道
秦朝五尺道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驰道 首都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有九条驰道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的九原郡的道路
五尺道 修筑在西南山区,分布与云南、四川一带
文化 以法治国, ,焚书坑儒
民族 关系 设立官职: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管理: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其他 编户籍(分类登记制度),什伍组织,迁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统一文字
夫余
乌桓

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
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探究一 秦之创制
材料一 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
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明末清初顾炎武《郡县论》也说:“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
[问题] (1)材料一中两位思想家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结合具体史实论证其观点的合理性。
观点:柳宗元认为郡县制的实行不可改变;顾炎武认为废除分封制不是一时的产物,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都认同郡县制的实行。
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个体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其分散性与脆弱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保护。郡县制下地方服从中央,地方长官由中央任免与考核,有效避免了分裂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体制,被后世王朝沿用。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材料二 下面为出土于湖南的里耶秦简户籍簿。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
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问题] (2)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秦朝的哪些历史信息 指出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
信息:基层治理机构是里;实行军功爵制,社会等级分明;男耕女织个体小家庭的构成;户籍制度严格细密;赋役征发按照户籍登记;政府加强对民众的人身控制;使用隶书;书写载体为竹简。
史料价值:内容上,能补文献史料记载之缺;可信度上,因其为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更高。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材料三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3)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秦朝建立的大一统国家是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升级版”的认识。
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广大;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用郡县制取代宗法分封制,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用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增强;构建了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推动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文化认同;奉行法家思想,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的做法,奠定了我国历代学术思想服务于政治统治的基础。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1.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主要区别
不同点 西周分封制 秦郡县制
条件
传承 制度
官吏 权力
与中央 的关系
历史 作用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与宗法制相连
在国家统一的条件下实行
世袭
官员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是地方的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①奠定国家疆域: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西南及南方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②民族国家认同: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泰山封禅,祭祀文化名山和舜、禹等华夏先王,有利于强化华夏民族的祖先认同与文化认同,从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③政治制度构建:秦朝确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被后世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④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以及各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
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项目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权力来源 世卿世禄 由皇帝授予,临民不食土
权力动作 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情 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
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与主动性
权力机构 比较简单 多个机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构庞大臃肿
收入来源 自己的领地 俸禄
官吏选拔 世袭 皇帝任免,由察举制、科举制等办法产生。
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关系形成的一种传统习惯上的权威;
官僚政治则是强调职位的权威。
能力培养: 2.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比较
3.周秦之际政治文明的转型
(1)中央君主权力由分散到集中:
由商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集中到秦朝君主集权的“皇帝制”。
(2)地方权力由分散独立到集权:
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制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制。
(3)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由商周时期的贵族世袭到秦朝官员由皇帝任命。
(4)大一统:
从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观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统,地域上真正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真正形成。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大一统”内涵的变化
史料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根据史料,指出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其变化的原因。(8分)
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或分封制到郡县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
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关系的加强;民族交融推动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任答两点,4分)
第3讲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国家治理
目录
一、秦的统一
第二单元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二、秦的国家治理模式(巩固统一)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素养提升:史料辨析
重点问题:秦亡的原因及教训
大兴土木
求仙问药
外出巡游封禅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修建秦长城
刑罚严苛
修建陵墓
①焚书: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史书,非《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籍全部焚毁。
②坑儒: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
▄ 焚书坑儒
目的:钳制思想,
加强统治。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驾崩,
秦二世胡亥继位
陈胜、吴广起义
号为“张楚”
秦朝灭亡
楚汉战争
前209年
前207年
前206—前204年
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②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③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④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思考1:秦短暂而亡的原因
思考2:有何启示
①得民心,统一六国;失民心,二世而亡。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只有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才能长治久安。
②认识秦短命而亡的启示,有利于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问题:楚强汉弱,为什么反而是刘邦胜利了?
刘邦
废秦苛法,约法三章
主张统一集权
广纳人才,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项羽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主张分封割据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
刘邦,出身农家,初任沛县泗水亭长
释放刑徒而亡匿,后起兵投奔项梁
公元前209年,率军进咸阳,秦朝灭亡,与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退至巴蜀,“暗渡陈仓”,重返关中
围项羽于垓下,用“十面埋伏”战术,逼项羽自刎。
前202年建立西汉。
项羽,楚名将项燕之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与叔叔项梁杀会稽郡守响应陈胜吴广起义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败消灭秦军主力
进军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收财宝妇女
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诸侯,抑制刘邦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1.此表为秦末部分起兵反秦、叛秦者的身份。由此推知,秦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是( )
A.底层民众反抗激烈 B.六国贵族势力活跃
C.对外战争动员频繁 D.地方治理体系危机
人物 身份
陈胜、吴广 屯长(秦军队下级官吏)
刘邦 沛县泗水亭长(县以下治安官吏)
萧何 沛县主吏掾(县令属吏)
曹参 沛县狱掾(典狱长)
殷通 会稽郡守
2.秦末,“天下苦秦久矣”,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各地的表表现不同: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人,其次是齐和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则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由此可知( )
A.秦王朝未能实现文化心理统合 B.东方六国受 暴政的摧残更严重
C.关中秦地的政治经济优势明显 D.郡县制的推 行激化了社会矛盾
3.秦朝县兵是由县令对有战斗能力的县住民在大范围内实行定装动员而组成的,在以县城为基地的军事活动中,县令发展成为军事指挥者。据此可知,当时秦朝( )
A.尚未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央军事指挥权力下移
C.宗族势力影响地方治理 D.地方政权存在失序风险
探究二 秦的速亡
视角1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材料2 1975年出土的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对“失期”有如下条文:“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貲(罚)一盾;过旬,貲(罚)一甲。”据此有人认为,作为文物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无论在时间上抑或是可信程度上,都比《史记》要权威得多,由此一些人认为《史记》的记载是错误的。
——据《史记》《睡虎地秦简》等整理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材料1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法律的关系,《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戍卒)。……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据此,一些史学家推断,“失期当斩”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1)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的记述,你是否认同用《睡虎地秦简·徭律》的记载来否定《史记》的记载 请阐明理由。
示例一:不认同以《睡虎地秦简·徭律》的记载否定《史记》的记载,证据不够充分。第一,从时间来看,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秦二世时期,而《睡虎地秦简》截止到秦始皇时期,秦二世是否修改了相关法律,还需要查证。第二,从法律的针对性来看,《史记》中的“失期,法皆斩”针对的是有军事职责的戍卒,《睡虎地秦简·徭律》针对的是普通的服徭役者,戍卒与普通的服徭役者是有区别的。第三,从法律的名称来看,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史记》中的“失期,法皆斩”的“法”可能并非《秦律》,有可能是军法。综上,在没有弄清楚秦二世统治时期的法律是否有变、《睡虎地秦简·徭律》是否适用于戍卒、对“法”字含义的理解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否定《史记》的记载是有失偏颇的。
探究二 秦的速亡
视角1 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
材料2 1975年出土的战国晚期到秦始皇时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对“失期”有如下条文:“失期三日到五日,谇(斥责);六日到旬,貲(罚)一盾;过旬,貲(罚)一甲。”据此有人认为,作为文物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无论在时间上抑或是可信程度上,都比《史记》要权威得多,由此一些人认为《史记》的记载是错误的。
——据《史记》《睡虎地秦简》等整理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材料1 关于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法律的关系,《史记·陈涉世家》是这样记载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戍卒)。……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据此,一些史学家推断,“失期当斩”是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1)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的记述,你是否认同用《睡虎地秦简·徭律》的记载来否定《史记》的记载 请阐明理由。
示例二:认同以《睡虎地秦简·徭律》否定《史记》,《史记》的记载有可能是错误的。第一,《睡虎地秦简·徭律》是官方法律文献,也是一手史料,而《史记》是汉朝史学家的论著,是二手史料。比较而言,《睡虎地秦简·徭律》史料价值更高,更可信。第二,从秦朝开始,历代的法律都称为“律”,而《史记》中仍然称“失期,法皆斩”,说明《史记》所记述的历史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视角2 秦速亡的其他原因
材料二 汉兴之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
(秦)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 ——[唐]柳宗元《封建论》
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差异,东方六国与秦在文化上的这种冲突和对抗,并没有随着秦灭六国而消解。
——摘编自刘泽华等《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
[问题] (2)材料二提供了秦速亡原因的哪些新视角 对秦速亡原因的原因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视角 秦的速亡有何启示
三、秦的暴政与速亡(历史教训)
新视角:第一则材料站在制度视角:秦推行郡县制;第二则材料站在人心所向视角:秦未实现天下归心;第三则材料站在文化整合视角:秦未完成对东方六国的文化整合。
原因:所处时代不同,作者立场不同,史料考证不同等。
启示:①治国务必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要爱惜民力。②文化上的冲突、对抗不能靠暴力解决。③政策措施的制定、推行要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急于求成。
课堂小结
(2022·湖北高考·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