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题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 认识 “洼、印” 等 6 个生字,会正确书写 “铺、泥” 等 13 个字,会准确书写 “水泥、放晴” 等 14 个词语。 2. 掌握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明朗、凌乱” 等词语的意思,并能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3. 学会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4. 能够仿照课文或 “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与同学交流理解词语的方法。 2. 仿照课文或 “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二)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体会词语在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表达效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够生动地描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
教学准备 1. 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等教学工具。 3. 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复备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引发学生对树叶颜色的思考。 同学们,树叶在你们的印象中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回答:绿色)大家都知道树叶通常是绿色的,那你们见过其他颜色的树叶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问:水泥道为什么铺满 “金色的巴掌”?“金色的巴掌” 是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 展示图片,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图片)同学们,看了这张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这条水泥道很漂亮、很有特色等)图片中的水泥道铺满了 “金色的巴掌”,是不是非常吸引人呢?让我们赶紧去课文中看看,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条水泥道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读准生字字音,圈画生字。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生字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查字典。同时,在课文中圈画出本课的生字,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师正音:印(yìn√ yìng)、凌(líng√ lín)、棕(zōng√ zhōng)。 2. 指导字词。 (1)出示本课的会写字。 师重点指导 “泥、印、规” 三个字的书写。 “泥” 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氵”,右边是 “尼”。书写时要注意左右部分的比例协调,“氵” 要写得窄一些,“尼” 要写得稍宽一些。 “印” 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卩”,右边是 “卬”。书写时要注意 “卬” 的笔画顺序,先写 “丿”,再写 “丨”,最后写 “横折钩”。 “规” 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 “夫”,右边是 “见”。书写时要注意 “夫” 的撇要写得舒展一些,“见” 的竖弯钩要写得有力。 (2)出示新词。 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教师相机指导。 新词:水泥、放晴、明朗、亮晶晶、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新词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的用法。例如,“放晴” 一词可以让学生想象天空放晴后的景象,理解 “放晴” 的意思是天气由阴转晴。“亮晶晶” 一词可以让学生想象水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样子,理解 “亮晶晶” 的意思是形容物体明亮闪烁。 (3)去掉拼音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在学生掌握了新词的读音后,教师可以去掉拼音,让学生再次朗读新词。通过这种方式,巩固学生对新词的掌握程度。指名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个词语的,分享记忆方法。齐读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是否准确,及时纠正错误的发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请大家再次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2. 默读课文,说说通过文字想到的画面,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默读一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画面。你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 (2)说说通过文字想到的画面。 读完课文后,谁能来说说你通过文字想到了哪些画面呢?(学生回答:我想到了一条铺满金色树叶的水泥道、一个晴朗的天空、亮晶晶的水洼等)大家说得都非常好。通过文字,我们可以想象出很多美丽的画面。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梳理:本文先写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后 “我” 背着书包去上学;接着写上学路上的发现,重点描写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最后 “我” 发出 “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的赞叹。 通过理清文章脉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按照文章的脉络,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 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现在,我们来进行一次听写,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请大家拿出本子和笔,准备听写。 教师报听写内容:水泥、放晴、明朗、亮晶晶、水洼、印着、凌乱、增添、棕红色、雨靴。 听写结束后,教师让学生互相检查听写的结果,纠正错误的地方。对于学生普遍容易写错的字,教师要进行重点讲解和强调。 2. 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大家对课文中的哪些语段比较感兴趣呢?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可以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出感情,体会课文的语言之美。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1)朗读第 1~4 自然段,圈画出 “我” 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 1~4 自然段。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圈画出 “我” 去上学时看到的景象。(学生圈画:天开始放晴了、明朗的天空、潮湿的地面、亮晶晶的水洼) 教师板书:天空(明朗)→地面(潮湿)。 (2)小组交流,理解 “明朗” 一词。 同学们,你们是怎么理解 “明朗的天空” 中 “明朗” 一词的呢?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理解方法。 预设: 生 1: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明朗 —— 晴朗。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看到过的晴朗的天空是怎样的。理解 “明朗” 主要指天空湛蓝清亮,光线充足。 生 2:“一个亮晶晶的水洼”“一角小小的蓝天” 等短语也解释了 “明朗” 的意思。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随机指导朗读,读好句子和语段,想象画面,体会秋天的美景。此后,通过回顾交流 “是怎么理解‘明朗的天空’中‘明朗’一词的” 这一问题,提炼总结 “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等理解词语的方法。(总结方法: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 (3)聚焦第 5~7 自然段,理解难懂词语。 教师再引导学生聚焦课文的第 5~7 自然段,在初步读懂这几段话描写的画面的基础上,找出难以理解的词语,并试着用前面学到的方法来理解。例如,理解 “熨帖”,结合第 5 自然段 “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 以及第 7 自然段中的 “平展”,就可以轻松得出 “熨帖” 表达的是落叶与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的意思。“凌乱” 可以联系上文的 “并不规则” 来理解,即 “凌乱” 在文中是指落叶在水泥道上排列得不整齐,没有秩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回顾、盘点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 2. 读悟结合,理解内容。 (1)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体会特点。 同学们,现在请大家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描写生动、画面感强的特点。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第 1、2 自然段,交代夜雨后 “我” 出门上学去,可以读得舒缓一些。第 3 自然段是 “我” 的赞叹,语气可以强烈一些。第 4、5 自然段写了 “我” 对雨后地面和落叶的初次印象,也可以读得舒缓一些。 (2)分析第 6~8 自然段描写的画面。 师:第 6~8 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这几个画面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回答:第 6 自然段整体描写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第 7 自然段具体描写水泥道上的落叶,第 8 自然段则写 “我” 穿着一双小雨靴开心地走在水泥道上。 教师要在学生感受不同画面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好语段。例如,读描写水泥道和落叶的语句时,语速要稍慢,给人以美的感受;读描写 “我” 走在水泥道上的语句时,则要读得轻快些,读出 “我” 愉悦的心情。 (3)分析第 9~11 自然段。 第 9~11 自然段描写了 “我” 的内心活动和感受,朗读的语气可以强烈一些,以突出 “我” 对这美景的喜爱。 (4)找出有新鲜感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师: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①“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体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铺满落叶的水泥道比作一块彩色的地毯,闪闪发光的落叶就是地毯上的图案,把雨后的水泥道写得充满了美感。(板书:水泥道(彩色的地毯)) 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体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比作金色的小巴掌,形象地写出了落叶颜色和外形的特点。(板书:叶子(金色的小巴掌)) ③“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雨靴比作小鸟,形象地写出了小雨靴在落叶间行走的样子。拟人化的写法突出了 “我” 愉快的心情。(板书:小雨靴(棕红色的小鸟)) (5)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首尾呼应。可以借助 “夜” 字理解句子写出了刮风下雨的持续时间之长,应读得舒缓一些,读出秋风秋雨后的舒畅之感。 3. 借助 “阅读链接”,进行比较阅读。 可以在学完课文后引入 “阅读链接”《自报家门》片段,进行比较阅读:同样是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物,课文与片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想一想。 预设: 生:《自报家门》中 “我” 在放学回家路上看到的景物,与课文描写落叶的语段作对比,可以从中发现《自报家门》的片段是以简洁朴实的语言罗列放学途中看到的各种作坊、店铺及师傅工作的场景,用简练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景物;课文是围绕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进行细致描写的。 教师相机点拨:写上学或放学路上所看到的景物,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 引导学生分享上学或放学路上的景色。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谁能来分享一下? 学生回答:我在上学路上看到了路边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非常美丽。我在放学路上看到了夕阳西下,天空被染成了红色,非常壮观。 2. 小组内讨论交流,并用几句话写下来。 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并用几句话写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3. 指名说一说。 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写的内容呢?(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归纳 1. 总结课文内容和主题。 这篇课文通过描绘一夜秋风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树落叶的水泥道的情景,赞美了秋天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板书:赞美) 2. 回顾学习方法和收获。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找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我们还学会了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仿照课文或 “阅读链接” 进行写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欣赏了美丽的风景,还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保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的习惯,用自己的笔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五)拓展延伸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像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2. 结合课文及 “阅读链接”,说说你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像作者一样,发现一些有趣的事物呢?请结合课文及 “阅读链接”,说一说你在平时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学生回答:我发现了一只小蜗牛在树叶上爬行,非常可爱。我发现了一朵云像一只小狗,非常有趣。)大家的发现都非常有趣。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够发现更多的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