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 第四章 光的世界4.5 凸透镜成像(2)导学目标1.物理观念(1) 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了解透镜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中的应用2.科学思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科学实验(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4.科学态度与责任(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导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应用。导学课时 1课时导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导学过程课前导学1.用蜡烛做物体,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沿一直线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 、 、光屏的 大致在 高度。2. 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向 移动。移动的过程中,选取若干位置,并调整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分别测量出成像时的 距和 距,观察像的 、正倒。3. 焦距标志着透镜对光的 本领。 像能在光屏上成像。 像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但可以通过透镜看到 。4. 实验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 , , 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成 , , 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成 , , 像。课堂导学1.用蜡烛做物体,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沿一直线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 、 、光屏的 大致在 高度。2. 先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向 移动。移动的过程中,选取若干位置,并调整光屏的位置,观察成像情况。分别测量出成像时的 距和 距,观察像的 、正倒。3. 实验结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成 , , 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成 , , 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成 , , 像。4.放大镜就是 镜,它可以将较小的物体“放大”。放大镜呈现的是物体 立、 的 像。5.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要求被拍物体成像在相机内感光元件上。呈现的是物体 立、 的 像。6.投影仪、放映机等投影设备都有一个相当于 镜的镜头,来自投影片或数码装置的图像要求能在远处银幕上呈现 立、 的 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达标练习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距离凸透镜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5cm时,在光屏上得到的清晰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3.2021年4月30日,岳阳市天空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日晕”,许多市民都目睹了这美丽的自然奇观,如图是某摄影爱好者用相机拍摄的精彩瞬间,下列对照相机成像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 倒立放大的实像B. 倒立缩小的实像C. 正立放大的虚像D. 正立缩小的实像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未画出)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放大镜成像原理是( )A.蜡烛不动, = 20cm时,凸透镜在A处B.蜡烛不动, = 10cm时,凸透镜在B处C.凸透镜不动, = 10cm时,蜡烛在C处D.凸透镜不动, = 20cm时,蜡烛在A处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成像规律应用于( )A.照相机B.放大镜C.投影仪D.潜望镜参考答案课前导学1. 烛焰,凸透镜,中心,同一。2.凸透镜,物,像,大小。3.折射,实,虚,像。4.倒立,缩小,实,倒立,放大,实,正立,放大,虚。课堂导学1. 烛焰,凸透镜,中心,同一。2.凸透镜,物,像,大小。3.倒立,缩小,实,倒立,放大,实,正立,放大,虚。4.凸透镜,正,放大,虚。5.凸透镜,倒,缩小,实。6.凸透镜,倒,放大,实。达标练习1.C;2.A ;3.B ;4.D ;5.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