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有答案

资源简介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
班级    姓名  学号    使用时间限时:45分钟
★课前预习案★
高考重点:
从考查内容看,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是考查重点。从考查形式看,以现实重大灾害为背景,以综合题形式,考查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向:
在复习过程中应注意:(1)以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为背景,结合图文材料,考查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等基本知识。(2)以我国重大自然灾害为背景,考查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成就。
【自主预习】
地质灾害(一轮P204页)水文灾害(一轮P207页)气象灾害(一轮P210页)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二轮P102页)
预测演练A层
1.读“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分布图”,回答问题。
简要分析诱发云贵高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环境特点。
2.读“1736~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社会经济原因。
(2)简述在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
3.下图为“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课内探究案★
核心点一 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例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2.(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核心点二 水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a.流域广,支流多;b.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3.河流洪涝灾害发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来水量大。影响因素:气候——降水多,降水变率大,如季风气候;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入海口少;植被——植被覆盖率低。
(2)排水不畅。影响因素:地形——地势低洼,不易排出;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河道淤积;占用河道。
(3)调洪蓄洪能力差。影响因素: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1)上游——修水库蓄洪和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2)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分洪工程。
(3)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加快分洪、泄洪。
(4)对黄河还要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防沙治沙相结合,对长江还要与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中上游退耕还林、中下游退耕还湖结合起来。
例二 水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3.(2014·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核心点三 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例三 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4.(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5.(2013·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6.(2012·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1)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____。
(2)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
【当堂检测】 B层
下图为“我国海南岛过去62年内台风发生频次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海南岛台风频次的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原因。
(2)试评价台风对海南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后拓展案★ C层
1.(2014·海南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初春气温逐渐升高,山坡上的冻土层和积雪融化,并因重力作用向下移动,形成泥流。规模较大的泥流能摧毁或掩埋植被、建筑物、道路等。
下图所示区域年降水量约1 500~1 700毫米,年雨日约180天,甲地海拔约1 000米,平原平均气温约4℃,公路西端海拔约3 000米。山地1 500米以上分布着云杉、冷杉林,林下土层深厚。
分析图示区域公路西半段初春多发泥流灾害的原因。
2.下图示意“我国汉江流域1951~2012年年均暴雨量分布(单位:mm)”。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汉江流域年均暴雨量分布特征,并指出暴雨可能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2)分析武汉市暴雨易成灾的主要原因。
3.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有时也能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东省1971年~2008年7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天)
材料二 山东省2013年雷电次数分布走势图
简要分析图示区域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原因。
分析雷电次数的时间分布规律及原因。
(3)指出防御雷电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我国“某城市雷暴月均分布图”和“闪电相对频率时间分布曲线图(以平均值100为标准)”。
(1)描述该城市雷暴和闪电时间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6分)
(2)雷暴和闪电易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说出防御措施。(4分)
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答案
1、答案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且降水集中;位于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地形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石灰岩广布,岩石已被溶蚀;河流落差大、水流急,侵蚀切割作用强;工农业生产及工程建设,破坏原生地表和植被。
解析 滑坡、泥石流发生需要的条件:岩石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地势起伏大,短期内有大量的水汇集。云贵高原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石灰岩广布,植被覆盖率低;位于阶梯交界处,落差大;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集中,易发生滑坡等灾害。
2、答案 (1)特点:严重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天数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原因:人口压力大,山区滥伐、陡坡开垦、水土流失导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人类大量进入洪涝灾害高风险区生产、生活,使灾情加重。
(2)加固堤防;修建分洪和蓄洪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呈波动增长的趋势,同时,灾害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主要原因是人口压力使得人们破坏植被,降低了河流湖泊的蓄洪、泄洪能力。第(2)题,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河流泄洪能力弱,同时人们围湖造田等活动破坏了湖泊的泄洪能力。所以,一方面要整治河道,一方面要退耕还湖,从而加强河流湖泊的分洪、泄洪能力,达到防洪的目的。
3.答案 (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量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 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解析 (1)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回答。(2)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必然会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危害可从对农业、工业..0,另外干旱易引发森林火灾。
例一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1.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析 由文字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多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岩体松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内因;图中又显示多处地方等高线密集,山高坡陡,震后出现降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外因。
2.答案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解析 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和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例二 水文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3.答案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
解析 (1)鄱阳湖对长江有调蓄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时,长江水进入鄱阳湖,湖水水位上涨,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段是6月~9月,正值雨季。(2)防治涝灾要考虑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通过技术措施提高预警;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耕还湖,提高蓄水能力;生物措施包括培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例三 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及防御
4.答案 (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解析 (1)年内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得出答案,注意分布类问题描述时要先“总”后“分”。(2)成灾是说“造成的灾害”,成灾次数多,说明损失大,可以结合材料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抗灾能力解答。
5.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解析 第(1)题,冷冻灾害使农业减产,并对农业基础设施产生破坏。在冷空气南下过程中,受地形阻挡在山前堆积,产生冷冻灾害;地势高,气温低加剧了冷冻灾害的程度。第(2)解析 (1)林区大旱、空气干燥是火灾隐患,同时也易发生病虫害。(2)面对干旱,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缺水问题,可从“开源”“节流”两方面思考。
【当堂检测】
答案 (1)分布特征:分布不均;从东(南)往西(北)影响次数减少;文昌、万宁附近次数最多,中部和西北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原因:东(南)部离台风源地较近,中部山地对台风起一定的阻挡作用。
(2)降雨引发洪涝灾害,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使土地质量下降。(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题,因为台风中心主要在海南岛东部的北太平洋洋面上,所以岛屿东部受台风影响较大。加上中部山地的阻挡,中部和西部几乎不受台风影响。第(2)题,台风的危害表现为强风、暴雨和风暴潮。强降雨会淹没农田;大风导致农作物倒伏;风暴潮引起海水倒灌,使土地质量下降。
课后拓展案
1.答案 (公路北侧)山高(坡度大,高差数百米到千米以上)坡长,且土层深厚、含水量大(降水量大、雨日多、有植被保护);冬季气温低于0℃,土层冻结,有积雪;初春升温快,冻土层和积雪快速融化。
解析 从泥流发生条件并结合图文信息来分析:土源丰富(土层深厚)、坡度大(公路北侧山地海拔较高且坡度长)、水源丰富(初春,气温回升快,山上积雪和冻土融化,提供水源)等。
2.答案 (1)分布特征:东部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从南向北递减。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答对2点即可)
(2)暴雨量大,地处平原,排水不畅;城市建筑面积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差。(答对4点即可)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等值线分布情况分析可以看到,东部等暴雨量线数值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西部从南向北递减。也可以说成“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汉江位于秦岭山地南面,山区在暴雨多发季节,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第(2)题,根据图中数值判断,武汉市暴雨量大,且地处平原,排水不畅,容易积水成灾;城市建筑面积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系统不完善,排水能力差。所以暴雨易形成灾害。
3.答案 (1)分布不均匀;鲁中南山区及山前迎风坡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受地形影响,山地及迎风坡气流抬升,有利于雷电形成。
(2)夏季最多,其他季节少。夏季气温高,空气受热对流运动显著。
(3)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雷电的意识和能力(或具体表述为:雷电天减少外出,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等);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完善避雷针等防灾设施建设;贯彻相关防灾政策法规等。
解析 第(1)(2)题,结合图示可直接读出雷电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根据产生雷电的条件分析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第(3)题,从普及雷电知识、加强预防及政策落实等方面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