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9张PPT)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1.了解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2.掌握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地表形态特点。学习目标喀斯特地貌01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是什么?)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以地面为界划分: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以作用类型划分:喀斯特溶蚀地貌、喀斯特沉积地貌探究活动P62读图,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2、分布(在哪里?)3、如何产生?成因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地壳抬升 形成高原地表、地下受到化学溶蚀继续侵蚀地表形成峰丛、峰林、石林、洼地等;地下形成溶洞、地下河、沉积形成钟乳石、石笋等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喀斯特溶蚀地貌: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形成各种喀斯特溶蚀地貌。喀斯特沉积地貌: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如果受热或遇周围压强突然变小时,其中溶解的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塑造新的地貌,H2O+CO2+CaCO3 =Ca(HCO3)2Ca(HCO3)2 =CaCO3↓+CO2↑+H2O喀斯特溶蚀地貌喀斯特沉积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石芽溶沟峰丛峰 林孤峰残 丘溶沟:石质沟槽石芽: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4、典型喀斯特地貌①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溶洞、溶斗(喀斯特漏斗或天坑);孤峰、峰林;石林、石芽②喀斯特沉积地貌:石笋、石柱、石钟乳和钙华(五彩池)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喀斯特地貌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阅读课本,观察上图,你能找出哪些是峰林、峰丛?哪些是孤峰吗?峰丛孤峰峰林喀斯特地貌峰林 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 米,远望如林。孤峰 是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喀斯特地貌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有的地方又把塌陷的喀斯特漏斗称为天坑喀斯特地貌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 Ca (HCO 3)2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 CO2大量逸出,导致 CaCO3 沉积,形成钙华。石钟乳(自上向下) 石笋(自下向上) 石柱(上下连通)喀斯特地貌富含 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喀斯特地貌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贵州喀斯特地貌常常形成独特的地质景观有利影响: 旅游开发有利影响: 开发地下水地下暗河可以用于工、农业供水;在适当的地方修筑地下水坝,可建立地下蓄水库;有些地方利用闸坝抬高水位,把暗河水引出地面;在一些暗河落差大的地段,可以建立地下水电站,如中国云南六郎洞地下水发电站等不利影响: 地表水缺乏大山处处是漏斗,缺水非常严重,以前村民年年开春要练塘。这一神秘习俗在山里传承数千年。练塘意在防漏,练塘是为了蕴蓄生命之水。不利影响: 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石灰岩溶解后能提供形成土壤的物质特别少,成土过程极为缓慢,生产力很低。一旦人类活动加剧植被破坏,土壤经过雨水冲刷,山就全秃了,土地变成石头的荒漠,也被叫作石漠化。不利影响: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检测题D古往今来,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山水的神往。读图,回答(1)~(3)题。(1)图中属于地面喀斯特地貌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2)图中景观主要与喀斯特沉积作用有关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A(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 )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B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形成莲花盆需要(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B海岸地貌02海岸带 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 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分类: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1.概念:(一)海蚀地貌 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受海浪等的侵蚀作用,海岸岩石逐渐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貌。波浪作用波浪作用被认为是塑造海岸地貌最积极、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有着惊人的力量,它们以巨大的威力冲击着海岸,压缩岩石裂隙中的水和空气。当海浪离开岩壁的瞬间,这些裂隙中的水和空气又急剧涌胀,在强烈的压缩和膨胀双重作用下,岩石从完整变得粉碎,岩壁也随之不断剥落。阅读ReadingP63海蚀作用+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形成过程:基岩海岸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海岸后退,形成各种海蚀地貌。典型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柱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淘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平台:在波浪作用下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岩性坚硬、抗蚀能力强的部分岩石,呈柱状。典型海蚀地貌——海蚀穴、海蚀洞在基岩海岸,受波浪的长期侵蚀作用,岸坡基部出现许多高度大体一致的槽形凹穴,被称为海蚀穴或海蚀洞。宽度大于深度的叫海蚀穴。典型海蚀地貌——海蚀拱桥沿岸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似拱桥。探究活动P65岬角,又称“地角”,是海岸带凸出在海中的陡峭、狭窄的尖角,常见于半岛的前端。在波浪的不断侵蚀下, 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等。一、海岸地貌2.分类与景观界线;纬线纬线是中侵蚀地貌【地貌辨认】说出A、B、C、D四处海岸地貌的名称。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ABCD离岸堤海 滩沙嘴海岸地貌海积地貌沿岸流形成过程:波浪和沿岸流挟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内,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典型海积地貌——海滩砾石质海滩淤泥质海滩沙质海滩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沉积物沙或石砾堆积而形成的岸。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探究活动P65海滩是海岸边缘的沙砾堆积体。砾石组成的海滩坡度较大,沙质海滩的坡度则较小。试说明其中的道理。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沿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矿物颗粒组成,粒度相对较粗,多为砾石。当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时,海滩的沉积物质较细,是因为只有颗粒较小的粉沙与黏土粒级的沉积物才容易输运入海。沙质海滩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试说明其中的道理。沙质海岸其滩肩常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典型海积地貌——沙嘴指从陆地凸入水中前端尖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典型海积地貌——离岸堤指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海岸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典型海积地貌——水下沙坝指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探究活动P65水下沙坝是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议一议,如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可能会造成哪些不利后果?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毁损以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程度。(3)一些大洲的大陆以岬角为其四至。根据下列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判断甲、乙、丙三个大洲的名称。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非洲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杰日尼奥夫角(169°40′W,60°05′N),最西端为巴巴角(26°03′E,39°27′N),最北端为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南端为皮艾角(103°30′E,1°17′N)--亚洲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布朗库角(34°46′W7°09′S)最西端为帕里尼亚斯角(81°20′W,4°41′S),最南端为弗罗厄德角(71°18′W,53°54′S)--南美洲冰川地貌03山岳冰川大陆冰川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1.冰川(1)概念: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2)类型:______冰川和______冰川。(3)分布及特点大陆山岳二、冰川地貌大陆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大陆冰川格陵兰岛大陆冰川南极洲2.冰川地貌(1)概念: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冰川的“力量”当冰川厚达 100 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 90 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 30 余米!(2)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二、冰川地貌侵蚀地貌冰斗角峰刃脊冰川槽谷CBAD冰川槽谷(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二、冰川地貌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U形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峡湾。峡湾的形成过程冰川侵蚀海岸原有谷地、使谷地变深、展宽冰川消融,形成U形谷海水入侵,U形谷被海水淹没,形成峡湾冰川流动侵蚀海岸U形谷U形谷被海水侵入峡湾形成冰退以后形成冰蚀湖:冰川运动过程中侵蚀地面产生的凹地,后积水形成的湖泊。北美五大湖——冰蚀湖冰川侵蚀地貌小结地貌 特点冰斗 典型的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三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出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常有羊背岩位于其上。岩盆是一个封闭的洼地,冰川消退后积水成湖,叫冰斗湖角峰 角峰为尖状金字塔形的山峰,由数个冰斗包围形成,其发育程度是冰川地貌发育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刃脊 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形成冰川谷 冰蚀作用形成两岸直立、底部平坦的槽谷峡湾 冰期接受冰蚀作用,冰期后受海侵影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很大的海湾,即峡湾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作用:冰川消融以后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qì)物及冰碛地貌;冰碛物的特点:堆积物不具有分选性,磨圆度差,堆积物颗粒棱角分明、大小混杂;冰碛堆冰碛垄冰碛湖冰碛丘陵在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大量碎屑随冰川流动,碎屑在冰流两侧聚集形成侧碛(qì)垄,在冰川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冰碛垄二、冰川堆积地貌冰碛丘陵(平原)形态特点:波状起伏肥力:颗粒混杂,肥力差冰川消融后,所携带的物质在地面堆积所形成的山丘状地形。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度数十米到数百米。最典型的地区为欧洲的波德平原和东欧平原。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消融后退时,挟带的砾石在地面堆积成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或堵塞部分河床、积水形成的湖泊。冰碛湖(2)冰积地貌:二、冰川堆积地貌北美五大湖——冰蚀湖日内瓦湖——冰碛湖同:两者都是冰川地貌。异:冰蚀湖是冰川侵蚀地表形成洼地,后积水形成。冰碛湖是冰川溶化后,冰川携带的物质堆积后,在低洼处积水形成的。概念辨析:冰碛湖与冰蚀湖2.我国青藏高原以东少数山地尚保留有古冰川遗迹,如陕西太白山、四川螺髻山、台湾玉山、我国与朝鲜交界处的长白山等。利用外出旅游的机会,或上网查询,观察、了解这些山地的古冰川遗迹。冰川遗迹是冰川在发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堆积物和地貌。如由于冰蚀作用产生的U形谷、角峰、冰斗等;由于冰积作用形成的侧碛、底碛丘和终碛等。1.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U形谷谷底一般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冰川沿由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山嘴部分因阻挡冰川流动而被刨蚀掉。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这样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形谷。我国山川壮美,地表形态多姿多彩。有的地区石灰岩广布,发育出喀斯特地貌;有的地区波涛拍岸,发育出海岸地貌;有的地区高山巍峨,发育出冰川地貌。探究活动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1.说一说,上述地表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 1 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流水潺潺,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形态各异。中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广西、贵州、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2 有些海岸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港湾分歧,岛屿星布。在这种海岸的海湾部位,可见有海滩、水下阶地、沙嘴、沙坝等;还有些海岸滩地宽广、滩坡平缓,岸上地势平坦,多沙洲、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另外的一些海岸被植物所围绕或覆盖,主要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中国的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沿海地区。3 冰川地貌有尖状金字塔形的角峰、刀状山脊、冰川槽谷(U形谷)、冰斗。中国的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北起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南至青藏高原、横断山区,这些巨大的高原高山上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很发育。2.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上述地表形态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三类地貌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力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作用,海岸地貌是海浪与海流作用,冰川地貌是冰川作用,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态。(1)将全班分为青藏高原组、内蒙古高原组、黄土高原组、云贵高原组四个小组,各小组根据所研究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讨论高原上常见的地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选出代表在班级汇报。(1)青藏高原上冰川地貌较为常见, 内蒙古高原上风成地貌较为常见,黄土高原上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云贵高原上喀斯特地貌较为常见。(2)若对长江流域进行流水地貌考察,在上游、中下游及河口分别可观察到哪些地貌类型 说出判断理由。(2)长江上游河段落差大,流速急,流水侵蚀作用显著,流水侵蚀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深邃Ⅴ形峡谷。长江中下游河段及河口地区地形起伏趋缓,流速变慢,流水堆积作用显著,流水堆积地貌较为常见,例如沙洲、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3.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相关任务(P64)知识结构随堂练习3.景观④的代表性喀斯特地貌形态有A.石芽、漏斗、落水洞B.石钟乳、石笋、石柱C.天生桥、石林、洼地D.溶洞、地下河、峰丛B4.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A.峡谷 B.“V”型谷 C.角峰 D.峰林C随堂练习右图是厦门市鼓浪屿西南沙滩上屹立着的一块巨岩,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海浪拍打这个岩洞时,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称它为“鼓浪石”。据此完成5~6题。5.形成“鼓浪石”的原因主要是A.冰川侵蚀 B.风化和风蚀C.海水侵蚀 D.流水侵蚀C6.图中由海水作用形成的堆积地貌是A.沙滩 B.岩礁 C.岩洞 D.海岸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