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九中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PDF版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北京九中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卷(PDF版无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九中 2024-2025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月考试卷
思 想 政 治
本试卷共 6 页,100 分。考试时长 6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 15 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
要求的一项。
1.哥白尼堪称哲学家,因为他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绕太阳运转的一颗普通
行星;达尔文堪称哲学家,因为他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爱因斯坦堪称哲学家,因
为他提出了相对论,发现了经典力学体系的局限性。这些科学家之所以堪称哲学家,
是因为他们
A.让人们更接近对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正确解决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C.研究的对象和范畴与哲学完全相同 D.概括总结出全部的自然科学知识
2.在广阔无垠的大千世界里,存在着千姿百态的事物和现象。在这些事物和现象中,
有没有共同的本原?共同的本原是什么?不同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以下属于唯
物主义观点的是
①水是万物的本原 ②世界本质上是一种神定的秩序
③吾心即是宇宙 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拔除了 55 根电线杆后,家住在西城区宫门口东岔
的居民们发现,原来一抬头就有这么美的景儿。蓝
天与红墙映衬着妙应寺白塔,让这里成了手机朋友
圈中的“网红”。近年来,北京深入开展街巷精细
化治理,曾经“见缝插针”停放的汽车不见了,头
顶上乱如蛛网的架空线没了,堵心又有安全隐患的
私搭乱建也拆了,青砖灰瓦间,老北京的韵味又回来了。胡同是北京老城的肌理,
也是支撑老城生命的骨架。打造更多精品宜居街巷,需要规划师
①因地制宜,知晓每处街巷的矛盾的特殊性
②实事求是,重视新老居民生活方式的焕新
③解放思想,拆除原本老旧残破的民居院落
④守正创新,像保护历史文物那样维持原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第 1 页(共 6 页)
4.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饱含着人的情感。那些成为意象的事物,
与作者内心相交融,被赋予了情感属性,极大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例如,“露从今
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经过诗人的吟咏和渲染,明月成
为代表思乡、思亲的意象,深入人心。诗词中的意象
①以有尽的笔墨表达出无尽情思 ②是客观事物与诗人情感的结合
③根源于创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 ④是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描摹复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食品安全要求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的营养要求。为了让百姓吃的放心,我国持
续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强化风险监测评估。坚持标准研制、标准实施与监测评
估相衔接,及时将监测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安全问题转化为标准规定,相关部门协同
配合指导实施。这些举措
食品安全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依据《食品安全法》制定,是生产经营者
的基本遵循,是监督执法的依据。具体包括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A.旨在扩大政府职能,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B.使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之间相互制约,建立起自在事物的联系
C.着眼整体,统筹标准的制定、执行与监督,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D.坚持立足部分,遵循内部结构的有序性,实现整体功能最大化
6.在中国画创作中,“留白”指为了使整个作品更为协
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空白,于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
如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见右图),画中只见
一叶尾艄微微上扬的小舟、一个垂钓渔翁、几笔水
波,却让人有烟波浩渺、满幅皆水之感。由此可见,
“留白”的奥妙在于
①虚实结合,营造无画胜有画的意境
②化繁为简,只关注画作的局部构图
③有无相生,使画作的气韵更加生动
④以少胜多,可以随意减少描绘对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交通基础设施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但也存在潜在的生态威胁。研究表明,交通基
础设施会打破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自然连接,造成栖息地的丧失和碎片化、增加动
物迁徙难度、引发物种濒危或灭绝等。这启示我们
A.要重视生态风险和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同一性
B.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协调
C.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D.超越日常生活经验,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第 2 页(共 6 页)
8.近年来,北京市推动老旧厂房从“产业园区”迈向“文化园区”。城市的工业遗存在
新时代里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日益成为城市的文化富矿。这说明事物
A.在辩证否定中发展 B.在量变中实现质变
C.在曲折中不断前进 D.在对立中实现统一
9.浅溪曲涧,步石几点。汀步本是小溪中的渡水设
施,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园林,铺设在草坪上,营
造出独特的意趣。有人说,汀步的间距不合理,
一步太小,两步又太大;也有人说,汀步间距的
设计就是为了让人放慢脚步,边走边欣赏,而且
这种设计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小孩。对此,评论恰
当的是
A.草坪汀步作为园林道路其个性寓于路的共性之中
B.草坪汀步说明审美追求和以人为本可以有机结合
C.同一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因人而异
D.矛盾的解决是以牺牲矛盾双方的某一方为条件的
10.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书写新篇章。
三场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看中国的京津冀,看京津冀里的中国
2014 年第一次座谈会召开之际,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座谈会提出要把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 年第二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了事关全局的历史
性变化。此次座谈会重点指向的正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23 年第三次座谈会召开之际,新时代进入新征程。此次座谈会明确“努力
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对 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时代变迁,认识发展,生产方式和社会发展是精神运动的载体
②因时而动,循势而往,京津冀规划与国家发展进步同频共振
③规划引领,区域协同,运用创新精神推动规划与发展的矛盾转化
④先行示范,服务全局,以局部的大胆探索服务于整体的统筹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从辩证
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苏轼的《琴韵》理解正确的是
①琴声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人化”特点
②琴声来自于琴与指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人的主观世界无关
③琴、指、琴声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④只要指与琴发生相互作用,就能产生美妙的音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第 3 页(共 6 页)
1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一切从社会实际出发 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D.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
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
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
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
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
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灯泡的发明曾被认为是骗局、外科消毒法曾被人们拒绝、疫苗刚出现时曾受到抵
制……今天,它们不仅得到了广泛应用,相关技术和产品还在不断更新。材料说明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辩证统一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5.“窗含西岭千秋雪”“玉窗五见樱桃花”。中国传统建筑
中窗的设计,巧妙之处在于可以引进阳光、空气,为居
室主人呈现大自然的馈赠,借助窗外的空间美,人的心
灵之窗也被打开,“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下
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窗”“景”“情”之间是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②借窗生景的设计体现了征服自然的天人合一理念
③窗与景、景与诗、诗与情的交融体现了人的创造性
④窗的设计体现内与外、近与远、有限与无限的和谐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第 4 页(共 6 页)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 4 题,共 55 分。
16.(11 分)
材料一 1981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关
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
林、绿化祖国成为中国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
定义务。2019 年有国际科研机构发现,世
界越来越绿了,中国是促进这一改变的重要
贡献者之一,全球从 2000年到 2017年新增
的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
坚持不懈植绿造绿、养绿护绿,是中国
建设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有力体现,也成为中国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代化的生动缩影。中国大力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
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世界递出了“绿色名片”。
材料二 中国积极倡导并推动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把
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
共同家园”。
从柬埔寨额勒赛水电站,到哈萨克斯坦扎纳塔斯的风电项目,再到埃塞俄比亚索马
里州光伏电站;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
灯……中国通过多种形式的务实合作,推动绿色发展。
2021 年 4 月,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倡导“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
战,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材料一和材料二涉及了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两种做法。运用哲学观点,
分析中国是如何统筹这两种做法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
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第 5 页(共 6 页)
17.(10 分)
诗歌,是诗题和诗句的统一体,“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
作路径。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有的诗歌则
是因题而起,诗人先定立诗题,然后围绕题目构思诗歌的格律和内容,无论是“先赋诗
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
从哲学角度,分析“赋诗”和“立题”的关联。
18.(12 分)
材料 “歌以咏志”,歌声承载着历史,歌声礼赞着时代,歌声放飞着梦想……
70 年长歌未央。《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出了石油工人投身祖国建设的豪迈,《在希望
的田野上》反映了改革初期农民心底的喜悦,《幸福在哪里》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
憬,《春天的故事》唱响了神州大地荡起的滚滚春潮,《不忘初心》情深意长、催人奋进……
在共和国成立 70周年之际,“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更是响彻了大江南北。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谈谈你对“歌以咏志”的理解。
19.(12 分)
大自然的造化力量,创造了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化”也体现在
我们的生活中,处理问题时的“化繁为简”,人际关系中的“化干戈为
玉帛”,艺术创作上的“化腐朽为神奇”,社会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
化、信息化、现代化等。
“化”,甲骨文写作“ ”,左边为头朝下倒立的人,右边为头朝
上站立的人。一个“化”字,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智慧,《周
易》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运用哲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化”的智慧。
高二思想政治试卷 第 6 页(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