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共6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共62张PPT)-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2课:辩证唯物论
第1课:哲学基本理论—哲学是什么
第4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3课:唯物辩证法
第5课:社会历史观
第6课:人生价值观






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
3.1、总特征1—联系观
3.2、总特征2—发展观
3.3、实质与核心-矛盾观
唯物
辩证法
总特征
(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实质与核心
(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联系
发展
矛盾
根本内容
根本动力
构成、引起
1.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2.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 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观点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分析法
第三课的核心问题:
世界是怎么样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01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现在你上课的心情如何?
喜悦与烦恼
高兴与悲伤
高昂与低落
舒畅与郁闷
愉快与愤怒
(具体形式)
我的情绪
它们双方之间是什么关系?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1.矛盾的含义: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1: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
①“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离开任何一方,构不成矛盾)
表达“事物本身所固有”之意,说明不是人们从外部强加的
点之:
你死我亡,一绳系两命
统一:
两者命运统一于一条绳
不点:
冤家路窄,利益有冲突
对立:
两者之间随时都可能相斗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输与赢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每个人身上的缺点与优点、健康与疾病……
社会生活中的善与恶、福与祸、自由和纪律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1.矛盾的含义: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注意2: 哲学矛盾≠逻辑矛盾;哲学矛盾≠生活矛盾
逻辑矛盾: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 “自相矛盾”
生活矛盾:“甲同学和乙同学吵架了”
哲学矛盾:指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
例如:不想当厨子的司机不是好裁缝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每个同学既有优点又有缺点
注意3:矛盾是普遍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构成矛盾双方。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1.矛盾的含义: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斗争性
同一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
统一属性(同一性)
对立属性(斗争性)
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有趣的共生现象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诗意与哲理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抹香鲸拉出来的粪便恶臭,燃烧后却香味浓郁,有“龙涎香”之称,可作制高级香水原料。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互为前提:离开一方,他方则不能存在。
没有黑,就无所谓白;
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
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转化为成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转化为好事)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进步与落后可相互转化)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可转化为资源)
相互依赖
相对的
有条件的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2.矛盾的基本属性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叫矛盾了(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相关链接:哲学上的“斗争”VS 日常生活中的“斗争”
一切差异和对立 VS 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同理:物质(客观实在) VS 具体的物质形态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
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
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的属性。它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
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斗争性
(统一)
(对立)
矛盾基本属性
相对的、有条件的
绝对的、无条件的
议学总结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
下列成语、俗语或名言各包含什么哲学道理?
1.居安思危
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3.乐极生悲
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矛盾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矛盾双方依赖
矛盾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双方相互对立
合作探究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
(1)区别:
B.特点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含义不同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存在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联系:
如果没有不同的音符,能奏出美妙的音乐吗?
如果没有不同的颜色,能绘出美丽的图画吗?
如果没有不同的味道,能制作出美味佳肴吗?
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君子之间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君子能做到在差异中求得统一;小人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和心不和
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思考: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思考: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或朋友,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他们之间具有同一性,正因为最亲密,往往也就越能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对立的机会也越多,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他们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
结论三: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
(1)区别:
B.特点不同: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A.含义不同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存在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
【原理】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联系)
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
①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②要善于创造和利用条件, 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方向转化。
易错纠偏
1.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2.矛盾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5.矛盾双方的同一是无差别的同一
6.矛盾同一性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7.一分为二就是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对立统一是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双方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矛盾双方既对立统一
一分为二是指用辩证全面眼光看问题,看到事物两面(不仅仅包括好坏、优缺、还可以看到长短、快慢、上下、多少)
02
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含义: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空间维度、横向角度);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时间维度、纵向角度)。
材料 从中国古代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到英国莫尔的“乌托邦”,他们都在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然而,他们的理想只能是一种空想。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才构成矛盾关系。
对“事事有矛盾”的理解注意
②有些矛盾是人们不易察觉的,但它们依然存在。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对“时时有矛盾”的理解注意:
① “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②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存在
无矛盾状态。
自然界: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思维领域:存在着知与不知、知多与知少矛盾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才构成矛盾关系。
事事有矛盾
对“事事有矛盾”的理解注意
②有些矛盾是人们不易察觉的,但它们依然存在。
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同时代存在不同的矛盾。
对“时时有矛盾”的理解:
① “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矛盾永远无法解决。
②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存在
无矛盾状态。
《扁鹊见蔡桓公》中蔡桓公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最后病重而亡。
能逃避矛盾吗?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2)要求: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要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
解决矛盾不等于消灭矛盾
(1)【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要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标志词:出现问题、困难;既…又…;尽管…但是…;利弊,成就和不足;机遇和挑战;优缺;双刃剑。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e)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身长九尺,髯(rán)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yǎn) 月刀。
个子不高,面容黑瘦,短平头,头发根根竖立,胡须像隶体“一”字,穿着长衫 ,常咬着烟嘴。
猜猜这三个人是谁

探究问题:你根据什么把他们分辨出来?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探究与分享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区别不同事物)
发芽
结果
开花
生长
幼苗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②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婆媳
矛盾
夫妻
矛盾
父子
矛盾
兄弟姐妹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三种情形:
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方法论】
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标志词:
根据当地实际,根据…的特点;优势、特色、特征;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针对;量身定做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
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白马非马”
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
没看到矛盾的普遍性
探究思考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白马
黑马
红马

普遍性
(共性)
特殊性
(个性)
寓于
存在于
共性:大型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
(1)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离不开

白马
黑马
红马
(普遍性)
(特殊性)
思考,水果和苹果、梨、香蕉是什么关系?这个人错在哪里?
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3)相互转化:
中国人
黄种人

动物
生物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个性—共性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做到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总结:矛盾普遍性与特性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关键词:
抓住典型;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先试点再推广;解剖麻雀
03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次矛盾的含义、关系
主次矛盾的方法论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小张今天碰到烦心事,一堆事情要处理:
①家里的自来水管漏水,要找人来修理;
②儿子上午放学后,要人接;
③乡下老家来电话,说老母亲病危,要送医院;
④单位有个重要会议,要参加。
情景探究:
小张该怎么办?
请从哲学角度分析理由。
办事情,要抓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修水管
带母亲
治病
接孩子
公司开会
(次矛盾)
(次矛盾)
(次矛盾)
(主矛盾)
小张要处理的矛盾: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一个)
(1)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方法论: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一个或一个以上)
方法论: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主次矛盾关系示意图
复杂事物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主要
矛盾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请你指出下列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学生 运动、学习、交友、网络游戏、玩手机、与家长、与老师
学校 教学,财务,食堂,接送,医疗
国家建设 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反腐倡廉
企业 行政办公,仓库,生产,会计




实战演练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联系: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决定和影响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转化的两种情形
原来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但是由于出现了新条件,导致主次矛盾互变。
原先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变成主要矛盾。
国共矛盾
中美矛盾
中日矛盾
解放战争时期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
中美矛盾
国共矛盾
中日矛盾
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时期
次要矛盾
次要矛盾
【原理】
(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2)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关键词:
中心、核心、关键、重点、重中之重、突破口、首位、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根本(主要)任务
总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P40-41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重点论)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次要矛盾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要求我们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复杂事物
(1)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2)联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两点论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读俗语 悟哲理
牵牛要牵牛鼻子;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
打蛇打七寸;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眉毛胡子一把抓;十个指头按跳蚤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
反对不分主次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思考: “是药三分毒”,既然药有危害性,你生病了为什么还要吃药?体现什么哲学道理?
药可以治病
药危害身体
矛盾着的双方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两个面当中,其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其中有一面是主要方面,另一面是次要方面。
注意:每一个矛盾都有主次两个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区别:含义不同(地位、作用不同)
(2)联系:
双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中国由弱转强
即对立统一
(原因:矛盾双方的斗争——力量对比改变——矛盾主次方面改变---事物性质改变)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不重视克服自己的缺点,当缺点变成一个人的主要方面时,这个人就变成了“恶人”;“浪子回头金不换”,如果一个 “恶人”痛改全非,当优点变成一个人的主要方面时,他就变成了“好人”。
【原理】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方法论】(抄)
总结: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 存在于一个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
标志词:关键、重点、中心、重心、根本任务、核心、重中之重、突破口、首要、第一要务 适用情况:用在“办事情”上,用于解决问题。 标志词:主流、大局、主体、方向、优势、性质、本质、整体上
适用情况: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人和事。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1)两点论: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2)重点论: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所以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既看主要矛盾
一种矛盾
既看主要方面
又看次要方面
复杂事物



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
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关系:统

两点是
有重点
的两点
重点是
两点
中的重点
两点论
重点论
又看次要矛盾



反对一点论
反对均衡论
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古时候有一家人,丈夫每天外出卖油,生活拮据。他妻子十分节俭,每天在丈夫外出前舀一勺油贮藏起来。年底丈夫因生意并不好而无钱置办年货,妻子却意外地拿出一大坛油来,令丈夫喜出望外,一家人欢天喜地地过了个年。
邻居家的妻子听说了此事决心向她学习,每次在丈夫外出卖皇历前,偷偷地藏起一本皇历,到年底拿出来时,令丈夫无言以对,苦笑不得。
“油和皇历”的故事
用哲学原理来分析邻家妻子吃力不讨好的原因?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怎么做)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为什么)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3)作用:(为什么)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怎么灭火 ?
用水
用沙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思考:生活中存在着哪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子?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逢山开路,逢水搭桥。
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入乡随俗
因地(因时)制宜
某物的优势、特色、特征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例子:
张冠李戴;生吞活剥;生搬硬套;
火上浇油;千篇一律;东施效颦;
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
一刀切;一风吹;
注意:
1.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2. 冲突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3. 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提醒:矛盾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矛盾,可以解决矛盾。
提醒: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才可能相互转化。
提醒: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提醒: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5.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6.坚持重点论就是要抓好主要矛盾。
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8.理论联系实践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提醒: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这样二者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提醒: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提醒: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提醒: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思维拓展】为什么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相反,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必然承认事物的发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也就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必然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却相反。
总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原理 方法论
1.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2.矛盾的普遍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5.主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6.矛盾主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两分法,一分为二的方法
7.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又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归纳总结
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或矛盾的基本属性原理)
矛盾观
矛盾分析方法
总: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
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
矛盾的主次方面
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③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特殊—普遍—特殊
2.普遍性指导下研究特殊性
3.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
⑤主要矛盾
⑥次要矛盾
⑦主次矛盾关系
⑧主要方面
⑨次要方面
⑩主次方面关系
抓住重点
统筹兼顾、恰当处理
抓重点,统筹兼顾
主流
支流
全面
感谢各位观看
THANKYOU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