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一、预习检测(一)知人论世《鱼我所欲也》选自 。孟子,名 ,字 。 时期(朝代) 家代表人物。被称为“ ”,与孔子合称为“ ”。《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共 篇,一般认为是 共同编著的,属 家经典著作。《孟子》是以 为主的语录体 。四书: 、 、 、 。五经: 、 、 、 、 。字词检测1、二者不可得兼( )2、故不为( )苟( )得也3、死亦我所恶( )4、则凡可以辟( )患者何不为( )也5、 一箪( )食( ),一豆羹( )6、弗( )得则死7、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8、为( )宫室之美,妻妾( )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欤( )9、乡( )为( )身死而不受10、今为( )宫室之美为( )之11、今为( )所识穷乏( )者得( )我而为( )之12、此之谓( )失其本心。二、重点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2、死亦我所恶3、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7、贤者能勿丧耳。8、一豆羹9、呼尔而与之10、蹴尔而与之11、乞人不屑也1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13、万钟于我何加焉14、妻妾之奉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6、乡为身死而不受17、是亦不可以已乎18、此之谓失其本心补充字词: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三、重点问题突破第一段: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4、“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5、“非独贤者有是心”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这里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6、“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7、本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贤者”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第二段:1、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结果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见利忘义”的行为。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得我”。不辨礼义地接受万钟的结果如何?失其“本心”。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已”。4、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各赞扬、斥责了什么样的人?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三、课文的论述思路是怎样的?首先,孟子用 “鱼与熊掌的取舍”类比“生命与大义的取舍”,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类比引出论点、比喻论证)接着,通过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当生命和大义不能同时得到的话,应舍生取义。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 “贤者” 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不丧失“本心”。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四、课后总结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乡为身死而不受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与词类活用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一词多义(一)与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蹴尔而与之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为1.故不为苟得也2.为宫室之美3.乡为身死而不受4.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三)得1.故不为苟得也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四)之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人皆有之3.宫室之美4.呼尔而与之(五)而1.呼尔而与之2.乡为身死而不受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4.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六)则1.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七)于1.所欲有甚于生者2.万钟于我何加焉(八)是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2.是亦不可以已乎 四、古今异义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 。今义:表示可以或能够;表示许可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 。 今义:判断动词3、一豆羹。古义: 。 今义:豆类作物4、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 。 今义:计时的器具5、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 。 今义:增加6、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 。 今义:已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