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东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思想政治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东明一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政治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上述论断说明
①如果不经历奴隶社会时期,就没有现代欧洲的出现
②奴隶制的建立是希腊国家和罗马帝国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奴隶社会发展了生产力,替代了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④希腊国家和罗马帝国的文明时代是在奴隶制时期开启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站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块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科学社会主义直接指明了资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大趋势。关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唯物史观的创立离不开已有的思想材料
②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
③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领导是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能实现的关键。由此可见
①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无产阶级政党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③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④《共产党宣言》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后人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种新式的革命。对此解读,下列正确的是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根源于所处时代的社会性质不同
③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标志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有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后,就以其真理的力量传播于全世界。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下列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影响,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
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③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
A.③→①→④→② B.③→④→②-→① C.①→③→①→② D.①→④→②→③6.2023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招待会上指出,74年来,我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
程,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②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的伟大飞跃
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权基础
④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①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②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飞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②必须根据自身基本国情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
③我们的社会主义经历了挫折,应遵循苏联的模式
④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同以往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1978-2023年,滚滚向前的改革春潮,造就了蓬勃发展的今日中国。45年的砥砺奋进,而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这说明改革开放
①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②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不二答案
③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
④概括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科学理论应当回答时代之间,以下党的理论创新或策与其回答的时代理划相一致的是
①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文,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③科学发展观: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深人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表明
①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③改革开放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彰显其独特的优势中国特色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最新判断,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判断。这一“判断”的作出
①是社会基本矛盾在新时期发生变化的具体表现
②要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③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重要意义
④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13.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通,中国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将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上,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中国致力于同各国携手开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康庄大道,中国智慧、中国行动、中国作用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这说明中国梦
①归根到底是世界人民的梦
②需要依靠各国人民来实现
③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
④给世界带来机遇而不是威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下列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事实的是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五位一体”战略布局
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完成消除相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等,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④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⑨ D. ③④
15.辽沈战役期间,锦州乡间的苹果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然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习近平总书记在锦州考察时说,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是为了让群众在新时代“吃”上更好的苹果。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②加强政治建设,领导人民不懈探索现代化路径
③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④立足时代之基,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问题的探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60分。
16.《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它的开篇写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是否矛盾 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分)
17.“中华民族之振兴,一百年以后的中国,他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革命先驱、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激昂话语,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发现真理的喜悦,以及信仰的纯真、初心的美好。对此,高一某班学生围绕以下两个议题开展了探究活动。
议题一 这盛世,如您所愿。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以后,社会主义的火种就在东方点燃,曾经困顿无望的中国就有了方向!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的国家从任人欺辱的“东亚病夫”变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东方醒狮”,我们的人民从做牛做马的奴隶变成扬眉吐气的主人。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信仰的火炬,扛起开路先锋的旗帜,团结带领广大人民攻坚克难,将革命先驱憧憬的社会理想一步步变为现实,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1)请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分析革命先驱憧憬的社会理想是怎样变为现实的。(6分)
议题二 向未来强国有我。李大钊曾经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进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为告慰先烈,某同学想以“新时代青年如何有所作为”为主题撰写一篇演讲稿。各位同学:青,是生命的颜色;春,是成长的季节;青春就是成长季节的那片生命的绿色。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请记住,即使它像一颗流量,我们也要让它有一次辉煌的闪现。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要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的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2)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知识,帮助该同学续写演讲稿。(6分)
18.2024年1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工作作出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
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再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党中央一以贯之,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战略安排,而且随着发展阶段、面临问题不同,提出了不同的任务要求,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系列实施路线图,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定力。
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谈谈如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12分)
19.材料一 “现代化”从18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已经有200多年,迄今让30多个国家、约10亿人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成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每个国家都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及现实条件基础上生成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都是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中国经济社会条件、历史文化传统、世界发展趋势、人类文明进程形成的,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结合材料一,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角度,阐述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2分)
2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材料一 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长期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等,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并在东欧等国家得到广泛推广,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但后来由于体制过度僵化、不尊重经济规律等,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反而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导致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
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复杂国际形势,我们顶住了压力,打开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守信念,认准自己的方向、走好脚下的路,就一定能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16分)
答案
D 奴隶制的确立带来了希腊国家和罗马帝国的文明时代,说明奴隶社会替代了原始社会,发展了生产力,是历史的进步,③④符合题意;历史发展是有其规律的,材料强调的是奴隶制开启了欧洲的文明时代,并不是说奴隶社会是现代欧洲的必经阶段,①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错误。
A 唯物史观的创立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部分,说明唯物史观的创立离不开已有的思想材料,①正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②错误;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③正确;唯物史观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④错误。
C 无产阶级政党除了人民的根木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②③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①错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④错误。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同属于民主革命,但它们在发展方向上是有区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标志,③④正确;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①错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处时代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错误。
5.C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接受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④排第一位;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③排第二位;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①排第三位:1949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②排第四位。
6.D 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①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而非“社会主义民主”,②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政权基础,③④正确。
7.A ①②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成果的正确认识,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社会主义建设,③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不符合题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④不符合题意。
8.A 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自身基本国情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①②正确;我们的社会主义经历了挫折,是因为经验不足而不是没有遵循苏联模式,③错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④错误。
9.B①③:45年的砥砺奋进,而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这说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①③符合题意。
②: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②排除。
④:党的十九大提出并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④排除。
B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国主题,①正确;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立思想的主题,②错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科学发展明观的主题,③错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④正确。
B “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表明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①符合题意;“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说明改革开放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彰显其独特的优势,③符合题意;材料不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作用,②④不选。
12.D③④: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最新判断,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这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一判断没有改变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③④正确。
①: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基本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①错误。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②错误。
13.D①: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但不能据此认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世界人民的梦,①错误。
②:中国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需要依靠中国人民来实现,②说法错误。
③④: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上,中国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说明中国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给世界带来机遇而不是威胁,③④正确。
14.D③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等,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色,这些事实都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好,③④正确。
①: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而不是战略布局,①排除。
②: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而不是消除了相对贫困,②错误。
15.B①③:“不吃一个苹果”的故事,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不涉及不懈探索现代化路径,②不符合题意。
④:“完成了对当代中国新问题的探索”的表述不符合事实,也不准确,④说法错误。
16.①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狄更斯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最好的时代”。②但资本主义制度的成果并没有真正惠及广大劳动者,反而使工人的境遇更加恶化,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对立,因此狄更斯又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所以这句话既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也看到了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并不矛盾。
17.(1)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领导人民踏上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可围绕以下论点回答:要砥砺奋进,担当时代责任;要努力学习,报效伟大祖国;要锤炼品德,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创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要拓展国际视野,认同话语体系等。
18.①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建设美丽中国,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
②美丽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每个人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汇聚起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19.(1)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统一性。“现代化”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走向文明的必由之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②现代化道路没有固定模式,受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自己的道路。
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体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20.(1)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
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