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科学试卷1.(2024九上·瑞安月考)温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主要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细纹刻纸 B.畲族刺绣C.黄杨木雕 D.米酒酿造2.(2024九上·瑞安月考)下表为人体部分体液正常pH范围,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液体 血浆 胰液 胃液 胆汁pHA.血浆 B.胰液 C.胃液 D.胆汁3.(2024九上·瑞安月考)实验操作必须正确而规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镁条与稀盐酸反应C.液体倒至试管内D.测溶液的pH4.(2024九上·瑞安月考)据媒体报道,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上的大气中含有非常多氙的同位素原子。具有54个质子和75个中子,则的核外电子数为( )A.21 B.54 C.75 D.1295.(2024九上·瑞安月考)小新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入了一种气体后,症状得到缓解。此气体可能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6.(2024九上·瑞安月考)下列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 )A.碳酸钠、小苏打、 B.氢氧化钠、纯碱、NaOHC.氢氧化钙、生石灰、 D.氯化钠、食盐、NaCl7.(2024九上·瑞安月考)下列含有离子的溶液,其中溶液的溶质都属于酸的是( )A.、、 B.、、C.、、 D.、、8.(2024九上·瑞安月考)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利用铝热反应释放大量的热来焊接铁轨。点燃铝热剂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9.(2024九上·瑞安月考)材料性质决定其用途,用电器插头上的插脚,一般用金属材料,这主要是利用金属的( )A.导热性 B.导电性 C.延展性 D.熔点高10.(2024九上·瑞安月考)氯化钪可用于制造高性能合金,氯化钪中Cl的化合价为,则Sc的化合价为( )A. B. C. D.11.(2024九上·瑞安月考)生物检索表常用于鉴定生物的种类。小新同学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氢氧化钙、盐酸、氢氧化钠、硫酸4种溶液的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a ……2 1b 溶液呈碱性 ……3 2a 与反应有沉淀 ……甲 2b 与反应无沉淀 ……乙 3a 与反应有沉淀 ……丙 3b 与反应无现象 ……丁A.“”代表溶液呈酸性 B.甲表示硫酸C.乙表示氢氧化钠 D.丙表示氢氧化钙12.(2024九上·瑞安月考)如图所示,锥形瓶中有物质甲,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乙加入锥形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则物质甲和物质乙可能是( )A B C D物质甲 氢氧化钠固体 水 锌 二氧化碳气体物质乙 水 浓硫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A.A B.B C.C D.D13.(2024九上·瑞安月考)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铜至反应完全。如图的几种小球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表示( )A. B. C. D.14.(2024九上·瑞安月考)往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滤液中一定有 B.滤液中一定有、C.滤渣中一定有Fe D.滤渣中一定有Cu15.(2024九上·瑞安月考)如图是三星堆发掘的太阳鸟铜像,出土文物往往带有铜锈。根据铜锈的成分: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或],小科猜想:引起铜锈蚀的因素除了氧气和水外,可能还有二氧化碳。为证明“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下列实验组合中可行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④ D.③和④16.(2024九上·瑞安月考)小新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试剂 稀盐酸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颜色 红 黄 黄 绿 绿 绿请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3)若在测量稀盐酸的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会使pH偏 (填“大”或“小”)。17.(2024九上·瑞安月考)“海水稻”是一种可在海边、滩涂等呈弱碱性的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目前已在我国开始推广种植。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留给世界的巨大遗产。(1)检测盐碱地土壤酸碱度,正确的土壤取样点位置是____。A. B. C.(2)“海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施加化肥。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____.( )A. B. C.(3)为满足“海水稻”的生长要求,农业上用施加 的方法来降低土壤的酸性。18.(2024九上·瑞安月考)如图是几种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硫酸铜粉末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氯化钙粉末(1)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3)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19.(2024九上·瑞安月考)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新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图)。(1)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2)根据“性质差异”,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铁可用足量稀盐酸除去,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氯化钡,小新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需要的物质是 (写出化学式)。20.(2024九上·瑞安月考)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在实验室里用双氧水制取氧气,采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3)连接、、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气体,F装置中加入的化学物质是 。21.(2024九上·瑞安月考)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酸碱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像可知,该实验是将____(选填序号)。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2)曲线上 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其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3)C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22.(2024九上·瑞安月考)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一些水。(1)在集气瓶内预先加一些水的主要目的是____。A.与反应生成的物质反应B.吸收热量,冷却降温C.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而炸裂瓶底(2)仔细观察比较三图中的铁丝形状和火柴位置,预期观察到的现象:I、II、III中,铁丝燃烧最强烈的是 。23.(2024九上·瑞安月考)空气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物质,下图是对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图。(1)【经典赏析】法国化学家用图1装置测出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该实验选择汞的优点有____(可多选)。A.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B.汞常温下呈液态,便于形成液封,使玻璃钟罩内形成密闭空间。C.加热时汞只与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D.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是固态,几乎不影响装置内气体压强。(2)【实验回顾】图2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某实验小组用足量的红磷和气密性良好的此装置实验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为此进行如下再探究。【探究和分析】如图3装置,接通电源,用高压点火装置引燃红磷,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得到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表示 (选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趋势;结合Y、Z两条曲线综合分析,X曲线中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探究结论】结合图4,分析图2实验测出的含量偏低原因是 。24.(2024九上·瑞安月考)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对固体成分的猜想】猜想I:全部是NaOH。猜想II:全部是。猜想III:是NaOH和的混合物。【实验和推断】(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A是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实验能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并说明原因? 。(3)若A是溶液,当实验现象为 ,则猜想II成立。25.(2024九上·瑞安月考)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小组进行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1)白色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这包白色固体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26.(2024九上·瑞安月考)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新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据此请回答:(1)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的好处是 。(2)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27.(2024九上·瑞安月考)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小新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再分別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1)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了“白雾”,实际是 。(2)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3)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 。28.(2024九上·瑞安月考)科学探究和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某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探究活动,并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并绘制了装置内压强随推入的液体体积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温度对压强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请根据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解释ab段、bc段、cd段装置内压强随推入的液体体积变化的原因。29.(2024九上·瑞安月考)向一定质量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溶液的质量与或气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1)从图中可知,oa段与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2)c点溶液的pH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3)d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30.(2024九上·瑞安月考)工业生产常用“苛化法”制取氢氧化钠,其原料为碳酸钠、石灰乳[由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反应流程如图所示。某科学兴趣小组模拟图中的流程,在实验室中制备氢氧化钠。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操作1”的名称是 ,需要用到下列器材中的 (填字母)。(2)制备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将53克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碳酸钠溶液与17克石灰乳混合,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计算所得氢氧化钠质量为多少克?31.(2024九上·瑞安月考)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破损的“双吸剂”,他们取五份样品,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稀硫酸该过程中只考虑氧化铁和铁分别与稀硫酸的反应,其它物质不溶于也不溶于酸)。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样品质量/克 30 30 30 30 30稀硫酸质量/克 30 60 90 120 150产生气体质量/克 0 0.1 0.3 m 0.6(1)食品包装袋内的“双吸剂”主要吸收 。(2)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 克。(3)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 细纹刻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 畲族刺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 黄杨木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 米酒酿造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答案】B【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7呈中性,pH小于7呈酸性,pH大于7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分析。【解答】溶液pH=7呈中性,pH小于7呈酸性,pH大于7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所给体液中胰液pH最大,碱性最强。故答案为:B。3.【答案】C【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解析】【分析】A、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且量筒不能用于溶解分析;B、根据滴管要垂直悬空滴加液体分析;C、根据倾倒液体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D、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A、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且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符合题意;B、滴管滴加液体时要在试管口上方垂直悬空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不符合题意;C、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符合题意;D、测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测定,不符合题意;故选C。4.【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解答】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具有54个质子,则核外电子数为54.故答案为:B。5.【答案】A【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解析】【分析】根据氧气帮助呼吸的性质分析。【解答】 小新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入了一种气体后,症状得到缓解 ,说明该气体可帮助呼吸,故为氧气。故答案为:A。6.【答案】D【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食盐的俗称和化学式书写分析。【解答】A、 碳酸钠俗称苏打或纯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俗称,不符合题意;B、 氢氧化钠俗称为烧碱,纯碱为碳酸钠俗称 ,不符合题意;C、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生石灰是氧化钙俗称 ,不符合题意;D、 氯化钠俗称食盐,化学式为NaCl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答案】C【知识点】酸、碱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酸是离解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分析。【解答】A、、、 阳离子除氢离子外还有钠离子, 浊酸,不符合题意;B、、、 不含氢离子,不是酸,不符合题意;C、、、 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符合题意;D、、、 不含氢离子,不是酸,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答案】C【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置换反应为“单化化单”、复分解反应为“双交换价不变”进行分析。【解答】所给方程式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C。9.【答案】B【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的导电性应用分析。【解答】金属用于用电器插头上的插脚 ,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故答案为:B。10.【答案】A【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解答】 氯化钪中Cl的化合价为,设钪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x+(-1)×3=0,x=+3.故答案为:A。11.【答案】C【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根据所给物质的酸碱性、是否与氯化钡、二氧化碳反应,结合图示中物质间反应现象分析。【解答】A、2类物质利用氯化钡进行鉴别,则“”代表溶液呈酸性 ,不符合题意;B、 甲是呈酸性且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物质,表示硫酸 ,不符合题意;C、 乙呈酸性且不能与氯化钡反应的物质,表示盐酸 ,符合题意;D、 丙呈碱性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沉淀,表示氢氧化钙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2.【答案】D【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乙加入锥形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 则锥形瓶内压强减小,温度升高或生成气体会使装置内压强增大,温度降低或气体减少会使压强减小分析。【解答】 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乙加入锥形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 则锥形瓶内压强减小。A、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放热,会使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B、浓硫酸溶解于水放热,会使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C、锌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会使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3.【答案】B【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根据稀硫酸中离子种类,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中离子种类分析。【解答】 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铜至反应完全,反应前溶液中离子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且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个数比为2:1,反应后为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不变,结合图中所给粒子可知,“●”表示 。故答案为:B。14.【答案】A【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往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铁无剩余分析。【解答】 往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铁无剩余。A、滤液中一定有Fe2+,符合题意;B、 滤液中一定有Fe2+,可能有、 ,不符合题意;C、 滤渣中一定没有Fe ,不符合题意;D、 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5.【答案】C【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设计对比实验时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由此利用题中所给定条件选择实验组合。【解答】证明“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需进行铜接触氧气、水、二氧化碳和铜接触氧气、水的对比实验, ①中铜接触氧气、二氧化碳,② 中铜接触氧气、水, ③中铜接触二氧化碳、水,④中铜接触氧气、二氧化碳、水,则应选择②和④组合 ;故答案为:C。16.【答案】(1)可以(2)肥皂水(3)大【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遇酸碱性溶液呈不同颜色的物质可作酸碱指示剂分析;(2)根据酸性、碱性物质可发生反应分析;(3)根据酸性变弱pH变大分析。【解答】(1) 该花汁在酸、碱性溶液中呈不同颜色,可以作酸碱指示剂。(2) 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 , 要缓解这种症状,可涂抹呈碱性的物质,烧碱、石灰水有腐蚀性,故应选择肥皂水。(3) 若在测量稀盐酸的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会使酸性变弱,pH偏大。故答案为:(1)可以;(2)肥皂水;(3)大。17.【答案】(1)A;C(2)B(3)氢氧化钙【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盐与化肥【解析】【分析】(1)根据取样要均匀且具有普遍性分析;(2)根据植物所需氮、磷、钾至少两种元素的物质为复合肥分析;(3)根据氢氧化钙可改良酸性土壤分析。【解答】(1) 检测盐碱地土壤酸碱度 ,需多处取用不同处的样品,故选AC。(2) 只含植物所需氮元素,属于氮肥,A错误; 含有植物所需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B正确; 只含植物所需磷元素,为磷肥,C错误。(3)土壤酸性可用氢氧化钙来改良。故答案为:(1)AC;(2)B;(3) 氢氧化钙 。18.【答案】(1)溶液变蓝色(2)(3)有白色沉淀生成【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硫酸铜溶液含有铜离子,溶液显蓝色。【解答】(1) 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变蓝色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他们才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的符号为 ;(3)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物碳酸钙和氯化钠,所以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19.【答案】(1)分离转移(2)(3)【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根据磁铁可吸引铁将其分离分析;(2)根据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分析;(3)根据除杂原则及钡离子的性质分析。【解答】(1) 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分离转移。(2) 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铁可用足量稀盐酸除去, 发生的氧化铁与盐酸生成氯化铁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 。(3) 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氯化钡, 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 可将钡离子转化为沉淀,为不引入新杂质,需要的反应物质是 。故答案为:(1)分离转移;(2) ;(3)。20.【答案】(1)长颈漏斗;水槽(2)BC或BE(3)浓【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分析;(3)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解答】(1) 仪器①为长颈漏斗;② 为水槽。(2) 在实验室里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采用的发生装置为B,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是C或E。(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水槽;(2) BC或BE ;(3) 浓 。21.【答案】(1)A(2)B;(3)、【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分析;(3)根据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物,由溶液pH确定反应物剩余分析。【解答】(1)由图像可知,开始溶液pH小于7,反应后增大,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中,故选A。(2)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则B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实质是 。(3) C点溶液氢氧化钠过量,含有的溶质是、 。故答案为:(1)A;(2)B; ;(3)、 。22.【答案】(1)C(2)II【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根据铁丝燃烧实验要防止瓶底炸裂及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火柴向下更易使铁丝燃烧分析。【解答】(1) 在集气瓶内预先加一些水是为了防止铁丝燃烧时高温熔化物溅落而炸裂瓶底,故选C。(2)为增大受热面积,更容易引燃铁丝,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火柴向下时火焰更集中在铁丝部位,更容易燃烧,故铁丝燃烧最强的是 II 。故答案为:(1)C;(2) II 。23.【答案】(1)B;C;D(2)温度;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气压增大。同时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且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更大;红磷不能把装置内的氧气耗尽【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根据汞进行氧气含量实验时的优点及该实验原理分析;(2)根据反应时压强、温度都先增大后减少,但压强最终小于原始值,温度恢复原始值,氧气随反应发生减小,最终氧气未完全消耗分析。【解答】(1) 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为选择汞进行实验的缺点,A错误; 汞常温下呈液态,便于形成液封,使玻璃钟罩内形成密闭空间 ,为选择汞的优点,B正确; 加热时汞只与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 、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是固态,几乎不影响装置内气体压强 ,都可使结果更准确,为优点,C、D正确。(2) 图4中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反应时升高,然后再降低至原来数值,则为温度变化趋势 ,Z反应时减小,为氧气浓度 变化趋势 。 X曲线中AB段压强变化是由于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气压增大。同时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且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更大 。由图4可知,反应结束后氧气并未完全消耗,则图2实验中测出氧气含量偏低是由于 红磷不能把装置内的氧气耗尽 。故答案为:(1)BCD;(2)温度;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气压增大。同时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且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更大;红磷不能把装置内的氧气耗尽。24.【答案】(1)稀盐酸或稀硫酸;或(2)不能,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3)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2)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干扰原氢氧化钠验证分析;(3)根据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分析。【解答】(1)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有气泡 产生是碳酸钠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钠盐、水、二氧化碳,方程式为或 。(2)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所以A是氢氧化钙溶液不能说明样品中含氢氧化钠。(3) 若A是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当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酚酞不变色,可证明猜想II成立。故答案为:(1)稀盐酸或稀硫酸;或 ;(2)不能;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 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25.【答案】(1)(2)、;、【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能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结合图示中各步的现象分析。【解答】(1)白色沉淀A加入盐酸后全部溶解且产生气体,则说明该沉淀是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2)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能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由白色沉淀A全部溶于盐酸可知,固体中一定有氯化钡、碳酸内,一定没有硫酸钠,无色溶液B加入氯化钙得白色沉淀C和无色溶液D,D不能使酚酞变色,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氯化钠未进行验证,不能确定,故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一定不含、 。故答案为: (1) ;(2)、;、 。26.【答案】(1)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2)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后形成溶液(3)B;C;D【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量筒排出液体体积可直接得出收集气体体积分析;(2)根据高锰酸钾溶解形成红色溶液分析;(3)根据氧气读值不准或部分逸出会影响结果分析。【解答】(1) 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可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 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 说明有高锰酸钾粉末在试管口处溶于冷凝水形成了溶液。(3) 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不影星实验数据,A错误; 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 ,可能部分氧气逸出,会影响结果,B正确; 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会影响收集气体的体积,C正确; 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部分氧气逸出,影响结果,D正确。故答案为:(1) 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 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后形成溶液 ;(3)BCD。27.【答案】(1)盐酸小液滴(2)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3)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大于一半【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2)根据盐酸能使石蕊变红,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不能使石蕊变色分析;(3)根据乙烧杯中稀盐酸体积及所加氢氧化钠体积分析。【解答】(1)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了“白雾”,实际是挥发出的氯化氢与水蒸气结合成的盐酸小液滴。(2)盐酸能使石蕊变红,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不能使石蕊变色,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3) 乙烧杯中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大于一半,由此说明乙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答案为:(1)盐酸小液滴;(2) 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3) 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28.【答案】ab段:a点时推入NaOH溶液,和NaOH发生反应:,装置内气压减小,直到反应结束。bc段:b点时推入稀盐酸,由于NaOH有余,稀盐酸先与NaOH发生反应,,瓶内气压几乎不变。cd段:稀盐酸与发生反应,生成,装置内气压增大。【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装置内压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气体增加,压强增大分析。29.【答案】(1)HCl(2)等于(3)、【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向一定质量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分析;(2)根据c点溶液溶质为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分析;(3)根据d点溶液碳酸钠有剩余分析。【解答】(1) 向一定质量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oa段与溶液反应的物质是盐酸。(2) c点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钠,pH 等于7.(3) d点溶液碳酸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是、 。故答案为:(1) HCl ;(2)等于;(3)、 。30.【答案】(1)过滤;BDE(2)解:生成氢氧化钠质量为x答:生成氢氧化钠质量为8g。【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及所需仪器分析;(2)根据碳酸钠溶液及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由碳酸钠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析。【解答】(1)实验室“操作1”分离出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名称是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B烧杯、D漏斗、E玻璃棒。故答案为:(1)过滤;BDE;(2)8g.31.【答案】(1)氧气和水(2)0.5(3)解:设30克样品中铁的质量为答: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1)根据铁生锈实质分析;(2)根据表中数据确定每3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0.2克分析;(3)根据生成氢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的铁的质量,再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食品包装袋内的“双吸剂”主要成分为铁,铁生锈吸收氧气和水。(2)由表中数据可知,每3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0.2克,则m=0.5.故答案为:(1)氧气和水;(2)0.5;(3)56%。1 / 1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科学试卷1.(2024九上·瑞安月考)温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主要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细纹刻纸 B.畲族刺绣C.黄杨木雕 D.米酒酿造【答案】D【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分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判断变化种类就是看变化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解答】A、 细纹刻纸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 畲族刺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 黄杨木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 米酒酿造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2024九上·瑞安月考)下表为人体部分体液正常pH范围,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液体 血浆 胰液 胃液 胆汁pHA.血浆 B.胰液 C.胃液 D.胆汁【答案】B【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解析】【分析】根据溶液pH=7呈中性,pH小于7呈酸性,pH大于7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分析。【解答】溶液pH=7呈中性,pH小于7呈酸性,pH大于7呈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所给体液中胰液pH最大,碱性最强。故答案为:B。3.(2024九上·瑞安月考)实验操作必须正确而规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镁条与稀盐酸反应C.液体倒至试管内D.测溶液的pH【答案】C【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浓硫酸的稀释【解析】【分析】A、根据浓硫酸稀释要酸入水中,且量筒不能用于溶解分析;B、根据滴管要垂直悬空滴加液体分析;C、根据倾倒液体标签、试剂瓶口、瓶塞三处要求分析;D、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解答】A、稀释浓硫酸应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且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不符合题意;B、滴管滴加液体时要在试管口上方垂直悬空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部,不符合题意;C、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试剂瓶口紧挨试管口,标签向着手心,符合题意;D、测溶液pH时不能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应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滴在试纸上测定,不符合题意;故选C。4.(2024九上·瑞安月考)据媒体报道,火星探测器发现火星上的大气中含有非常多氙的同位素原子。具有54个质子和75个中子,则的核外电子数为( )A.21 B.54 C.75 D.129【答案】B【知识点】原子的构成【解析】【分析】根据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分析。【解答】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具有54个质子,则核外电子数为54.故答案为:B。5.(2024九上·瑞安月考)小新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入了一种气体后,症状得到缓解。此气体可能是( )A.氧气 B.氮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答案】A【知识点】氧气的性质和利用【解析】【分析】根据氧气帮助呼吸的性质分析。【解答】 小新同学暑假去西藏发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医生让他吸入了一种气体后,症状得到缓解 ,说明该气体可帮助呼吸,故为氧气。故答案为:A。6.(2024九上·瑞安月考)下列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一致的是( )A.碳酸钠、小苏打、 B.氢氧化钠、纯碱、NaOHC.氢氧化钙、生石灰、 D.氯化钠、食盐、NaCl【答案】D【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食盐的俗称和化学式书写分析。【解答】A、 碳酸钠俗称苏打或纯碱,小苏打是碳酸氢钠俗称,不符合题意;B、 氢氧化钠俗称为烧碱,纯碱为碳酸钠俗称 ,不符合题意;C、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生石灰是氧化钙俗称 ,不符合题意;D、 氯化钠俗称食盐,化学式为NaCl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7.(2024九上·瑞安月考)下列含有离子的溶液,其中溶液的溶质都属于酸的是( )A.、、 B.、、C.、、 D.、、【答案】C【知识点】酸、碱的概念【解析】【分析】根据酸是离解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分析。【解答】A、、、 阳离子除氢离子外还有钠离子, 浊酸,不符合题意;B、、、 不含氢离子,不是酸,不符合题意;C、、、 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符合题意;D、、、 不含氢离子,不是酸,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8.(2024九上·瑞安月考)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利用铝热反应释放大量的热来焊接铁轨。点燃铝热剂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答案】C【知识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化合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置换反应为“单化化单”、复分解反应为“双交换价不变”进行分析。【解答】所给方程式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C。9.(2024九上·瑞安月考)材料性质决定其用途,用电器插头上的插脚,一般用金属材料,这主要是利用金属的( )A.导热性 B.导电性 C.延展性 D.熔点高【答案】B【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根据金属的导电性应用分析。【解答】金属用于用电器插头上的插脚 ,是利用金属的导电性。故答案为:B。10.(2024九上·瑞安月考)氯化钪可用于制造高性能合金,氯化钪中Cl的化合价为,则Sc的化合价为( )A. B. C. D.【答案】A【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分析。【解答】 氯化钪中Cl的化合价为,设钪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知,x+(-1)×3=0,x=+3.故答案为:A。11.(2024九上·瑞安月考)生物检索表常用于鉴定生物的种类。小新同学参照二歧分类检索表制作了氢氧化钙、盐酸、氢氧化钠、硫酸4种溶液的物质检索表(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a ……2 1b 溶液呈碱性 ……3 2a 与反应有沉淀 ……甲 2b 与反应无沉淀 ……乙 3a 与反应有沉淀 ……丙 3b 与反应无现象 ……丁A.“”代表溶液呈酸性 B.甲表示硫酸C.乙表示氢氧化钠 D.丙表示氢氧化钙【答案】C【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解析】【分析】根据所给物质的酸碱性、是否与氯化钡、二氧化碳反应,结合图示中物质间反应现象分析。【解答】A、2类物质利用氯化钡进行鉴别,则“”代表溶液呈酸性 ,不符合题意;B、 甲是呈酸性且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的物质,表示硫酸 ,不符合题意;C、 乙呈酸性且不能与氯化钡反应的物质,表示盐酸 ,符合题意;D、 丙呈碱性且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沉淀,表示氢氧化钙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2.(2024九上·瑞安月考)如图所示,锥形瓶中有物质甲,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乙加入锥形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则物质甲和物质乙可能是( )A B C D物质甲 氢氧化钠固体 水 锌 二氧化碳气体物质乙 水 浓硫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A.A B.B C.C D.D【答案】D【知识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乙加入锥形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 则锥形瓶内压强减小,温度升高或生成气体会使装置内压强增大,温度降低或气体减少会使压强减小分析。【解答】 将胶头滴管中的液体乙加入锥形瓶中,若使小气球鼓起, 则锥形瓶内压强减小。A、氢氧化钠固体溶解于水放热,会使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B、浓硫酸溶解于水放热,会使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C、锌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会使瓶内压强增大,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3.(2024九上·瑞安月考)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铜至反应完全。如图的几种小球表示溶液中由溶质电离产生的不同离子,则“●”表示( )A. B. C. D.【答案】B【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解析】【分析】根据稀硫酸中离子种类,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溶液中离子种类分析。【解答】 向盛有稀硫酸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氧化铜至反应完全,反应前溶液中离子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且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个数比为2:1,反应后为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不变,结合图中所给粒子可知,“●”表示 。故答案为:B。14.(2024九上·瑞安月考)往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滤液中一定有 B.滤液中一定有、C.滤渣中一定有Fe D.滤渣中一定有Cu【答案】A【知识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解析】【分析】根据往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铁无剩余分析。【解答】 往和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亚铁,然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铁无剩余。A、滤液中一定有Fe2+,符合题意;B、 滤液中一定有Fe2+,可能有、 ,不符合题意;C、 滤渣中一定没有Fe ,不符合题意;D、 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Cu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15.(2024九上·瑞安月考)如图是三星堆发掘的太阳鸟铜像,出土文物往往带有铜锈。根据铜锈的成分:碱式碳酸铜[化学式为或],小科猜想:引起铜锈蚀的因素除了氧气和水外,可能还有二氧化碳。为证明“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下列实验组合中可行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④ D.③和④【答案】C【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设计要求分析,设计对比实验时要保证变量的唯一性,由此利用题中所给定条件选择实验组合。【解答】证明“铜生锈需要二氧化碳”,需进行铜接触氧气、水、二氧化碳和铜接触氧气、水的对比实验, ①中铜接触氧气、二氧化碳,② 中铜接触氧气、水, ③中铜接触二氧化碳、水,④中铜接触氧气、二氧化碳、水,则应选择②和④组合 ;故答案为:C。16.(2024九上·瑞安月考)小新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试剂 稀盐酸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颜色 红 黄 黄 绿 绿 绿请分析表格,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花汁 (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 。(3)若在测量稀盐酸的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会使pH偏 (填“大”或“小”)。【答案】(1)可以(2)肥皂水(3)大【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遇酸碱性溶液呈不同颜色的物质可作酸碱指示剂分析;(2)根据酸性、碱性物质可发生反应分析;(3)根据酸性变弱pH变大分析。【解答】(1) 该花汁在酸、碱性溶液中呈不同颜色,可以作酸碱指示剂。(2) 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 , 要缓解这种症状,可涂抹呈碱性的物质,烧碱、石灰水有腐蚀性,故应选择肥皂水。(3) 若在测量稀盐酸的pH时,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会使酸性变弱,pH偏大。故答案为:(1)可以;(2)肥皂水;(3)大。17.(2024九上·瑞安月考)“海水稻”是一种可在海边、滩涂等呈弱碱性的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目前已在我国开始推广种植。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留给世界的巨大遗产。(1)检测盐碱地土壤酸碱度,正确的土壤取样点位置是____。A. B. C.(2)“海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施加化肥。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____.( )A. B. C.(3)为满足“海水稻”的生长要求,农业上用施加 的方法来降低土壤的酸性。【答案】(1)A;C(2)B(3)氢氧化钙【知识点】pH值的测量及方法;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盐与化肥【解析】【分析】(1)根据取样要均匀且具有普遍性分析;(2)根据植物所需氮、磷、钾至少两种元素的物质为复合肥分析;(3)根据氢氧化钙可改良酸性土壤分析。【解答】(1) 检测盐碱地土壤酸碱度 ,需多处取用不同处的样品,故选AC。(2) 只含植物所需氮元素,属于氮肥,A错误; 含有植物所需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B正确; 只含植物所需磷元素,为磷肥,C错误。(3)土壤酸性可用氢氧化钙来改良。故答案为:(1)AC;(2)B;(3) 氢氧化钙 。18.(2024九上·瑞安月考)如图是几种常见的盐,请回答下列问题:硫酸铜粉末碳酸钠粉末碳酸钙粉末氯化钙粉末(1)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 。(2)碳酸钙、碳酸钠均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是因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 (写离子符号)。(3)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现象是 。【答案】(1)溶液变蓝色(2)(3)有白色沉淀生成【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硫酸铜溶液含有铜离子,溶液显蓝色。【解答】(1) 将四种固体放入水中,可以判定是硫酸铜的证据是溶液变蓝色 。(2)碳酸钙、碳酸钠中均含有碳酸根离子,所以他们才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根离子的符号为 ;(3)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物碳酸钙和氯化钠,所以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19.(2024九上·瑞安月考)思维模型是依据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建立的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能引导有序思维、增进深度理解,促进问题解决。小新建构了“物质除杂”的思维模型(如图)。(1)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 (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2)根据“性质差异”,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铁可用足量稀盐酸除去,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氯化钡,小新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需要的物质是 (写出化学式)。【答案】(1)分离转移(2)(3)【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解析】【分析】(1)根据磁铁可吸引铁将其分离分析;(2)根据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分析;(3)根据除杂原则及钡离子的性质分析。【解答】(1) 铜粉中混有少量的铁粉,用磁铁吸引除去,该方法属于上述模型中的分离转移。(2) 铜粉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铁可用足量稀盐酸除去, 发生的氧化铁与盐酸生成氯化铁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 。(3) 除去氯化钠中的杂质氯化钡, 采用反应转化的方法, 可将钡离子转化为沉淀,为不引入新杂质,需要的反应物质是 。故答案为:(1)分离转移;(2) ;(3)。20.(2024九上·瑞安月考)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带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在实验室里用双氧水制取氧气,采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3)连接、、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气体,F装置中加入的化学物质是 。【答案】(1)长颈漏斗;水槽(2)BC或BE(3)浓【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常用仪器名称分析;(2)根据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分析;(3)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解答】(1) 仪器①为长颈漏斗;② 为水槽。(2) 在实验室里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采用的发生装置为B,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是C或E。(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水槽;(2) BC或BE ;(3) 浓 。21.(2024九上·瑞安月考)某同学在做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酸碱反应实验时,用pH传感器测得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像可知,该实验是将____(选填序号)。A.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2)曲线上 点表示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其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3)C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答案】(1)A(2)B;(3)、【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图像中pH的变化分析;(2)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中和反应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分析;(3)根据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生成物,由溶液pH确定反应物剩余分析。【解答】(1)由图像可知,开始溶液pH小于7,反应后增大,说明是将氢氧化钠滴入稀盐酸中,故选A。(2)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pH=7,则B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实质是 。(3) C点溶液氢氧化钠过量,含有的溶质是、 。故答案为:(1)A;(2)B; ;(3)、 。22.(2024九上·瑞安月考)如图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预先加入一些水。(1)在集气瓶内预先加一些水的主要目的是____。A.与反应生成的物质反应B.吸收热量,冷却降温C.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而炸裂瓶底(2)仔细观察比较三图中的铁丝形状和火柴位置,预期观察到的现象:I、II、III中,铁丝燃烧最强烈的是 。【答案】(1)C(2)II【知识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燃烧与灭火【解析】【分析】根据铁丝燃烧实验要防止瓶底炸裂及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火柴向下更易使铁丝燃烧分析。【解答】(1) 在集气瓶内预先加一些水是为了防止铁丝燃烧时高温熔化物溅落而炸裂瓶底,故选C。(2)为增大受热面积,更容易引燃铁丝,铁丝要绕成螺旋状,火柴向下时火焰更集中在铁丝部位,更容易燃烧,故铁丝燃烧最强的是 II 。故答案为:(1)C;(2) II 。23.(2024九上·瑞安月考)空气是大家最为熟悉的物质,下图是对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图。(1)【经典赏析】法国化学家用图1装置测出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为。该实验选择汞的优点有____(可多选)。A.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慢性)。B.汞常温下呈液态,便于形成液封,使玻璃钟罩内形成密闭空间。C.加热时汞只与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D.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是固态,几乎不影响装置内气体压强。(2)【实验回顾】图2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某实验小组用足量的红磷和气密性良好的此装置实验多次,测量结果取平均值,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为此进行如下再探究。【探究和分析】如图3装置,接通电源,用高压点火装置引燃红磷,利用传感器技术实时测定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压强、温度和氧气浓度,得到三条曲线,变化趋势如图4所示。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表示 (选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趋势;结合Y、Z两条曲线综合分析,X曲线中AB段压强变化的原因是 。【探究结论】结合图4,分析图2实验测出的含量偏低原因是 。【答案】(1)B;C;D(2)温度;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气压增大。同时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且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更大;红磷不能把装置内的氧气耗尽【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解析】【分析】(1)根据汞进行氧气含量实验时的优点及该实验原理分析;(2)根据反应时压强、温度都先增大后减少,但压强最终小于原始值,温度恢复原始值,氧气随反应发生减小,最终氧气未完全消耗分析。【解答】(1) 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为选择汞进行实验的缺点,A错误; 汞常温下呈液态,便于形成液封,使玻璃钟罩内形成密闭空间 ,为选择汞的优点,B正确; 加热时汞只与氧气反应,不与其他气体反应 、反应生成的氧化汞是固态,几乎不影响装置内气体压强 ,都可使结果更准确,为优点,C、D正确。(2) 图4中X曲线表示压强变化趋势,Y曲线反应时升高,然后再降低至原来数值,则为温度变化趋势 ,Z反应时减小,为氧气浓度 变化趋势 。 X曲线中AB段压强变化是由于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气压增大。同时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且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更大 。由图4可知,反应结束后氧气并未完全消耗,则图2实验中测出氧气含量偏低是由于 红磷不能把装置内的氧气耗尽 。故答案为:(1)BCD;(2)温度;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瓶内气压增大。同时消耗氧气,瓶内气压减小。且温度升高对气压的影响更大;红磷不能把装置内的氧气耗尽。24.(2024九上·瑞安月考)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对固体成分的猜想】猜想I:全部是NaOH。猜想II:全部是。猜想III:是NaOH和的混合物。【实验和推断】(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A是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该实验能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并说明原因? 。(3)若A是溶液,当实验现象为 ,则猜想II成立。【答案】(1)稀盐酸或稀硫酸;或(2)不能,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3)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2)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干扰原氢氧化钠验证分析;(3)根据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分析。【解答】(1)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有气泡 产生是碳酸钠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生成钠盐、水、二氧化碳,方程式为或 。(2)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所以A是氢氧化钙溶液不能说明样品中含氢氧化钠。(3) 若A是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当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酚酞不变色,可证明猜想II成立。故答案为:(1)稀盐酸或稀硫酸;或 ;(2)不能;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钠,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3) 有白色沉淀产生,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色。25.(2024九上·瑞安月考)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小组进行实验,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1)白色沉淀A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这包白色固体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答案】(1)(2)、;、【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解析】【分析】根据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能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结合图示中各步的现象分析。【解答】(1)白色沉淀A加入盐酸后全部溶解且产生气体,则说明该沉淀是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碳酸钡沉淀,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2)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能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由白色沉淀A全部溶于盐酸可知,固体中一定有氯化钡、碳酸内,一定没有硫酸钠,无色溶液B加入氯化钙得白色沉淀C和无色溶液D,D不能使酚酞变色,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氢氧化钠,氯化钠未进行验证,不能确定,故白色固体中一定有、 ,一定不含、 。故答案为: (1) ;(2)、;、 。26.(2024九上·瑞安月考)利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新将适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体积为,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已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据此请回答:(1)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的好处是 。(2)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请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____。(可多选)A.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B.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C.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D.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答案】(1)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2)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后形成溶液(3)B;C;D【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解析】【分析】(1)根据量筒排出液体体积可直接得出收集气体体积分析;(2)根据高锰酸钾溶解形成红色溶液分析;(3)根据氧气读值不准或部分逸出会影响结果分析。【解答】(1) 实验中用量筒收集气体可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 实验中,试管口内壁附着紫红色小液滴, 说明有高锰酸钾粉末在试管口处溶于冷凝水形成了溶液。(3) 试管中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不影星实验数据,A错误; 导管口连续均匀冒气泡时才收集气体 ,可能部分氧气逸出,会影响结果,B正确; 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会影响收集气体的体积,C正确; 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 ,部分氧气逸出,影响结果,D正确。故答案为:(1) 便于直接读出氧气的体积 ;(2) 高锰酸钾粉末溶于冷凝水后形成溶液 ;(3)BCD。27.(2024九上·瑞安月考)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于空气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小。稀盐酸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吗?小新同学通过如下步骤进行探究。①取两个烧杯,各倒入40毫升的稀盐酸,分别标为甲和乙。②甲密封,液体体积不变。乙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至液体体积变为20毫升(溶液密度变化忽略不计)。③向甲、乙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再分別缓慢滴加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分别为30毫升、26毫升。(1)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了“白雾”,实际是 。(2)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 。(3)乙烧杯中的稀盐酸敞口放置后,溶质质量分数变大,依据是 。【答案】(1)盐酸小液滴(2)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3)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大于一半【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分析;(2)根据盐酸能使石蕊变红,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不能使石蕊变色分析;(3)根据乙烧杯中稀盐酸体积及所加氢氧化钠体积分析。【解答】(1)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看到了“白雾”,实际是挥发出的氯化氢与水蒸气结合成的盐酸小液滴。(2)盐酸能使石蕊变红,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氯化钾不能使石蕊变色,实验中,“恰好完全反应”的判断依据是: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3) 乙烧杯中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大于一半,由此说明乙烧杯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大。故答案为:(1)盐酸小液滴;(2) 恰好由红色变成紫色 ;(3) 稀盐酸的体积变成一半,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大于一半 。28.(2024九上·瑞安月考)科学探究和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某学习小组同学设计了有关氢氧化钠性质的探究活动,并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分析,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并绘制了装置内压强随推入的液体体积变化的图像(不考虑温度对压强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请根据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解释ab段、bc段、cd段装置内压强随推入的液体体积变化的原因。【答案】ab段:a点时推入NaOH溶液,和NaOH发生反应:,装置内气压减小,直到反应结束。bc段:b点时推入稀盐酸,由于NaOH有余,稀盐酸先与NaOH发生反应,,瓶内气压几乎不变。cd段:稀盐酸与发生反应,生成,装置内气压增大。【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装置内压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盐酸,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钠反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气体增加,压强增大分析。29.(2024九上·瑞安月考)向一定质量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溶液的质量与或气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1)从图中可知,oa段与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2)c点溶液的pH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7。(3)d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答案】(1)HCl(2)等于(3)、【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解析】【分析】(1)根据向一定质量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分析;(2)根据c点溶液溶质为氯化钠,溶液呈中性分析;(3)根据d点溶液碳酸钠有剩余分析。【解答】(1) 向一定质量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然后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oa段与溶液反应的物质是盐酸。(2) c点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钠,pH 等于7.(3) d点溶液碳酸钠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是、 。故答案为:(1) HCl ;(2)等于;(3)、 。30.(2024九上·瑞安月考)工业生产常用“苛化法”制取氢氧化钠,其原料为碳酸钠、石灰乳[由和水组成的混合物],反应流程如图所示。某科学兴趣小组模拟图中的流程,在实验室中制备氢氧化钠。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操作1”的名称是 ,需要用到下列器材中的 (填字母)。(2)制备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将53克溶质质量分数为的碳酸钠溶液与17克石灰乳混合,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计算所得氢氧化钠质量为多少克?【答案】(1)过滤;BDE(2)解:生成氢氧化钠质量为x答:生成氢氧化钠质量为8g。【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原理及所需仪器分析;(2)根据碳酸钠溶液及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质量,由碳酸钠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析。【解答】(1)实验室“操作1”分离出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溶液,名称是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有B烧杯、D漏斗、E玻璃棒。故答案为:(1)过滤;BDE;(2)8g.31.(2024九上·瑞安月考)某些食品包装袋内常放入铁粉作“双吸剂”以防止食品腐败。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了一包破损的“双吸剂”,他们取五份样品,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稀硫酸该过程中只考虑氧化铁和铁分别与稀硫酸的反应,其它物质不溶于也不溶于酸)。测得部分数据如下表:实验次数 1 2 3 4 5样品质量/克 30 30 30 30 30稀硫酸质量/克 30 60 90 120 150产生气体质量/克 0 0.1 0.3 m 0.6(1)食品包装袋内的“双吸剂”主要吸收 。(2)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分析, 克。(3)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答案】(1)氧气和水(2)0.5(3)解:设30克样品中铁的质量为答: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是。【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解析】【分析】(1)根据铁生锈实质分析;(2)根据表中数据确定每3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0.2克分析;(3)根据生成氢气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的铁的质量,再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分析。【解答】(1)食品包装袋内的“双吸剂”主要成分为铁,铁生锈吸收氧气和水。(2)由表中数据可知,每3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0.2克,则m=0.5.故答案为:(1)氧气和水;(2)0.5;(3)56%。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