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稠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1.(2024七下·义乌期中)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红光LED和绿光LED,为与这两种LED组合产生白色LED光源,科学家又探寻到一种LED,它是( )
A.紫光LED B.黄光LED C.蓝光LED D.橙光LED
2.(2024七下·义乌期中)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所示: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B.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
D.乌鸦和老鹰的速度相同,它们相对静止
3.(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度角,则( )
A.入射角是30度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60度
C.镜面逆时针旋转10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20度
D.入射角增加5度,反射角增加10度
4.(2024七下·义乌期中)“豆蔻年华”形容女子最美好的年纪(13、14岁),羞涩懵懂,充满灵气。下列描述符合女子该年纪特征的是( )
A.开始出现遗精 B.盆骨变宽,乳房增大
C.声音变低沉 D.出现第一性征
5.(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一个小球被竖直抛向空中,上升过程中经过A点到达最高点B点。如果小球到达A点处时,所受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
A.立即静止在空中点
B.继续向上运动一段,最后静止在点处
C.以A点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向上运动通过B点
D.继续向上运动一段,到达B点处后匀速直线向下运动
6.(2024七下·义乌期中)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
观点 正方 反方
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②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 ④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7.(2024七下·义乌期中)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只有③ D.只有④
8.(2024七下·义乌期中)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 ℃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
A.甲组种子先萌发 B.乙组种子先萌发
C.甲、乙组同时萌发 D.乙组种子不萌发
9.(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0.(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的下落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有甲正确 B.只有乙正确 C.只有丙正确 D.只有丁正确
11.(2024七下·义乌期中)人体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 )
A.卵细胞 B.母体
C.脐带 D.包括A、B两项
12.(2024七下·义乌期中)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用轻重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敲击其中一个,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表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D.8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时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3.(2024七下·义乌期中)浙江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出错误的说法( )
A.鱼类一生离不开水,水中受精,水中发育;
B.水稻在春末夏初播种,水稻是单子叶植物;
C.家蚕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宝宝是幼虫时期;
D.桑叶是家蚕的食物,桑树的果实是一种鲜果,由胚珠发育而来;
14.(2024七下·义乌期中)关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没有细胞壁结构, 真菌有细胞壁结构
B.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真菌的发酵来制作泡菜
C.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 须依靠现成有机物维持生活
D.自然界的全部细菌和真菌都对人类无益
15.(2024七下·义乌期中)学校组织春季研学活动,小宁和同学在旅游大巴车内讨论起有关“运动和力”的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车速越快,转弯时人歪倒越厉害,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放在车厢地面的矿泉水瓶突然往前滚动,说明汽车在加速前进
C.车匀速向前行驶时,小宁向后排的同学扔零食需要花费比静止时更大的力
D.遇到红灯时,司机踩下刹车,车缓慢停了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6.(2024七下·义乌期中)豌豆是常见的双子叶植物,如图为豌豆荚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是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B.豌豆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中
C.豌豆荚内有9粒种子,是因为子房内至少有九粒胚珠
D.豌豆一生要经历:开花→传粉→受精→结果四个生长时期
17.(2024七下·义乌期中)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下列有关研究方法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用光线来描绘光的传播情况,这是“模型法”
B.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这是“等效替代法”
C.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D.真空罩里的闹铃声音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减弱所以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类比法”
18.(2024七下·义乌期中)开学第一课关于失去双腿的夏伯渝的故事中。他带着假肢攀登珠峰,即使是遇到雪崩、大风、滚石,所有雪山上的一切困难对他来说都不是困难,最后挑战直至成功。以下关于雪崩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一声呼喊就可能造成雪崩的发生,是由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雪从雪山上掉下来,此时雪受到了重力
C.雪崩发生时能听到轰隆声,雪崩的雪属于声源
D.登山时带着护目镜,是因为白色的雪会吸收所有的光,看上去很刺眼
19.(2024七下·义乌期中)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而b端在2倍焦距之外,如图所示,那么透过透镜观察( )
A.若木棒匀速向靠近透镜焦点的方向运动,则a端像的速度大于b端像的速度
B.a端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比b端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近
C.a端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
D.a端变细,b端变粗
20.(2024七下·义乌期中)A、B是一条平直公路边上的两块路牌,一只小鸟和一辆小车同时分别由A、B两路牌相向运动,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并停留在路牌处;再过一段时间,小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则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
A.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
B.小鸟与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之比为3:1
C.小鸟回到A时,汽车到达AB中点
D.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21.(2024七下·义乌期中)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的调高耳机音量,提高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若瞬间将耳机的音量调到最大值,有可能损伤人耳结构中的 (选填“鼓膜”或“半规管”)。
22.(2024七下·义乌期中)2022年2月5日,中国短道速滑队在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A组决赛中获得冬奥会中国首金。如图所示,被接替者甲和接替者乙正在接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接力过程中,乙双手掌只有正对甲的臀大肌中部才能保证接力的效果最佳,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2)接力的瞬间,乙用力水平推甲,甲向前快速滑出,同时乙立马慢了下来,这是因为 。
23.(2024七下·义乌期中)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开始用重垂线来检测墙体是否竖直。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 。如图为重垂线挂于墙上的情形,该墙体向 (选填“左”或“右”)侧倾斜。
24.(2024七下·义乌期中)小科对宇宙星空知识比较感兴趣,他从网上查得:甲、乙两个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万(G)与质量(m)的关系如图,则:
(1)从图中信息可知,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是 ;
(2)如果要把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画在同一坐标图中,应画在图中的哪个区域 (填“①”“②”或“③”);
(3)如图为实验室的一种弹簧秤,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处于静止时,从左边刻度可以测出物体重力的大小,从右边刻度可以测出物体质量的近似值;如果把该弹簧秤拿到乙星球上使用,刻度值应该重新标注,方法是____。
A.左边刻度值不变,右边变为原值的2倍
B.左边变为原值的2倍,右边刻度值不变
C.左边刻度值不变,右边变为原值的倍
D.左边变为原值的倍,右边刻度值不变
25.(2024七下·义乌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总结了教材中常见的坐标曲线,如图所示,甲图为两朵黄瓜雌花生长发育期间,果实体积变化曲线,乙图为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曲线,丙图为蝗虫、家蚕、青蛙的特征图,丁图为某种生物的发育过程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甲中曲线b形成的原因是 。
(2)乙图中曲线 表示幼苗细胞干重的变化曲线,开始时曲线下降是因为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
(3)图丁中,若D表示受精卵,请写出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6.(2024七下·义乌期中)前不久,杭州太子湾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游玩时小柯看见了一些现象;
(1)来到湖边,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
(2)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晶状体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 (选填“薄”或“厚”),使像落在视网膜上;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你认为小柯选择方案 (填序号)。
27.(2024七下·义乌期中)下面是生物生殖发育不同时期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述图示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填写字母);
(2)图 A 中,保证①成活的关键是 。
28.(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甲是小科用三根铜管制成的简易风铃,其中位于中间的B管挂有重物。
(1)小科发现有风时,A管比B管更容易发生晃动,这是因为 。
(2)铜管晃动后,相互碰撞能发出声音,用手捏紧铜管,发声也就停止,这说明 。
(3)如图乙,小科把风铃挂在车上,当车辆向前启动时,风铃将向 运动(选填“前”或“后”)。
29.(2024七下·义乌期中) 一辆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出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 。
30.(2024七下·义乌期中)小红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甲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乙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调到 ,这时(如图乙),仅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实像。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31.(2024七下·义乌期中)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3)小宇接着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点燃蜡烛A放于薄玻璃板之前,然后在薄玻璃板的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 ,记下像与物的位置。小宇重复做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分析丁图可得出的结论: 。
32.(2024七下·义乌期中)科学学习小组开展了“自制测力计”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任务】自制测力计并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项目准备】提供材料如图甲,弹簧和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乙。
【评价量规】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制定了评价量规,表中为部分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调零方式 多种方式调零 只能移动指针调零 不能调零
精确度 达到0.1牛 达到0.2牛 大于0.2牛
(1)【项目制作】
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理由是: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 关系,便于标注均匀刻度。选用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确定“0”和“2牛”刻度后,两者之间分为10等份,小组同学用制好的弹簧测力计称量身边小物件的重力;
(2)【项目评价】
自制测力计“调零方式”指标为良好。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应先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 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
(3)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取图乙 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填“a”或“c”)。
33.(2024七下·义乌期中)小明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等;
(2)小明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时间关系图,并推测绘制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可表示水平面光滑的是 ;(填图中的序号)
(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____(可多选)。
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
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34.(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是投影仪的简化结构图。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及再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
35.(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A 为河底的鹅卵石,A'为河边观察者在 B 处看到的虚像,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6.(2024七下·义乌期中)某不锈钢汤匙质量大小为100g。小金用餐时尝试把汤匙放在手指尖上,调节支撑汤匙的支点,可使其在手指尖上水平静止,如图所示,问:
(1)汤匙的重力大小。(g=10N/kg)
(2)请在图中画出此时汤匙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37.(2024七下·义乌期中)一辆自重是4.9×104N的卡车,装载着20箱货物,每箱货物质量是400kg,行驶到一座立有标牌桥前,桥前的标牌如图所示,问这辆车能安全过桥吗?如不能,则需要卸下几箱货物?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红、绿、蓝光等比例混合而成.
【解答】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把红光LED、绿光LED和蓝光LED组合就能产生白色LED光源。
故答案为:C。
2.【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A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和老鹰的位置都发生变化,所以乌鸦和老鹰都是运动的,故A错误,C正确;
B、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老鹰是静止的,故B正确;
D、乌鸦、老鹰飞行的快慢相同,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它们相对静止,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解答】A、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本选项错误.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30°,故本选项错误.
C、 镜面逆时针旋转10度,则入射角减小10度,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减小10度,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20度 ,故本选项正确.
D、当入射角增大5°,变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则反射角也增大5°,故本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B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
【解答】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叫作第一性征。进入青春期以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之间还出现除了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这叫作第二性征,也叫副性征。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长胡须、喉结突出、肌肉发达、声音变粗等;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盆骨宽大、皮下脂肪较多、乳腺发育,声调较高等。可见,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解答】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因此当小球上升到A点处时,所受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即小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小球由于惯性,以A点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向上运动通过B点,故ABD错误, C正确。
故答案为:C。
6.【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解答】两物体相互接触,如果没发生形变,则没有力的作用,②正确;力的产生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至少涉及两个物体,故③正确;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力,没有力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⑥正确;综上②③⑥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的时间相同,乙的路程大,那么乙运动的速度就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①在v-t图像中,甲的图像在上,说明甲的速度大,故①错误;
②在v-t图像中,乙的图像在上,说明乙的速度大,故②错正确;
③在s-t图像中,甲的图像更靠近s,说明甲的速度大,故③错误;
④在s-t图像中,乙的图像更靠近s,说明乙的速度大,故④正确。
因此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②④。
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与土壤的肥沃程度无关
【解答】甲、乙两组种子的这三种必要条件均相同,所以两组种子会同时萌发,只不过在发芽后种在肥沃的土壤中的长成的植株比贫瘠的土壤中的要健壮些。 甲、乙组同时萌发 。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若撤去外力,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作弹力。它的方向跟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外力的方向相反,即题目中的外力与弹力是相互作用力。
【解答】AB.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的力,是弹簧对手的拉力,故A错误,B正确;
C、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是弹簧对墙的拉力,故C错误;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B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实质就是相对于人所站的位置竖直向下。
【解答】 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后,石块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指向地心 。
故答案为:B。
11.【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卵黄是动物卵内贮存的一种营养物质,它是专供卵生和卵胎生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胎生的哺乳动物的卵细胞内也有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物质。
【解答】胚胎发育早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储存的卵黄。胎儿在胎盘形成后,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脐带是从胎盘伸出的,连接胎儿和母体的结构,胎儿通过脐带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脐带不能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因此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和胎盘。
故答案为:D。
12.【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是靠声带的振动说话的,故A正确;
B、用轻重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
C、两个音叉,敲击其中一个,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表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正确;
D、敲击这8个瓶子时,瓶子水越少,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相反,则音调越低,因此瓶子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生物生长发育的特点A、根据鱼类的繁殖方式判断;B、单子叶: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一些农作物.双子叶:菜豆,大豆,花生等所有豆类.简单的,一般地来说 种子能被分成两半的是双子叶,比如花生 不能被分两半的,是单子叶,比如稻谷;C、昆虫的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家蚕属于昆虫,其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图中①是卵,②是成虫,③是蛹,④是幼虫;D、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胚珠内含受精卵。
【解答】A、鱼类的繁殖方式是体外受精,水中发育,A正确;
B、水稻在春末夏初播种,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B正确;
C、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宝宝是幼虫时期,C正确;
D、桑叶是家蚕的食物,桑树的果实是果皮由子房发育而来,D错误。
故选D
14.【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细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传宗接代。
【解答】A、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细胞壁,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真正的细胞核。A错误。
B、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乳酸菌等细菌的发酵来制作泡菜。B错误。
C、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须依靠现成有机物维持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C正确。
D、我们合理利用自然界的某些细菌、真菌,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利用有些病毒制疫苗、制药、制杀虫剂等为人类造福。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A.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故A错误;
B.放在车厢地面的矿泉水瓶突然往前滚动,是由于惯性水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明汽车在减速前进,故B错误;
C.车匀速向前行驶时,车上的同学和物以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扔东西所需要的力与车的运动方向无关,故C错误;
D.遇到红灯时,司机踩下刹车,车与地面的阻力增加,车速减慢,车缓慢停了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图中①种子、②果皮。
【解答】A.②是果皮,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A正确。
B.豌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中,B正确。
C.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一个籽粒饱满的蚕豆荚内有5粒种子,则这个豆荚内至少有五粒胚珠,C正确。
D.豌豆属于被子植物,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生长发育、开花、传粉受精、结果与衰老死亡这样一个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D。
17.【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①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②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③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
④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⑤物理学中,常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叫科学推理法。
【解答】A、光的传播特点不容易观察,利用实际不存在的惯性说明光的传播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种子的萌发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真空罩里的闹铃声音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减弱,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采用的是推理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8.【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声音传递信息和声音传递能量;
(2)地面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因此都会受到重力;
(3)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4)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一声呼喊就可能造成雪崩的发生,是由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雪从雪山上掉下来,此时雪受到了重力,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雪崩发生时能听到轰隆声,雪崩的雪属于声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登山时带着护目镜,是因为白色的雪会反射所有的光,看上去很刺眼,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a端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投影仪, b端在2倍焦距之外 ,b端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
【解答】AC.由题意知,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a端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投影仪, 若木棒匀速向靠近透镜焦点的方向运动,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a端像距的速度大于物距减小的速度,而b端在2倍焦距之外,当木棒b端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向凸透镜焦点的方向运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b端像距增大的速度小于物距减小的速度,因而若木棒匀速向靠近透镜焦点的方向运动,则a端像的速度大于b端像的速度,故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知,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在2倍焦距以外,b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以a端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比b端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远,故B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知,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则b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所以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将是a端变粗,b端变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t1/2,结合图像进行分析。
【解答】A.由图像可知,小鸟飞行的时间为t1,汽车行驶的时间为t2,因为t2=2t1,所以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为s2=v2t2=L小鸟飞行的总路程为
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因为t2=2t1所以小鸟回到出发点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设AB之间的距离为L,小鸟的速率是v1,汽车的速率是v2,由于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则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则由得:在小鸟和汽车相向运动的过程中有即
①
对于汽车来说有
v2t2=L②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
v1=3v2
由s=vt可知,小鸟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答案】响度;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耳的结构。声音的响度增大,振动的幅度增大,鼓膜振动的幅度增大,可能导致鼓膜损伤。
【解答】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的调高耳机音量,是提高声音的响度,响度又称音量,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弱,是人对声音大小的一个主观感觉量。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声音接收处的波幅,与声强密切相关;若瞬间将耳机的音量调到最大值,声音能传递能量,有可能损伤人耳结构中的鼓膜,所以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
22.【答案】(1)作用点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解答】(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乙双手掌只有正对甲的臀大肌中部才能保证接力的效果最佳,作用在其他部位效果不好,是因为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接力的瞬间,乙用力水平推甲,乙对甲的作用力向前,使得甲向前快速滑出,改变了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的作用力方向向后,此力使得乙立马慢了下来,因为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作减速运动,也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3.【答案】竖直向下;左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1)根据重力方向的知识解答;
(2)重垂线在墙体的哪一侧,墙体就向哪侧倾斜。
【解答】(1)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规律。
(2)根据图片可知,重垂线在墙体的左侧,则该墙体向左侧倾斜。
24.【答案】(1)
(2)②
(3)A
【知识点】力的测量;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类比地球上重力与质量关系以及弹簧测力计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1)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120N时,与其质量m=8kg的比值为
则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为即
(2)由图可知,当质量都为8kg时,甲的重力为120N,乙的重力为40N,在地球上的重力为80N,故应画在图中的②区域。
(3)当质量都为8kg时,乙的重力为40N,则
物体拿到乙星球上,物体质量不变,重力大约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故左边测出物体重力刻度值不变,右边测出物体质量的近似值变为原值的2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5.【答案】(1)没有授粉
(2)Y
(3)D→A→C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图甲中a曲线中的子房完成受精后,子房的细胞不断分裂生长使果实的体积不断增大;b曲线中的子房没有发育,慢慢凋落。
2、图乙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水,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曲线X是表示种子萌发的鲜重;由于大豆幼苗还没长出真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从M点到N点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一旦大豆幼苗长出真叶,光合作用开始进行,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萌发的种子一直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从O点开始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3、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解答】(1)甲图中曲线a与曲线b相比,果实体积能够不断增加是因为花开放以后进行了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生理过程。曲线b形成的原因是b曲线中的子房没有发育,慢慢凋落。
(2)乙图中曲线 Y表示幼苗细胞干重的变化曲线,开始时曲线下降是因为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
(3)图甲中的M表示蝗虫、家蚕、青蛙相同的发育过程,三者均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因此图中M表示变态发育。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D受精卵、A幼虫、B蛹和C成虫四个时期,因此 蝗虫 一生的发育过程是 D受精卵→A幼虫→C成虫。
26.【答案】(1)折射;虚
(2)薄;①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射向物质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当反射的光线足够多是就能看到物质的像,这个像是虚像;眼睛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到光线的刺激,属于感受器;近似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了成像在视网膜前。
【解答】(1) 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鱼生活在水中,鱼反射的太阳光经水面折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见鱼了,所以鱼是折射形成的;蓝天白云反射的太阳光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虚像。
(2) 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晶状体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薄,折光能力减弱,使像落在 视网膜上,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由图甲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前,是近视眼得用 ① 凹透镜矫正。
27.【答案】(1)AC
(2)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动物的生长时期;种子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图A是嫁接,①接穗,②砧木,图B中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⑤种皮,图C是酵母菌,D是卵的结构①气室,②卵黄,③胚盘,④卵白,⑤脐带,E是完全变态发育过程,①受精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
【解答】 (1)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党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图A嫁接和图C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比,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亲本性状。
(2)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8.【答案】(1)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后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惯性
【解析】【分析】(1)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解答】(1)因为B的质量比A大,惯性较大,运动状态不易改变,因而A管比B管更容易发生晃动;
(2)铜管晃动后,相互碰撞能发出声音,用手捏紧铜管,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如图乙,小科把风铃挂在车上,当车辆向前启动时,风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而向后运动。
29.【答案】34m/s(或122.4km/h)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根据s=vt得出等式,然后减去司机第一次鸣笛后到第二次鸣笛前行驶的距离,进一步得出客车到悬崖的距离,再根据司机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得出等式,然后联立等式即可求出客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得。
30.【答案】(1)10.0
(2)同一高度;缩小
(3)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3)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时,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
【解答】(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甲可知: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40.0cm﹣30.0cm=10.0cm,即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在做实验时,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如图乙,物距u=50.0cm﹣15.0cm=35.0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
(3)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D正确。
故答案为:D。
31.【答案】(1)B
(2)不能
(3)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结合平面镜成像规律进行分析。
【解答】(1)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好像被点燃,说明B与A完全重合,可得物与像的大小相等。实验中,需移动物体,即移动蜡烛A,重做实验,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32.【答案】(1)正比
(2)零
(3)a
【知识点】弹力;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 弹簧 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测量水平拉力时,应先将测力计在水平方向调零。
【解答】(1)由图乙可得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更便于标注均匀刻度,所以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
(2)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时,应先将测力计在水平方向调零,即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零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
(3)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弹簧的精确度不够,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受力时伸长更明显的弹簧,由图乙知,同样受 力时,a弹簧的伸长量更大,所以应先a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
33.【答案】(1)速度
(2)①
(3)A;C;E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法,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是用来描述惯性概念的物理学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之一,是完全独立的一条重要的力学定律,由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提出。常见的完整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解答】(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应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所以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为了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由图甲可得,小车的速度相同,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越远,所以可以推理,小车在绝对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速度不再减小,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故 ①符合题意。
(3)A.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故A正确;
B.伽利略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故B错误;
C.笛卡尔认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故C正确;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大量实验和合理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D错误;
E.每一个科学观点被提出时,都是不完整的,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故F正确。
故答案为:ACE。
34.【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则入射角为90°-45°=45°,则反射角也为45°,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
35.【答案】如图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解答】 连接A'B,与水面的交点为折射点,折射点与B点间的连线为折射光线;然后连接A与折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先根据A'与B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折射点与鹅卵石A的位置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36.【答案】(1)汤匙的重力大小G=mg=0.1kg×10N/kg=1N
(2)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重力及其方向;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1)重力等于质量与g的乘积;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作用点可看成在支撑汤匙的支点位置。重力大小为1N。
37.【答案】解:,
卡车和货物的总质量为:m总=5000kg+20×400kg=13000kg=13t>10t;所以不能安全过桥。即需要卸下货物的箱数为:n,所以需要卸下8箱货物。
答:不能安全通过,需要卸下8箱货物。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卡车质量等于重力除以g, 卡车质量加上货物质量等于卡车和货物的总质量,用超重质量除以 每箱货物质量是400kg 即可得到需要卸下的货物的数量。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稠州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中考试试卷
1.(2024七下·义乌期中)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明了红光LED和绿光LED,为与这两种LED组合产生白色LED光源,科学家又探寻到一种LED,它是( )
A.紫光LED B.黄光LED C.蓝光LED D.橙光LED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白光是由红、绿、蓝光等比例混合而成.
【解答】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把红光LED、绿光LED和蓝光LED组合就能产生白色LED光源。
故答案为:C。
2.(2024七下·义乌期中)摄影师抓拍了一个有趣的场面如图所示:一只乌鸦站在飞翔的老鹰背上休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B.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
D.乌鸦和老鹰的速度相同,它们相对静止
【答案】A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A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和老鹰的位置都发生变化,所以乌鸦和老鹰都是运动的,故A错误,C正确;
B、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老鹰是静止的,故B正确;
D、乌鸦、老鹰飞行的快慢相同,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它们相对静止,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3.(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度角,则( )
A.入射角是30度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60度
C.镜面逆时针旋转10度,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20度
D.入射角增加5度,反射角增加10度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
【解析】【分析】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解答】A、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本选项错误.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30°,故本选项错误.
C、 镜面逆时针旋转10度,则入射角减小10度,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减小10度,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减小20度 ,故本选项正确.
D、当入射角增大5°,变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则反射角也增大5°,故本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4七下·义乌期中)“豆蔻年华”形容女子最美好的年纪(13、14岁),羞涩懵懂,充满灵气。下列描述符合女子该年纪特征的是( )
A.开始出现遗精 B.盆骨变宽,乳房增大
C.声音变低沉 D.出现第一性征
【答案】B
【知识点】青春期的变化
【解析】【分析】进入青春期以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都重量增加,并能够产生生殖细胞和分泌性激素,性激素能促进第二性征的出现。
【解答】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叫作第一性征。进入青春期以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男女之间还出现除了性器官以外的男女性各自所特有的征象,这叫作第二性征,也叫副性征。男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长胡须、喉结突出、肌肉发达、声音变粗等;女性的第二性征主要表现在盆骨宽大、皮下脂肪较多、乳腺发育,声调较高等。可见,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一个小球被竖直抛向空中,上升过程中经过A点到达最高点B点。如果小球到达A点处时,所受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它将( )
A.立即静止在空中点
B.继续向上运动一段,最后静止在点处
C.以A点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向上运动通过B点
D.继续向上运动一段,到达B点处后匀速直线向下运动
【答案】C
【知识点】力的作用效果;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解答】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我们知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因此当小球上升到A点处时,所受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即小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小球由于惯性,以A点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向上运动通过B点,故ABD错误, C正确。
故答案为:C。
6.(2024七下·义乌期中)在以“力”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方和反方提出了许多观点,小明把他们的观点归纳整理如下表。你认为正确的观点有( )
观点 正方 反方
①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②两个物体相接触,但不一定有力的作用
③力的产生至少涉及两个物体 ④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⑤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⑥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A.①②④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
【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
【解答】两物体相互接触,如果没发生形变,则没有力的作用,②正确;力的产生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至少涉及两个物体,故③正确;要想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力,没有力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或保持静止状态,⑥正确;综上②③⑥正确。
故答案为:C。
7.(2024七下·义乌期中)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所示,图象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④ C.只有③ D.只有④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甲和乙的时间相同,乙的路程大,那么乙运动的速度就大,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①在v-t图像中,甲的图像在上,说明甲的速度大,故①错误;
②在v-t图像中,乙的图像在上,说明乙的速度大,故②错正确;
③在s-t图像中,甲的图像更靠近s,说明甲的速度大,故③错误;
④在s-t图像中,乙的图像更靠近s,说明乙的速度大,故④正确。
因此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关系的是②④。
故选B。
8.(2024七下·义乌期中)将颗粒完整饱满的种子分成甲、乙两组,在25 ℃温度下分别播种,甲组种在肥沃湿润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湿润的土壤中,这两组种子的发芽状况是( )
A.甲组种子先萌发 B.乙组种子先萌发
C.甲、乙组同时萌发 D.乙组种子不萌发
【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的外界环境条件是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水分,与土壤的肥沃程度无关
【解答】甲、乙两组种子的这三种必要条件均相同,所以两组种子会同时萌发,只不过在发芽后种在肥沃的土壤中的长成的植株比贫瘠的土壤中的要健壮些。 甲、乙组同时萌发 。
故答案为:C。
9.(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答案】B
【知识点】弹力
【解析】【分析】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后,若撤去外力,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作弹力。它的方向跟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外力的方向相反,即题目中的外力与弹力是相互作用力。
【解答】AB. 弹力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跟它接触的物体施加的力,是弹簧对手的拉力,故A错误,B正确;
C、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是弹簧对墙的拉力,故C错误;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是描述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的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石块的下落路径,则对石块下落路径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只有甲正确 B.只有乙正确 C.只有丙正确 D.只有丁正确
【答案】B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实质就是相对于人所站的位置竖直向下。
【解答】 地球上不同位置的人释放手中石块后,石块受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指向地心 。
故答案为:B。
11.(2024七下·义乌期中)人体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 )
A.卵细胞 B.母体
C.脐带 D.包括A、B两项
【答案】D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
【解析】【分析】卵黄是动物卵内贮存的一种营养物质,它是专供卵生和卵胎生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胎生的哺乳动物的卵细胞内也有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的营养物质。
【解答】胚胎发育早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储存的卵黄。胎儿在胎盘形成后,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和废物,脐带是从胎盘伸出的,连接胎儿和母体的结构,胎儿通过脐带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脐带不能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因此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黄和胎盘。
故答案为:D。
12.(2024七下·义乌期中)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说话时声带在振动,表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用轻重不同的力拨动钢尺,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C.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敲击其中一个,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表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D.8个相同的玻璃瓶内装有不同高度的水,敲击时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是靠声带的振动说话的,故A正确;
B、用轻重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能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B正确;
C、两个音叉,敲击其中一个,另一个未被敲击的音叉也会发出声音,表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正确;
D、敲击这8个瓶子时,瓶子水越少,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相反,则音调越低,因此瓶子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3.(2024七下·义乌期中)浙江历来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结合自己所学知识,选出错误的说法( )
A.鱼类一生离不开水,水中受精,水中发育;
B.水稻在春末夏初播种,水稻是单子叶植物;
C.家蚕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宝宝是幼虫时期;
D.桑叶是家蚕的食物,桑树的果实是一种鲜果,由胚珠发育而来;
【答案】D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不同生物生长发育的特点A、根据鱼类的繁殖方式判断;B、单子叶: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一些农作物.双子叶:菜豆,大豆,花生等所有豆类.简单的,一般地来说 种子能被分成两半的是双子叶,比如花生 不能被分两半的,是单子叶,比如稻谷;C、昆虫的发育包括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家蚕属于昆虫,其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的叫完全变态发育.图中①是卵,②是成虫,③是蛹,④是幼虫;D、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来,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胚珠内含受精卵。
【解答】A、鱼类的繁殖方式是体外受精,水中发育,A正确;
B、水稻在春末夏初播种,水稻属于单子叶植物,B正确;
C、家蚕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一生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宝宝是幼虫时期,C正确;
D、桑叶是家蚕的食物,桑树的果实是果皮由子房发育而来,D错误。
故选D
14.(2024七下·义乌期中)关于自然界中的细菌和真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菌没有细胞壁结构, 真菌有细胞壁结构
B.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真菌的发酵来制作泡菜
C.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 须依靠现成有机物维持生活
D.自然界的全部细菌和真菌都对人类无益
【答案】C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细菌是一类没有成形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属于原核生物。绝大多数细菌营寄生或腐生生活,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传宗接代。
【解答】A、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细胞壁,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真正的细胞核。A错误。
B、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利用乳酸菌等细菌的发酵来制作泡菜。B错误。
C、大多数细菌不含叶绿素,须依靠现成有机物维持生活,营养方式为异养。C正确。
D、我们合理利用自然界的某些细菌、真菌,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以利用有些病毒制疫苗、制药、制杀虫剂等为人类造福。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4七下·义乌期中)学校组织春季研学活动,小宁和同学在旅游大巴车内讨论起有关“运动和力”的问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车速越快,转弯时人歪倒越厉害,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放在车厢地面的矿泉水瓶突然往前滚动,说明汽车在加速前进
C.车匀速向前行驶时,小宁向后排的同学扔零食需要花费比静止时更大的力
D.遇到红灯时,司机踩下刹车,车缓慢停了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D
【知识点】惯性;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解答】A.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与速度无关,故A错误;
B.放在车厢地面的矿泉水瓶突然往前滚动,是由于惯性水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说明汽车在减速前进,故B错误;
C.车匀速向前行驶时,车上的同学和物以车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扔东西所需要的力与车的运动方向无关,故C错误;
D.遇到红灯时,司机踩下刹车,车与地面的阻力增加,车速减慢,车缓慢停了下来,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七下·义乌期中)豌豆是常见的双子叶植物,如图为豌豆荚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是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
B.豌豆种子的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子叶中
C.豌豆荚内有9粒种子,是因为子房内至少有九粒胚珠
D.豌豆一生要经历:开花→传粉→受精→结果四个生长时期
【答案】D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花的结构
【解析】【分析】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图中①种子、②果皮。
【解答】A.②是果皮,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A正确。
B.豌豆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中,B正确。
C.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所以一个籽粒饱满的蚕豆荚内有5粒种子,则这个豆荚内至少有五粒胚珠,C正确。
D.豌豆属于被子植物,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生长发育、开花、传粉受精、结果与衰老死亡这样一个过程,D错误。
故答案为:D。
17.(2024七下·义乌期中)科学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下列有关研究方法的判断中,错误的是( )
A.用光线来描绘光的传播情况,这是“模型法”
B.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这是“等效替代法”
C.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D.真空罩里的闹铃声音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减弱所以真空不能传声,这是“类比法”
【答案】D
【知识点】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①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模型法;
②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
③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把多因变量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变量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变量,而控制其余几个变量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变量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的方法.
④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⑤物理学中,常常有难以达到条件的时候,这时,我们常常需要借助将实验想象为理想情况下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在实验基础上经过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叫科学推理法。
【解答】A、光的传播特点不容易观察,利用实际不存在的惯性说明光的传播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种子的萌发与多个因素有关,研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D、真空罩里的闹铃声音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减弱,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采用的是推理法.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18.(2024七下·义乌期中)开学第一课关于失去双腿的夏伯渝的故事中。他带着假肢攀登珠峰,即使是遇到雪崩、大风、滚石,所有雪山上的一切困难对他来说都不是困难,最后挑战直至成功。以下关于雪崩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一声呼喊就可能造成雪崩的发生,是由于声波能传递能量
B.雪从雪山上掉下来,此时雪受到了重力
C.雪崩发生时能听到轰隆声,雪崩的雪属于声源
D.登山时带着护目镜,是因为白色的雪会吸收所有的光,看上去很刺眼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物体的颜色
【解析】【分析】(1)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声音传递信息和声音传递能量;
(2)地面附近的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因此都会受到重力;
(3)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4)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一声呼喊就可能造成雪崩的发生,是由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雪从雪山上掉下来,此时雪受到了重力,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雪崩发生时能听到轰隆声,雪崩的雪属于声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登山时带着护目镜,是因为白色的雪会反射所有的光,看上去很刺眼,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9.(2024七下·义乌期中)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放一根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而b端在2倍焦距之外,如图所示,那么透过透镜观察( )
A.若木棒匀速向靠近透镜焦点的方向运动,则a端像的速度大于b端像的速度
B.a端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比b端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近
C.a端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
D.a端变细,b端变粗
【答案】A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a端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投影仪, b端在2倍焦距之外 ,b端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
【解答】AC.由题意知,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a端的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投影仪, 若木棒匀速向靠近透镜焦点的方向运动,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a端像距的速度大于物距减小的速度,而b端在2倍焦距之外,当木棒b端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向凸透镜焦点的方向运动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b端像距增大的速度小于物距减小的速度,因而若木棒匀速向靠近透镜焦点的方向运动,则a端像的速度大于b端像的速度,故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由题意知,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在2倍焦距以外,b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以a端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比b端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远,故B不符合题意;
D.由题意知,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则b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所以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将是a端变粗,b端变细,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0.(2024七下·义乌期中)A、B是一条平直公路边上的两块路牌,一只小鸟和一辆小车同时分别由A、B两路牌相向运动,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并停留在路牌处;再过一段时间,小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则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
A.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
B.小鸟与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之比为3:1
C.小鸟回到A时,汽车到达AB中点
D.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t1/2,结合图像进行分析。
【解答】A.由图像可知,小鸟飞行的时间为t1,汽车行驶的时间为t2,因为t2=2t1,所以小鸟与汽车所用总时间之比为1:2,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汽车通过的总路程为s2=v2t2=L小鸟飞行的总路程为
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因为t2=2t1所以小鸟回到出发点时,汽车通过的路程为
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设AB之间的距离为L,小鸟的速率是v1,汽车的速率是v2,由于小鸟飞到小车正上方立即以同样大小的速度折返飞回A,则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小鸟返回的时间相同,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则由得:在小鸟和汽车相向运动的过程中有即
①
对于汽车来说有
v2t2=L②
联立以上两式可得
v1=3v2
由s=vt可知,小鸟从出发到相遇这段时间内,小鸟与汽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1,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2024七下·义乌期中)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的调高耳机音量,提高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若瞬间将耳机的音量调到最大值,有可能损伤人耳结构中的 (选填“鼓膜”或“半规管”)。
【答案】响度;鼓膜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耳的结构。声音的响度增大,振动的幅度增大,鼓膜振动的幅度增大,可能导致鼓膜损伤。
【解答】在嘈杂的环境中,人们会不自觉的调高耳机音量,是提高声音的响度,响度又称音量,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弱,是人对声音大小的一个主观感觉量。响度的大小决定于声音接收处的波幅,与声强密切相关;若瞬间将耳机的音量调到最大值,声音能传递能量,有可能损伤人耳结构中的鼓膜,所以音量太大会使耳膜受损。
22.(2024七下·义乌期中)2022年2月5日,中国短道速滑队在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A组决赛中获得冬奥会中国首金。如图所示,被接替者甲和接替者乙正在接力。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接力过程中,乙双手掌只有正对甲的臀大肌中部才能保证接力的效果最佳,这是因为力的作用效果与 有关。
(2)接力的瞬间,乙用力水平推甲,甲向前快速滑出,同时乙立马慢了下来,这是因为 。
【答案】(1)作用点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解答】(1)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乙双手掌只有正对甲的臀大肌中部才能保证接力的效果最佳,作用在其他部位效果不好,是因为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2)接力的瞬间,乙用力水平推甲,乙对甲的作用力向前,使得甲向前快速滑出,改变了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的作用力方向向后,此力使得乙立马慢了下来,因为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作减速运动,也是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23.(2024七下·义乌期中)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开始用重垂线来检测墙体是否竖直。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 。如图为重垂线挂于墙上的情形,该墙体向 (选填“左”或“右”)侧倾斜。
【答案】竖直向下;左
【知识点】重力及其方向
【解析】【分析】(1)根据重力方向的知识解答;
(2)重垂线在墙体的哪一侧,墙体就向哪侧倾斜。
【解答】(1)重垂线是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规律。
(2)根据图片可知,重垂线在墙体的左侧,则该墙体向左侧倾斜。
24.(2024七下·义乌期中)小科对宇宙星空知识比较感兴趣,他从网上查得:甲、乙两个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万(G)与质量(m)的关系如图,则:
(1)从图中信息可知,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是 ;
(2)如果要把地球上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图画在同一坐标图中,应画在图中的哪个区域 (填“①”“②”或“③”);
(3)如图为实验室的一种弹簧秤,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处于静止时,从左边刻度可以测出物体重力的大小,从右边刻度可以测出物体质量的近似值;如果把该弹簧秤拿到乙星球上使用,刻度值应该重新标注,方法是____。
A.左边刻度值不变,右边变为原值的2倍
B.左边变为原值的2倍,右边刻度值不变
C.左边刻度值不变,右边变为原值的倍
D.左边变为原值的倍,右边刻度值不变
【答案】(1)
(2)②
(3)A
【知识点】力的测量;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类比地球上重力与质量关系以及弹簧测力计原理进行分析。
【解答】(1)甲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120N时,与其质量m=8kg的比值为
则重力G与其质量m的关系式为即
(2)由图可知,当质量都为8kg时,甲的重力为120N,乙的重力为40N,在地球上的重力为80N,故应画在图中的②区域。
(3)当质量都为8kg时,乙的重力为40N,则
物体拿到乙星球上,物体质量不变,重力大约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故左边测出物体重力刻度值不变,右边测出物体质量的近似值变为原值的2倍,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25.(2024七下·义乌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总结了教材中常见的坐标曲线,如图所示,甲图为两朵黄瓜雌花生长发育期间,果实体积变化曲线,乙图为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幼苗细胞干重和鲜重的变化曲线,丙图为蝗虫、家蚕、青蛙的特征图,丁图为某种生物的发育过程图,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甲中曲线b形成的原因是 。
(2)乙图中曲线 表示幼苗细胞干重的变化曲线,开始时曲线下降是因为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
(3)图丁中,若D表示受精卵,请写出蝗虫一生的发育过程: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答案】(1)没有授粉
(2)Y
(3)D→A→C
【知识点】动物的生长时期;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1、图甲中a曲线中的子房完成受精后,子房的细胞不断分裂生长使果实的体积不断增大;b曲线中的子房没有发育,慢慢凋落。
2、图乙大豆在萌发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吸水,因此其鲜重是不断增加的,所以曲线X是表示种子萌发的鲜重;由于大豆幼苗还没长出真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从M点到N点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一旦大豆幼苗长出真叶,光合作用开始进行,就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萌发的种子一直都能进行呼吸作用,从O点开始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
3、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4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解答】(1)甲图中曲线a与曲线b相比,果实体积能够不断增加是因为花开放以后进行了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生理过程。曲线b形成的原因是b曲线中的子房没有发育,慢慢凋落。
(2)乙图中曲线 Y表示幼苗细胞干重的变化曲线,开始时曲线下降是因为种子吸水后呼吸作用增强。
(3)图甲中的M表示蝗虫、家蚕、青蛙相同的发育过程,三者均是有性生殖,变态发育,因此图中M表示变态发育。家蚕的完全变态发育经过D受精卵、A幼虫、B蛹和C成虫四个时期,因此 蝗虫 一生的发育过程是 D受精卵→A幼虫→C成虫。
26.(2024七下·义乌期中)前不久,杭州太子湾的郁金香开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在游玩时小柯看见了一些现象;
(1)来到湖边,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
(2)正常情况下,能看清远处美丽的郁金香,主要是因为眼球中晶状体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 (选填“薄”或“厚”),使像落在视网膜上;小柯在现场看远处郁金香时,所成的像如图甲所示,两种矫正方案如图乙,你认为小柯选择方案 (填序号)。
【答案】(1)折射;虚
(2)薄;①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规律;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解析】【分析】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射向物质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当反射的光线足够多是就能看到物质的像,这个像是虚像;眼睛的成像原理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有许多感光细胞可以感受到光线的刺激,属于感受器;近似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导致了成像在视网膜前。
【解答】(1) 小柯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鱼生活在水中,鱼反射的太阳光经水面折射后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就看见鱼了,所以鱼是折射形成的;蓝天白云反射的太阳光经水面反射后形成的虚像。
(2) 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眼球中晶状体 受到睫状肌的调节会变薄,折光能力减弱,使像落在 视网膜上,最终在大脑皮层产生视觉。 由图甲可知,成像在视网膜前,是近视眼得用 ① 凹透镜矫正。
27.(2024七下·义乌期中)下面是生物生殖发育不同时期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上述图示中,属于无性生殖的是 (填写字母);
(2)图 A 中,保证①成活的关键是 。
【答案】(1)AC
(2)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动物的生长时期;种子的结构;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图A是嫁接,①接穗,②砧木,图B中①胚轴,②胚根,③胚芽,④子叶,⑤种皮,图C是酵母菌,D是卵的结构①气室,②卵黄,③胚盘,④卵白,⑤脐带,E是完全变态发育过程,①受精卵,②幼虫,③蛹,④成虫。
【解答】 (1)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党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图A嫁接和图C酵母菌的出芽生殖属于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比,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亲本性状。
(2)嫁接属于无性繁殖,嫁接时应当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28.(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甲是小科用三根铜管制成的简易风铃,其中位于中间的B管挂有重物。
(1)小科发现有风时,A管比B管更容易发生晃动,这是因为 。
(2)铜管晃动后,相互碰撞能发出声音,用手捏紧铜管,发声也就停止,这说明 。
(3)如图乙,小科把风铃挂在车上,当车辆向前启动时,风铃将向 运动(选填“前”或“后”)。
【答案】(1)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后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惯性
【解析】【分析】(1)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以改变;
(2)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解答】(1)因为B的质量比A大,惯性较大,运动状态不易改变,因而A管比B管更容易发生晃动;
(2)铜管晃动后,相互碰撞能发出声音,用手捏紧铜管,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如图乙,小科把风铃挂在车上,当车辆向前启动时,风铃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而向后运动。
29.(2024七下·义乌期中) 一辆客车在高速公路上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求出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 。
【答案】34m/s(或122.4km/h)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根据s=vt得出等式,然后减去司机第一次鸣笛后到第二次鸣笛前行驶的距离,进一步得出客车到悬崖的距离,再根据司机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的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汽车行驶距离之和得出等式,然后联立等式即可求出客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解得。
30.(2024七下·义乌期中)小红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如甲图所示,让一束平行光正对着凸透镜,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2)如乙图所示,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调到 ,这时(如图乙),仅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实像。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答案】(1)10.0
(2)同一高度;缩小
(3)D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
(2)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3)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时,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
【解答】(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甲可知: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40.0cm﹣30.0cm=10.0cm,即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在做实验时,把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如图乙,物距u=50.0cm﹣15.0cm=35.0cm,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
(3)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凸透镜的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D正确。
故答案为:D。
31.(2024七下·义乌期中)小宇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竖直放在平面镜上,让一束光线贴着纸板沿EO方向入射,如图甲所示:
(1)小宇想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纸板 (选填“A”或“B”)绕ON向前或向后弯折;
(2)另一同学也把一束光贴着纸板A射到O点(如图乙所示),但纸板并未与平面镜垂直,他 (选填“能”或“不能”)在纸板B上看到反射光线;
(3)小宇接着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点燃蜡烛A放于薄玻璃板之前,然后在薄玻璃板的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 ,记下像与物的位置。小宇重复做三次实验,像与物的位置如图丁所示,分析丁图可得出的结论: 。
【答案】(1)B
(2)不能
(3)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结合平面镜成像规律进行分析。
【解答】(1)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把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叠,则在纸板F上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应在同一平面内。
(2)如果实验中硬纸板放得没有与平面镜垂直,稍有倾斜,则当入射光贴着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后,法线将会不在硬纸板上,所以在硬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3)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另一侧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它与蜡烛A的像好像被点燃,说明B与A完全重合,可得物与像的大小相等。实验中,需移动物体,即移动蜡烛A,重做实验,通过分析可知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
32.(2024七下·义乌期中)科学学习小组开展了“自制测力计”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任务】自制测力计并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项目准备】提供材料如图甲,弹簧和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乙。
【评价量规】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制定了评价量规,表中为部分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优秀 良好 待改进
调零方式 多种方式调零 只能移动指针调零 不能调零
精确度 达到0.1牛 达到0.2牛 大于0.2牛
(1)【项目制作】
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理由是: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 关系,便于标注均匀刻度。选用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确定“0”和“2牛”刻度后,两者之间分为10等份,小组同学用制好的弹簧测力计称量身边小物件的重力;
(2)【项目评价】
自制测力计“调零方式”指标为良好。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应先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 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
(3)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取图乙 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填“a”或“c”)。
【答案】(1)正比
(2)零
(3)a
【知识点】弹力;力的测量
【解析】【分析】 弹簧 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测量水平拉力时,应先将测力计在水平方向调零。
【解答】(1)由图乙可得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更便于标注均匀刻度,所以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
(2)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时,应先将测力计在水平方向调零,即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零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
(3)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弹簧的精确度不够,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受力时伸长更明显的弹簧,由图乙知,同样受 力时,a弹簧的伸长量更大,所以应先a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
33.(2024七下·义乌期中)小明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在实验过程中,该同学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静止释放,这一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 相等;
(2)小明根据图甲实验绘制出小车速度——时间关系图,并推测绘制出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可表示水平面光滑的是 ;(填图中的序号)
(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____(可多选)。
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
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答案】(1)速度
(2)①
(3)A;C;E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实验中运用控制变量法,注意单一变量原则。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简称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惰性定律)是用来描述惯性概念的物理学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之一,是完全独立的一条重要的力学定律,由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提出。常见的完整表述: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解答】(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应控制小车的速度相同,所以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为了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速度相同。
(2)由图甲可得,小车的速度相同,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越远,所以可以推理,小车在绝对光滑水平面上运动时,速度不再减小,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故 ①符合题意。
(3)A.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故A正确;
B.伽利略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故B错误;
C.笛卡尔认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故C正确;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大量实验和合理的推理得出的结论,故D错误;
E.每一个科学观点被提出时,都是不完整的,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故F正确。
故答案为:ACE。
34.(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是投影仪的简化结构图。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及再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
【答案】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解析】【分析】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过平面镜的入射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因为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45°,则入射角为90°-45°=45°,则反射角也为45°,在法线右侧作出反射光线。
35.(2024七下·义乌期中)如图,A 为河底的鹅卵石,A'为河边观察者在 B 处看到的虚像,画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答案】如图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解答】 连接A'B,与水面的交点为折射点,折射点与B点间的连线为折射光线;然后连接A与折射点,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分析】先根据A'与B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折射点与鹅卵石A的位置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36.(2024七下·义乌期中)某不锈钢汤匙质量大小为100g。小金用餐时尝试把汤匙放在手指尖上,调节支撑汤匙的支点,可使其在手指尖上水平静止,如图所示,问:
(1)汤匙的重力大小。(g=10N/kg)
(2)请在图中画出此时汤匙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答案】(1)汤匙的重力大小G=mg=0.1kg×10N/kg=1N
(2)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重力及其方向;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1)重力等于质量与g的乘积;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作用点可看成在支撑汤匙的支点位置。重力大小为1N。
37.(2024七下·义乌期中)一辆自重是4.9×104N的卡车,装载着20箱货物,每箱货物质量是400kg,行驶到一座立有标牌桥前,桥前的标牌如图所示,问这辆车能安全过桥吗?如不能,则需要卸下几箱货物?
【答案】解:,
卡车和货物的总质量为:m总=5000kg+20×400kg=13000kg=13t>10t;所以不能安全过桥。即需要卸下货物的箱数为:n,所以需要卸下8箱货物。
答:不能安全通过,需要卸下8箱货物。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卡车质量等于重力除以g, 卡车质量加上货物质量等于卡车和货物的总质量,用超重质量除以 每箱货物质量是400kg 即可得到需要卸下的货物的数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