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年级:高一上学期 学科:地理 试卷主题:月考 使用日期: 2024.10.7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天亮前后,东方地平线上有时会看到一颗特别明亮的“晨星”——金星,它不是光源,人们称它为“启明星”。右图是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读图, 完成1~2题。
1. 图中被称为“启明星”的是( )
A. M B. J C. V D. W
2. 图中所示信息反映了行星的运动特征是( )
A. 自转方向都一致 B. 公转方向都一致
C. 公转轨道都为正圆形 D. 公转轨道面完全重合
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下图示意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构成。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级别相同的天体系统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 土星和火星的共同特征是( )
A.都按顺时针方向绕日运行 B.公转轨道为扁形椭圆
C.公转轨道大体在同一平面 D.公转周期基本相同
北京时间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宇航员顺利出舱。据此完成5~6题。
5. 神舟十三号飞船( )
A.属于自然天体 B.位于河外星系 C.是载人航天器 D.围绕月球运转
6. 对神舟十三号飞船与地球通信易产生干扰的因素是( )
A.地球自转 B.太阳辐射 C.火山活动 D.太阳活动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投射于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量。下图为某地
连续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变化图。读图,完成7~8题。
7. 该地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特征是( )
A. 上午太阳辐射强度持续增强 B. 下午太阳辐射强度持续减弱
C. 上午强度大于下午 D. 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
8. 导致前后两天太阳辐射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太阳高度 B. 日照时间 C. 天气状况 D. 海拔
2020年9月15日,由NOAA 和NASA共同主持的25个太阳周期预报小组发布,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第25个太阳周期中。下图是“NOAA空间天气预报中心发布的太阳周期黑子数进展图”,下表为部分地理现象预报指标。据此完成9~10题。
指数 小一大
①短波收听指数 适宜收听程度 适宜一不适宜
②信鸽飞行指数 影响信鸽飞行程度 小一大
③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 差一优
④极光指数 极光可见范围 小一大
9.图显示( )
A.太阳活动的周期一般是20年 B.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C.2022年太阳活动处于高发期 D.2025年前后将出现太阳活动的高峰值
第 1 页 共 6 页
年级:高一上学期 学科:地理 试卷主题:月考 使用日期: 2024.10.7
10.当太阳活动处于高峰值时,表中指数会明显变大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过去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地层中的化石一般能说明该地层的形成年龄,右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三叶虫化石( )
A.比甲岩层早 B.比丁岩层早
C.一定是古生代末期形成的 D.因为三叶虫不适应环境才形成的
12.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生活环境可能是( )
A.陆地各种地形环境 B.冰冷的海洋环境
C.湖泊沉积环境 D.温暖的海洋环境
某地理实践小组在研学过程中发现一处化石(如图),经专家确定是石炭—二叠纪时期的轮叶羊齿属类植物化石,距今大约有2.5亿至3.5亿年。据此完成13~14题。
13.轮叶羊齿属类植物,繁盛于( )
A.被子植物时代 B.裸子植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蕨类植物时代
14.下列事件中,与轮叶羊齿属类植物处于同时期的有( )
①空中出现始祖鸟 ②地球生物经历一次最大灭绝事件 ③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④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向陆地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 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15~16题。
15.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
A.蓝绿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6.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 O 的含量上升 B. CO 的含量不断上升
C. O 和CO 含量保持稳定 D. O 和CO 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示意甲、乙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波速变化。据此完成17~18题。
17.图中X界面处波速变化明显,该界面是( )
A.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面 B.莫霍面
C.内核与外核界面 D.古登堡面
18.①层( )
A.存在软流层 B.为岩石圈 C.呈液态 D.乙波速减小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9~20题。
第 2 页 共 6 页
年级:高一上学期 学科:地理 试卷主题:月考 使用日期: 2024.10.7
19.图示各圈层中( )
A.大气圈由气体组成 B.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界线明确
C.水圈的主体是海洋 D.地壳在各个圈层中厚度最大
20.图中序号代表地球内部各圈层,岩石圈是指( )
A.①顶部和② B.①和②顶部 C.②顶部和③ D.②和③顶部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2022年9月13日(农历八月十八)发布公告,国际永久编号为529729号的小行星以西北大学命名,称为“ Xida”星。该行星轨道半长径约3.044447 8 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大致相当于日地平均距离),绕日运行周期约为5.3年。下图为“太阳系部分行星绕日公转示意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 Xida”星轨道可能位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2. 天文学家推测“ Xida”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根本原因是该行星( )
A.质量体积较小 B.距离太阳太远
C.公转周期太长 D.不存在大气层
开普勒186f 是一颗环绕红矮星开普勒186的行星,距离地球约492光年,是第一颗在太阳以外的恒星附近发现的宜居带(适合生命居住的地带,意味着它的温度可能会比较舒适)的系外行星。下图示意宜居带位置。据此完成23~24题。
23. 该宜居带位于( )
A. 河外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4. 该宜居带的形成条件主要是( )
A. 与恒星距离适中 B. 恒星的质量适中
C. 宜居带内的行星有大气层 D. 宜居带内的行星有液态水
科学研究发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了数次大冰期。右图为部分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图。据此完成25~26题。
25. 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 )
A. 暖湿化 B. 暖干化
C. 冷湿化 D. 冷干化
26. 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
A. 海平面总体上升
B. 冰川覆盖面积减小
C. 亚热带北界北移
D. 利于物种跨洋交流
第 3 页 共 6 页
年级:高一上学期 学科:地理 试卷主题:月考 使用日期: 2024.10.7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9月18日12时50分,台湾花莲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27~28题。
27.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8.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是岩石圈,由固体岩石组成
B. ⑤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
C. ④圈层是下地幔,软流层位于下地幔顶部
D. ③圈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图为日本四岛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9~30题。
29. 日本本州岛的震源主要集中在( )
A. 莫霍面以上 B. 古登堡面以下 C. 上地幔 D. 外地核
30. 地震发生时,甲、乙两地的震感是( )
A. 乙地先感知到左右摇晃,后感知到上下颠簸
B. 甲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
C. 甲地只感知到上下颠簸
D. 乙地只感知到左右摇晃
读下图, 回答29~30题。
31. 在图中甲处水平放置罗盘,则罗盘上的指北针( )
A. 指向丙 B. 指向乙 C. 指向丁 D. 背向丙
32. 甲在丁的( )
A. 西北 B. 东南 C. 西南 D. 东北
下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日出、 日落的时间(北京时间)和太阳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33~34题。
33.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正南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4.图中X、Y的时间可能是( )
A.8:00、 17:00 B.8:10、 17:10 C.8:20、 17:00 D.7:50、 17:10
光伏农业大棚(下图)是集太阳能光伏发电、智能温控系统、现代高科技种植为一体的温室大棚。大棚能同时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和整个温室大棚农作物的采光需求。据此完成第35题。
第 4 页 共 6 页
年级:高一上学期 学科:地理 试卷主题:月考 使用日期: 2024.10.7
35. 图中主干道路走向为( )
A. 南北走向 B. 东西走向
C. 东南—西北走向 D. 西南—东北走向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完成月球采样任务,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下图为嫦娥五号部分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36~37题。
36.嫦娥五号从⑤降落到地表过程中温度( )
A.持续降低 B.先降低,后升高 C.持续增高 D.先升高,后降低
37.嫦娥五号返回到⑤点时,其所处的大气层( )
A.大气不稳定易形成对流
B.有利于航空飞机飞行
C.含有大量的水汽和杂质
D.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非选择题(共2题,26分)
3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天气状况和海拔高低等。下表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统计,图1示意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
纬度 0° 10°N 20°N 30°N 40°N
年总辐射量(亿焦/米 ) 131.7 129.9 124.5 115.8 104.1
纬度 50°N 60°N 70°N 80°N 90°N
年总辐射量(亿焦/米 ) 90.1 74.9 62.6 56.4 54.8
(1)根据表中数据,补充图2纵坐标数据、名称(单位),绘制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曲线,并描述其分布规律。(4分)
(2)描述我国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分布规律。(4分)
(3)分析四川盆地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低的原因。(4分)
第 5 页 共 6页
年级:高一上学期 学科:地理 试卷主题:月考 使用日期: 2024.10.7
39.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4分)
(1)该图反映的是 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什么 (4分)
(2)甲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4分)
(3)平流层有利于航空飞行,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这是为什么 (4分)
(4)甲、乙、丙层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2分)
第 6 页 共 6 页年级:高一上学期 学科:地理 试卷主题:月考 使用日期:2024.10. 7
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答案 最多,说明将出现太阳活动的高峰值,故选 D。
10. 答案 B 解析 太阳活动处于高峰值时,会扰动地球的磁场和大气层,产生磁暴、极光等
1.C 2.B 解析:第 1题,读图可知,M 是水星,V是金星,W 是火星,J是木星。故选 C。第 2
现象,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不适宜收听短波;由于信鸽利用地球磁场进行导航,太阳活动会
题,由图中箭头方向可知,行星的公转方向一致,B正确;图中没有显示行星的自转方向,A 错
影响信鸽的飞行,表中①②④指数会明显变大,B 符合题意。
误;由所学知识可知,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特征是近圆性,即近似正圆的椭圆,C 错误;行星绕
11. 答案 A 解析 三叶虫化石与所在的岩层丁形成时间相同,甲岩层是岩浆侵入岩层后形成
日公转的轨道特征是共面性,近似在同一个平面,没有完全重合,D错误。故选 B。
的,侵入该岩层,说明甲岩层比三叶虫化石形成晚;三叶虫多形成于古生代,不一定是古生代末
3. C 解析 土星和火星都是行星,与地月系同一个级别,故选 C。
期。
4. C 解析 土星和火星的共同特征是同向性(逆时针)、共面性(轨道倾角小)和近圆性(近似于
12. 答案 D 解析 无脊椎动物三叶虫生活在温暖的海洋里,故选 D。
正圆的椭圆),故选 C。
13. 答案 D 解析 被子植物时代为新生代,A 错误;裸子植物时代为中生代,B错误;海生
5. 答案 C 解析 在太空预定轨道运行的神舟十三号属于人造天体,A 错误;围绕地球运行,
藻类时代为元古宙到古生代早期的志留纪,C 错误;石炭—二叠纪为蕨类植物时代,D 正确。
是地球的卫星,D 错误;所属的天体系统层级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B
14. 答案 C 解析 空中出现始祖鸟是中生代的侏罗纪晚期,①错误;2.5 亿年前的二叠纪末
错误;是中国发射的载人航天器,C正确。
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 95%的物种灭绝,与轮叶羊齿属类植物处
6. 答案 D 解析 太阳活动爆发时,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易
于同时期,②正确;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是古生代的奥陶纪,③错误;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
导致载人飞船的损坏,并干扰其与地面之间进行信息传输,D 正确;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火山
类,向陆地发展是在石炭纪和二叠纪,④正确,所以选 C。
活动等对神舟十三号的正常运行没有影响,A、B、C错误。
7.D 8.C 解析:第 7 题,一般而言,上午是从清晨到正午 12:00 的一段时间;下午是从 15.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蓝绿藻出现的最早。
正午 12:00 到日落的一段时间。右图在 12:00 之前达到峰值,在 12:00 之前就呈下降趋势, 16. 答案 A 解析 O2的含量上升,CO2的含量波动较大。
因此不能说上午太阳辐射强度持续增强,A错误;由图可知,该地连续两天的太阳辐射最大值都 17. 答案 D 解析 图中横轴表示深度,纵轴表示波速,根据地震波波速随深度的变化可知,
在 12:00 左右,即正午前后,D 正确;左图在 12:00 之后达到峰值,在 12:00 之后的短暂一
甲波的波速快,是纵波;乙波的波速较慢,是横波。图中的 X处波速变化明显,该处深度约 2 900
段时间内,太阳辐射强度仍呈上升趋势,因此不能说下午太阳辐射强度持续减弱,B错误;右图
千米,为古登堡面,D 正确。
上午太阳辐射强度大于下午,左图下午太阳辐射强度大于上午,故 C 错误。故选 D。第 8题,同
18. 答案 A 解析 ①层指的是地壳和地幔部分,存在软流层,故选 A。
一地点,海拔不会改变,D错误;相邻两天的太阳高度变化和日照时间变化不大,A、B 错误;前
19. 答案 C 解析 大气圈由干洁气体、水汽、固体杂质组成,A 错误;生物圈存在于大气
后两天阴晴天气变化可以很大,导致太阳辐射强度不同,C正确。故选 C。
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顶部,B错误;水圈的主体是海洋,C 正确;地壳在各圈层中厚度
9.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读出,太阳黑子数月均实测值约在 2009 年和 2020 年最低,说明
最小,D 错误。
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 11 年,A 错误。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B 错误。2022 年太阳黑
20. 答案 B 解析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全部,也就是地幔顶部和地壳
子数少,说明太阳活动处于低水平,C 错误。从黑子数月均预测值来看,2025 年前后太阳黑子数
共同构成岩石圈,B正确,A、C、D 错误。
第 1 页 共 2 页
{#{QQABKQSEogggAIIAAQhCQw1KCAOQkACAASgOQFAIIAAAiANABCA=}#}
年级:高一上学期 学科:地理 试卷主题:月考 使用日期:2024.10. 7
21.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中的材料可知“Xida”星是小行星,所以它位于小行星带,可能位 的东南方向。
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从图中看,根据已学知识,从距太阳由近及远,地球之后依次是火 33.C 34.B 35.A
星和木星,所以④属于小行星带,“Xida”星轨道可能位于④,D对。 36.B 解析 ⑤处海拔 30 千米,位于平流层,降落过程中温度降低,到达对流层后,气温升高。
22. 答案 A 解析 “Xida”星是小行星,小行星质量体积较小,不存在大气层,不可能有 故选 B。
生命,所以天文学家推测“Xida”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A对。 37. B 解析 ⑤点所处的大气层是平流层,大气稳定,利于航空飞机飞行。故选 B。
23. B 24. A 解析:第 3 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宜居带距离地球约 492 光年,是太阳以外 38.答案 (1)绘图参照下图,分布规律: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的恒星附近的宜居带,银河系的直径约 10 万光年,所以该宜居带位于银河系。故选 B。第 4题,
根据材料可知,宜居带是适合生命居住的地带,它的温度较适宜,所以该宜居带的形成条件是与
恒星距离适中,A 正确;恒星的质量适中并不是温度适宜的原因,因此,并不是该宜居带的形成
条件,B 错误;宜居带内的行星有大气层和液态水,是行星自身的条件,但不是宜居带形成的条
件,C、D 错误。
25.B 26.D 解析:第 25 题,读图可知,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全
球气候变化的趋势是暖干化。故选 B。第 26 题,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
气温较低,降水与现代变化不大。气温降低,海平面总体下降,A 错误;冰川覆盖面积增大,B (2)总体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四川盆地为低值中心,青藏高原为高值中心。
错误;亚热带北界南移,C错误;利于物种跨洋交流,D 正确。故选 D。
(3)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多阴天、云雾量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27.A 28.D 解析:第 27 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的平均厚度为 17 千米。据图示信息可知,
39.答案 (1)中 对流层厚度为 12 km。
①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应为地壳。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 10 千米,因此地震
(2)①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震源位于①地壳。故选 A。第 28 题,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圈层位于莫霍面以上,为地壳,A 错误。
②上部冷、下部热,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②③④圈层处于地幔,①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部分②合称岩石圈,故⑤为岩石圈,地
壳的平均厚度为 17 千米,岩石圈的厚度是上地幔顶部加上地壳的厚度,B 错误。②③④圈层处 (3)①平流层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天气晴朗,大气透明度高;
于地幔,软流层位于③的顶部,C错误。③圈层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 正确。 ②气流稳定,很少有飞鸟出现,有利于航空飞行。
29.C 30.B 解析:第 18 题,日本本州岛主要是中源地震,地壳平均厚度是 33 km,因此日本 (4)逐渐变小。
本州岛的震源主要集中在上地幔,C 正确。第 19 题,图中甲地位于陆地,乙地位于海洋。地震
波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可以使物体左右摆动;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
体、气体,使物体上下颠簸。因此甲地先感知到上下颠簸,后感知到左右摇晃;乙地只能感知到
上下颠簸。B正确。
31.A 32.B 解析:由图中经度数的变化可判定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从而确定为北半球
经纬网示意图,因此在甲处放置罗盘,罗盘上的指北针会指向北,而丙位于甲的正北方,甲在丁
第 2 页 共 2 页
{#{QQABKQSEogggAIIAAQhCQw1KCAOQkACAASgOQFAIIAAAiANAB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