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4.2《以礼待人》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4.2《以礼待人》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标题 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以礼待人》教学设计
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懂得礼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重要作用,践行文明、友善的社会主义核河心价值观。 道德修养:知道文明有礼的重要性,了解如何做文明有礼的人,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道德素养。 法治观念:文明有礼待人中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培养文明有礼意识,具备文明有礼待人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责任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在生活中实践学会以礼待人。
教学 重点 做文明有礼的人。
教学 难点 理解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一个年轻人要去张村,可他不认识去张村的路。半路上遇见一位老人,年轻人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张村有多远?”老人脱口而出:“无礼!”年轻人足足走了五里的路程,也没有找到张村。年轻人停下来想了又想,似乎悟出了什么。 猜一猜他悟出了什么? 提示:以礼待人是人际交往的最起码的要求。做到言谈举止彬彬有礼,是我们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也是成功交往的条件之一。
授新课 说一说 生活中有哪些不礼貌的行为? 思考:谈一谈你理解的“礼”是什么? 提示:礼体现一个人的尊重、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明、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材料:1957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 阅读材料,说一说你从朱德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 提示: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个人) 图片分享: 思考:你生活的小区存在哪些不文明现象?这给居民小区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社会) 材料分享:很多的国家的消费并不是很高,有时候花在国内游玩的钱都能够在国外游玩的很开心。而且咱们中国人的人口基数本来就大。所有很多的朋友都会去国外旅游。但是旅途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很多的意外。而中国游客来到国外旅游的时候,也正好代表了中国人的脸面。有时候很可能中国游客做的一点小事,都会影响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印象。这不,有一件中国游客经常做的事情,惹得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不太好。大家都看过西游记,还记得孙悟空用他的金箍棒写下“到此一游”的场景。或许好的传统不容易延续,但是坏的东西却很容易学到。许多的游客在外出旅游的时候都喜欢在当地写下“XX到此一游”的字样。 思考:有网友评论:“难道真的像动物一样,老虎挂爪,猴子撒尿,动物世界里这么多圈定势力范围的例子,所以人类也喜欢这样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吗?”为什么国人会如此痛批这种行为?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有损国家形象。 教师: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知识小结:为什么要文明有礼?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是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个人) 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礼貌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有利于形成安定有序、文明祥和的社会。(社会) 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我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中国的形象。我们举行的各种仪式,体现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形象。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想一想:这警示我们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提示: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1)以礼相待,要态度谦恭,说话和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谈吐文雅,不说粗话脏话; (3)与人交谈时,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自以为是,不盛气凌人。 知识拓展:中华文化宝库中有许多表示谦虚、恭敬的礼貌用语。 探望别人,要说“拜访”。起身作别,要说“告辞”。 中途先走,要说“失陪”。请人别送,要说“留步”。 请人批评,要说“指教”。请人指点,要说“赐教”。 …… 材料分享:三国演义里的谋士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但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却屡屡碰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庞统不在乎个人形象,整日邋里邋遢,恃才傲物,行为举止傲慢无礼,初次见面便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思考:为什么庞统给人影响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新闻链接: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妈妈过人行道,司机看到了,就主动停车避让。一般人看来“司机礼让行人”是应该的,但是这个小男孩却有一颗感恩的心,他向停车让路的司机鞠躬致谢。在小孩子的眼里他认为,由于他和自己的亲人耽搁了别人的事件,这样是不礼貌地行为,鞠躬以表自己的感谢。 思考:小男孩的行为给我们什么启示? 提示:做文明有礼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知识小结: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 ①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 ②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③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板书 设计
课堂 检测 1、“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说明了(  ) ①在待人接物中,语言有明显的冷暖、美丑之别,它所产生的心理效应也有天壤之别  ②文明用语能使交往和谐,为人际关系增色  ③举止端庄,是我们要培养的良好行为  ④礼貌文明的语言,能让人感到暖意融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如图漫画《不一样的结局》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公交车上使用礼貌用语是个人的事情 B.文明礼貌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C.人际交往中要做到诚实守信,拒绝谎言 D.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自己,改进不足 3、北京市首部《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规定,司售人员要使用规范用语。你认为下列应该收录的用语有(  ) ①对持有效票证的乘客,查验过后说:“谢谢!请收好。”  ②乘客投大额钱币时说:“没零钱找,损失自负。”  ③受到乘客表扬时说:“谢谢!”  ④不慎失礼或失误时说:“对不起。”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有一男青年抱着孩子上车,没人让座,一位老先生不忍,便起来让座。慌忙中男青年踩了老者的脚,痛得老者直叫。男青年一屁股坐下,一句话都没说。有乘客指责男青年,老先生岁数这么大,给你让座,你踩了人家的脚既不道歉,又不道谢,怎么能够这样!男青年说:“给抱小孩者让座是应该的!”便与乘客争吵起来。让座的老先生出面劝架,让双方都少说两句,为这件事争吵没有意思。 材料中的事例告诉我们( ) ①礼貌是文明的体现,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 ②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如果对人不礼貌,就会对人造成伤害,妨碍我们与人交往 ③讲文明、有礼貌,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良好品质 ④是否文明有礼,不只是个人私事,它表明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修养,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和社会风气的好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大作家夏衍临终前感到身体十分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他极其艰难地说了一句:“不是‘叫’,而是‘请’。”一个“请”字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 ) A. 举止端庄 B. 学会倾听 C. 以礼待人 D. 学会妥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