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标题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核心 素养 目标 政治认同 :认同社会主义法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 道德修养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加强自身修养,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法治观念 :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健全人格 :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人生观念,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责任意识 :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营造人人守法的社会氛围。 教学 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 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过程导入 视频:女子散布西安下雪假视频被行拘 9月29日,刘某(女,33岁)为博取网络流量,在互联网散布“西安下雪”的虚假视频扰乱公众视听,造成恶劣影响。目前,该局已依法对刘某处行政拘留。 思考:该女子违反了什么法律? 提示:《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以行政拘留或罚款 授新课 时政新闻:散布网络谣言的后果及法律依据 新闻一:9月29日,刘某(女,33岁)为博取网络流量,在互联网散布“西安下雪”的虚假视频,扰乱公众视听,造成恶劣影响。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该局已依法对刘某处行政拘留。 新闻二:8月13日,公安机关接到举报,王某在网络社交平台多次发表辱骂、诋毁中国国家队运动员和教练员言论,其行为已涉嫌扰乱网络秩序和公然侮辱、诋毁他人。依据《刑法》王某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问题1:两则新闻告诉我们什么不可以做 问题2:散布网络谣言的后果是 问题3:两则新闻告诉我们行为底线是什么? 提示:散布网络谣言;违法行为受到法律制裁;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课堂笔记:如何理解“法不可违”?(法律的重要性)(P46) ①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指引作用) ②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评价作用) ③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图片分享: 下列违法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并从表格中的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提示:李某捡到钱包后占为己有,拒不归还。《民法典》规定,拾得遗失物道应当归还失主。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型较轻民事法律(民法典)民事责任民事违法图片分享: 王某聚众扰乱比赛秩序,致使赛场混乱。《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扰乱车站、港口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处警告或200元罚款。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型较轻行政法律(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责任行政违法图片分享: 张某捕获野生动物拿到农贸市场去售卖。《刑法》规定,非法猎捕、杀害濒危野生司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型严重刑事法律(刑法)刑罚责任刑事违法行为笔记整理: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 ①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等。 ②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行政制裁:①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②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③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处罚:①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2)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 ①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②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材料:北五环路一男子路怒症别车被行拘! 2024年5月27日9时许,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五环上清桥至林萃桥路段,一男子曹某某(32岁)驾驶小客车时,因对正常行驶的车辆未对其让行不满,采取了别车、违法停车等一系列不当行为。他下车拦停正常行驶车辆、辱骂后车司机,并击打车窗。 思考:材料中该男子违反了哪部法律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提示: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 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要如何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提示: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新闻链接: 贾玲成功维权,获赔10万元 知名演员、导演贾玲因肖像权被侵犯,成功起诉了一家黑咖啡生产商,获得了10万元的赔偿。该生产商未经贾玲授权,擅自在其产品“贾女士黑咖啡”的包装上使用贾玲的照片,误导公众以为贾玲为该产品代言,并利用其知名度牟取商业利益,严重侵犯了贾玲的肖像权和商业许可权。贾玲发现侵权问题后,在网上公开澄清,并声明没有代言过相关产品。随后,她向谯城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该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 思考:该咖啡生产商家行为属于什么违法行为? 提示:民事违法行为 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 思考:民事违法行为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提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以及赔礼道歉等。 想一想:结合以上案例思考我们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提示:①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针对行政违法行为) ③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针对民事违法行为)板书 设计课堂 检测 1.某风景区派出所接到景区综治组队员报告,游客周某某在风景区游玩时,用石头在崖壁上刻画名字以示纪念。该派出所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周某某二百元罚款的处罚。关于本案例,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 ) A.周某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B.周某某的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 C.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接受罚款处罚 D.综治组队员依法行使了公民监督权 2.北京警方依法对高价倒卖“冰墩墩”的违法人员作出行政处罚。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 ) A.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B.谋求财富要善于运用诚信智慧 C.高价倒卖“冰墩墩”是犯罪行为 D.违背诚信原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3.郑某在家中睡觉,因小区楼下临街处有工人在切制瓷砖影响到其休息,一气之下从家中阳台将一个空玻璃瓶抛掷到楼下,砸伤了工人。当地法院判处被告人郑某拘役三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一千五百元。对法院的判决结果理解正确的是 ( ) ①高空抛物行为危及公共安全,应依法严惩 ②郑某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③郑某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④郑某缺乏法治意识,漠视他人生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漫画中的青少年无疑是值得我们点赞的。因为他做到了 ( ) ①珍爱生命,拒绝不良诱惑 ②保护自己,不与他人交往 ③行己有耻,守住行为底线 ④遇到侵害,学会依法求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